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影響分析
時間:2022-09-22 08:47:20
導語: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影響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概述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通信業飛速發展,移動通信系統已從最初簡單的通話網絡系統發展到通信網絡、電視網絡和計算機網絡融于一體的多功能系統,它已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為了更好地滿足公眾對信號的需求,移動通信基站覆蓋面越來越廣,越來越密集,尤其是在居民區、商業區及學校等人口密度較大的區域,移動通信基站遍布居民樓或大廈天臺上。在移動通信基站的建設和運行過程中,電磁輻射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為了使公眾對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有正確、客觀的認識,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基站電磁輻射強度和分布特點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移動通信基站由發射機、饋線和發射天線三部分組成,電磁波主要是通過發射天線發射出去,發射天線是基站電磁輻射的源。因此,研究基站的電磁輻射是針對基站發射天線的電磁輻射而言,發射天線的功率、增益和架設方式、角度等將對基站周圍電磁環境產生影響。
2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控制與評價標準
基站周圍環境電磁輻射的評價標準采用《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和《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標準》(HJ/T10.3-1996)中的相關標準要求。
2.1公眾曝露控制限值
《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第4.1款對公眾曝露控制限值進行了規定。本文中所涉及的基站中GSM網所用頻段為900MHz和1800MHz,TD-SCDMA網所用頻段為2000MHz,因此基站周圍公眾曝露控制限值取0.4W/m2(即40μW/cm2)。
2.2單個項目的電磁輻射影響管理限值
按照HJ/T10.3-1996中第4.2款的要求,單個項目的電磁輻射影響的管理限值的確定應遵循下列原則:(1)為使公眾受到總照射劑量小于GB8702-1988的規定值,對單個項目的影響必須限制在GB8702-1988限值的若干分之一。(2)在評價時,對于由國家環境保護局負責審批的大型項目可取GB8702-88中場強限值的1/2,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2。(3)其他項目則取場強限值的1/2,或功率密度限值的l/5作為評價標準。因此,單個項目功率密度評價標準為0.08W/m2。2015年1月1日起,不再執行GB8702-1988,而是由《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替代,GB8702-2014中關于公眾控制限值仍然沿用0.4W/m2的評價標準,因此不影響單個項目的電磁輻射影響管理限值。
3龍巖新羅區移動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現狀監測
為了滿足龍巖地區對通信信號的需求,提高通訊網絡的競爭力,龍巖移動公司目前已擁有多種通信網絡,包括GSM(俗稱2G)、TD-SCDMA(俗稱3G)和TD-LTE(俗稱4G)等網絡。本文中所測的基站主要針對的是龍巖地區2013年之前建設的GSM和TD-SCDMA的基站,其中GSM基站包含GSM900和DCS1800兩種。共選取龍巖新羅區110個基站,1090個監測點位。
3.1監測布點方法
根據《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和方法》的規定,監測點位一般布設在以發射天線為中心半徑50m的范圍內可能受到影響的保護目標,主要考慮天線主瓣方向和周圍敏感點,具體點位設置在人可以到達的距離各天線最近處。對于發射天線架設在樓頂的基站,在樓頂公眾可活動范圍內布設監測點位。同時,也應根據基站周邊居民要求,對居民關心的位置進行布點監測。測量高度均為儀器探頭距地面(或立足點)1.7m處,探頭(天線尖端)與操作人員之間距離不少于0.5m,在室內監測,一般選取房間中央位置,點位與家用電器等設備之間距離不少于1m。在窗口(陽臺)位置監測,探頭(天線)尖端在窗框(陽臺)界面以內。
3.2監測時間、頻次及環境條件
測量時間選擇在城市及鄉村話務量的高峰期,一般為一天內8:00~18:00。測量時的天氣條件應為無雪、無雨、無霧、無冰雹,每個監測點為進行連續測量5次的電場強度監測,每次測量時間不小于15秒,并讀取穩定狀態下的最大值。
3.3監測工況
移動通信的電磁輻射與基站發射功率、天線增益、頻率和話務量密切相關,當功率和天線增益一定時,決定電磁輻射強度大小的是話務量。本文中監測的龍巖新羅區基站的全天平均話務量為151.06~191.30ERL。
4結語與建議
(1)綜上所述,龍巖新羅區110個GSM/TD基站中,109個基站均符合《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和《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標準》(HJ/T10.3-1996)中的相關標準要求,即單個項目功率密度評價標準8μW/cm2。1個超標基站在采取整改措施后,也達到了標準限值的要求。監測結果統計說明,75.6%的測點功率密度小于1μW/cm2,可見,抽測基站對周邊環境的電磁輻射影響較小。
(2)基站發射天線與監測點的水平距離和垂直距離對功率密度值有較大的影響。主瓣區與旁瓣區的電磁輻射強度相差較大。監測時,應在主瓣區內的環境保護目標布設必要的點位,確保可以調查了解到電磁輻射影響最大的環境保護目標的電磁環境狀況。
(3)天線主瓣發射方向應注意避免正對醫院門診及住院樓、學校教學樓和幼兒園等環境敏感目標,應最大限度拉大與周圍建筑的距離,同時在基站選址時就必須考慮該區域的電磁輻射環境本地狀況,對于電磁輻射源較多的區域,在建設基站時就應更加慎重,確保電磁輻射不能超出標準限值。
(4)對于個別基站周圍環境有超標的情況,應先分析超標原因,針對原因采取整改措施。一般來說,應盡可能采取減小發射功率和天線增益,增加發射天線的高度,調整發射天線架設位置和朝向等有效措施,使其主瓣方向偏離環境保護目標,保證環境電磁輻射的功率密度值低于標準限值。
作者:李婉暉 單位:福建省輻射環境監督站
- 上一篇:入黨積極份子迎國慶演講稿
- 下一篇:退休教師十一國慶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