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技術的“影視攝像”教學應用
時間:2022-12-31 08:30:54
導語:多媒體技術的“影視攝像”教學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運用多媒體輔助平臺開展“影視攝像”教學
影視攝像是一門以技能應用為主的專業課程,理論與實踐的并行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講授影視畫面的藝術理論和表現形式,也要親身示范攝錄設備的操作技法,而多媒體設備的應用有效地促進了二者的融合和互補。
(一)運用PPT演示文稿展示知識架構和圖形解析
在PPT演示文稿中,通過畫面文字大小以及色彩變化,將課程理論知識的重點難點進行強化性的傳播。在理論知識教學中,要避免大版面的“堆積式”文字呈現,學生對于PPT演示文稿信息的接收量是有限的。文字信息的呈現量和展示方式需要通過“平面設計、動畫制作”等編排,而不是簡單的文字資料的堆積。同時,可借助圖形圖像演示工具,將專業知識信息的抽象概念轉換為具象的視覺畫面,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二)運用視頻播放器展播攝像機的畫面效果
在攝像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業務經驗豐富的教師能“輕車熟路”地進行攝像設備的操作,并拍攝出富有美感的畫面構圖。但由于攝像機設備本身取景器偏小,只夠操作者本人觀看,使得一旁聽課的學生往往有“霧里看花”的感覺,似懂非懂。即使教師在操作設備的同時,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講解,也無法讓學生構建理論知識點背后的畫面形象符號,多數學生只能猜想設備操作和畫面效果的關聯性。而通過借助多媒體視頻播放平臺,將各類拍攝手法和鏡頭運用的畫面效果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對相應理論知識點存有形象化的記憶片段,有利于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并進行實際操作應用。
(三)運用多媒體設備信號傳輸系統,“直播式”呈現拍攝畫面效果
講授式課堂教學多是以教師授課為主,教學氛圍比較單調。因此,在“攝像機操作”這類技能性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平臺輔助教學,演示操作過程。先將攝像機通過視頻線連接至投影儀,然后運用多媒體視頻信號傳輸系統,將攝像機的畫面信號傳送至投影屏幕上,最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攝像機操作方法的現場演示,并引導學生有效操作攝像機,提煉畫面構圖。通過師生互動,增強學生的參與感。
(四)運用多臺電視機呈現多人拍攝畫面的效果對比
在攝像實訓過程中,通過視頻信號線將攝像機設備與電視機相連接,實現攝像機和電視機畫面信號的同步輸出,并在同一實訓環境中組建多個視頻信號同步傳輸系統,便于開展畫面“對比式”教學。在視頻信號同步傳輸平臺上,多個學生同時進行“推拉搖移”等拍攝手法的操作,每個學生每一個操作步驟均會呈現于電視機屏幕上。這種直觀化的學習環境,促使“結果導向型”學習方式的形成,對學生實際操作過程的缺陷進行及時校正,教學效果良好。同時,組織其他學生參與多臺攝像機拍攝效果的討論。對比不同攝像機的畫面效果,從中反思拍攝過程中操作方式的準確性及失誤之處,并在現場主動探索問題的原因所在,在競爭的學習氛圍中,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索性。
多媒體教學畫面的形象化特性,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與吸收。但過多形象化畫面的呈現,也會助長師生抽象思維的懶惰性,從而引發一些問題的出現。
(一)文字演繹與形象符號呈現比例失衡
通過PPT演示文本呈現知識點的設計,文字、圖片以及視頻所占比例是否合適,是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有的教師只是將課本知識點照搬到PPT課件上,將課本文字轉化成電子書,沒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技術優勢。也有的教師喜歡在PPT課件上鏈接大量圖片和視頻,卻不對視頻進行有效剪輯壓縮,以致在一個較長的視頻片段里,與教學相關的內容卻很少。有的PPT教學課件呈現的圖形圖像符號與教學目標并不吻合,教學中往往會失去重點難點,產生偏離主題的現象。
(二)過渡依賴教學資源而引發學生注意力的轉移
對傳統課堂和多媒體教學的設計進行對比,可發現一個有趣的視覺現象:傳統課堂上學生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教師和課本;而在多媒體教學中,學生則更多地關注PPT演示文稿,甚至是專注于多媒體投影畫面,不關注教師的教學狀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若過多地展播視頻和圖片,學生就會只顧著看視頻和圖片效果,而如果演示文稿中沒有有效融入需要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學生的思維不是跟著教學內容走,而是圍繞著圖片視頻等視覺符號進行他們自己的跳躍發散思維,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三)教育工作者從傳統教學思維向新型教學模式的被動轉變
多媒體設備集成的教學平臺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助于教師的知識傳授和經驗示范,但也限制了授課者教學思維和技藝空間的拓展。從準備課件開始,教師的教學思路已經被束縛在PPT演示文稿上了,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的注意力和教學思路似乎也有意無意地隨著PPT課件進行翻頁式的游走。這種教學思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對教學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的設計與拓展,不自覺地圍繞著多媒體投影屏幕上的信息符號展開教學。
三、基于多媒體的“影視攝像”教學策略與執行
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方式相比于傳統教學方式,有優勢也有劣勢。而“影視攝像”這類應用型極強的技能型課程,必須更多地借助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通過充分發揮多媒體設備的優勢,巧妙地解決多媒體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增強多媒體教學效果。
(一)借助多媒體演示工具,有效地把握抽象知識與形象符號的呈現比例
在應用性課程教學中,部分抽象概念的知識點單純靠教師的講解與傳授,理解起來較為生澀。而借助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技術,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進行形象演繹,加上教師適時地恰當引導,實現抽象知識“畫面直播”式的視覺符號形象轉變,可以填補抽象知識與具象理解之間的感知鴻溝。但在教學過程中,對視頻圖片等形象符號元素的選取與提煉應以充分服務于設定的教學目標為標準。
(二)借助多媒體技術平臺,實現學習知識點的有效遷移
通過多媒體設備信號傳輸平臺,將攝像機的畫面效果直觀地呈現出來。學生根據展播的畫面效果,總結自身操作學習過程中的對錯,并現場思考影視藝術理論的實際技能應用。對于攝像技術技能的學習,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知識點的遷移和再創造。通過多媒體技術平臺的輔助學習,學生能夠對相關理論知識點進行畫面感知和技術應用。通過現場互動交流學習,激發學生思維上的再創造,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形成有意義的技能學習。
(三)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激發學生對抽象知識點的個性化運用
學生面對具象的視覺符號,往往容易單方面無條件地吸收接納,但其實并不是所有的畫面“眼見即為實”。任何具象的視覺符號背后都有抽象的工作原理,以多媒體輔助設備的直觀畫面呈現,教師應耐心細致地引導學生不只單純地觀看畫面效果,更要思考理論知識與技術技能的結合,進而促使他們對同一理論知識點進行個性化的思考與運用。如何將泛化、抽象的知識點轉化為每個學生的技能,并進行個性化運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四)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網絡媒體構建學習共同體
攝像課程“教與學”的過程中,需要感知與理解許多直觀鏡頭畫面。單純依靠教師講授,不足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在網絡技術、移動媒體不斷發展的社會媒介環境下,可組織學生成立學習興趣小組,組建QQ群、微信群等網絡社交互動平臺。教師通過這些平臺有效地布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網絡社交平臺上進行合作學習和經驗交流,探討拍攝畫面的優劣,在師生互動中提高對鏡頭畫面的感知和創造能力。以網絡社交平臺為載體,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
(五)運用手機APP應用平臺,拓展學習成果即時分享渠道
在移動媒體即時傳播的環境下,視頻在手機客戶端的傳播更加便捷與迅速。2013年,“微視”“美拍”等手機視頻APP應用平臺一經推出,便受到廣大網友的喜愛和追捧。網友們可自發拍攝并制作短視頻上傳至應用平臺,與微信好友、朋友圈、QQ空間、騰訊微博等同步分享與互動。“微視”“美拍”等手機視頻APP是基于開放關系鏈條的8秒短視頻的分享社區,很適合影視攝像視頻片段的即時分享。對于渴望互動與交流的學生群體來說,這些視頻應用平臺的出現,為他們提供了分享和評價的舞臺。在這里,學生們樂于分享學習成果,展示技術技能,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此外,在日常的教學與管理工作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教師,需要充分準備和積累教學資源,以便在現場教學的過程中,對教學資源的設計與處理能夠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在多媒體輔助教學語境下,教師應熟悉掌握各類媒體技術的應用規律,并基于有效教學的理念對多媒體輔助資源進行整合應用。唯有對媒介資源的整合優化設計,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實用性和有效性才能凸顯,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教學。通過借助多媒體技術設備有效輔助專業理論知識教學和技能實踐示范,一方面,對于理論知識點的學習,通過多媒體演示平臺進行畫面效果的“直觀化”呈現,結合教師現場的解說示范,實現對畫面從藝術理論的理性認知到拍攝技術的掌握與創新;另一方面,在技能實訓課程中,通過電視機等多媒體設備的信號傳輸系統,對拍攝畫面效果進行現場對比呈現,以此檢驗師生拍攝方法的有效性與不足之處,并探索研究符合審美要求且有風格特色的拍攝技法,完成學生對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個性化運用。
作者:陳李鵬 單位:黎明職業大學
- 上一篇:鄉鎮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意見
- 下一篇:社會治安綜合保險推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