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質量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1 08:54:00
導語:統計數據質量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源于博弈雙方的統計數據失真的原因分析
1.源于調查者的原因分析
調查者(統計部門)作為統計數據的調查、整理、提供者,是統計數據質量的第一責任人。他對統計數據真實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目前企業統計模式屬于報告式統計,是按照國家統計部門及上級管理部門的要求而運作,其統計內容沒有考慮企業自身管理的需求。
(2)調查者在統計指標體系設計時,并沒有考慮企業是獨立自主、自負盈虧的法人,沒有考慮企業需要反映自身的生產經營管理狀況等方面的統計指標。
(3)調查者沒有建立完善、有效的機制,激勵或制約被調查者提供高質量的原始數據。
(4)調查者一直是以單向收取數據的角色出現,幾乎沒有對被調查者的后續服務。
(5)來自調查者自身的業務素質的影響。如果調查者的業務素質較低,至使統計設計、調查、整理、分析的科學性較差,甚至發生重大失誤,或統計工作過程控制不嚴謹、不合理、從而造成統計數據不同程度的失真。
2.源于被調查者(原始數據提供者)的原因分析
被調查者作為原始統計數據的提供者,對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試想,如果每個部門、個人都故意提供虛假情況,真實的統計數據從何而來?被調查者對統計數據真實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官出數字,數字出官”。被調查者為了個人或部門的利益,故意隱瞞、虛夸或歪曲原始數字。
(2)信任危機。在一個社會中,如果普遍存在道德失衡、誠信失范的現象,人們普遍認為說實話會吃虧,會對自己有某種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盡管所提供數據和個人或部門利益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也會一定程度的提供不真實的或歪曲原始數據。
(3)對于涉及企業敏感問題的調查,被調查者出于個人或部門利益保護,從而隱瞞真實情況而對數據加以調整。
(4)被調查者缺乏必要的文化及能力素質,由于非主觀原因,如記憶、記錄或估計不準,也會使所提供的數據產生一定的誤差。這種誤差一般不會造成普遍的系統性偏差,但對總體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有一定影響。
二、樹立正確的統計數據質量觀念。
正確的管理觀念是一切生產經營活動的理論導向,是行為合理化的指南,是管理者素質高低的體現。從質量管理的角度來看,可將統計數據看作統計工作的產品,與其他行業的產品一樣,統計數據也應該注重質量問題。要全面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改善統計數據質量管理,必須首先建立、更新關于統計數據產品質量的觀念。使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之間有合作意識。
首先,調查者在統計工作中樹立“用戶第一”和“預防為主”的觀念,這是提高統計產品質量的基本出發點。一切為用戶著想,一切用數據說話,一切按科學程序辦事。這可以說是關于統計數據質量管理的主要原理。具體來說有:重視用戶對統計信息質量的意見反饋;實行有效的質量目標管理;建立和健全工作質量保證體系;培養和激勵統計工作人員的四種意識,即質量意識,問題意識,改善意識,創新意識。
其次,正確理解統計產品應具備以下三個基本特征,即:準確性、時效性;多樣化、集約化;經濟性、實用性。
最后,應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完善的統計數據產品質量管理體系。明確統計工作質量是統計產品質量的根本保證。運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統計數據生產全過程的質量標準、技術標準、工作標準、管理標準,指導數據產品的生產活動,并進行全程動態管理,保證質量,滿足客戶需要,以獲取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治理數據失真的對策建議
1.加強制度建設
為應對被調查者“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行為,宜采取有效的“雙贏”管理政策。
(1)完善干部管理體制。“數字出官,官出數字。”這是一種具有重大危害的腐敗現象,其影響范圍之廣,危害之大,不遜于貪污與行賄。有些干部錦旗滿墻,昨天還是先進,今天卻成罪犯,群眾為此對現有的干部管理體制產生了信任危機。因此,必須要完善干部管理體制,對各級干部的考核、評價,要建立嚴格、科學、規范的業績評估制度,要授權考核機構獨立行使考核權,對各種考核評價指標的完成情況,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客觀評估。
(2)加強統計法制宣傳和執法力度。虛報、瞞報和任意篡改統計數字是一種違法行為,卻沒人意識到這是同其他違法行為一樣要承擔刑事責任;也很少有人去舉報或起訴,因此也很少得到法律的制裁。這樣,《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似乎是一種與其他法律不同的“虛法”,起不到應有的威懾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在統計數字上弄虛作假的不正之風。使統計數據治理的環境不斷惡化。因此,必須要在全社會大張旗鼓地宣傳統計法制教育,并切實加大統計執法力度。
2.科學合理的統計設計
統計設計是根據不同的管理目標和可能影響管理目標實現的相關聯因素,確定相應的統計指標及需要收集的數據項目,并對其進行科學性、可行性分析。統計指標設計的合理性、科學性直接關系到能否獲得高質量的原始數據。
(1)伴隨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面對新的經濟模式,企業的性質、企業所處的環境以及企業與宏觀管理部門的關系均發生了變化。要適應新的經濟模式,調查統計報表設計時必須同時兼顧被調查者自身管理的需要。
(2)按照知識經濟的客觀規律和內在的要求,構建企業統計系統。新構建的企業統計系統必須遵循經濟、統計的客觀規律和內在要求,對其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全面的分析整理,建立一個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網絡化運行和管理的符合國際慣例的統計系統。
(3)充分研究指標的可獲得性。對于涉及企業敏感性問題的指標可以考慮分層弱化。這是基于敏感性問題具有可變性的特點,即根據敏感性調查的不同目的,探究造成該調查問題為敏感性問題的原因。由此選擇與之相關的非敏感分層標志以劃分不同的調查層,再根據各層被調查者的不同心理特點或特征,相應設計每層弱化或非弱化的敏感性問題,以達到降低敏感性問題的敏感度、爭取被調查者合作的目的。
3.有關調查階段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計數據質量監督控制評估中心
在現有經濟體制下,建立健全完善的統計數據產品質量管理體系,在統計數據質量上實施過程管理,在統計數據生產流程的各階段對數據質量實行全面質量管理。
(2)豐富統計調查的方法和手段
面對急劇變化的社會經濟形勢,全面統計報表依賴的基礎已經解體。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應該豐富統計調查方法、手段,大力推廣和強化采用不同調查方法,開展靈活多樣的非全面調查,做到全面統計、抽樣調查、典型調查和重點調查結合運用,以適應不同層次的需求。以調查方法的科學性,保證對統計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的要求。
(3)提高統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提高全社會統計意識
通過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統計人員的崗前和在崗教育培訓工作,對不同崗位的業務人員進行定期輪崗,擴大統計人員的業務知識面,提高統計人員政治和業務素質。要健全統計法制,充分發揮統計法律、法規的作用,增強《統計法》的剛性與可操作性,全方位加大執法檢查力度,樹立統計部門的權威。提高全社會對統計的認同意識,特別是提高政府、企業領導干部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大力提高服務水平的同時,加強統計監督職能。
參考文獻
謝時予編著:《經濟博弈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1
- 上一篇:統計數據質量提高分析論文
- 下一篇:統計數據質量提高機制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