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美麗中國建設探討
時間:2022-01-04 11:08:21
導語: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美麗中國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社會的不斷發展,加強社會思想道德建設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美麗中國”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出現是我國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應用的結果。對于該種思想的應用是促進我國生態發展的方向指南,本文從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美麗中國建設出發,進行合理的分析,希望能夠為我國和諧社會建設做出貢獻。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美麗中國
馬克思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包含眾多的內容,而生態思想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項內容。在我國建設的過程中合理運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它不僅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同時也是我國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思想保障。所謂的“美麗中國”是指在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自然,提高人與自然的和諧程度。提出“美麗中國”這一概念的目的是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偉大戰略目標。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指導進行中國建設,不僅能夠有效的促進中國的生態文明發展,同時對于我國生態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內涵
馬克思思想中,人屬于自然,人類來源于自然,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類的發展必然要依賴于自然;一方面,人類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人類的發展和自然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如果沒有自然作為支撐,人類是不可能發展到現在這種程度的。因為,人類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歸根到底都是來自自然;另一方面,自然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之間所有的關系都是建立在人類實踐的基礎上的。人類在實踐的過程中必然會對自然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人和自然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對立性。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差。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重新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從生產實踐的角度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重新的剖析,認為人類不斷發展的動力正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正面的分析,高度肯定了自然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鑒于此,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自然規律,在確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礎上開展生產活動,這樣才能推動人類生產持續發展。在馬克思所著的資本論中也提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馬克思看來,人與自然之間互動的過程是在進行物質交換,而這也正是人類勞動和生產的本質。人類通過勞動對自然進行開發,獲取自身所需的物質,這其實也是一種物質交換的過程;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主義是直接關注剩余勞動價值的社會形態。在這種社會形態中,人類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時就不會關心自然規律,對自然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破壞。鑒于此,要想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的,首先要改變社會形態,消除資本主義制度。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人類的生產活動才能真正遵循自然規律,解決目前遇到的各種生態問題,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二、美麗中國的特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加強經濟文化建設的同時,要積極關注生態文明建設,在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的發展的同時,切實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在遵循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促進五位一體的全面建設。在十八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將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發展,因此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要積極關注生態文明現狀,從實際生產和實際問題出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F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形勢比較嚴重,還存在較多的生態問題。第一,現有的自然資源比較緊缺;第二,整個生態系統受到了較為嚴重的破壞,自身恢復功能逐漸弱化;第三,生態環境污染情況比較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要具有正確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充分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還應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其它建設之中,采取五位一體的建設模式,真正實現長遠發展的目標。因此,為了能夠通過合理的政策促進社會發展,建設節約資源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一)加強自然環境建設
根據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和諧生產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要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肯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提出了全面建設的要求。這些原則和要求表明我們當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認識,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新要求。所謂的“美麗中國”是指在建設中國的過程中要正確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要認識到生態環境在建設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自然對促進中華民族健康長遠發展的作用。我們社會主義追求的是山清水秀、天藍、水清的美好家園,要通過人類的共同努力做好家園建設;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具有保護自然的意識,同時還應采用科學的建設手段和方法,重新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此外,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還應改變我國傳統的產業結構,這將直接關系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二)加強人民生活建設
美麗中國建設是對未來生活的計劃和要求,不僅是指山清水秀、碧海藍天;而且更是要在促進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同時關注社會發展的情況以及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也就是說,“美麗中國”這一概念的提出其終極目標是要提高我國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讓全體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通過“美麗中國”這一概念可以看出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美麗中國建設美在生活,美在全體人民的生活質量,人類的一切生產活動都是按照一定的藝術和美的規律進行創造和設計,美麗生活是促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步驟,也是基礎要求。人類的歷史是所有人的智慧結晶,所有的人在進行物質生產的過程中都竭盡全力的做好,加強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賦予美的感受,因此,全國人們必須要努力生活、努力工作,將實現“美麗中國”視為奮斗的目標。
(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美麗中國的定義不僅是局限于物質追求和物質享受,更加重要的是在追求生態環境美好發展的同時要追求以后精神層面的共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天藍”、“水綠”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其實是指我們要有美麗的生態環境。但這還不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為了提高人們的幸福感,我們還應大力發展經濟。但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生態文明建設都離不開個體的努力,也就是說個體的文明程度將直接決定“美麗中國”的建設程度。中華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有物質方面的追求,同時還應具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這樣才可以支撐中華民族不斷向前發展。在社會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公民個人的素養水平是影響其發展結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國軟文化實力的一種體現方式。根據十八大相關報告,促進公民道德素養是保障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所有國民的高素質要求,公民的文化素養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是促進我國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保障。
三、馬克思生態文明思想下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分析
“美麗中國”是加強我國生態和生產協調發展的重要建設框架,是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種新的詮釋,也是一種新的夢想和希望,從中國發展和美麗中國的建設要求出發,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飛速發展,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后,我國提出了眾多的發展要求。但是如何更好的發展,怎樣的發展更加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根據十八大的報告可以得出,我們國家要建設美麗中國不僅是科學發展觀基礎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且是要把生態建設融合到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在推進社會經濟、文化、制度發展的同時,積極適應時代要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之上,要遵循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
(二)拓寬了社會和諧理論視野
和諧社會一直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目標,也是馬克思繼承者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從幾千年前,我國古代先民就在人與自然的、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倡導“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系;馬克思生態思想觀點認為人類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奮斗的結果,不是歷史作用,而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創造歷史和改變環境;歷史是人類追求過程的總和,因此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類必須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社會和諧的重視程度。因為,只有在和諧的社會關系中,人類的利益才能達到最大。但需要注意一點,即自然資源在破壞之后會反作用于人類,因此,加強社會和諧理論發展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
(三)加強生態制度建設
“美麗中國”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目標,這不是個體可以完成的,是需要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同時也需要政府和社會的積極引導和治理。在“美麗中國”建設的過程中一個比較關鍵的內容就是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從制度保障上規范社會行為,從而促進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的建設與發展。根據黨的相關制度報告和要求,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有完善的制度,這樣才可以為文明建設提供標準、行為準則和監督制度。在制定生態文明制度時應遵守一定的原則,要確保制度的全面性,其中應包括生態補償制度、評價制度等等。在這些合理、嚴格、科學的制度規范下,才能夠積極引導、規范相關的行業促進生產合理化,推進生態文明的發展。
四、以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為指導,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美麗中國建設并不是獨立的生態文明建設,而是融入到其它各個方面之中的。但美麗中國建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生態問題,加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程度,促進經濟和生態的協調發展;所以,在進行美麗中國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立足于我國的實際情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指導,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推動經濟模式轉型和路徑創新,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兩型社會。
(一)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健全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機制
“美麗中國”是我國的戰略性目標之一,這并不是短期就可以實現的,這個建設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社會每個人的共同努力,也需要黨和社會的積極引導,同時還需要有效的約束機制,即需要有完善的社會制度。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融入其它方面的內容,例如經濟、政治等等,這就需要制定更加完整的社會制度體系,把加強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重點關注的層面,特別是對于水資源、林木資源、耕地資源等;與此同時,還應從立法角度對美麗中國建設過程進行分析,要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這樣不僅有助于落實相關的政策,同時還可以對整個建設過程進行約束。
(二)構建生態型政府,突進生態民主建設
任何一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生態環境,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全體成員息息相關。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時要從社會成員出發,同時政府也應給予一定的支持。政府要改變傳統的執政理念,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此外,政府還應加強自身的管理能力,能夠從社會和自然資源的角度出發,做好資源和社會的管理工作,實現政府生態功能和社會行政的協調治理。與此同時,還應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的公開性,要充分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實現全民推進生態資源的建設要求;完善行政考核制度,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制度,能夠保障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促進企業對生態環境的重視。自然是人類的家園,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在促進人類自身發展的同時,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促進人類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是馬克思對于自然和人之前關系的深刻探索,我國加強美麗中國建設,要積極遵循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指導作用,從政府和社會成員出發,為了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劉金蕊 單位: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雷云.列寧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幾個重大論斷及其當代價值———讀《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札記[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6,32(1):52-59.
[2]包慶德,王東.中世紀宗教與技術對人類生態思想的影響———探尋生態危機產生的中世紀根源[J].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14(1):123-128.
[3]楊毅棟,高群,潘蓉等.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的樣本”———“美麗杭州”行動規劃編制體系[J].城市規劃,2015,39(z1):12-18.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探討
- 下一篇:企業改革中政工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