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運營管理模式研究

時間:2022-09-19 10:00:51

導語:科技創新運營管理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創新運營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運用調查研究的方法,對國內創新服務平臺進行研究分析,創造性地將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分為空間型服務平臺和科研型服務平臺,兩個服務平臺共同構建成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根據科技創新一般性規律,在分析兩個平臺運營模式和現狀的基礎上,以問題為導向,提出構建綜合型一體化空間服務平臺和管理型專業化科研服務平臺的對策。

[關鍵詞]科技創新;運營模式;服務平臺

經濟增長的方式分粗放型和集約型。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要求大力促進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注重先進科技成果在生產中的應用。科技創新是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動力。十八大報告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了改革完善相關體制機制,構建普惠性政策扶持體系,推動資金鏈引導創業創新鏈、創業創新鏈支持產業鏈、產業鏈帶動就業鏈,2015年6月11日,國務院以國發〔2015〕32號文件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報告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納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并強調“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在國家大力倡導科技創新的同時,各地方政府、高校和企業積極付諸行動,大量的產業園、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等如雨后春筍般的建立,同時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也不斷健全。本文以調查研究法為基礎,結合個案研究法,通過問卷和訪談等方式,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收集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現實狀況的材料,綜合得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一般性規律或運營模式,根據其自身的特點進行研究,以問題為導向進行研究,并提出解決方案,致力于探索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有效的運營模式,對提升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盈利能力,確實有效地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迫切的需要。

1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分類與運營模式

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是指面向產業和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通過有效整合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以及骨干企業等優勢單位資源,面向企業科技創新共性需求提供公共服務的組織體系。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主要功能包括條件資源服務、技術研發服務、技術成果轉化與推廣服務、產業技術人才培訓與交流服務等。1.1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分類。根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定義,結合國內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特色,可以將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分為空間型服務平臺和科研型服務平臺。空間型服務平臺是指為創新創業提供物理空間服務的平臺,包括各種產業園、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企業加速器、眾創空間等,以提供創新創業空間和配套服務為主要特點。科研型服務平臺是指以科技研發為主要服務的平臺,自身具有一定的科技研發隊伍、科技研發設施設備或管理團隊,包括各種實驗室、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務機構等,以科技課題項目攻關為主要特點。1.2空間服務型平臺運營模式。空間型服務平臺分為地產開發類、政府主導類、資產盤活類、構建產業鏈類等主要類型。地產開發類空間型服務平臺一般是由企業主導,通過房地產開發以土地增值和房地產銷售為主要收入。政府主導類空間型服務平臺由政府為主導,以扶持企業發展為重點,優惠政策帶動發展為主導思想,通過制定一系列產業、稅收和獎勵等政策,降低科技創新企業進入門檻,提高企業入駐空間型服務平臺的積極性。資產盤活類空間型服務平臺一般由高校或企業主導,高校在充分利用原有老校區房屋等資產作為空間型服務平臺,為高校教師科研成果轉化或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服務。企業在通過租賃方式將原廢棄的工業廠房改造成空間型服務平臺實現盤活資產,一般以文化創意和工業設計為主題。1.3科研型服務平臺運營模式。通過對科研型服務平臺的研究,一般分為兩類,一是以科研為核心的科研型服務平臺,二是以服務為核心的科研型服務平臺。以科研為核心的科研型服務平臺通常由科研院所為主導,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隊伍、科技信息、科研設施設備等優勢資源,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企業通過外部科研力量和資源為自身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科研院所利用企業的產業基地,以問題為導向解決現實問題。雙方合作使得研究與生存共發展。以服務為核心的科研型服務平臺是以專門的服務機構為主導,專業化的服務機構以中介咨詢的方式,將科研院所和生產單位聯系起來,提供科技信息服務、科技政策服務。使科研院所與生產單位能夠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實現精準對接。

2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現狀分析

2.1空間服務型平臺的現狀。產業園、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等空間型服務平臺運營情況總體不樂觀,依靠政策扶持而生存的現象比較普遍,運營模式有待思考,以助力科技創新的目的未能真正實現。各種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尚不完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長期健康發展的前景堪憂。使用率(或入駐率)低、具有科技含量的企業少、服務能力有限、平臺與入駐企業兩層皮為現有空間型服務平臺的主要困境。以房屋租賃收入、簡單的服務代辦收入以及政策補貼為眾多空間服務平臺收入的主要來源。部分空間型服務平臺以房產投資收益作為盈利的主要模式。科技創新能力總體偏弱是導致具有科技含量企業少的主要原因。空間型服務平臺服務能力不足是導致吸引力不強的內因,二者共同造就空間使用率低的結果。運動式的空間型服務平臺建設,導致空間型服務平臺超過現實的需求,政策性補貼也使得短期內供需平衡發生偏離。空間型服務平臺面臨大的調整轉型升級是必然的趨勢。2.2科研服務型平臺的現狀。以科研為核心的科研服務型平臺,缺乏主動與生產對接的意識,科研成果與生產存在錯位,科研成果轉化比較困難,以為宗旨的科研課題占據絕大部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待提高。以服務為核心的科研型服務平臺信息渠道不暢通,通常以簡單的課題項目申報為主要業務,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聯動和深入不夠。

3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對策

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科技創新環境,包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的企業文化,有效的頂層設計、機制體制保障。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3.1構建綜合型一體化空間服務平臺。空間型服務平臺建設,要把空間型服務平臺與科技創新企業深度融合,通過以房屋租金轉股、種子基金投資等多種方式,使得空間服務平臺與科技創新企業形成綜合型一體化模式。要以產業升級、產業集群為基礎,以創新型和成長型高新技術企業為客群;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產業,強調空間型服務平臺的產業定位,保證空間型服務平臺真正成為貫徹國家自主創新戰略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使土地資源、物業資源、企業資源按照市場行為而非行政行為聚攏在一起,充分發揮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構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各產業之間互為上下游互為支持,打造客戶資源、信息資源、人才資源共享的綜合性一條龍服務產業經濟。3.2構建管理型專業化科研服務平臺。科研型服務平臺建設要兩端分別系牢科研院所和生產單位,突出科研型服務平臺的管理能力和專業化水平,成為科研與生產的重要橋梁,引導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轉化,引導科研成果在生產單位中的應用。通過強大的信息資訊為支持,適度進行科技科研的投入,從單一的科研或中介服務轉變為管理能力強、科研能力專業化的科技創新推進器。3.3兩個平臺聯合發展。構建有效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需要將空間型服務平臺和科研型服務平臺聯合發展,形成科技創新集散地,以生產單位的需求為導向、從科研院所課題研究,課題科研項目申報、科研成果轉化、科技人才的培養、融資渠道、科技創新成果分配等各個環節參與其中。整合各類科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構建完整的科技創新組織體系。要立足產業提升,推進科技研發、科技綜合服務、科技型企業融資服務、產學研基地等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重點開展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科技服務機構培育和引進、科技服務人才引育等方面工作,提升科技服務專業化水平,形成覆蓋創新創業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加強科技服務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4結語

科技創新體系由以科學研究為先導的知識創新體系、以標準化為軸心的技術創新體系和以信息化為載體的科技引領管理創新體系這三個體系構成。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聯系三個體系紐帶,服務為三個體系平衡健康發展,構建完備有效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是科技創新發展的保障。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能力直接影響科技和產業的發展,現有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尚不完善,發揮的作用有待提高,空間型服務平臺的綜合型一體化和科研型服務平臺的管理專業化,并將兩個平臺功能整合強化,才能發揮平臺在科技創新的有效作用。

【參考文獻】

[1]李俊江,李政.中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歷程與成就[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11).

[2]牛春玲,董曉明,薛軍.基于為科技創新服務的吉林市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研究[J].現代情報,2009(12).

[3]史揚.科研平臺的構建及其對科技創新能力的推動作用[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9.

作者:吳接群 單位:江西省水利投資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