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通信技術對安全生產的影響
時間:2022-09-11 03:05:21
導語:移動通信技術對安全生產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深入揭示安全生產水平同移動通信技術發展的內在聯系,提出安全生產信息技術能力的概念及其監控管理連接、救援響應監測、定位導航追蹤3方面子能力的定義,進而通過構建3方面子能力同移動通信主要性能指標之間的關系模型(SPITC-MC),并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SPITCMC模型可以準確詮釋過去移動通信技術發展對安全生產水平產生的影響,同時可用于預判未來移動通信技術發展對安全生產可能產生的影響程度,從而為后續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安全生產;信息技術能力;移動通信;5G;6G;新基建
隨著社會進步及其對生產能力水平要求不斷提升,安全生產形式愈發嚴峻。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時刻威脅著生產者生命健康安全。安全生產水平高低直接關系到社會發展穩定大局和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影響安全生產的要素多且復雜,通常認為可分為5個方面: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責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1]。其中安全科技水平直接決定了生產過程中的專業化、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程度,而通信技術尤其是移動通信技術發展又對社會科技整體水平發展起著極大促進作用。隨著5G、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IOT)、區塊鏈、云計算等移動通信及相關技術快速發展,安全生產能力水平及保障程度也得到持續提高和增強。《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推動安全生產科技創新的若干意見》以及國家應急管理部征集的“十四五”應急管理規劃重點課題研究方向中均明確指出要加強安全生產基礎理論創新研究,總結和推進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信息技術在風險防控及安全生產中的經驗和成果。從物聯網技術[2-3]在礦山以及電廠生產中的應用、定位導航技術[4]在遠洋運輸領域中的應用、無線通信技術在各種應急救援領域的應用[5]、疲勞檢測技術[6]在長途駕駛領域中的應用等諸多生產應用實例可以看出,移動通信及相關技術已經在安全生產領域發揮了重大作用。從現有研究成果的分布情況來看,目前主要集中在特定技術于特定領域的應用開發使用方面,對安全生產和移動通信之間內在關系從概念層級進行全局性辨析、比較和研究的成果較少。深入揭示安全生產同移動通信技術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全面了解和掌握如何更高效利用移動通信技術促進安全生產發展,對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合理統籌資源分配、優化戰略布局規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1移動通信與安全生產
1.1移動通信技術發展過程。移動通信特指通信雙方至少有一方處于運動中的通信,包括海、陸、空范圍全覆蓋通信。移動通信技術作為通信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其誕生到現在大致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1)第1代移動通信技術(1G)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該階段通信媒介為模擬載波信號,用戶終端類型為體型較大的模擬終端機(大哥大),并且造價很高,只能提供有限質量的語音通話服務。2)第2代移動通信技術(2G)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該階段代表技術為GSM(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s)和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由于采用了數字通信,無論從語音通話質量還是終端成本方面,都較第1階段有了很大改進。并且支持GPRS(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上網和短消息服務。3)第3代移動通信技術(3G)階段:21世紀初—2010年前后,該階段主要通信技術為TD-SCDMA,WC-DMA,CDMA2000。除了通話質量有很大提高和網絡帶寬有明顯提升,還出現了視頻通話、網絡會議等簡單多媒體業務。4)第4代移動通信技術(4G)階段:21世紀10年代初期———21世紀10年代末期,該階段通信技術以LTE(LongTermEvolution)和WiMAX技術為代表,相對前幾個階段最重要的特征為諸如微信、快手、抖音短視頻等各種形式的業務層出不窮。5)第5代移動通信技術(5G)[7-8]階段:21世紀20年代初期開始并且預計到21世紀30年代初期結束,該階段關鍵技術包括軟件定義網絡(SoftwareDefinedNet-work,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etworkFunctionVirtual-ization,NFV)、網絡切片(NetworkSlicing)、移動邊緣計算(MobileEdgeComputing,MEC)[9]等。5G技術主要體現在超高帶寬、超低網絡時延、超大容量網絡連接數量。VR(VirtualReality)、AR(AugmentedReality)、自動駕駛等新的業務將得到普及。6)預計第6階段(6G)[10]:21世紀30年代初期開始,具體技術范疇和應用場景定義剛剛啟動。移動通信技術以大約每10a為1個周期經歷技術和設備更新。3G后期智能手機的出現以及4G時期移動互聯網應用大爆發更是極大促進了移動通信技術同國民經濟各行各業之間的融合與溝通,移動通信技術正以不可逆轉的趨勢深刻影響與改變著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1.2安全生產相關要素。安全生產在廣義上特指在生產過程中生產者能夠保證人身安全、周邊環境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狹義上通常指生產過程中不發生各種事故,不直接或者間接產生有害物質。生產過程涉及到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等國民經濟各行業領域。影響生產是否安全的要素很多,比如生產工具的機械化水平、自動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等,而這些因素又同當時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水平密切相關。這里重點關注科技領域移動通信技術對安全生產的影響。根據對安全生產要素分析[1]并且結合國內外諸多關于信息生產力方面的研究成果[11-14],把影響安全生產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數字化等安全科技水平的所有能力要素總和定義為安全生產信息技術能力(SafetyProduc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Capability,SPITC),SPITC由監控管理連接子能力、救援響應檢測子能力、定位導航追蹤子能力3部分組成,如圖1所示。3個子能力各自側重點不同,監控管理連接主要側重對系統運行和生產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命令下發及響應、性能采集等方面內容,強調的是當前可用帶寬及最大連接網絡節點數量。救援響應檢測側重于對系統主動發起報警請求的響應,監測設備運行狀況,強調設備與管理者之間數據交互的反應時延。定位導航追蹤側重于對目標進行位置記錄、跟蹤及搜索的能力,強調的是信號覆蓋范圍及強度。3方面子能力雖然各自側重點不同,但也不是毫無關聯。1種能力的提升和改變通常也伴隨著其他方面能力的變化。例如,帶寬的增加可提高對高清視頻傳輸的保證,有利于監控能力提升,同時也為被追蹤目標傳輸更多位置相關信息從而更精確定位提供保障。系統響應時延的降低同時也有利于對被追蹤目標在緊急狀況下實施救援。只有3方面子能力全方位、均衡的發展提高才能保證安全生產信息技術能力水平的整體提高。
2安全生產信息技術能力
2.1監控管理連接。監控管理連接是指對生產現場進行實時全方位監督、發送指令、接收響應,涉及到眾多行業和領域,比如交通運輸、采礦業、建筑、化工、環保、核工業等。從監控角度講,超高的帶寬支持是高質量監控視頻傳輸的前提。從管理和連接角度講,允許海量實體同時進行連接是實現全方位覆蓋的保證。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傳感器技術逐漸成熟并且物聯網技術[15]被明確定義之前,可以說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管理和連接操作。直到21世紀初,隨著智能傳感器技術與AI、物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僅井下就出現了風速傳感器、甲烷傳感器、瓦斯傳感器、饋電傳感器、負壓傳感器、各種有害氣體傳感器等多種實時感知井下環境數據的傳感器。物聯網對安全生產的保障能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物聯網支持為主要特征的5G提供了eMBB(EnhancedMobileBroadband)和mMTC(MassiveMachineTypeofCommunication)2方面能力[7-8],不僅能夠保證進行移動狀態下4K/8K高清分辨率視頻傳輸,還支持對海量連接的處理能力,連接密度能夠達到1個/m2級別。相比之前的窄帶物聯網NB-IOT(NarrowBandIOT)有了巨大進步。同時5G物聯網同樣非常適用于電力、化工、鋼廠、造船等其他大型生產型行業的安全監控管理領域。如果說物聯網完成了大容量連接功能的話,各種有線及無線通信技術則保證了監控和管理功能。最初漏泄電纜通信、低頻透地通信、井下小靈通技術、大靈通技術(SCDMA)僅能夠為井下提供質量有限的通話連接。隨著GPRS,3G(WCDMA,TD-SCDMA,CDMA2000)出現,已經可以為電梯、壓力容器、起重機械、客運索道等特殊設備提供監控服務。隨后出現的IMS(IPMultime-diaSubsystem)及軟交換技術在覆蓋距離、頻譜利用效率、帶寬容量等方面都有了長足長進,從而促使電力系統等行業的安全保障水平有了明顯提升。4G時代可以對液壓支架、采煤機、轉載機運行更好的實時監控,實現礦井集群調度,井下視頻監控[16]、井下語音視頻通信等,在采礦業、船舶業等領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2019年世界機器人大會煤礦機器人的出現已經預示著5G注定會與之前各個階段都不相同,必將為安全生產注入強大推進力。2.2救援響應檢測。救援響應檢測是指對求救目標的回應能力、對告警目標的響應能力、對危險目標的發現和處置能力。主要體現在諸如火災現場救援、廣播報警通知、疲勞監視監測、自動無人駕駛以及工業自動化等領域。核心素質要求系統具有超低反應時延,超快應急響應及處置速度。受限于無線技術傳輸速度和信令時延,無線技術應用并不是很多,目前用于煤礦瓦斯、火災監測系統等報警系統的技術大多以微波通信、Zigbee,GSM短信息甚至基于光纖有線以太網形式鋪設。不僅沒能充分挖掘利用移動通信最新技術在超低時延、超高可靠性方面的潛力,甚至還引入很多無謂的設備投資。這種情況是亟待重視解決的。疲勞檢測、自動駕駛等領域受限于現有技術條件、網絡架構不能大規模部署。目前5G重要特性之一URLLC[7-8](Ultra-reliableandLowLatencyCom-mun-ications)已經可以提供毫秒級時延支持,同時隨著MEC、機器學習等技術的成熟以及移動通信與人工智能的進一步融合,自動駕駛技術、車聯網技術、車載AD-HOC技術以及工業自動化技術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2.3定位導航追蹤。定位導航追蹤特指對靜止及移動目標位置進行確定和對目的地進行導航。涉及到導航追蹤、精確定位、生命搜索與探測等多個領域。定位導航方面,起源于美國軍方的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由于衛星信號覆蓋能力限制,隨后發展出基于GPS,GSM,GPRS等技術相結合的精確定位系統以及基于GPS,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技術的移動危險源監控系統。大規模使用始于3G時代GPS同CDMA移動終端的完美結合。北斗系統[17]是我國根據國家安全及經濟發展需要自主研發的定位通信系統。北斗同3G,4G相結合已經在地址調查、遠洋漁業、民用導航等行業領域中顯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優勢。生命搜索追蹤方面多應用于大型事故發生后對目標信號的捕捉和搜索,例如井下定位搜索技術。目前國內外井下定位使用的技術主要有漏泄電纜、RFID定位技術、RSSI定位技術、ZigBee定位技術和GPS定位技術等。由于場景特殊,條件復雜多變,例如無線信號穿透巖石壁和金屬壁的傳輸特性由于信號衰減程度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使用單一技術不能有效解決定位和實時通信問題,應該針對不同井下環境設計不同定位通信系統。把低頻通信和高頻通信相結合,把有線和無線相結合,有源和無源相結合,針對不同應用場景充分發揮不同技術的優勢是提升整體水平的關鍵。5G中的大規模天線技術(MassiveMIMO)[18]同北斗技術的結合,將會極大擴展信號覆蓋范圍和強度,有效提升定位精度,是未來一段時期研究熱點。
3關系建模分析
3.1SPITCMC模型。從安全生產信息技術能力發展狀況及其同移動通信技術發展過程對比可知二者關系緊密,移動通信技術各主要性能指標(KeyPerformanceIndicator,KPI)對安全生產信息技術能力總體水平提升具有決定性影響,如表1所示。表1中每個子能力同移動通信技術KPI相關選項已被標出。這里進一步定義并構建二者關系模型為SPITCMC模型(SafetyProduc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CapabilityandMobileCommunication),其關系表達式為:SPITC=xB+yL+zC+uCP+vCL。其中SPITC代表安全生產信息技術能力值,B(Bandwidth)代表帶寬變量,L(Latency)代表時延變量,C(Connection)代表連接能力變量,CP(CoverandPenetrate)代表覆蓋穿透能力變量,CL(ComputeandLearn)代表計算學習能力變量。x,y,z,u,v分別代表相應的權重常量,后續特定需求場景下可根據因子分析法、熵值法[19]等理論進一步確定各指標權重參考值。此處僅根據移動通信技術不同發展階段需求特點,初步設置粗略參考值用于揭示各個階段技術發展狀況對安全生產的影響。比如5G最大移動帶寬和最低可靠時延均比4G提升10倍左右,而計算學習能力是5G引入云計算和AI機器學習后才引入的。此模型以量化方式對安全生產能力水平同安全科技水平進行建模,為解決安全生產中的風險分析以及如何高效、有針對性地進行安全生產戰略布局等棘手問題提供解決思路和理論依據。這里假定以4G為參考基準,不同階段具體參數值越大表明該階段相應方面能力越強,根據SPITCMC模型以及移動通信各階段具體參數對比關系可得到移動通信技術各個發展階段對應的SPITC值,如圖2所示。可以看到5G較4G階段以及6G較5G階段SPITC值均有10倍級左右提升。從圖2可得各個階段SPITC值變化情況,從而為判斷安全生產水平高低以及進行產業布局和規劃提供了有力參考和依據。3.25G應用及6G愿景分析。5G由于引入AI,SDN/NFV、網絡切片、MEC、區塊鏈、大數據[20]等技術。在災害預警救援、自動駕駛檢測、礦山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帶寬需求較高、時延要求敏感、連接數量很大的領域將會迎來爆發式增長。在2020年初疫情的緊急時刻,武漢火神山等醫院的AI自動測溫系統和5G云端智能醫療機器人可以提供導診、清潔消毒、遞送化驗單、送藥送飯等無接觸服務。警用巡邏機器人可以在防護重點地區24h不間斷自動運行,實現動態體溫檢測,降低一線人員被交叉感染的幾率,加快現場的反應速度,對疑似病例進行及時攔截。基于5G的大數據技術也對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了5G在安全生產中的應用,引發了對如何運用移動通信技術提升生產安全水平的深刻思考。在安全生產頂層設計中可以考慮引入網絡切片[21]技術思想,針對不同行業企業在同一時刻提供包含3方面子能力程度的定制切片。這種切片化的安全生產信息技術能力服務適用性強、目標精準,可以有效解決目前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成為移動通信技術思想應用于安全生產領域的標桿示范案例。未來以5G和工業互聯網為主要驅動力的新基建發展必將極大提升安全生產水平。根據SPITCMC模型可知,6G將開始于2030年前后,將引入衛星通信等技術,使得沙漠、高山、草原、海洋甚至水下等區域的無線信號覆蓋問題得到解決,覆蓋穿透能力及計算學習能力將會較5G有質的提升。屆時將為每個使用者創建AI助理,采集、存儲、交互用戶的所說、所見和所思,提供了第四維元素—“靈”(Genie)[22],完成用戶意圖的獲取和決策的制定在虛擬現實場景中由AI助理完成虛擬交互。例如,在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煤礦生產遠程控制系統中,可以在井下創建AI助理“靈”,使其直接同井下進行采煤挖掘作業的機器設備進行控制指令的交互操作,從而極大提升井下作業的安全保障水平。由圖2可知,基于意念驅動的6G全新網絡架構能夠實現從真實世界體系到虛擬世界體系的延拓,其與各個生產行業的深度結合必將把生產中的安全級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4結論
1)定義和構建安全生產信息技術能力以及SPITC-MC模型詮釋移動通信技術發展各個階段對安全生產產生的相對影響,對5G階段及未來的6G階段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預判分析。2)提出安全生產行業重視對移動通信技術發展跟蹤推進的重要性,保持行業及企業發展方向同移動通信技術進步有良好的契合度,最大程度保障安全生產水平。
作者:劉海鵬 周淑秋 單位: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 上一篇:探析電視紀錄片的拍攝思維創新
- 下一篇:多媒體技術在圖書館管理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