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信息技術在教育的滯后性
時間:2022-01-20 03:26:43
導語:談信息技術在教育的滯后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簡而言之,教育的保守性即是教育對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以及對人的本源的保持。信息技術(InformationTechnology,簡稱IT),指在信息科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導下擴展人類信息功能的技術。一般說,信息技術是以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為主要手段實現信息的獲取、加工、傳遞和利用等功能的技術總和。其中,應用在教育領域中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電子音像技術、衛星電視廣播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網絡通信技術、仿真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如果將這些技術很好地應用于教育中,必能促進教育的快速發展。但由于教育理念的保守性,信息技術并沒有在教育發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觀之,它在教育中的應用明顯存在滯后性。
二、保守理念使信息技術在教育應用中滯后
受社會歷史條件和經濟條件的制約,應試教育理念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國民的大腦中。實際上,應試教育的價值觀與我國傳統的教育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就是古代的功名教育,現代的精英教育。它培養的是通過教師反復講授和高強度的題海戰術,強記現成知識的學生,這樣的學生缺乏自主學習、實踐與思維能力。教學方式因遵循應試教育思想,也必然違背學生獲取知識的科學規律,學生情感目標、技能目標的實現更無從談起。為了考試錄取率,教師往往棄先進的教學設備而不用,依然拿起粉筆,在黑板上書寫板書。許多學校投入大量資金購置的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僅僅是上級檢查時的道具、總結匯報中的政績,計算機輔助教學也只是偶爾出現在公開課上,當做學校信息化建設的談資而已。即便是有些教師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教育應用中的優勢,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信息技術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也非常簡單,無非是將黑板替換成屏幕,粉筆替換成鼠標鍵盤,板書替換成課件。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教學手段,豐富了教學信息量,信息技術作用根本沒有得到真正的發揮。當然,除了上述大背景下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自身落后的理念也阻礙了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在一些學校推廣教育技術應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以前師范院校畢業的教師沒有受過系統專業的教育技術課程的培訓,對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認識不夠,需要接受再教育的時候,又與積累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傳統的教學方式有違,教師從原先的得心應手到現在信息技術面前的弱者,難免會對信息技術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不高。也正因為這種畏難情緒的存在,相當一部分教師擔心在學生面前顯露弱勢,失去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及對班級的控制力,更加令教師們遠離信息技術。在教育技術的現實可行性上,一部分教師認為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過程、教育手段、教育裝備上有區別,并且對于教育技術對教育產生怎樣的變革心存疑慮,具有不確定性,何況當前應試任務又如此之重,怕影響教學質量,得不償失。同時,教育主管部門的推動力不強,學校內部條件不足,多數教師觀念未轉變,普遍存在觀望心理,也造成了目前信息技術在教育應用中的滯后。當然,信息技術在教育應用中存在滯后性,雖是事實,但并不代表我們一味求新、求快,追前沿,將最新的技術應用到教育中去這就是好的。我們期望達到教育與技術渾然天成的一種境界,而不是教育中硬性加入技術的尷尬。目前,很多教師在應用新技術于教育時存在誤區,總覺得視覺觀感上要美輪美奐,吸引觀眾的眼球,能用的教學媒介盡量用上,并認為技術含量越高越好,課堂越活躍越好,而對教學效果卻考慮得越來越少。長此以往,教師自身也會慢慢覺得,教育技術是比以前先進了,但教學效果卻不明顯,逐漸地對教育技術失去了熱情,陷入“技術幫不上教師,教師不愛技術”的惡性循環之中。另外,教育技術的初接觸者一般總會被信息技術所呈現的豐富教學形式、強大的技術功能所吸引,認為學習最新技術就是學習信息技術。但在實際學習中慢慢發現,你學習的速度永遠也跟不上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速度,最后漸漸地喪失了學習興趣。最后,教師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將本是人性化的教育活動演變為學生與機器的“人機互動”,從而盡可能地控制教學過程,監控學生的學習行為,違背了教育的本意。這種功利性使得信息技術在教育應用中大大滯后。
三、教學模式的傳統性使其發展滯后于信息技術的發展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原先的教師、學生、教室、講臺、課桌、書構成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基本要素。中國古代教學的典型模式就是傳授式,其結構是“講—聽—讀—記—練”,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大學、中小學以班級授課制為教學形式的教學模式依然沒有大的變化。其特點是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書中文字與教師的講解幾乎完全一致,學生對答與書本或教師的講解一致,學生是靠機械的重復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片面強調灌輸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壓抑和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顯然與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不相適應。雖然近代有很多有識之士提出了有建設性的教學形式,如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的貝爾•蘭開斯特制(也稱“導生制”);19世紀末杜威的設計教學法;1920年美國的H-柏克赫斯特在馬薩諸塞州的道爾頓中學創建了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人們通常稱之為道爾頓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發展起來的程序教學和機器教學。但是,受到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多因素的制約,并沒有改變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教學形式的教學模制。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它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極大地展示了教育的強大功能。不僅為教學模式的新變革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可能,也為建立起更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教學體系提供了想象到現實的可行途徑。目前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有多媒體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網絡教學、虛擬現實教學等。新的教學模式能夠滿足人們對教育的多樣化需求,網絡課程能夠讓學生實現選擇性學習,內容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庫能夠實現人們對知識的無限挖掘。虛擬現實技術在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學生不僅僅聽到或看到各種信息,而且可以進入到學習內容中去;地理課將身臨其境地感受世界風土人情;歷史課將走入時間隧道,重溫歷史事件;實驗課將真實再現遺傳變異、原子裂變……總之,教學中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割裂,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脫節的情況,隨著虛擬技術在計算機輔助教學中的推廣運用一去不復返。雖然這些信息技術已經在教學中展示了其優越的一面,但是大多數學校還在沿用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傳統教學模式依然是當今的主流。它阻礙了先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大展神威,或降低其功效,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在現實中缺乏陽光和雨露,難以成長。沒有系統理論的指引,沒有實踐的指導,一些新技術遲遲得不到用武之地,教育中的技術應用明顯滯后于信息技術的發展。
四、教育管理體制的僵化阻礙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推廣
一是從國家行政層面來說,教育行政部門交叉、職能重疊。國家設有教育部,下設基礎教育司分管學生的學習、教材內容等,對教育技術資源施加影響,師范司(負責教師這一部分)也可以施加一定的影響。教育部下屬又有中央電教館,主管教育技術資源的開發和推廣工作。同時又專門成立了以課程改革為主要任務的課程中心,這些分管教育的部門,或多或少地決定了教育軟件資源的推廣應用。二是我國教育技術軟硬件的開發基本上是國家意識的體現,開發什么樣的資源,如何開發,都是國家教育部統一計劃決定的,各級學校只能服從安排。正是在這種體制下,開發教育技術資源的公司或個人如果申請不到國家項目,公司的生存都無法保證,更無從談及良性發展。再者說,國家指令性開發教育技術資源雖然在內容上滿足了教學要求,多樣性、豐富性上可能就受到一定的影響。只有放手讓市場參與教育技術資源的開發,用市場無形的手調節,才能出品一批優質教育技術資源。三是從學校層面來說,是否鼓勵教師應用新技術,是否能使教師為開發教育技術資源所付出的辛勞得到回報,都是影響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的一些因素。我們對新事物的嘗試、接受和推廣,都應該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而且需要出臺降低風險的政策,為其額外的付出提供保障和支持,那么教師才會放心地自我開發、自覺使用教育技術資源。Gunawardena(1992)指出,“我在遠程教學時最大的挫折就是在遠程課程計劃和教學中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沒有得到認可……遠程教學必須對教師在任期和晉職方面予以回報,以鼓勵教師進行遠程教學并利用新技術和新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實驗。還應該采取調整教師的授課量、提供研究助手或者給予物質獎勵等其他激勵措施來鼓勵教師。”
五、結束語
保守性是教育固有的天性,它決定了任何技術在教育應用中總存在著滯后,也包括信息技術。這也使我們明白了信息技術在教育應用中存在滯后性的根本原因,為我們今后更好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本文作者:陳彥宇工作單位:浙江交通技師學院
- 上一篇:談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
- 下一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