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銀行諸多思考論文

時間:2022-04-06 11:49:00

導語:中資銀行諸多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資銀行諸多思考論文

南京愛立信事件”震動中國銀行業

今年春天對于剛剛加入世貿后的中國銀行業來說并不輕松,3月份突然曝出的“南京愛立信事件”,被新聞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引起企業和金融界的廣泛關注。

3月21日,南京。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召開新聞通報會,有關負責人在談到目前信貸貨幣市場形勢時,列舉了南京愛立信通信有限公司離開交通銀行等中資銀行,向外資銀行申請貸款的例子。據稱,其中涉及貸款金額高達19.9億元。

4月12日,海南博鰲。正在這里出席“亞洲論壇”的央行行長戴相龍第一次對“南京愛立信倒戈風波”做出解釋:第一,愛立信總部削減了貸款,所以它(南京愛立信公司)同時削減了在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的貸款。第二,由于花旗銀行開辦了一種新業務,叫作“無追索權應收賬款轉讓業務”,中資銀行還做不了。

南京愛立信通信有限公司是1991年由愛立信與南京熊貓集團聯手設立的合資公司,十余年間南京愛立信抓住了中國移動通信飛速發展的機遇,銷售收入從最初的每年數億元一路漲到2001年的135億元,凈利潤達到6億元,成為愛立信公司在亞洲最重要的研發與生產基地。南京愛立信公司不僅是江蘇省的利稅大戶,也是眾多銀行爭奪的黃金客戶。

十幾億元的貸款業務一夜間流向了外資銀行決不是一件小事,中資銀行的震驚不僅僅是因為失去了一個優質客戶,更主要的是由該事件所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和對銀企關系的反思。

什么是“無追索權應收賬款轉讓業務”

“南京愛立信事件”的焦點是在“無追索權應收賬款轉讓業務”上。據介紹,為了轉移應收賬款風險、加速資金周轉,南京愛立信公司向中資銀行申請辦理無追索權應收賬款轉讓業務,就是由銀行買斷其應收賬款,全部承擔信用風險。由于國內保險公司無法對銀行買斷的應收賬款提供債權保險(國際慣例應由保險公司與銀行共同分擔此項業務的權利和風險),中資銀行無法滿足愛立信的要求,于是愛立信公司就轉投承諾提供買斷性服務的外資銀行。

什么是“無追索權的應收賬款轉讓”業務呢?實質上,它是保理業務的一種。保理業務是一項集貿易融資、商業資信調查、應收賬款管理及信用風險擔保于一體的新興綜合性金融服務。通俗地說,就是企業把貨物或勞務賒銷給客戶,然后把應收賬款的所有權轉讓給保理商(銀行),由保理商(銀行)向企業提供資金,并向客戶收取賬款。

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競爭的日益激烈,國際貿易買方市場逐漸形成,對銷售商有利的現金、信用證等結算逐年下降,賒銷日益盛行。賒銷造成企業應收賬款的大量上升,而通過保理業務,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的信用風險,另一方面可以把應收賬款迅速變為現金或銀行存款,進行擴大再生產或其它投資,使企業獲得市場競爭的先機。由于保理業務能夠很好地解決銷售商面臨的資金占壓和信用風險問題,因而在世界各地迅速發展。據統計,1998年全球保理業務量已達5000億美元。

“愛立信”事件對中國銀行業的啟示

“南京愛立信事件”暴露出中資銀行在保理業務方面的弱點,同時也反映出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整體實力方面的差距。

通過對中外銀行的公司理財業務的對比,可以看到它們在業務品種上大同小異,最大的差別是服務。中資銀行還沒有完全擺脫計劃經濟體制,受金融政策和自身條件所限,產品開發乏力,客戶只能被動地接受和適應銀行所提供的金融產品;而外資銀行則是以客戶為中心,根據客戶的需求和特點量體裁衣,提供企業所需要的金融產品。

另外,中資銀行從事的還大都是存貸等傳統業務,新業務尚處于起步階段。例如我國各商業銀行目前的收入中,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都在90%以上,有的銀行甚至超過99%。1997年美國大通曼哈頓銀行的總收入中,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只有69%,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達到31%。其中,結算性服務(結算、信用卡等)收入占21%,管理性服務(保管、等)收入占20%,咨詢性服務(財務顧問等)收入占19%,而表外業務(擔保、承諾、衍生工具等)收入占39%。我國商業銀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務主要限于前兩類且極其有限,后兩類基本不存在。

外資銀行進軍中國的戰鼓已經敲響,按照我國承諾的銀行業對外開放時間表,中國將于入世后5年內,取消所有現存的對外資銀行所有權、經營和設立形式,包括對分支機構和許可證發放進行限制的非審慎性措施。盡管距完全開放還有一段時間的過渡期,但外資銀行憑借著自己的網絡優勢和綜合化服務,如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早已向周邊地區的客戶展開強勢營銷,向企業和個人開展外匯業務。中資銀行應致力解決自身在經營和管理上的問題,推出新產品提升競爭力。一些中資銀行的經營觀念還很落后,手里有什么業務就機械地提供什么業務,不能按照客戶的需求去積極地開發新項目,缺乏qy的競爭產品,甚至有的老產品幾十年一貫制。因此,當務之急是及早建立健全創新機制,以提高中資銀行的整體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