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網絡視頻傳播的功能與重塑

時間:2022-11-10 04:51:48

導語:移動網絡視頻傳播的功能與重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移動網絡視頻傳播的功能與重塑

一.移動網絡視頻對以往視聽媒介的改變——功能補償

任何媒介都不是完美的,但是人類對于非完美的舊媒介可以進行補充或者提升,使其不斷地完善,越來越人性化,這就是補償性理論的基本思想。在媒介演進過程中,人對媒介的補償有兩個動機,即“拓展傳播,使之超越耳聞目睹的生物極限,以此滿足我們幻想中的渴求”,“重新捕捉在初始延伸中已經失去的那部分自然要素”②。同時,任何媒介都是有缺點的,都產生一定的違背生理性的不利方面,然而這是可以補救的。因為媒介的演化服從人的理性,有無窮的發展潛力,會朝著越來越合理的方向發展,即人既然發明了媒介,就有辦法揚其長,避其短。萊文森闡釋人性化補償性媒介演進最常用的例證就是窗戶和窗簾,他說,窗戶是一種典型的補償性媒介。窗戶使得陽光、月光、新鮮空氣進入房屋,又能不被風雨和寒潮所侵擾。然而,這美妙的窗戶又產生了新的問題,不速之客的偷窺再次給人們帶來了新的煩惱,所以我們發明了窗簾。補償性充分展示了媒介演進過程中人性化的重要一面,演示了媒介與媒介間不斷向完美演進的過程。萊文森樂意將新媒介看成是對舊媒介的補救,將因特網看成是“補救性媒介的補救性媒介”③,它是對報紙、書籍、電臺和電話等媒介的改進,是對你死我活爭奪生存空間媒介觀的顛覆。在手機出現后,萊文森更是大膽預言,手機將是媒介的集大成者。人類傳播從文字和印刷傳播步入廣播和電視傳播,在傳播技術層面得到了飛躍式發展,是人們利用技術改變傳播現實的偉大實踐。正是由于有了廣播和電視這樣的電子媒體,印刷媒體傳播中失去的聲音和形象重新回到了人類傳播的視野,既貼近了前技術環境的自然傳播要素,又在跨越時空的傳播功能上前進了一大步。而移動網絡視頻更是對電視、手機、互聯網的延伸,是以往媒介共同發展驅動的結果。就以傳統電視、固網視頻、移動視頻的繼承性來看,每種媒介都對前種媒介的缺陷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補救。固網視頻在媒體的傳播方式、選擇自由性、視聽模式上對傳統電視進行了延伸和補救。傳統電視是單向傳播,互動性弱,是線性傳播,用戶沒有選擇自由,同時也是轉瞬即逝,不可回放的媒介。而從互聯網出現以來,尤其視頻分享網站的迅速發展使得傳播方式已經成為雙向傳播,且互動性強,尤其用戶可以自己制作并上傳視頻,將單純的視頻播放平臺擴展為節目制作和傳播渠道,使得受眾主動性得到了很大發揮。而且,因為是流媒體式,不僅可以自由選擇視聽,還能支持回放,因而固網視頻是相對于傳統電視的補救性媒介。然而不管是電視、還是固網視頻,都沒有解放人類的手,延伸人類的腿。人們不得不坐在室內,無法到室外享受世界的美妙,獲得身心自由,但是只有走出室外,才是人固有的天性。移動網絡是在人體延伸方面又前進了一大步。受眾可以隨時隨地選擇收聽和收看任何直播或錄播的電視節目,完全實現了自由選擇收聽收看的時間和特定節目。無論是在家里、在旅途中還是在公共場所,只要有無線網絡信號或3G、4G網絡,你就可以隨時通過移動網絡收聽和收看廣播電視節目。除此之外,移動網絡視頻將受眾自主性的發揮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相比固網視頻,移動網絡視頻更加注重即時互動,受眾對節目和頻率頻道的反饋時間可以縮短為零,大大改變了廣播電視節目接收的模式,受眾可以邊聽邊看邊評價,也可以通過網絡直接對節目制作播出方發出即時反饋意見和建議,可以極大增加受眾互動。“手機電視情景喜劇《白骨精外傳》劇本策劃、編寫、拍攝的全過程,就是通過網站和短信方式直接邀請手機用戶參與劇情的進展。制作方根據用戶通過手機終端反應的意見和建議隨時對劇情作出調整。”④而且用戶可以直接參與節目的制作,將自己拍攝、制作的節目即時上傳至移動端互動平臺,供所有用戶在平臺上點播、收看和交流。

二.移動網絡視頻對以往視聽媒介的延伸——重塑時空

在萊文森看來,“人類理性在技術演化中經常伸張自己的作用。歸根結蒂,信息革命之所以不同于自然選擇的生物進化,其原因就在這里。”⑤媒介間的補救是人在媒介演化中進行的理性選擇,不是技術自發而為的,人類理性和控制力在補救性媒介中占上風。媒介補救性一般有兩種形態:一是新媒介對以往媒介彌補的同時,也有著舊媒介的其他特性,這樣舊媒介的生存空間就會很小,例如有聲電影對無聲電影的取代;二是新媒介彌補舊媒介,但本身卻未能提供舊媒介具有的獨特性,這樣就給舊媒介帶來了生存空間,很多媒介的發展并沒有取代其彌補的媒介,例如廣播在電視時代中依然能夠生存。新媒介只有不斷彌補舊媒介的缺陷,才使得媒介本身不斷滿足人的信息需求。即使對同一個媒介,其不同發展階段新的傳播方式,也對舊的傳播方式具有補償功能。正是這樣,萊文森才將媒介發展演進放到了整個媒介發展的歷史中進行考察,充分發掘了媒介間互為補充的關系。萊文森對媒介技術的發展持有樂觀的態度,他認為,“技術的人性化即自然化,尤其是傳播媒介的人性化即自然化”。⑥而在互聯網時代,人們把許多媒介結合起來,以解決過去媒介面對的各種問題。人的理性把握進一步提升,新媒介不斷對前一種媒介的不足給予補償,而這種補償將使得媒介更適合受眾接受信息,更加符合跨時空延伸信息、傳達更加精確的信息。移動網絡視頻恰恰彌合了視聽傳播的時空界限,將電視和固網視頻變成自己的內容,更延伸了人腿的機能,使人能在移動狀態下觀看視頻。與傳統電視和固網視頻相比,移動視頻的移動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這個“移動性”表現在空間、時間和情境三個方面。⑦空間是地理位置的移動,是移動視頻最為直接的特點,而時間是空間移動的結果。有了移動視頻的出現,人們的碎片化時間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觀看視頻,進而產生了“情境”的改變。情境移動是指人們會在不同情況下使用,人變得更為自由。時空的分離不復存在,無論在哪一個角落,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信息。如今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對信息需求的速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方便快捷的移動視頻設備,無論是手機,還是平板電腦,都能為人們記錄日常生活的真實影像并能隨時發送與人分享,這是電視和固網視頻所無法比擬的。具體來說,移動網絡視頻在時空上對以往視頻媒介有以下改變。一是打破傳統電視時代“公共空間——私人空間”的界限。私人空間一般被定義為與家庭相關的、個人化的,可以較為自由的展現人際生理和心理上親密感的空間。而公共空間與之相對,指的是私人空間之外的一切空間。人們的移動視頻收視通常集中在家庭內部和戶外公共場所,“電視機進入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將私人空間變成了公共空間,將家庭以外的各種公共事件帶入到人們的私人空間中。”⑧而今天移動視頻的使用使得人們可以自由選擇收視內容、收視時間和地點、收視角度與姿勢等,直接解構了由電視帶來的私人空間公共化,而是將家庭空間深度私人化。在公共場所中,移動視頻的嵌入是即時性的,使用者會處于一種半緊張狀態,注意力會從移動網絡視頻轉向公共空間,周遭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可能成為這一轉向的契機。因而使用者不時會在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之間隨意切換。但是,移動網絡視頻在公共場所中,還是能為使用者造成一種自我隔離,使自己沉浸在自我享受的私人世界中。移動網絡視頻所創造的這種公共場所中公共空間的“私人化”,是對傳統電視極大的延伸和發展。二是彌補固網視頻中忽略的“中間時間”和“中間空間”。手機出現以來,其對時空的重構使從前被忽略的“中間時間”與“中間空間”兩個部分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它們是小的、瑣碎的、看上去不重要的,“中間時間”是人們耗費在“中間空間”中的時刻,諸如等待火車、搭乘出租車、獨自在咖啡店等場合。有專家學者在對青少年的手機傳播和文化的研究中,“中間時間”和“中間空間”被表述為由手機重新賦予重要意義的“無時之時”與“無處之處”,并得到更為詳細闡釋:“‘無處之處’是完全沒有任何文化或個體特殊意義的交叉或僅供穿越的地帶。它的存在就是為了被穿越,以讓人們到達一個更具意義的‘地方’。而‘無時之時’則可被定義為‘待命的’時刻。它不能通過參照任何特定的活動而被定義;它是一天中人們單純地‘等待將要來的人’或‘等待什么事情發生的那些時間’”。⑨因為移動網絡視頻時代的到來,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和空間都可以被利用起來,移動網絡視頻的時空感變得可延伸了,可以被使用、被消費,同時形成了對視聽信息的全覆蓋。移動網絡視頻與傳統電視和固網視頻一起,形成了多屏合一的視聽環境,媒介形式進一步整合,不斷滿足人類對視聽信息的追求。三者彼此雖然吞食掉對方的某些使用份額,但是各有其生存空間。而且,三網之間的互動也會給受眾全新的體驗,例如,目前出現的手機視頻內容在電視上顯示以及將手機終端作為電視遙控器的應用,實現了電視內容和手機終端內容的互動,彌補了電視互動性的不足,也將移動網絡視頻視聽體驗不如電視的劣勢抹掉,使得家庭成員之間、受眾之間、受眾和制作商之間的互動都得到加強,這就是移動網絡視頻和傳統電視會產生的積極互動。而隨著三網融合不斷深入,三種視聽媒介間所能產生的化學反應將源源不斷。

三.移動網絡視頻對以往視聽媒介的拓展——滿足需求

萊文森借用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闡述了人性化趨勢是指適合人類和社會需要這層意義。他認為,“人是媒介的環境,媒介必須在適應人這個環境中學會生存。人是積極駕馭媒介的主人。不是在媒介中被發送出去,而是發號施令,創造媒介的內容。對別人已經創造出的內容,人們擁有空前的自主選擇能力。”⑩移動網絡視頻繼電視媒介、固網媒介之后,真正完成了一場超越空間障礙的影像革命,從而終結了地理隔閡,而這種空間的障礙,曾大大限制了信息的自由流動。人們不滿足于線纜對上網地點的局限,無線路由器和wifi技術、GPRS和EDGE網絡,以及3G、4G時代的到來,都提供了幾乎隨時隨地上網和在線的可能。移動網絡視頻給人類開拓了傳播新時空,為人類的信息傳播活動帶來了更大的時空自由,為人類視聽信息的獲取和傳播帶來最人性化的方式。同時其終端的“綜合性”特征,使得人們對于視聽傳播的運用以平臺為基礎,使得視聽信息的接收與其他信息的獲取在統一終端上相結合。移動網絡視頻端自身,如手機,常常和電子購物、社交活動等形成交織在一起,不能完全脫離,形成了一個自我的有機系統。例如,移動視頻在移動中更有可能與周圍環境發生互動,一方面體現在用戶可以通過UGC工具拍攝自己的視頻上傳網站,另一方面,通過地理定位信息,視頻網站可以更精準地向用戶投放周邊消費信息,實現廣告效益最大化,服務了用戶生活。另外,移動網絡視頻更好地體現了使用人本化。在視聽信息的提供方式上有了位移和時移的特征。電視是在客廳的媒體,固網視頻也是將人固定在桌前的媒體,只有移動視頻可以使我們在任何狀態下收看節目。而且移動視頻給人新的信息獲取體驗,從被動接受到自主選擇,從最初的“看電視”到現在的“用電視”,移動視頻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移動視頻傳播將產生對傳播關系的重新構造,制作者、銷售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界限將不再分明。對于移動視頻的信息供應而言,信息需求的個性化滿足顯得十分關鍵。接受視聽信息不僅是接受內容,更是一個體驗過程,應該營造專屬移動視頻的獨特情境,帶給人卷入式的、功能強大的體驗,信息供應也應采取智能化的內容推薦和自動篩選機制,帶給用戶量身定做的視聽信息,不求大而全的傳統電視傳播模式,乃至廣告內容也應根據用戶個人資料和興趣等數據來呈現個性化廣告。移動時代社交化是一大特征,移動視頻提供了一種更好的溝通渠道,能將自己看到的事物與他人分享,也能關注他人的狀態,用戶個人化的信息供應更方便人與人的交往和社交生活。這些都是移動視頻滿足個性化信息需求的關鍵性要素,以集中打造一個專屬于“我”的掌中世界。相比之前的視聽媒介,移動視頻更包含了對人的主體價值的充分尊重。它充分考慮了人的使用便捷性和舒適度,更為重視人的主體性,你可以將移動終端時刻捧在手中,可以隨時隨地使用。移動視頻更強調用戶與終端的親和性,即人機交互性,無論從移動終端的硬件、觸屏和合適的大小,還是從軟件、客戶端的細分來說,都越來越方便人的使用。下一代的移動媒介將會使新科技繼續前行,但未來移動媒介的設計、外觀和性能還是受用戶的行為選擇、方式的影響,用戶的生活形態和態度也將被新型技術所反映。因為“人決定媒介的演化——哪些存活,哪些落到路邊,哪些命懸一線,哪些如日中天。”11所以,從滿足人性需要這方面來看,國內移動網絡視頻應用做的還不夠。真正好的媒介應用不是看有多少內容提供,而是看是否提供給用戶需要的內容。因而移動網絡視頻應用必須改變以往的媒介思維,真正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明白用戶想得到什么,個性化機制是當下移動媒介應用最大的潛力因素。媒體應在合適的時機選擇合適的地點為不同用戶提供合適的內容。每一位受眾都必須成為媒體生產內容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要用新的眼光時刻關注每一位用戶,這既是對用戶個體價值的尊重,也是遵從了媒介的人性化發展趨勢。

作者:任媛媛王長瀟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