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五維育人模式
時間:2022-06-23 11:30:53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五維育人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探索,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關鍵。項目組主要從培育課程育人意識、擊破課程育人困境、創造課程育人條件、打造課程育人結構、完善課程育人評價模式五維視角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模式,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的新格局。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高校大學生培育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陣地,充分挖掘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的優勢與功能,將全面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程,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是指高校各部門形成統一認識,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育人效果,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育人元素,在“課程育人”管理、“課程育人”運行、“課程育人”評價的保障條件下,深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使學生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真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意識
(一)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體教師隊伍的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體教師隊伍的“課程育人人”實施意識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軍,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體教師隊伍的“課程育人”意識,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效果的關鍵要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課程育人”意識,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準備上注重豐富“課程育人”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貫穿“課程育人”的理念,在教學結束后注重總結“課程育人”的經驗教訓,全過程、全方位地開展育人實踐。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程育人”實施意識的前提(其整體素養主要包括政治素養、道德素養、知識素養、學術素養、能力素養),以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具備開展“課程育人”工作的綜合素質;推進教師隊伍的教學改革進程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程育人”實施意識的關鍵,高校應在政策上傾斜課程改革,在設施上推動課程改革,在資金上支持課程改革,在方式上鼓勵課程改革,以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改革深化“課程育人”效果;強化教師隊伍注重教學效果的評價反饋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程育人”實施意識的重要手段,高校提高教學效果反饋利用率,能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切實提升“課程育人”質量。
(二)培育思想政治理論課客體學生隊伍的培育思想政治理論課客體學生隊伍的“課程育人人”認同意識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對象主要是大學生群體,培育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的認同意識,是有效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的基本前提。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的認同是指:高校大學生從情感上贊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育人屬性,從心理上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育人內容,從行為上踐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價值要求。培育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的認同意識應涵蓋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本身價值的認同,主要包括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價值和大學生自身成長需要價值的雙重認同;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教學內容的認同,主要包括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導向性的認同、對教學內容時代性的認同和對教材內容的認同;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路徑的認同,主要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理念豐富化與課程育人方式多樣性等的認同;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評價的認同,主要包括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評價目標、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的認同。
二、擊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困境
(一)扭轉被動的扭轉被動的“課程育人”現狀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體教師與客體學生之間的現實關系是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的一個關鍵環節。當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迫于教學與科研的雙重壓力,教學的激情與動力受到了影響,忽視了教育對象的特點與需求,甚至產生了職業倦怠,從而降低了課堂教學質量。而當今的大學生思維敏銳,個性張揚,注重自我發展,更期待學生本位的教學課堂,而部分高校的課堂教學現狀與這一期待背道而馳,導致一些學生課上積極性較差,被動接受教學內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發揮“課程育人”的功能,需改變被動單向的課程育人現狀,積極構建和諧平等、雙向互動的師生關系與教育氛圍。
(二)扭轉失衡的扭轉失衡的“課程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高校大學生政治導向、思想構建、行為內化的重任,全面挖掘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的功能,有助于更好地達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但當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將主要的育人工作集中于課堂教學,較多地將課堂教學內容的灌輸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的手段,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功能的失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工作,涉及互動的育人關系、豐富的育人資源、多樣的育人路徑、廣闊的育人平臺等要素,單純注重課堂教學育人功能的開發,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提升“課程育人”的效果,須將育人工作置于整個“課程育人”體系之中,全方位挖掘實踐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等“課程育人”功能,扭轉“課程育人”功能失衡的現狀。
(三)扭轉單向的扭轉單向的“課程育人”路徑
近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仍然存在“單向”發展的問題。在師生關系上,教師單向講授的現象居多,教學活動缺少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形成了單向的教學關系;在教學手段上,一些教師仍然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缺乏創新,形成了單向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實踐形式上,一些高校更注重校內實踐,通過社團活動、第二課堂、校內品牌項目等形式開展實踐育人,但在實踐過程中忽視了網絡實踐育人、校外實踐育人等路徑,造成單調的實踐育人現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改善“課程育人”質量,提升“課程育人”效果,應著力拓寬課程育人路徑,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課程育人”實踐。
(四)扭轉簡單的扭轉簡單的“課程育人”評價方式
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評價體系,對于改進教學管理與決策、提升育人質量具有重要作用。當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評價體系不盡合理,存在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標準缺乏規范性、評價方式缺乏科學性等問題,影響了評價結果的公平性與客觀性。高校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評價實踐中探索和改進評價方式,力圖構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評價模式。高校要以發展的評價標準、全面的評價主體、多元的評價內容和靈活的評價方式創新“課程育人”評價體系,以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體制改革提供數據支撐[1]。
三、創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條件
(一)完善完善“課程育人”管理機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要取得實效,需要學校黨政領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高校教務管理部門等多方協調,共同努力,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管理平臺,從機制上保障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的實施。高校黨委要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工作的領導,協調并組織成立“課程育人”領導小組,專門指導落實“課程育人”相關工作。高校教務管理部門協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門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開展“課程育人”工作,從管理層面、制度層面、投入層面、服務層面全方位支持“課程育人”的實施,以完備的管理機制保障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的順利進行。
(二)培育培育“課程育人”能力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能力素養,是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的關鍵環節。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與高校學生的成長進步,高校需培育一支既具備全面教學能力,又具備協同育人能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全面教學能力不僅包括對教材的把握能力、對學情的分析能力、對課程的駕馭能力、對教學媒體的運用能力,更包括對理論的研究能力、對知識儲備的更新能力和對教學課程的改革能力,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育教學的基本功。協同育人能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堅持“課程育人”的宗旨,具備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情感認知與行為認同的轉化能力與協調能力,具備將課堂教學內容聯系學生課后行為實踐的銜接能力,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立德樹人的能力要求。
(三)開發開發“課程育人”資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的資源除了教材之外,還應開發更多形象、具體的“課程育人”資源,以不斷滿足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的現實需要。開發文化育人資源,可將中國古典文化、傳統文化、紅色文化、革命文化等文化育人資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文化育人資源傳播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挖掘科研育人資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強化科研育人意識,深入挖掘科研育人內容,創新科研育人手段,通過科研實踐將自身的科研成果、科研經驗、科研方法等滲透到課程教學過程中,以此培育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學術道德與創新精神,充分利用科研育人的資源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效果。拓展實踐育人資源,將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在實踐中深化教學內容,強化教學效果。課內可通過影像視頻、專題討論、辯論賽、案例分析、情境模擬等實踐形式,將理論教學賦予實踐性,引導學生在課堂實踐情境中感悟和領會教學內容,構建自己的價值觀;課外除了利用第二課堂開展實踐教學外,還應完善社會服務實踐育人平臺,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外實踐教學提供政策、制度、資金、管理等方面的保障,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與社會服務實踐的有機結合。開拓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育基地,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重要功能。
四、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銜接式”育人結構
(一)教師主體與學生客體銜接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兩大主體,即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直接影響課程的育人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實踐必須注重師生之間的銜接互動,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基礎上,更注重突出教育客體學生的積極性、主體性和參與性,切實將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有機統一起來,在教學活動雙方和諧、平等、互動的過程中變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需要學習。
(二)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銜接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具有實踐性的課程,課堂教學主要通過教師的講授傳遞育人內容,而大學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認知與判斷能力,課堂講授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認知與成長需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價值導向只有付諸實踐才能有效轉化為育人能量,提升育人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須有效將課內教育與課外實踐結合起來,引導和幫助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塑造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三)傳統教學媒介與新媒體銜接
伴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陪伴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工具,也給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工作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實踐應在發揮傳統教學媒介優勢的基礎上積極與新媒體技術銜接,突破傳統教學技術的局限,更多地依托數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等來支撐課程育人活動,以教學媒介的現代化、多元化、高效化來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現實需求。
(四)教學內容與社會問題銜接
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大學生更是在不斷成長變化的,而課本內容的更新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進行“課程育人”的過程中應注重教學與實踐內容的豐富補充,從大學生的成長需求出發,將教學重點內容與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對接,增強教學內容的時代性、趣味性和針對性,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優化課程育人效果。
(五)教學活動與科學研究銜接
教師的教學能力與科研能力是并重的,科學研究是教學的基礎,教學實踐是科研的源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有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科研選題,在從事科研的過程中解決教學問題,才能真正做到教研相長,有效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堅持教學與科研的銜接,以教學撬動科研能力,用科研改善教學水平,在教學與科研的協調發展中促進育人水平的提升。
(六)思政課程與其他課程銜接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具有滲透性,其課程所傳授的基本原理與思維方法不僅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內部之間相互滲透,還可以滲透到人文社會學科和理工類學科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培養學生各科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辯證思維解決專業學習中的困惑,以專業學習中的邏輯思維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不斷促進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化[2]。
五、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評價模式
(一)樹立完善的樹立完善的“課程育人”評價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評價工作應樹立“三個理念”保障評價模式的完善有效。1.系統性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評價是一項涉及多個部門、涵蓋多個環節的系統工作,“課程育人”評價應堅持系統性理念。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評價作為一項涉及主體、客體、環體、介體的系統工作體系,評價指標與評價方式的設計不僅要考慮主客體之間的互動關系,更要考慮教育環境與教育介體對教育主體、客體之間的影響,以全面、系統、動態、互動的理念構建“課程育人”評價體系。2.發展性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較強的時代性,“課程育人”評價體系的構建需要蘊含發展性的理念,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代性,與時俱進,將黨和國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融入課程評價工作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培育的對象大學生也是在不斷成長進步的,“課程育人”的評價指標、評價方法也應隨之優化和更新。3.全面性理念。科學、客觀、公平的評價結果也要堅持全面性的評價理念,保障評價設計統籌兼顧、評價內容全面具體、評價方法靈活多樣、評價分析客觀到位。
(二)堅持科學的堅持科學的“課程育人”評價方法
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既體現評價的原則性,又兼顧評價的靈活性。定量評價是通過事先設定的“課程育人”評價指標,對照評價指標進行量化評價;定性評價是通過系統分析的方法或比較的方法對“課程育人”效果進行分析評估,在全面系統總結的基礎上得出評價結論。堅持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效果的評價不能僅限于期末或年終的終結性靜態評估,更應涵蓋經常性、多元化的形成性動態評估,使“課程育人”效果的評價更科學有效。終結性靜態評價一般在期末或年終通過考試或考核的方式對“課程育人”效果進行評估;形成性動態評價可在日常學習或生活過程中隨時開展形式多樣的“課程育人”效果評估,在動態過程的監測評估基礎上得出評價結論。
(三)構建完整的構建完整的“課程育人”評價指標體系
客觀有效的“課程育人”評價結果勢必建立在科學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之上。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過程,其“課程育人”評價指標體系可圍繞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環境、教育介體幾個維度進行構建。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主體即教師隊伍的評價,不僅要包括教師隊伍基本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教育教學工作能力,更應包括對教師隊伍創新能力與改革水平的評價;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客體即學生的評價,不僅要包括對學生日常學習態度、學習水平、知識掌握的評價,也要涵蓋對學生社會實踐、日常活動表現等的行為實踐評價;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環境的評價,既應包括課程教育的設備設施、經費投入等育人硬件設施的評價,也應包括課程文化建設、學習風氣建設、課程管理建設等育人文化的評價;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介體的評價,應涵蓋教育教學媒介手段、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等內容[3]。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育人”效果關系到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探索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五維育人模式,不僅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知水平,更有助于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優勢,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實現立德樹人育人目標,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金麗馥,陳文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現狀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0(4):66-70.
[2]馮剛.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理論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1):18-23.
[3]陳書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評價方式科學化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122-125.
作者:李海霞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農村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 下一篇:大學英語教學與德育滲透路徑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