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堂注意力培養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4 03:45:00

導語:政治課堂注意力培養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治課堂注意力培養管理論文

政治教育,本就是一門理論性比較強的學科,僅僅是依靠理論的教育很難達到教書育人的真正目的。而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端正其學習態度、激發其學習興趣,說到底就是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吸引力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也是檢驗思想政治課教師教學思想和教學技能的重要方面,更是檢驗政治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

在平時的教學中,許多教師課前查閱許多資料,課上滔滔不絕教得十分賣力,總以為所有的知識全部講了,才得到安慰,才“對得起學生”。但結果往往是: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對此,我們有的老師“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感嘆:現在的學生不愛學習,真難教!其實問題不在學生,而在教師,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采取學生樂意接受的教學方法,所以學生不“領情”。政治教學承擔著兩種使命,教書的同時還要育人,不僅是教會學習教材理論知識,還要學會理論聯系實踐,學會如何做人。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注重對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另一重要的層面,沒有將理論融合到實際中,運用生活中的實例來解釋各種政治現象。比如在初三政治課上,講到“三個代表”思想的時候,整個班級都無所適從,可以肯定的是,學生平時顯然從不關心新聞關心政治。他們回答的問題令人苦笑不得,竟然冒出三代領導人的名字,當然被我一一否定了,于是我問了第二個問題:“三個代表”究竟是誰代表?在這樣兩個問題下,學生開始自習教材內容,弄懂科學的定義,寓教于樂,真正使思想政治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課程。另外,如運用幽默笑話、漫畫等形式于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取得極大成功的例子也很多。

新課程標準衡量教師是否完成教學任務,不是以教師教了多少作為標準,而是以學生學了多少作為標準。所以我們必須把學生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而不是讓機械的學習書本知識。一方面固然要求教師很好的掌握教材知識,另一方面更要求我們教師去了解更多的社會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從學生的需要和實際出發,改變教學觀念,精講教學內容,對于一部分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則重點把握,對于需要舉例分析的知識,讓學生自己嘗試完成,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學生課后多關心時事政治。這樣,在講清教材知識后,可以適當的留一部分時間給學生去思考、探索,這樣既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又能很好的達到教學效果,杜絕放羊式的自習方式,充分的利用課堂的45分鐘。

例:在分析“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時,我采取引導的方式,由學生自己尋找突破口,自己閱讀本框內容,思考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是什么?并根據教材找出有關的知識點,可以自己提出問題,等待交流。同學們立刻積極的投入到對教材的研究中,他們時而討論,時而沉思,一會兒,整個課堂都沉靜下來,說明他們已經考慮的差不多了,我開始提問,由學生根據自己編的題目再找出答案,在這一過程中,我發現有個別學生思想已經開始開小差,似乎沒有提問自己就與己無關,甚至開始觀賞窗外風景,這時候我又給他們來了個小小的“刺激”:輪到發言的同學,可以隨意指定教師里包括我再內的任何一人回答他的問題,這下我明顯的看到那幾個開小差的同學懊惱的表情,整個人都抖擻了一下,將全身的熱情都投入到課堂上來,在這節課上,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有是問題甚至是我自己都容易忽略的,而學生的反應則大大的出乎了我的意料,平時上課時總是無精打采提不上精神的學生,他們的問題設計巧妙的令我都感覺慚愧,,而且是在課前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他們仍能對答如流,旁證博引,有的同學甚至由原始社會侃侃而談講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我從每個學生的臉上明顯的看到了有著羨慕、佩服也有懊惱、自責的復雜表情,我想這也是一個絕好的教育機會,知識絕不僅僅是教材知識,更不可能僅僅是課堂的這么幾十分鐘。這節課在學生的討論、爭辯中過得很快,同學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師生之間配合的很有默契,雖然這節課我講的很少,幾乎僅僅是最后的幾分鐘總結歸納,但是學生卻學得更輕松,更愉快、更扎實、更透徹。我也從中認識了一個道理,要想更好的把握課堂,只有充分的讓學生投入到學習中來,僅僅靠傳統的灌輸教材知識,不僅學生學習起來感覺枯燥乏味,課堂感覺不到學習氣氛,更重要的是沒有有效的利用這一節課的時間,沒有很好的達到教學效果,那么對于教師來講,這一堂課就是失敗的,同時也意味著教師在后期還得花更多的時間去幫助學生“復習”新課。

在課程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再走以前的教育老路很容易遭淘汰,教師應該在同學生的教與學的互動中,不斷尋找適合彼此的教學方式,我想這才是課改對我們的要求——在發展中求得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