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影響論文
時間:2022-08-07 05:58:00
導語:外商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已連續8年成為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名副其實地成為世界各國所青睞的投資熱土。截至2001年12月底,全國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390484個,協議外資金額7459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954.69億美元,其中2001年度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6139個,比2000年增長16.0%,協議外資金額692億美元,增長10.4%,實際外商直接投資468億美元,增長14.9%。
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歷史大概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9年到1991年,這一階段是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起步階段,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和金額都較少。盡管這一時期外商直接投資逐年增加,但其在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中所占比重較小,只有29.32%,因此,在這一階段外商直接投資還不是我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第二階段從1992年到1998年,這一時期外商直接投資大幅度增加,并且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外商投資在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中所占比重超過對外借款,為74.02%,最高年份達78.14%(1994年),此時外商直接投資已經取代對外借款,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和國際資本流入我國的主渠道。第三階段從1999年至今,這一時期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有較大幅度減緩,但外商投資金額保持在400億美元以上的規模。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測算,[1]在1981至2000年的20多年間,中國GDP年均9.7%的增長速度中,大約有2.7個百分點來自利用外資的貢獻。隨著我國2001年成為WTO正式成員,可以預見外商對我國的投資將會有較快增長,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及其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都將繼續提高,外資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也將更大,因此,研究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的影響,是一個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問題。
一、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為了研究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必須先了解外商投資在我國三次產業之間的分布特征,為此,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加以分析:
1.外商投資在三次產業之間的分布。目前,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部門),而對第一、三產業的投資比重則偏低。如表一所示[2]
表1外商直接投資(協議額)在三次產業之間的構成(單位:%)
附圖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外資統計年鑒》
2.產業內部結構??傮w來看,外商在我國第一產業的投資規模一直不大,在整個外商投資中所占的份額很小。1979-2000年,外商直接投資的協議金額累計僅120億美元,而外商投資額最大的1995年也只有17.4億美元;同時,第一產業的外商投資項目平均規模也較小。從第一產業內部外商直接投資的分布來看,主要是集中在農業,尤其是種植業,而對林業、牧業和漁業等部門的投資極少。在2001年1-6月第一產業的3.35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中,農業項目為2.22億美元,占66.26%。
在第二產業中,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于工業部門,尤其是制造業,而建筑業所占的比重較小。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全部協議投資中,工業比重最高的年份達到80.46%(1991年),最低也有45.85%(1993年);而建筑業的比重最高為5.07%(1997年),最低只有1.05%(1991年),平均為2.98%。在2001年1-6月第二產業的163.12億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資中,工業部門的投資為160.59億美元,比重為97.87%。
1979-1990年,在外商對第三產業的協議投資額中,房地產業和社會服務業的比重為60.27%,90年代后上升到70%左右,盡管最近幾年這個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第三產業外商投資的絕大部分。綜上所述,外商對我國第一、二、三產業的投資主要集中于農業、工業(尤其是制造業)、房地產業和社會服務業。
3.工業內部外商直接投資的分布。外商對我國工業部門的直接投資主要分布在制造業,其中加工工業的比重很高,原料工業的比重不大;輕工業的比重較高,重工業的比重較低;同時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投資比重高于一般加工工業。
從最近幾年外商直接投資在工業內部的分布來看,制造業的投資比重很高,采掘業和電氣水部門的投資比重較低。在1996-2000年的外商協議投資額中,制造業的平均比重為88.53%,采掘業和電氣水部門的平均比重分別只有2.06%和9.41%;在同期的外商實際投資中,制造業的比重為89.78%,采掘業和電氣水部門的平均比重分別為1.87%和8.35%。在制造業內部,外商投資比重較高的是機電工業、化學原料及制品業。
4.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從外商在我國投資的地理分布來看,外商投資主要集中于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山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從表3可以看出,在過去的20多年中,外商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的投資相當少,無論是從協議金額來看,還是從實際投資來看,中、西部地區的投資比重不足整個投資的15%,而85%以上的投資集中在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近年來,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及一系列優惠措施的,西部地區對外商的吸引力有所加強;據不完全統計,世界500強中已有80余家企業在西部地區投資或設立辦事機構。
表2我國東中西部各地區外商投資情況(截至2000年底)(單位:億美元)
附圖
資料來源:《2001年中國外資統計年鑒》第3頁
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分布之所以具有以上幾個特點,主要與下面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一是與廠商經營的目標相關。廠商經營的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主要是為了占領我國巨大的消費品市場,這既與我國人口眾多的市場優勢相一致,也與外商經營目標相一致。
第一產業是我國重點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領域,但實際外商直接投資比重較低,至2000年底僅為1.78%。其原因在于農業開發投資大,回收期長,利潤率低,風險大,這與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所追求的短期盈利目標不符。但同時也說明了我國農業開發條件較差,對外商的吸引力不大。因此,我們在如何改善農業投資環境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外商投資方向的選擇同時也與我國的投資政策和貿易政策相關。由于我國對消費品的進口限制較嚴,外商想要進入這一潛力巨大的市場,只有通過直接投資方式,而我國對重化學工業產品的進口限制較松,因此,對于我國的重化學工業品市場,外商主要通過貿易來占領。
二是與我國目前的投資環境相關。我國目前的投資環境是輕工業投資較容易,而重化學工業投資較困難。與重工業相比,輕工業所需投資較少,能耗低,對于交通運輸要求相對不嚴,選擇余地大;加之輕工業品投資能夠利用消費變化快的特點,投資者可以開發出更新、更適用、更美觀、更便宜的產品來吸引消費者從而獲得較高的利潤。所以,外商比較青睞于對輕工業的投資。而重化學工業能耗大,對交通運輸和相關產業發展的要求較高,而且投資額大,回收期長,因此,外商對該行業投資興趣不大。
三是與區域經濟投資環境相關。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加之交通條件較差,基礎產業薄弱,西部地區的整體投資環境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3][4]因此,盡管外商投資有向我國中西部擴展的趨勢,但這種趨勢進展相對緩慢,可以預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外商投資仍將主要集中在我國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
二、我國產業結構的現狀與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
改革和開放以來,隨著市場機制調節作用的增強,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當前,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是結構問題而不是總量問題。認識我國的產業結構現狀,找出調整結構偏差的對策是當務之急。當前我國產業結構有以下特點:第一,GDP中第二產業比重偏高,服務業的比重偏低。2000年,我國第二產業在GDP中所占份額為49.2%,高于標準結構的比例,服務業在GDP的份額為32.8%;與“標準結構”相比,明顯偏低。第二,在產業結構中,農業所占比重過高,服務業比重偏低。2000年,我國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高達49.9%,顯著高于標準就業人口28.6%,偏差程度超乎尋常;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就業比率為26.4%,而標準就業比率為30.7%。第三,城市化程度不高。2000年,城鎮人口在我國總人口中所占比例為30.4%,遠遠低于標準化水平53.0%,表明中國標準化水平遠遠落后于工業化過程。第四,輕重工業比重偏差嚴重。最近幾年,關于今后我國重工業應該得到較快發展,重工業在工業產出中的比重應有較大幅度上升的觀點比較流行,主要理由是中國工業在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發展過于“輕型化”,中國目前的重工業比重較低,輕工業比重較高。
我國三次產業出現以上結構偏差,與外商對我國三次產業投資的結構性偏差有一定關系。外商直接投資的結構性傾斜加大了我國三次產業的結構偏差。改革開放以來,外商對我國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部門,對第一產業的投資比重很低,對第三產業的投資比重也偏低。在1996至2000年的外商實際投資中,第二產業的比重高達70.38%,其中工業的投資比重高達66.57%,而第一產業的比重僅1.42%,第三產業的比重也只有28.20%。在2001年底注冊登記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就外方注冊資本而言,第二產業的比重為64.08%,其中工業的占61.32%,而第一產業的比重僅為1.54%,第三產業的比重為34.4%。顯然,外商投資結構向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傾斜的特征很突出。
從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現狀看,90年代以來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的比重升幅過大,第三產業的實際比重不合理下降,使產業結構偏差變得更為突出,并對經濟增長產生了較大影響。我國產業結構偏差的加深,與外商投資過多地向工業部門傾斜有一定關系,其主要表現為:
1.外資工業的結構傾斜助長了我國消費品工業的過度擴張。近幾年我國工業消費品相對過剩,生產能力大量閑置,除了城鄉消費需求趨緩的原因之外,主要是由于工業比重過高的條件下工業結構向輕工業傾斜。80年代中期以來消費品工業一直擴張,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外商直接投資過度集中于消費品工業。據統計,截止到2000年底我國三資工業企業的外商直接投資額中,輕工業的比重占58%,重工業的投資比重占42%。
2.外資工業的結構傾斜加快了我國工業結構的高加工度化進程。外資工業高度集中于制造業,而在制造業中又主要集中在加工工業。由于結構傾斜的存在,外資工業占我國以工業品為原料的加工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目前已接近1/3,占加工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已達1/3,而占原料工業的兩個比重只有10%左右。這個特點使外資工業的迅速發展更多地推動我國加工工業的擴張,加快了我國工業結構高加工化的進程。
3.外商投資在第三產業的結構性偏差對第三產業的結構變動產生了明顯影響。目前外商對我國第三產業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業和社會服務業,其次是批發和零售貿易、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而對其他大多數第三產業部門的投資比重很低,投資的結構性傾斜十分突出。外商對第三產業投資結構的高度傾斜,與我國第三產業內部對外開放度的差別有很大關系,除了房地產業和社會服務業,以及商業、交通運輸業和郵電通信業之外,其他的大多數第三產業部門目前的對外開放度仍較低。
隨著加入WTO之后我國大多數第三產業部門對外開放度的提高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政策的調整,外商將較大幅度增加對目前投資比重很低的第三產業部門的直接投資;一些重要的服務業部門的外商投資比重在“十五”期間將明顯上升;相應地,外商對房地產業和社會服務業的投資比重會逐步下降。也就是說,在加入WTO之后的5年左右時間內,外商對我國第三產業直接投資的結構過度傾斜的狀況會明顯改變。
三、產業結構調整目標與外商投資的產業導向政策
產業結構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隨著經濟的市場化、全球化,產業結構的轉換和升級既有來自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有來自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不是簡單地等同于盲目追求一、二、三次產業產值(或勞動就業)比重主要地位的轉化,而是要面向國際產業的發展,在提升一、二次產業競爭力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真正提高產業素質。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史證明,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三次產業間的分布結構呈現規律性的演變趨勢。具體表現是:第一次產業實現的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在整個國民收入的比重和在第一次產業中就業的勞動力在全部就業的勞動力總數中的相對比重處于不斷下降趨勢;第二次產業實現的國民收入相對比重和勞動力就業比重逐漸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趨于下降;第三次產業實現的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就業的相對比重上升,其中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上升幅度更大。三次產業變動呈現的這種總的趨勢,是由各次產業的內在特征決定的。在工業現代化過程中,第一產業農業相對比重下降幅度最大,這是因為農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低,人們對農產品的消費屬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費,當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對農產品的需求并不隨收入增加的程度而同步增加,這樣就使農業實現的國民收入份額趨于減少。第二產業工業相對比重上升,不僅因為隨著人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結構的變化使工業品需求的收入彈性處于有利地位,而且經濟發展中用于投資的增長也在不斷擴大工業品市場,從而整個國民收入中工業實現的國民收入相對比重上升。但隨著技術進步,工業有機構成提高會排斥自身的勞動力,而工業部門內各行業擴張的增殖又吸收勞動力,兩相抵消勞動力相對比重逐漸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趨向下降。第三產業服務部門的比重上升幅度大,既由于“服務”這種商品比農產品具有更高的收入彈性,也由于第三產業門類繁多,許多行業具有勞動力和資金容易進入的特點,農業勞動力得以大量流入服務業,因而第三產業各行業呈現廣泛而顯著的增長,使其在國民收入中的相對比重大大增加。
目前,我國三次產業結構偏差的主要表現是工業比重過高而第三產業比重太低,產業結構內部的主要問題是工業結構的升級緩慢,因此今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工業結構的升級。從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要求和目前外商投資的產業構成及其影響來看,我國政府部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對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導向力度。
1.引導外商加大對第一、三產業的投資力度,相對降低對工業的投資比重。從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動來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的比重升幅過大,第三產業的實際比重下降,使得產業結構偏差變得更加突出。我國三次產業的結構水平同世界上其它國家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我國第二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僅高于同屬發展中國家的印度,而且也高于美、日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同時我國的第三產業的比重也遠遠低于這些國家的水平。目前,國際直接投資中對第一、三產業的投資比重較之20世紀80年代迅速上升,對第二產業的投資比重則相對下降。因此,我國應引導外商加大對第一、三產業的投資力度,相對降低對第二產業的投資比重,這不僅符合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需要,同時也符合國際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變化趨勢。
2.引導外商增加對重加工業的投資,相應地減少對消費品工業的投資。目前外商對我國工業的實際投資中,大概有60%分布在消費品工業,對重工業的投資只有40%左右。外資工業占我國消費品工業增加值、產品銷售收入以及固定資產凈值和流動資產的比重約為30%,而重工業的同樣比重只有15%。外資工業占以工業品為原料的消費品工業的增加值比重和產品銷售收入比重2000年為38.25%和41.28%,固定資產凈值比重和流動資產比重為34.52%和35.67%,而外資工業占重工業的前兩個比重為27.67%和28.96%,后兩個比重為24.35%和22.84%。但是,我國消費工業的產品相對過剩和生產能力閑置比重工業更加突出,“十五”期間工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是適度重型化,加強重工業尤其是裝備工業,相應控制消費品的投資規模和增長速度。因此,需要引導外商對工業的投資更多地轉向重加工業尤其是裝備工業部門,相應地減少對消費品工業的投資比重。
3.引導外商增加對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投資。利用外資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引進外資來彌補國內資金缺口,促進技術管理等方面的進步,從而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但是,除了大型跨國公司外,目前外商投資過度集中于一般加工工業,而一般加工工業中,有些是我國生產能力過剩和競爭激烈的產業,也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重復建設、引進的產業。外資的大量涌入,加劇了這些產業的過度競爭,造成對國內市場和國內企業的強烈沖擊,致使部分國有一般加工企業的處境十分困難。目前,外資工業雖然在機電工業中占有相當高的比重,對我國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但外資企業同時在不少加工工業中也占有較高比重,這部分企業主要是來自港澳臺地區的中小企業。而90年代以來,國際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具有由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的趨勢,因此應利用這一趨勢,進一步重視吸引大型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引導外資更多地進入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薪技術產業,同時減少對一般加工工業的投資比重。
4.引導外商投資增加對薄弱的第三產業投資,減少對房地產業和社會服務業的投資。外商對我國第三產業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和社會服務業,導致外商對第三產業投資波動比較大,并對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產生不良影響。在我國經濟擴張時期,外商對房地產和社會服務的直接投資高度擴張,往往導致整個第三產業的外商投資比重大幅度上升;而在經濟相對緊縮時期,外商對房地產業和社會服務業的直接投資迅速收縮,導致第三產業的外商投資比重大幅度下降。由于第三產業中投資結構傾斜現象的存在,房地產和社會服務業的外商投資大幅度波動會直接造成整個第三產業的大幅度波動。顯然,只有當第三產業外商投資結構過度傾斜趨勢得到逐步改變后,外商對第三產業投資的周期性波動現象才會明顯減少,由此對整個外商直接投資以及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才會相應下降。
在第三產業中,目前外商直接投資比重較低的部門,如金融、保險、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科研和綜合技術服務業以及教育和文化藝術等,多數屬于層次較高的服務部門,我國要提高其發展水平,必須通過相應的外資產業結構導向政策,引導外資合理地向這些行業投資。[5]
5.引導外商加強對我國西部地區的投資力度,推動我國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進程。目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但中西部地區還未建立起一個完善的以優勢產業為支柱的產業結構體系,基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都相對薄弱,與東部沿海地區存在很大差異,這勢必會嚴重阻礙我國整體產業升級的進程。因此,我國政府應加大對外資地區流向的引導,以便有更多的外資投入西部地區的經濟建設中,從而加強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使東部和中西部地區之間建立一種協調的產業關聯機制,促進我國的產業升級。
【參考文獻】
[1]胡新文.入世后外商直接投資的新動向及我國的應對策略調整[J].世界經濟研究,2002,(1):19-22.
[2]張德修.入世后的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結構變化趨勢探析[J].經濟科學,2001,(6):81-87.
[3]顧建清.外商直接投資對江蘇產業結構的影響[J].中外科技信息,2002,(5):26-28.
[4]陳潔.外商對廣東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分析[J].廣東發展導刊,2001,(10):43-46.
[5]黃莞苓,等.關于調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政策的研究[J].江蘇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6):16-19.
- 上一篇:語文補差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語言文字訓練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