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上市公司創新能力研究
時間:2022-03-06 03:54:51
導語:科技型上市公司創新能力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當今知識為主導型的21世紀,創新已經成了鞭策國家進步和前進的主要動力,企業作為社會GDP增長的最大的貢獻主體,創新顯得更加重要。本文通過選取科技型上市公司2010-2015年的年報和CSRR為研究對象從而探究創新能力對其績效的影響。從概念著手,將創新能力細化為研發投入程度,研發人員規模,獲得授權專利的數量和公司的成長性四個維度,將企業的經濟績效具體化為反映其償還債務、獲取收益、資產營運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的7個可以用數字衡量的指標。通過對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以及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最后得出創新能力與企業的經濟績效之間呈現正向線性相關關系的結論,并對其創新能力的提升給出了繼續加大各年的研究和開發力度等建議,總結了本文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科技型上市公司;創新能力;經濟績效;描述性統計分析;多元線性回歸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放在了首要任務,要求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并建立創新型國家。然而我國整體創新能力較弱,作為驅動社會發展的最大動力之源的企業更是如此。面對我國創新能力薄弱的現有狀況,在創造革新能力相對較強的科學技術型企業中該如何通過加強他們的創新能力,保持其經濟績效的可持續增長,進而更好地履行主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本文探究科技型上市公司的創新能力對經濟績效的影響,為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依據。(二)研究意義。在當今知識為主導型的21世紀,創新成為推動我們社會前進和發展的主要動力。企業作為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的最大的貢獻主體,創新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本文通過對科技行業創新能力與經濟業績和經營效率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為其他行業的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本文將科技型上市公司的創新能力細化為研發投入程度,技術研發人員規模,獲得授權專利的數量和公司的成長性四個維度,將經濟績效量化為衡量公司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和發展能力的7個財務指標,針對企業應如何有效合理地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以最小的創新投入創造最大的經濟績效。通過本文的研究,企業可以對創新能力進行量化的考核和分析,提高企業的投入產出效率,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研究基礎
(一)科技型企業界定。趙文彥,曾月明(2011)對科技型企業給出了五個必備條件,包括自主技術、自主品牌,創新能力、高管理水平和發展戰略文化。綜合現有文獻,科技型企業是指公司產品的技術含量比較高,具有相對競爭優勢,而且能不斷生產出適銷對路新產品的企業。科技型企業主要從事信息服務、電子元件、生物制藥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技術行業領域的產品和新技術的開拓、應用。因此,本文選擇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和新能源這四個大類的公司為樣本。(二)企業創新能力的概念。企業的創新能力具備的四個條件如下:首先是要素結構,即研發支出的絕對數額和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其次是組織結構,即專業人員和技術人員的絕對人數以及占全體員工的相對百分比,再次是經營方向,即根據所申請的專利項目,發明數量和所獲得的授權作為公司的主營產品和服務,最后是公司的高成長型和高風險性。因此,本文中將從創新能力的四個維度:研發投入程度,專業人員規模,公司的創新成果數量和企業的成長性出發來構建評價體系。(三)經濟績效的內涵。分析經濟績效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內涵,這里,定義為會計角度的公司績效,可以綜合財務報表和成本、銷售,往來等資料,運用具體的財務指標,分析企業的償債、盈利、營運、發展能力。(四)研究動態。國外有關于創新理論的研究最早始于1900年,JosephAloisSchumpeter(1912)最早了使用了“創新”一詞,提出通過“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發現生產要素,并整理、分析進行重新組合。弗里曼(1994)認為技術創新能夠促進就業和GDP的增長。國內有關創新理論的探究開始于學者傅家驥教授(1992),通過對國外創新技術有關理論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將科技創新分為了五類。崔靜(2007)等曾經對構建過技術型企業的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周麗華(2012)與蔣成艷(2016)分別探究過甘肅省與山西省兩者之間的相關性關系;虢政銀(2014)對醫藥制造行業、王佳琳(2016)對LED公司進行了實證研究。在現有文獻基礎之上綜合分析發現,創新能力體系的構建各個學者各執己見;有對于區域性的關系研究,有針對上市板塊的研究,還有就是對于醫藥制造行業的研究,目前科技型企業研究稀少,因此,本文提出了科技型上市公司創新能力對經濟績效的影響研究。
三、實證分析
(一)提出問題國內現有的科學技術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以下情況:R&D力度小體,研究開發投入的程度占銷售收入不到1%;專業技術和研究開發人員數量的確有限,尤其是核心技術人員更是為數不多;申請專利基數仍然較少,自主知識產權稀有;公司的成長性變動較大,甚至會出現較大數值的負增長率。企業創新能力仍然較低,今后隨著創新能力的提升,企業的經濟績效也會有一個質的飛躍。所以,本文提出創新能力與經濟績效之間正相關的假設。(二)研究設計。1.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本文選擇了滬市和深市44個科技型上市公司2010年至2015年期間的264份年報和社會責任報告作為樣本。在選擇樣本公司的過程中,一是篩掉了ST的公司;二是只選擇了主營產品和服務都是公司自主研發的核心品牌,嚴格遴選企業類型。2.變量設定與模型建立。本文的解釋變量是創新能力指標,將其用四個指標多角度,全方位地解釋創新能力,細化為:⑴研發投入程度:具體量化為當期研究開發投入金額的數值以及研究開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大小;⑵研發人員的規模:表現為當期研發人員的數量以及當期研發人員相對于職工總人數的百分比;⑶公司的成長性:凈利潤增長率;⑷研發成果:用新增申請各項專利的數量和已經獲得的授權來表示本文的被解釋變量定義為企業的經濟績效,本文選取反映公司綜合發展四大能力的7個財務指標來代替:a償債能力:償債能力根據資產的流動性劃分為長期和短期,選擇流動比率相對有代表性,選擇資產負債率,綜合考慮到了企業對負債和權益的杠桿風險和長遠的償債性;提出子假設1.)創新能力與償債能力之間正相關;b盈利能力:銷售毛利率可以直觀反映企業經營所帶來的收入貢獻比率以及進行成本控制的相對程度;ROE即凈資產收益率又是全面地考慮到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提出子假設2.)創新能力與盈利能力之間正相關;c營運能力:存貨周轉率可以代表性地概括企業的大部分產品的配置效率,反映企業材料制品等的流通速度。此外,為了宏觀地了解企業的整體資產運營和使用狀況,用總資產周轉率來表示;提出子假設3.)創新能力與營運能力之間正相關;d發展能力:銷售增長率,擴大銷售,創造利潤,促進企業的長久發展,衡量企業發展能力的有效指標就是銷售增長率。提出子假設4.)創新能力與發展能力之間正相關;本文的控制變量選擇為公司的規模,用公司當期期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來表示。具體變量設定情況見表1。根據之前的理論分析,建立如下的多元回歸模型:Yi=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δ其中,Yi(i=1,2,…,7)表示被解釋變量經濟績效,β0是常數項,βi(i=1,2,3,4)表示解釋變量創新能力指標系數,δ表示由其他相關因素所引起的殘差變量。(三)實證研究。1.樣本的描述性統計分析。根據spss17.0軟件提供的結果從表中看出,創新能力的四個維度其極大值和極小值相差較大。此外,研發人員的數量、研發成果及公司的成長性標準差很大,說明我國科技型上市公司在創新能力方面公司投資不均衡,人員安排比較不合理,相對其他行業發展不穩定。會發現:研發投入水平總體較低,公司的凈利潤增長的比較緩慢,專業研發人員依然比較有限還處在較低的水平,這也就體現了我國目前經濟新常態的國情。迄今為止,我國整體創新能力還是薄弱,研發行為較少,所以提升空間較大。從償債能力方面看,償債能力在縱向比較和橫向對比下明顯不同;從盈利能力看,科技型企業的研發高風險,各年利潤的不確定性,企業之間利潤差異性體現出科技型企業潛在的可觀的盈利能力;從營運來看,企業的總資產周轉率相對一致,存貨周轉率的極大值和極小值相差有100倍之多;從發展能力看,從極小值-48%到250%,依然是增長率差異較大。2.多元線性回歸。從償債能力來看,創新能力與流動比率正相關,但研發投入沒有通過顯著性水平為0.10的t檢驗,公司的高成長性和低研究開發支出會增強其償還債務能力;但從長遠來看,創新能力的四個維度都與資產負債率呈現出正相關,且都通過了t統計檢驗,說明自變量四個指標與因變量績效都顯著相關。并且杜賓值為1.862,說明擬合效果較好。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創新能力與長期償還債務能力正相關,子假設1.)成立。從盈利能力來看,創新能力的四個指標均與毛利率、凈資產收益率正相關,但研發投入與凈資產收益率的回歸不顯著,基本說明創新能力促進公司盈利。并且杜賓值介于1.5-2之間,說明擬合效果較好。子假設2.)成立從公司的營運能力來看,除研發人員規模與存貨使用效率呈現出負相關外,其他三個自變量與存貨營運效率正相關,但線性相關不顯著。研發投入程度與總資產使用效率負相關,其他三個變量與資產營運正相關,但是只有研發投入程度和研發人員規模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此外可以發現產品和庫存流動速度的回歸模型的擬合程度并不好,表明選用此模型建立不合適,子假設3.)不完全成立。從公司的發展能力來看,創新能力的四個細化維度都與發展能力指標呈現顯著線性關系。DW值接近2,模型建立的擬合度較好,調整系數也大于50%,接近1,說明自變量的解釋程度較高,而且創新能力與企業的發展能力之間呈現出正向的線性關系,子假設4.)同樣也成立。
四、結語
(一)研究結論。通過實證分析部分發現:研發投入程度與企業短期內清償債務的能力呈現負向關系,而與其長期清償負債的能力呈正向線性關系,與其獲取收益的能力正向線性關系,與企業的發展能力正向關系;研發人員規模與企業的短期償還債務的能力呈現負向關系,與長期償債能力呈正向線性關系,與其獲取收益的能力正向線性關系,與其可持續發展能力正相關;創新成果與企業的短期償還債務的能力呈現負向關系,與長期償債能力呈正向線性關系,與其獲取收益的能力正向線性關系,與其可持續發展能力正相關;公司的成長性與企業的短期和長期償還債務能力都呈正向線性關系,與其獲取收益的能力呈正向線性相關,與其可持續發展能力正相關。綜合來看,創新能力與企業的整體綜合經濟績效呈正相關。(二)對策建議。為了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而更好增加其整體績效,本文提出以下的建議:繼續加大各年的R&D,資本化的研發可以為企業的資產規模提供有力保障,進而提升公司的償債和盈利能力并持續的研究開發投入為其穩定的增長提供了契機;費用化部分可以享受國家的優惠稅收政策,為鼓勵企業創新營造了環境條件;擴大企業的人力資本,吸收和聘請核心技術和專業研發人員,為企業的創新之路創造源源不竭的動力源泉。研究和開發人員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潛力和水平,與此同時也決定了其創新成果并影響其增長幅度;創新成果一旦轉化為生產力,將會直接對企業獲得報酬的能力和收益質量產生巨大的影響,可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提升在同行中的影響力和地位,優化公司形象。(三)不足之處。首先是作為創新能力指標的量化值——研發投入金額,本文將費用化的研發投入來代替當期研發成本;其次是研發人員規模,本文只是陳述了技術人員的數量和結構,部分的研發人員就用技術人員代替;再次是公司申請專利和授權項目的數量,有些研發成果并不能得以量化,本文只針對研發成果可以量化的企業進行數值進行這個維度的統計;最后是受限于資料的查找和數據統計分散性,樣本公司數量較少,增加樣本的容量會讓結論更加可靠。
參考文獻:
[1]虢政銀.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創新能力與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4:24-25.
[2]周麗華.甘肅省上市公司創新能力與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D].蘭州大學,2012:18-20.
[3]趙文彥,曾月明.創新型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設計[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13.
[4]卞冉冉.我國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創新能力對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2014:24-27.
[5]謝杜萍.設計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D].東華大學,2012:30-34.
作者:陳耀芳 單位:山西財經大學
- 上一篇:高校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現狀與對策
- 下一篇:多媒體技術在畜牧獸醫專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