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思想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3 09:48:00

導語:民生思想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生思想分析論文

1、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民生思想的核心

以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面對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他們具有以人民為念,為人民謀永福的偉大情懷,堅持人民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和人民主體思想,深刻認識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黨和軍隊的宗旨,要求全黨樹立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的群眾觀點。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1]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民生思想的核心,一切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價值追求,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力量源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要解決人民的生活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擴大人民的權利,不斷提升生活水平和質量,實現人的幸福和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軍隊從其誕生那一天起,無論是在進行革命斗爭時期,還是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期,都始終是代表無產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的利益,把改善人民的生活,實現人民的幸福放在黨的各項工作的第一位,不謀取任何私利,把實現人民利益的遠大目標和近期目標相結合,把國計與民生相統一,為人民的富裕而幸福的生活而奮斗。

的民生思想與歷史上的民本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領導的中國共產黨自覺把自己作為實現人民利益的公仆和服務者,中國共產黨把實現人民利益作為終極目的而非手段。而在中國歷史上,從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到李世民的“民水君舟”觀,都把人民作為工具,改善民生只是手段,終極目的是維護封建帝王的統治地位。這也是的民生觀和歷史上民本思想的根本區別。

2、國家獨立、人民解放———解決民生問題的前提

實現國家獨立,人民解放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基礎和前提。近代中國戰亂不斷、社會動蕩,官紳巧取豪奪、欺壓百姓,外國列強掠奪資源,殘暴人民,以至于百業凋敝,田土荒蕪,民不聊生。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形成了他們的民生思想,特別是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明確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綱領,并深刻指出民族、民權、民生互相倚重。但由于歷史和階級局限性,他們都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因此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民生問題。

以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深深認識到,不趕走帝國主義,不推翻封建專制,沒有國家獨立,人民解放,就沒有人民幸福,民生問題就無法根本解決。在《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一文中,明確指出“失業問題即吃飯問題”,是反動階級“殘酷無情的壓迫和剝削的結果”。中共三大指出:中國共產黨鑒于中國社會各階級(工人農民工商業家)之苦痛及要求,都急需一個國民革命;……我們的使命,是以國民革命來解放被壓迫的中國民族。明確地把革命的目的表述為,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進到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消滅階級和實現大同。可見認為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被壓迫的民族和人民,讓人民成為自己的主人,成為國家的主人,實現社會大同,過上幸福的生活。

3、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徑和內容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基礎。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發展生產,促進社會進步,解決人民的生活,實現人民的幸福。遵循馬克思這一基本原理,深刻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是束縛生產力還是解放生產力。”[2]1944年,在《關于陜甘寧邊區的文化教育問題》中鮮明指出:“我們搞政治,搞政府,搞軍隊,為的是什么?就是要破壞妨礙生產力發展的舊政治、舊政府、舊軍隊。……學過社會科學的同志都懂得這一條,最根本的問題是生產力向上發展的問題。”1949年,他在《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中號召:“領導全國人民克服一切困難,……掃除舊中國所留下來的貧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1957年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比舊時代生產關系更能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性質,就是指能夠容許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因而使人民不斷增長的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的這樣一種情況。”可見,發展生產力,始終是高度關注的問題。

發展經濟的目的是保障供給,改善民生,促進人民幸福。這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共產黨根本宗旨的要求。早在1934年,就鄭重地指出:“增加農業生產;保障工人的利益;……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4]他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多次強調關心群眾利益、改善群眾生活的重要性。建國后,多次號召向自然開展,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改善工人和勞動人民的生活,反對不顧人民生活,不顧人民死活的官僚主義,認為這是嚴重侵犯人民利益的行為,是極其錯誤的。在中共八大上,黨把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4、實現人民當家作——解決民生問題的基本保障

民主政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使人從奴隸變為主人的政治保證。發展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既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基本保證,也是民生的內在要求。在一個沒有民主的專制社會,人民沒有選舉權、監督權、管理權,無法對公權力進行有效的制約,也就無法保障自己權利,人民無法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只能聽人驅使,任人擺布,自己的事情自己不能做主,生活則能幸福。

人民民主是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的生命。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認為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民主制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領導蘇區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根據地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色戰士及一切勞苦民眾。各根據地的蘇維埃組織法均規定,除了地主豪紳和富農外,凡年滿16周歲的人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民主選舉在蘇區進行的有聲有色,蘇區民主選舉包括的范圍很廣,政權機關由群眾選舉產生,“鄉、區兩級乃至縣一級,政府的執行委員會,都是用一種群眾會選舉的”。[5]

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治建設,在當時堪稱全國民主政治的楷模。多次指出:邊區是第一個抗日根據地,全國有名的政治文化中心,也要使邊區成為民主的模范。抗日根據實行差額競選,鼓勵競選。創造了著名的投豆、畫圈、畫杠、畫點等選舉方法。l941年在晉冀豫抗日根據地各村有80%—95%的選民參加了選舉。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樸,認為“這種直接民選正是貫徹了民權主義的真精神”。[6]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在她的《中國的戰歌》一書中感嘆道:“這是比近代英美還要進步的普選”。

5、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民生思想的重要內容

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保障人民受教育權利也是民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高度重視教育問題。1934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提出“開展蘇維埃領土上的文化革命……使工農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優先權”的思想,要求“用一切方法來提高工農的文化水平。”在延安,和中國共產黨廣泛深入開展掃盲運動、婦女解放、知識啟蒙等社會大眾教育,興辦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延安大學等各類學校,建立小學1300多所,舉辦各種識字班5萬8千多個,創造出了《黃河大合唱》、《白毛女》、《逼上梁山》等無數優秀作品。這一切都塑造著、鼓勵著、吸引著人們,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提出: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

6、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民生思想的基本內容

醫療衛生事業關乎每個家庭、每個人的生命健康,實現病有所醫是改善民生的基本目標。高度重視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保障人民健康。毛澤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放在第一位。在延安時期,提出:應當積極地預防和醫治人民的疾病,推廣人民醫藥衛生事業。他號召全邊區150萬人民群眾行動起來,同封建迷信和不衛生等惡習慣作斗爭。建國后,以極大的熱情投入發展人民醫療衛生事業,特別是根除烈性傳染病的斗爭中,取得了歷史性的的成效。

建立醫療保障制度。新中國成立后,在城鄉實行了公費醫療制,特別是在農村各地普遍建立了縣、鄉(鎮)兩級醫療衛生機構,絕大多數村建立了衛生組織,形成了“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與此同時,農村大力發展合作醫療,大力培訓赤腳醫生,從而基本上解決了農民的醫療問題。這些巨大的成績受到世界聯合國衛生組織的高度贊譽,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典范,并在全世界范圍宣傳推廣。這些極大地提高了民生的質量。

6、建立勞動保障制度——解決民生問題的制度保證

社會保障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核心內容和制度安排。從建黨立國的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在新民主主義國家制度下,“保護工人利益,根據情況的不同,實行八小時到十小時的工作制以及適當的失業救濟和社會保險,保障工會的權利”。

新中國成立后,把消滅剝削和貧困作為建國的基本任務,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問題。逐步建立起了的勞動保障法律和制度。1951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對生、老、病、死、傷殘、醫療和集體保險等作了具體規定。五四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在年老、疾病或在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有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舉辦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群眾衛生事業,并且逐步擴大這些設施,以保證勞動者享受這種權利。”同時,國家還頒布了相應的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優撫條例等。這些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的民生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領導的民生實踐廣泛而深刻。雖然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在如何變革生產關系、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國富民強、人民幸福;如何發展民主、反對官僚主義、保障人民基本權益等方面,由于歷史條件和認知水平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偏差和失誤,但其改善民生、維護人民權益的良好主觀愿望和取得的成績是無可否認的。的民生思想對今天正在進行的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觀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思想來源。

參考文獻:

[1][2]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79頁.

[3]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41頁.

[4][5]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72頁.

[6]李公樸:《華北敵后——晉察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版,91頁.

[摘要]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民生這一概念,但思想中包涵著豐富的民生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人民利益最直接體現就是民生。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發揚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發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事業、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其重要內容。實現國家獨立富強、人民生活幸福是的畢生追求。

[關鍵詞]民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