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學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時間:2022-05-04 10:17:02

導語:人文教學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文教學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自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醫務工作者兢兢業業、舍己奉獻奮戰在疫情一線,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致敬守護生命的英雄們。知其艱難而赴之,德之至也,在這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也為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該文在梳理我校醫學人文課程設置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治理教育方略進行了有效的研究和討論,從理念、手段等方面創新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以此,整體推進創新醫學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評價體系和工作格局,以期探索適應新形勢、新變化下的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提高醫學人文教育的實效性和不斷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醫學人文素養是作為醫學人文教育中大學生所應具備的內在的始終不渝的信念,其指比較穩定的、基本的、適應時展的高尚人格修養。醫療護理技術是一門關于人的技術,因此在教育中注重人文素養構建及其精神的培育是十分必要的,其強調的是重視人在健康疾病過程中的個性發展、滿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權利以及對醫療保健的關注[1]。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醫學院校開始重視醫學人文教育,經過30年的發展雖取得一定成績,但是還是存在一些問題[2]。在我國,醫學人文課程設置缺乏整體性和階段性思想,一方面要考慮課程本身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另一方面研究外部環境對課程具有什么樣的要求,兩方面結合,確定醫學人文課程位置;課程設置缺乏連貫性[3],大學高年級及研究生就讀期間幾乎不涉及醫學人文課程,尤其進入臨床實踐注重操作技能考核和專業知識掌握;學科壁壘出現,醫學人文學科本來就蘊含著相關學科的滲透[4],近年來,醫學人文課程之間和與其他醫學課程之間壁壘現象突出,出現不合理且封閉的學科劃分,材料范圍狹小,甚至清晰到分析工具的單一,不利于多學科融合創新解決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20世紀90年代,法國教育部和衛生部首次提出把醫學人文教育與醫學各科專業教育相結合,培養“不拘學科界限的人”[5],自20世紀50年代起,英國對醫學人文教育進行了深入研究,包括設置醫學人文綜合性課程,構建合理知識結構,并制定了知識、技能和態度三方面目標[6]。調查還顯示,我國醫學院校較歐美國家更加注重醫學人文課程設置的系統性,且與其人文課程占總課程數量比重為20%相比,我國醫學人文課程的比例偏低[7],人們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是百年樹人的過程,是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過程,期間實現醫學人文素養與醫學人文精神培育兩個重要的載體是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8],為醫學人文教育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1醫學課程應富含醫學人文精神

1.1醫學院校人文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信息化等激烈的社會變遷,全新的、多元的青年群體應運而生,然而新歷史時代的青年,特別是青年大學生,他們的理想追求、信念立場等研究領域世界范圍內交融博弈激蕩一直學術界高度重視,大學生絕大多數渴求知識和創新探索,然而,他們也有其自身缺點:網絡時代辨別是非能力不強,缺乏政治經驗和生活經驗等。在這個交匯點上更需要重新獲取十分強勁的精神“內需”作為大學生發展的原動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所應當以更加開放的觀念、動態的視野、積極的行動,主動順應環境背景的變化[9]。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醫學高校醫學人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學人文課程中與思想政治元素互相糅合,使醫學人文學科推行“課程思政”改革[10],采用“思政+人文”框架,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獲得豐富的人文情感體驗,從而有效地提升育人效果。然而,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并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久久為功,方能善作善成。

1.2人文引領創新醫學課程

醫學模式的轉變對醫學教育提出新要求,需要更新醫學課程,使其具備適合新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的知識結構和智力結構。為更好的發揮醫學人文課程的人文性與實踐性,醫學人文教育中重點圍繞運用一貫整體設計的三維目標,即在教學任務目標設計上有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突出醫學人文工具性的重要特征,根據理論知識進行理解,會收到事半功倍效果;過程與方法這一維度要求重視學生主體性,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揭示規律,提高學習效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滲透人文性和正確價值取向,把人文素養化為科學的思想方法。即在整合上做文章,將醫學人文課程的基礎課程進行細化重組,力求實現教學從形式到內容上的一貫整體,目前這種教育理念在醫學人文教育的教學效果上極具實效性。其一,課程整合。各年級醫學人文課程是銜接的,由課程目標把大學培養全過程分為3-4個階段,有總目標,有各階段目標。其一,醫學人文課程銜接妥當,如果銜接不當就無法互相借力,而課程整合就有這種優勢,例如高年級人文課程可以在低年級時涉及,有些暫時不理解沒關系,隨著學習和實踐的深入會逐漸理解。其二,一些醫學人文知識可以分專題整合,如:衛生法規、關懷技能、職業道德、醫患溝通等,這是一種減輕學習壓力的做法,更為科學的做法是全部課程進行整合,這個過程中學校可以組織專項課題來研究。最后,現今不同的醫學人文課程可能由不同的老師講授,因此采取的教學模式不同,學生不能很好的延續和過渡,雖然不同年級學生知識基礎不同,但是教學理念是可以共同研究把握一致的。其二,智能培養。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的總稱,主要從激發潛能、獨立思考與工作和自學能力方面入手,培養多變思維模式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應樹立創新教育觀念,必須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前醫學人文課堂教師滿堂灌、學生記筆記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知識固然重要,但知識不等于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醫學生主觀能動性不足,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匱乏。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在人文課堂知識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在教給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著力培養出會學習、善思維、勤探索、能創造的創新型醫學人才,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構建以任課老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為此,提倡壓縮課堂理論學時,增加自學和課外實踐時間。

2構建醫學人文與醫學核心課程的橋梁

首先,在細化課程培養總目標、階段目標后,分解課程教學內容,應拓寬醫學人文與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間知識融合與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將醫學人文課程的工具性與知識性及醫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相結合,從而初步獲得人文意識。再有,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或許有人認為不同課程的學習與成績都是獨立的,必須保持明確的分界線,但在這種理念下的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現實問題只能束手無策,然而,學生卻能在這種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在醫學核心課程教學要注意與醫學人文之間的聯系,制定系統化、多元化、層次化的醫學課程體系。最終,在學習醫學核心課程時能夠學到人文方面的知識和方法,在人文課程中也能汲取課程營養,充分拓寬醫學人文課程學習天地,對接高校醫學生培養總體目標,引導學生在跨領域的學習平臺中實現人文知識與醫學核心課程的整合,以提高人文素養,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

2.1醫學人文與醫學核心課程思政

醫學人文課程與醫學核心課程一脈相承,具有相同的課程總目標。打破人文課程自我封閉體系,把育“人”作為人文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醫學核心課程中除了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能這兩項基本核心能力以外,醫療工作尚需要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倫理道德與法律以及關愛他人等特定能力均需以醫學人文課程為依托,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見圖1)。

2.2醫學人文課程與醫學核心課課程綜合評價體系

隨著社會發展的深入,民眾對醫療服務要求不斷提高,大量的有關醫學教育的影響、醫學教育質量的全球性會議共識等議題的研討證實,引用OSCE(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考核辦法,這一辦法是在1975年,Dundee大學的R.M.Harden博士建立的一種新的臨床能力考核方法,模擬多個臨床場景(考站),考核操作、實施評估等內容,OSCE由若干“站”所組成,每一站都針對不同的考點考核學生除醫學專業知識以外的更多的富含人文素養知識和能力的考核,實則構建這一課程結合評價體系,是富有生命力的考試模式,每站考察學生的技能、人文關懷能力、理解力等,在這一評價體系中醫學人文課程向學生和教師提供反饋信息,有助于培養真正德才兼備的合格醫學生進入醫療衛生系統,使之具備良好的職業精神、人格、態度,這是醫學核心課程考試所無法達到的(見表1)。

3創新人文課程體系實施路徑分析

3.1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醫學人文課程

學習貫徹2019年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學校各項工作的首位,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發展成長規律,對當今大學生而言,一方面,他們要堅定理想信念,深入了解歷史文化,另一方面,還面臨著西方價值觀的沖擊和稀釋,提高大學生的政治定力。作為教育工作者推動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改革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實施知識內化,能力轉化,素質活化的過程中,與醫學人文課程體系建設緊密結合。

3.2樹立“三全育人”思政格局,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在歷史進程中,各個方面突破和重塑上帶來社會調整中的痛感,大學生面對就業、生活、工作、婚戀等,可能會出現信念不堅定,不能全面客觀的認識世界,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扎實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教育,推動形成優良學風,在校期間打牢專業功底,練就過硬本領。因此,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科研能力,提升教學質量,以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優質的服務感染學生,創造健康的育人環境。

3.3拓展教學方法,引導自主學習與實踐

醫學生通常接受4~5年的課堂醫學人文教育,基于該文之前論述的一貫整體的理念,在教學方法上全過程一貫之,如“翻轉課堂”,學生進行自學,完成“預習單”,在課堂上展示表演;學生分組圍坐合作學習,以問題為中心,調動師生雙方積極性。改進實驗實習課,加強技能訓練,在臨床實踐中,能將所學的醫學人文知識靈活地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具有人文背景來進行批判性思考,以自然科學的視角和人文美學的視角共同來理解世界時,人類的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就達成了美妙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陳莉娜,孟曉軍.強化醫學人文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有效途徑探索[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7;30(4):509

[2]石廷玉,王園媛,涂星.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可能的解決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8(44):86-87

[3]宮福清.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2

[4]周誼芬,單芳,余弦,等.江蘇省高等醫學院校醫學人文課程設置現狀分析[J].交通醫學.2018(1):100-102

[5]張鑫.《黃帝內經》中的人文思想[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2):7-8

[6]郁榮華.醫學人文教育制度構建的探索與研究[D].廣西:廣西醫科大學,2012

[7]于寧波,陳瑋,時統軍.醫學院校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的現狀調查與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39):248-249

[8]范瑩,董晶晶,閆恩志.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探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6(3):22

[9]馬云霞.“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

[10]楊春燕,尹梅,徐文軒,等.“課程思政”視域下醫學人文學科群的課程設計[J].中國醫學倫理學,2020;33(3):381-384

作者:李爽 張弘強 單位:內蒙古醫科大學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