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選擇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6 04:19:00

導語: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選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選擇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青年;生活世界;實踐途徑

論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趨勢。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一活化是對青年生活世界的觀照,是人文關懷的實踐,意味著將生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真實、完整的栽體。其價值在于滿足青年對幸福生活、超越自我、實現個人價值、體驗新生活的不斷追求。實現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在教育關系上強調“雙主體觀”,在教育目標上注重“實踐道德生活”,在教育內容上“取材于現實生活”,在教育方法上“通過實際的生活”,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魅力。

長期以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與社會生活相脫節的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傾向,以至于在彰顯個性、尋求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并重的今天,許多青年一談到思想政治教育,就會產生一定的疏離感甚至逆反情緒。這不僅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青年道德社會化進程。從某種意義上看,,這也是造成當代青年職業責任性和道德感下降的重要原因。改進與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吸引力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一種有效途徑和必然趨勢。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內涵

生活就是生存活著,又不僅僅是生存、活著。因為生存、活著是為了生活,而生活并不僅僅是為了生存活著。因此。從哲學意義上講,“生活是指處在主體間際的人與環境相互作用、滿足需要、創造意義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契機,以人為主體、以生活為中心、以教育為導向的教育模式”。這不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關注受教育者生活,與其生活密切聯系,而且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日常生活中,發揮日常生活情境的教育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對人的生活世界的觀照

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現實基礎和意義之源。教育面臨的現代性困境實質上是教育對生活世界的遺忘。“生活世界”是現象學大師胡塞爾晚期思想的中心范疇之一。在胡塞爾那里,生活世界意指我們生存于其中,我們的一切活動和社會產物都得以產生的現實而具體的生活境遇,它是科學世界和文化世界的現實基底與意義之源。胡塞爾將生活世界分為“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前者是以知、情、意等知覺經驗和各種趣味、情感、目的為主要內容的生活場所;后者則是主觀的先驗世界。胡塞爾所說的“回到生活世界”是指直接地回到日常生活世界,間接地、最終地回到原始生活世界。社會生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長點與作用點,是它唯一的基礎。離開了社會生活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將走向虛無。把思想政治教育視為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進程中不斷反思的結果,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反思。人們終于認識到其不能獨立、凌駕于社會生活之上,而應回歸到生活之中,與社會生活融為一體。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對生活世界的理性回歸,是生活體驗的一種結晶。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文關懷的實踐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恰恰是對人文關懷的實踐。“人文”一詞我國最早在賜鰳中出現。“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區別于自然,有人倫之意;區別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義;區別于質樸、野蠻,有文明、文雅之義。在傳統文化中,人文關懷是人類從野蠻落后到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識。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國古典哲學的過程中,明確指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并主張“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來研討人類和社會的發展問題,凸顯了馬克思主義對人本身的深切關懷。非常可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這一重要思想重視不夠,理解不深。所謂“人文關懷”,從最一般的意義去理解,就是對人的關懷。就是對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獨立人格、人的個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義、人的理想和人的命運等等給予真心、真誠的關切。從這個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更加明確地把關心人、尊重人、發展人、開發人的潛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學會生存、學會做人,享受人的尊嚴、人的幸福等權利,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精神境界。

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著將生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真實、完整的載體

社會生活基本上可以分為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領域。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交往范圍不斷擴大,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從而人們的公共生活空間不斷擴展。職業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動。婚姻家庭生活屬于私人生活,它往往以家庭內部活動和個人活動為主要領域,這是一種不涉及到他人的價值、行動與利益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隱秘性。教育生活化不是否定理論教育,而是對理論教育的一種超越。盡管理論教育對于知識傳遞和文化傳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教育的惟一方式,而且由于現代性境域下教育活動中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現象呈現加速趨勢,對生活教育的需求已顯得日益緊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大力倡導“生活教育”,提出生活教育三原則,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主張,教育場所要從學校逐漸擴展到家庭和社會;教育任務要從傳遞知識擴展到提升道德修養和培育生活技能;教育手段要從課堂教學擴展到生產勞動和社會交往之中。生活教育的興起回應了教育面臨的時代困境,倡導生活教育并非否定理論教育,而是針對現存教育方式的弊端和問題而提出的可能的解決方案。人的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和科技文化素質兩個主要方面,對人的素質教育也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識文化教育。這就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素質提高、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塑造,它在人的整體素質的發展中都承擔著核心作用。人的“素質”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多方面品質的綜合表現,素質教育因而成為一種深層次人格發展性的教育,是德育、智育、體育、勞育、美育等各種教育的高度融合。而實現這一融合,尤其是把這一融合的效果落實到受教育者的素質發展中,只能通過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充滿生活體驗與生活關懷,感悟生活意義,富于生命活力的人本教育。而以青年為客體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體現對青年成長成才的深度關切。它的宗旨在于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生活要素,通過人際互動、主動參與、體驗感悟等方式,促進青年“成為生活世界中有道德的人,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有愛心的人、善于合作的人、意志堅強的人、一個誠實寬容、是非分明的人,既具有健全發展的自主性,又具有健全發展的社會性”。所有這些,都有賴于在生活中建構,在生活中生成。

1.滿足青年對幸福生活的不斷追求

生活與幸福具有密切的關系。正如費爾巴哈指出:“生活和幸福原來就是一個東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對于幸福的追求。”但人們對于幸福有著不同的理解與追求。我們反對低級的、膚淺的、世俗的幸福觀。真正的幸福主要是一種靈魂的善,是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當代有些青年“靈魂空虛、精神頹廢、價值真空、道德墮落、內心孤獨、充滿漂泊感、疏離感和不安感,感覺到負擔沉重、煩惱無比和靈魂的煎熬,顯然他們是不幸福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去改變這種狀況,去引導青年追求幸福、實現幸福、享受幸福,過一種真正有意義的幸福生活。在滿足青年對幸福生活的不斷追求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如下功能:其一,培養青年學會過一種安靜的精神生活。戒除浮躁,從生活中獲得安寧,這是一切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的前提。其二,培養青年具有豐富、真摯的生涪睛感,如親情、友情和愛情。積極的生活情感能催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這是人的幸福之源。其三,鼓勵個人化的幸福追求。作為具有較強的獨立自主意識的社會個體,我們可以啟發青年去認識自我、反思自我,鼓勵他們努力追求符合自己天性和意愿的生活幸福觀,并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生命的終極價值。

2.滿足青年不斷超越自我的需求

人是一個超越性的存在,他從不滿足于自己當下的生活,總是在追求更理想的生活,不斷思考生活的意義、價值,不斷創造生活的完滿與輝煌。青年更是如此,他們充滿朝氣和希望,活力四射。根據個體生活的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以發揮如下作用:其一,引導青年向世界(他人)開放,向“類和自我開放,保持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其二培養青年的反思批判精神。反思批判精神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具有超越意義和價值的寶貴精神。其三,培養青年的追問精神與能力,在追問生活、反思生活中活出生命的尊嚴,完成精神的創造。其四,培養青年的哲學之思,使他們具有哲學的超越境界,這樣他才能主動、自覺地去追問生活的合理性,追求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3.滿足青年對人生價值實現不斷渴望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變遷.社會價值正顯著地讓位于個人價值。青年按照自己的愛好選擇生活方式,強調個人價值,是世界青年價值觀發展的趨向。青年總是根據自己的價值標準選擇人生目的,在實踐中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應對青年的精神世界予以關切,應當為解脫人們的精神困境投入真誠與熱情,表達對青年生活基本價值維護的愿望和義務,更應當以理想的光芒給他們的生活以慰藉與照耀。追求自我價值最大化符合人的本性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的教育,是指向人而且為了人的教育。青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特別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命的發展。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夠滿足青年自尊的需要,教育者在教育中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主體人格;另一方面,自覺地創設溫情、寬松、詩意、人道的人性環境,為青年的生活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圍。

4.滿足青年對新生活不斷體驗的需要

“追求合乎自己興趣的生活”是當代青年生活方式變化的突出特點。“體驗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生命在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內在感受、主觀經驗和深刻情感,生命通過體驗感知自我,認知他人,解讀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強調教育對象的親身體驗,因為體驗是一切優秀品德形成和發展的源泉,是促進社會道德需求轉化為自身品德的基礎,是促成外在德育與內在德性成長需要整合的條件。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鼓勵青年講述自己獨特的生活故事,因為這是最真實、最有生活意蘊的體驗,它可以幫助青年找回往日生活的感覺,再現生活的輝煌,堅定自己生活的信心,鼓勵自己生活的勇氣。這是一個充滿變革的世界,在變革中體驗到自我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價值,是每個熱愛生活的青年的當然訴求。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構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從科學化、形式化、理想化的迷霧中重返現實生活,找回其本來面目,并以生活為基點來考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問題。也就是說,要幫助青年熱愛生活、了解生活、親自去生活中培養德性,學會過一種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現實生活之外創設一種新的情景。就是說,在宏觀上,引導青年做一個健全的人;在微觀上,幫助青年完善一個健全的人應具備的素質,使青年適應生活、超越生活、享受生活。

1.在教育關系上強調“雙主體觀”,把青年本身也作為主體對待

“權威意識的衰落”是當代青年價值觀演進的一個顯著特點。從生活化的角度審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是在教育關系上,“由原來的主客二分的主體、客體關系模式走向主體與主體間的關系,否定任何一種單極的主體性,要把教育對象看成是人而不是工具,要將人們置于具體的社會生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并不是要求它像原始社會那樣完全與社會生活融為一體而失去獨立性,而是使其作為價值主體積極滲入到現實生活中。這就要求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樹立正確的主體意識,并將其貫徹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努力激發和培養教育對象的主體性。

走向現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堅持“雙主體觀”,即“以教育者正確的主體意識和較強的主體能力為基礎,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性,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在平等的主體性之間發展培育人們的主體性人格,而這一過程必然是在現實的生活世界里實現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同樣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公務員之家

“雙主體觀”要求以雙向對話取代一個主體對另外一個主體的單向傳播甚至居高臨下的訓導。對話是主體和主體之間的相互敞開、理解、交流和進入的過程,從而每一個主體在與他人分享共同的經驗和互相牽扯的過程中確認自我和他人。這種對話應該是全方位的,包括對規范的理解、理性的碰撞,同時更有情感的交融、心靈的相遇。

2.在教育目標上注重“實踐道德生活”。實現教育目標的現實化

非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在現實生活之外另外設定一個目標或主觀構想另外一個世界。這樣就難免造成對人和人的生活的異化,使生活的豐富性和現實陛遭到消解,使人物化或者變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粹精神存在。以實踐道德生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就是指向實實在在的人的生活,使人過上道德的、美好的生活。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應當貼近青年本身,貼近實際,貼近生活,避免理想化,使青年感受到目標的可實現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對青年身邊的小事視而不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現實化并不是平庸化,它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意理想與現實的結合。

教育目標的現實化,一方面要避免傳統模式的理想化、可望而不可及的狀態,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使它陷入平庸化。教育目標現實化就是要使教育目標既能體現理想性、先進性,又具有現實性、普遍性;既關注人的精神追求、國家利益,又能考慮到人的現實生活利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長遠目標與現實目標相結合。

3.教育內容上“取材于現實生活”,實現教育內容的具體化

從生活中取材,首先意味著對各種“宏偉敘事”的拒斥,應盡量避免直接向青年傳授各種抽象而生硬的大道理,也不應該不顧及人生價值觀、人生理想的層次性、多樣性來教育青年。否則,這一切將是無效的甚至是產生疏離感、逆反情緒的淵源。從生活中取材,就應該用青年身處其中的親身經歷或耳濡目染的富有道德意義的生活事件,來激發他們的生活體驗和感悟,引發積極的道德思考,進而催生出相應的道德行為,達到實踐道德生活、增進個人幸福的目的。

從生活中取材,就意味著盡可能讓非日常生活的理論內容回歸到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等方面的教育。

而這些豐富的教育內容并沒有融入青年的具體生活中,真.正做到讓青年“口服心服”。我們應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做深入的研究,應盡可能讓非日常生活的理論內容回歸到日常生活中,融合到人們的現實生活之中,形成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而使其為人們所理解、所接受。

從生活中取材,還應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具體化,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要剔除落后于時代的舊知識,增添反映時代要求的新內容;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實施場所的不同,其內容也要相應變動;根據不同社會成員的個性特質,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具體化還要求多層次內容的內在統一,既要重點宣講黨的理論、方針與政策,又要強調生活常識、做人道理與行事規則。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才能可感可知可踐。

4.在教育方法上“通過實際的生活”,實現教育方法的多樣化

通過生活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平時被教育者忽略或者不太關注的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家庭生活的各個具體環節、具體情境、具體事件納入到教育視野,變成重新審視的對象,通過教育者的引導、設計等以充分發揮生活的教育功能。

目前,關心社會發展、關注社會熱點、主動融人社會生活,成為越來越多的青年發展趨勢。青年渴望了解世界、了解社會、了解身邊的一切事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置身于社會生活的大環境中,走“生活化”道路,才能滿足社會成員的個體需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命題的提出,只是走出教育困境的可能道路之一,但不是惟一道路,也不是最終道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出發點是其所面臨的時代問題。盡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性困境是當前青年教育的主要問題,但不是全部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結構性悖論。如何在主觀與客觀、現實性與超越性、事實與規范之間保持平衡,是生活化德育本身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總之,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進入青年的生命個體,成為人的生命線以及人的自覺行為,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青年的生命里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種外力,這種外力能否對青年內在變化起到預期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青年的自我認同。自我認同的過程,其實質就是自我教育的過程。當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深入到青年的內心并轉化為青年自我教育動力時,即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當然也是深受青年歡迎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