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網絡環境下大校思想政治教育
時間:2022-03-07 07:05:00
導語:微博網絡環境下大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博是一種可以即時消息的系統,微博用戶可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地記錄與分享各種信息。微博因其內容的微型化與簡明性,操作方式的多樣化與便捷性,人際交流的時效性與臨場感等特點,符合青年學生群體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需求,符合他們的消費理念、生活方式、接收信息的習慣和渠道,而深受大學生群體的追捧。…隨著微博技術的成熟和發展,微博信息傳播的目標群體范圍不斷擴大,并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正在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從這個角度而言,“微博”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術語,而是一個蘊涵著文化傳播、人際交往、社會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種復雜語義的時代命題。大學生用戶在使用微博的過程中,成為信息的接收者、傳播者,也成為觀念的塑造者和被塑造者。因此,微博的興起,將對傳統大眾傳播形式產生沖擊,不斷更新既有的網絡傳播形態,更對傳統的輿論導向模式和思想文化陣地占領方式提出嚴峻的挑戰。[z]在微博網絡生態環境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I臨著嚴峻挑戰和難得發展機遇。微博的興起為新時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方式、新視角和新理念,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微博的“危”與“機”,全面開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網絡的新征途。
一、微博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
微博用戶匿名登陸,信息海量,文本信息碎片化等特點,加之缺乏有效的引導,微博容易成為謠言的溫床,虛假新聞的沃土。微博的使用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并不斷沖擊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輿論環境、文化環境和社會心理環境等。
1.多元化的信息內容,對輿論環境形成挑戰
內容多元化是微博最具鮮明的特征之一。在微博中,每一用戶都可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心情、所觀所感以視頻、圖像或者文字的形式,或者對自己所關注的內容進行轉帖和跟帖。微博的低技術門檻,受眾范圍廣泛,且主題包羅萬象等特點,使其可以瞬間形成數以萬計的微博信息。海量的微博信息容易導致信息“泛濫成災”,加上對微博的監管尚未找到切實有效的手段,微博面臨著成為各類信息的“垃圾場”的危機。毋庸置疑,微博內容多元化導致的信息過剩,對高校網絡輿情環境提出了挑戰。高校網絡輿論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形式和重要內容。積極、健康的網絡輿論不僅有助于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社會心理,而且有利于保障大學生對學校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從而樹立“我以校榮”的集體榮譽感和自豪感。但是,一些被扭曲的、甚至惡意的信息在微博中進行傳播和擴散時,會使大學生產生理想信念、道德觀念危機,出現信任危機、集體榮譽感下降,從而加大網絡輿論引導、危機管理的難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受到沖擊。因此,如何應對由微博內容多元導致的信息過剩現象,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新的課題。
2.開放性的信息形式。對網絡文化環境形成挑戰
微博是一種開放性的信息表現形式,微博用戶可以通過網頁、WAP網、手機短信彩信、手機客戶端MSN綁定等方式即時更新微博,使微博與眾多的移動通信實現平滑對接。這種開放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微博用戶以微傳播等技術平臺跨越了時空阻隔;另一方面,微博在不同年齡、教育背景、職業和階層之間形成共享的信息系統。微博的技術平臺則將這種社會群體之間的開放性日益凸顯,它通過個體的“微小”生成參與其中的社會群體的“大”。但是,微博的開放性特點同時也“造就”了微博中形態各異的文化類型,并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情感理念、價值取向、道德標準、行為習慣等。當前“微博文化”中既有豐富并融入到主流文化中的積極、健康、向上的公益文化,又有游離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瑣碎、平實的“小眾文化”。…由微博的興起和普及帶來的網絡文化觀念的碰撞、相互依存以及由此產生的網絡文化變革,正在形成一種“微時代”所獨具的微博網絡文化生態。這種文化生態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不同于以往所有的文化樣式,并對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很大的沖擊。網絡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緊密聯系,因此,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生態環境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著力點,這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判各種類型的微博文化產生、發展和對主流文化的影響,以及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文化的環境變化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互動的信息交流。給思想引導帶來了難度
微博酣暢淋漓的交流感來自于它的互動性,這種互動性不僅體現在微博的消息、話題自由、角色轉化和技術門檻低等特點上,還體現在微博中動態的信息互動機制和創新的對話模式。憑借這種互動優勢,微博創造了一個個其他公共交流無法企及的網絡神話。誠然,微博為大學生注入了新鮮、時尚、個性化等元素,而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已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傳播工具,它深刻地影響著,同時也在發揮著塑造和建構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功能。這種功能的發揮幾乎不受體制控制,在主流輿論之外發生作用、不斷擴張,產生的意識形態產品錯綜復雜、高度離散。[5]但是,在微博中,由于話題的變異性、彌散性和不可知性等特征,加之微博互動中“意見領袖”功能弱化的趨勢,這將有可能導致網絡言論空間朝向非秩序化的方向發展。[6]因而,“微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現實,主動適應微博發展普及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變化,不斷利用微博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和正面教育。
二、利用微博優勢,因勢利導,切實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信息的即時性、個性化優勢,信息傳播的數字化、海量化優勢,交流的共時性和交互性優勢,傳播的靈活性、多邊性優勢等,為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提供了實踐載體。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待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兩面性,正確看待微博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影響,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應注意將網上教育與網下教育有機結合,以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為抓手,彌補網上教育的不足,從而為大學生的成長營造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微博網絡生態環境。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應探索微博發展的規律,本著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目的,對其進行優化、改造和建設,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帶來積極的正面影響。
1.開展大學生媒體素養教育,營造良好的網絡育人環境
網絡媒介素養,是指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接受和傳播信息以及在網絡生活過程中應具備的素養和修養,主要包括:網絡認知能力、網絡道德意識、網絡使用的自我控制能力、創造和傳播網絡信息能力。在大學生群體中進行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旨在提高大學生對主題各異的微博信息的解讀、分析和應用能力,增強微博個體在使用微博過程中的責任感和道德感,強化他們的道德素質和法制意識,及強烈的倫理規范意識,把他們塑造成為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的人。[8]首先,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課,是當前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渠道和載體。
高校可將媒介素養課作為思政進網絡的一個抓手,把網上教育和網下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將媒介素養教育納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通過選用精品教材,規定學時和學分,將媒介素養課的教學真正惠及每一個同學。通過系統的課堂教學,使學生能正確理解媒介素養的內涵、意義,使其在應對復雜的網絡信息生態中能有一定的辨別力、判斷力和免疫力。其次,依托課外教育和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媒介素質教育為宗旨,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形式豐富的具體實踐活動,增強媒介素養教育的感染力,提高課程的吸引力,從而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再次,可以利用現有的校園媒介資源,開展媒介素養知識的宣傳和培訓。鼓勵學生廣泛參與到校園主流媒介的共建中,倡導他們進行“文明、綠色”網絡實踐。
2.利用微博開展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思想政治進微博是貫徹“三貼近”原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應注重微博用戶的自組織能力,并通過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將其引導到推動大學生個體自我完善和學校安全穩定上來。這既尊重了微博用戶的智慧和意見表達,同時也是對微博中的輿情的高度重視,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進步。深刻認識微博的“危”與“機”,合理利用微博,為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獲取了技術手段,開辟了新途徑。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樹立起利用微博優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思想政治工作要與時俱進,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意識到并充分利用微博這個新型信息交流載體,或者放棄“微博”這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那么,微博中的各種不良的思想觀念就有可能占領這個陣地。
使當前開展的工作效能大打折扣,事倍功半。因循守舊的的政治宣傳和思想教育方式已經難以跟上時展的步伐。因此,客觀理性、全面深入地認識和研究微博的傳播形態,從思想上樹立起利用微博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才有可能搶占政治傳播和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制高點。其次,利用微博搭建宣傳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平臺。微博已成大學生群體人際溝通和信息傳遞的重要參考文獻:工具。但是,目前主流輿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微博中處于集體“失語”和功能“障礙”狀態。究其原因,是尚未真正找到將宣傳教育融入微博傳播的良好方式和路徑。微博的興起及發展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奠定了物質基礎、物理界面和技術支持。通過這些平臺的搭建,主流思想、輿論引導將與微博之間實現對接、滲人和逐步融合,潛移默化地產生正面的政治傳播和積極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I9]如可利用微博為學生提供感興趣的理論素材、話題,在探討的過程中注重互動和情緒的感染,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增強學習政治理論的自覺性。最后,整合微博內容,改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微博中的信息來源大部分為非權威、非正統的渠道,且更新速度快,內容參差不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能利用好這些海量信息中的優質信息,一則可以打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資源的限制,達到“皆為我用”的教育目的;二則這些來自微博的信息能夠引起青年的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可引起他們的共鳴,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此外,微博的互動式交流方式容易讓學生接受,通過信息的轉載與“跟隨”,摒棄了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增強了教育的實效性。
- 上一篇:傳達經濟會議精神狀況匯報
- 下一篇:建立生態環境工作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