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民族體育的發展透析

時間:2022-02-16 10:20:24

導語:粵西民族體育的發展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粵西民族體育的發展透析

本文作者:蘇雄工作單位:廣東海洋大學體育與休閑學院

粵西民族傳統體育與其它區域民族傳統體育的相似性

本文的粵西民族傳統體育是指粵西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主要包括湛江、茂名、陽江、云浮、肇慶五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粵西民族傳統體育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與中國其它區域的民族傳統體育具有許多相似性和獨特性,因而粵西民族傳統體育具有一般特征和獨有特征。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一般特征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民族性。在粵西這片土地里長期生活我國多個民族,因而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一般特征首先體現了民族性。生存在粵西這塊土地上的各民族是統一在整個中華民族之中,粵西民族傳統體育是構成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元素之一,粵西民族傳統體育與中國民族傳統體育一樣具有明顯的民族性,最明顯的是中華民族把自己稱為“龍的傳人”。在大眾的心目中,龍具有呼風換雨、消災除魔,是吉祥之物,中國歷代皇帝都喜歡自詡為“真龍天子”,龍舞在粵西很多,湛江的人龍舞、草龍舞、簕古龍舞,茂名的人龍舞、香火龍,肇慶的龍魚舞、魚龍舞等等。粵西地區每逢節日、喜慶之時都有舞龍活動,以增加節日快樂氛圍。通過龍舞等民族傳統體育同時也體現了粵西人民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形神合一、追求內外合一、身心全面發展、內外兼修、形神兼備。因有了粵西的民族傳統體育這種特有的文化世代影響了該民族中的每位成員,而該民族中的每位成員都有這種共同民族性使其緊緊聚在一起。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地域性。地理環境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不同的地理環境里和同自然界的生存斗爭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由于各民族所生存的地理環境而帶來的自然條件的不同,因而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粵西五市中的三市湛江、茂名、陽江臨海,云浮和肇慶雖不臨海但也河流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水成這粵西民眾賴以生存的基礎,因而粵西地區所進行的體育活動以水上運動見長,如各種龍舟賽、游泳、跳水、垂釣等。同時粵西的地形復雜,溝壑縱橫,既臨大海,又有幽深的峽谷;既有四面環山的盆地,又有細長的河流。因而產生了各種相關的民族傳統體育如:湛江的人龍舞、網龍舞、爬刀山等,云浮的禾樓舞、雙龍舞、飄色、搶花炮等。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交融性。民族傳統體育在我國經數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的文化體系,它是一個相對封閉而又開放的系統。因而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相似的文化模式不斷發生碰撞和交流,更好促進民族傳統體育不斷發展。隨著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提高,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間共同交流、相互交融,最終達成共識,民族傳統體育產生之后經過民族間或各民族之間交流進而接受和改造,漸漸發展起來。據考察粵西5市每年農歷5月初五都有舉行傳統的賽龍舟比賽,近年龍舟賽越辦越大,參與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如湛江市政府舉行“湛江國際龍舟邀請賽”,湛江的龍舟賽吸引眾多國內外人員參與,同時對湛江也是很好的宣傳,利用龍舟賽這項民族傳統體育做文章已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品牌賽事了,通過龍舟賽,其比賽規則、船只等已和國際接軌,但又保留其傳統是在海上舉行,這都是民族傳統體育在不斷融合與交流過程中產生的項目。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生活性。民族傳統體育雖然數量較多、各有差異,但其非常接近生活。民族傳統體育有的項目是不受時間和季節的限制,有的項目是不受場地和器材的限制,有的項目是不受年齡和性別的限制,因而民族傳統體育是隨時隨地可以開展,通過民族傳統體育可以達到健身的價值,增強了體質。同時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蘊含競技性、娛樂性、藝術性,可豐富人民社會文化生活,使人精神飽滿、情緒愉快。民族傳統體育能培養人民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熱愛本民族的情操,激發參與者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這些都和民族傳統體育的生活性分不開。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獨有特征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海洋文化特征。粵西五市的其中三座城市是沿海城市,因而三市沿海漁民世世代代過著“日出而作,耕海為生”的日子,與大海結下了不解之緣,自然形成了自身固有海洋特性。粵西三座沿海城市的民族傳統體育主要有龍舟賽和“魚”、“龍”方面的舞蹈。龍舟賽主要有湛江國際龍舟邀請賽、陽江端午逆水龍舟、茂名化州合江龍舟,其中湛江國際龍舟邀請賽的地點就在海上。“魚”、“龍”方面的舞蹈擁有較多的有:茂名鰲魚舞、茂名電白人龍舞、茂名香火龍、湛江調順草龍舞、湛江東海人龍舞、雷州沈塘人龍舞、湛江赤坎簕古龍、湛江赤坎的網龍、湛江吳川公母龍等等。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海洋性首先體現是大氣,有海一樣的胸懷、度量如海。海納百川,有聚集財富,融匯英才之義,又有團結統一之意。其次是靈氣,柔情似水,與時俱進勇于學習他人之長,敢于創新,有創新,才有發展,才有屬于自己的東西,才能更好地發展。第三是霸氣,指做事剛烈直爽。這都是粵西民族的海洋文化的表現。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農耕文化特征。粵西地區的地形主要由低山、丘陵和臺地組成,整體地勢大致呈北高南低。特殊的環境地形形成了本區獨特的熱帶氣候特征。是我國三大熱帶區域之一,全年熱量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在22.7~23.3℃間。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為28.2~28.9℃,由于夏季受海洋氣候調節極端最高氣溫不致太高,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15.0~16.4℃。同時光照資源也相當豐富,全區年平均太陽輻射為456.3~521.0kJ/cm,年日照時數為1825~2161h。從粵西地區的地形、熱量資源、光照資源可以看出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因而粵西地區的經濟作物是以農耕為主,糧食主要是以水稻為主,水稻一年兩造,在湛江的徐間地區水稻一年達到三造。粵西的以農耕為主文化自然也會產生相應的民族傳統體育,如茂名的春牛舞、跳禾舞、跳花棚,云浮的春牛舞、禾樓舞、禾谷醮,肇慶的春牛舞、蝴蝶舞等等。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舞蹈文化特征。粵西地區的民族是能歌善舞民族,筆者統計了粵西地區五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屬于民族傳統體育有項目有54項,在其中的54項中就有41項是屬于舞蹈類的,占76%。可想而知粵西地區的舞蹈類民族傳統體育在民族傳統體育中所占比重非常大的,因而舞蹈文化特征是粵西民族傳統體育主要特征。粵西民族傳統體育中的舞蹈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以龍舞、獅舞為代表,其中龍舞有茂名的人龍舞、香火龍、云浮的雙龍舞,肇慶的龍魚舞,湛江的草龍舞、人龍舞、網龍飛舞、公母龍舞、火龍舞、高蹺龍、簕古龍等,獅舞有茂名的高腳獅,肇慶的壯獅舞、舞山獅,湛江的遂溪醒獅等,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龍獅舞是代表粵西民眾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第二類是以祈求和慶祝豐收的舞蹈,主要有茂名的春牛舞、跳禾舞、跳花棚,云浮的春牛舞、禾樓舞、禾谷醮、肇慶的春牛舞、蝴蝶舞等等;第三類是追求理想愛情的舞蹈,主要有茂名的跳禾樓、肇慶的麒麟白馬舞、湛江的公母龍等。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靈巧文化特征。粵西民族傳統體育十分有趣、內容豐富多彩、別具一格,這些民族傳統體育常常和當地的民間民俗活動結合一起,小巧靈活,同時富有濃厚的勞動生活氣息。粵西五市每逢重大節日都有舞獅表演,其中湛江的遂溪醒獅表演形式經過多年的發展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以“險、難、驚、新”為特點,被譽為中華一絕,其中高樁獅則在傳統套路上,加以發揮提升,在制作一條長達十多米、高近3m的高低錯落的樁柱上表演,更顯驚險高難,樁陣的高低裝置,是根據套路、動作、編排、舞獅者的體能、功底技巧而設計[1]。又如湛江的“爬刀梯”村民們表演時赤足徒手在18m高的刀梯上上下下,以示膽藝高超,表現更多的靈巧性。粵西地區類似的民族傳統體育還有湛江人龍舞、射駑、陀螺、板鞋競速等等。

粵西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法規保護目前我國經濟處在高速發展階段,民眾的觀念正在經受著市場經濟浪潮滌蕩,而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具有唯一性、脆弱性、易被破壞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在這關鍵時期,法律、法規的建設對保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1979年1月,國家體委下發了《關于發掘整理武術遺產的通知》,拉開了制定挖掘、整理、保護民族傳統體育相關規章制度的序幕。2006年2月8日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下簡稱《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并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同時《通知》總體目標分兩個基本階段,一是到2010年,初步建立較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二是到2015年,基本形成較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使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較保護,并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2]。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五月二十日,《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中,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于審議通過,并將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實行[3]。2011年10月1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實施,《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后國內第一部地方性配套法規[4]。這些法律實施將推動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事業邁上新臺階。目前我國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屬于粵西民族傳統體育有:湛江東海人龍舞、湛江遂溪醒獅、湛江吳川飄色、湛江麻章儺舞、湛江廉江舞鷹雄、陽江放風箏、茂名化州跳花棚7項(見表2)。同時廣東也公布了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屬于粵西民族傳統體育有28項(表3)。多種形式的教育保護現狀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保護機制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學校教育保護、社區(村落)教育保護、風俗教育保護。這些方面學校教育保護最為重要,學校教育保護主要由高校教育保護和中、小學教育保護。粵西高校中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比較多的,有:獅舞、舞龍、龍舟、武術、毽球、風箏、秋千、撥河、珍珠球、蹴球、射駑、陀螺、高腳競速、板鞋競速、養生功等。從表4中可以看出高校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安全因素還是放在首位。從保護學生角度出發,危險性較高的民族傳統體育還是較難進入高校的,但高校的學生幾乎都是成年人,對危險有較好的防護能力,所以其要求不象中、小學校,如:龍舟、射駑、高腳競速等帶有一定危險性的項目,只要有較高的安全意識完全可以開展。第二,高校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所需要的場地、器材和比賽規則沒有嚴格的要求。由于高校場地廠,有較充足的教學經費,因而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選擇場地、器材不是其主要考慮因素,同時高校學生對規則要求較高的民族傳統體育有很好的理解,因而規則因素不成問題。第三,高校已成為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和比賽的主要場所。如:廣東省四年一屆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其中代表湛江市的運動員和教練員幾乎都是來自廣東海洋大學的,廣東海洋大學是長期擔任湛江市民族傳統體育的訓練任務,其訓練場所也在廣東海洋大學。現在多不勝數的民族傳統體育的比賽場所是設置在高校的。第四,越來越多的國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已進入我國高校。在粵西高校開展的體育項目中已有部分是國外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印度的瑜珈、韓國的臺拳道、日本的空手道等。在粵西地區中小學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跳繩、秋千、撥河、舞獅、武術、毽球、風箏、爬竿、老鷹抓小雞、丟手絹等。從表4中可以看出粵西中小學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主要體現在:首先是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如:跳繩、毽球、武術、老鷹抓小雞、丟手絹等這些安全性較高的民族傳統體育,秋千、爬竿、風箏等在20世紀80-90年代粵西中小學校都比較普及,由于這些項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現只有在邊遠的農村學校才看到這些項目。第二,中小學校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需要場地少、器材簡單。由于中小學校的校園普遍在市區,占地面積都較小,這也決定了選擇民族傳統體育是需要場地少,同時中小學生年齡都較小,這也決定了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所需的器材簡單輕便。第三,進入中小學校的民族傳統體育的規則都較簡單易懂,易于開展。如:老鷹抓小雞、丟手絹等,這都利于學生掌握。第四,有些學校把部分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學校的傳統項目,為社會培養專業人才。如湛江市第十六小學就把武術作為學校的傳統項目,常代表湛江市參加武術比賽,也打響了學校的聲譽。又如:湛江遂溪文化藝術學校是一所專門以龍獅、武術等民間藝術培訓的學校,這所學校為社會培養了大量龍獅、武術人才。粵西民眾進行民族傳統體育鍛煉的主要是在社區,有些偏遠的地區是在村落。每當空閑時在這些地方都會自發聚集了大量民眾進行身體鍛煉,而民族傳統體育是這些民眾不可缺少的鍛煉方式。因而在民眾進行鍛煉的社區(村落)進行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起到事半功倍的較果。粵西包括5市,地域較廣,人口大部分都分布在農材,而且當地風俗較多,因而可利用這樣特點進行教授。如粵西地區有一項風俗傳統就是年例,年例在粵西數百年來盛行不衰,素有“年例大過春節”之說,是當地民間敬神、祭祖、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的活動。在年例中比較重要的節日是舉行當地的各項民族傳統體育,而且粵西地區每條村子的年例時間不一樣,因而在粵西地區每年四季都年例活動,熱鬧非凡。通過粵西年例這一風俗的教育,使粵西地區很多珍貴的民族傳統體育得到很好的保護與傳承。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互動協作,加強學校與家庭、社區(村落)的互動,需要不同層次、不同方式的教育都應參與進來,利用各種社會教育資源促使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賽事、旅游形式的保護粵西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的賽事較多,如:龍舟賽、武術賽、醒獅賽、民族運動會等等。粵西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賽事主要如表5。每年農歷5月初5粵西地區各縣市都組織龍舟賽事,有湛江國際龍舟邀請賽、茂名化州的合江龍舟賽、陽江的端午逆水龍舟賽、肇慶的金利龍舟賽等。其中湛江國際龍舟邀請賽已打響了品牌,每年都有來自世界的各國龍舟精英隊參與這項賽事,這項賽也打破我國龍舟的傳統,賽場是設在海上,非常俱有湛江特色。現在粵西五市都在加大對本市的旅游宣傳,因而民族傳統體育也成為旅游項目不可缺少的名片了,粵西地區列入當地旅游項目的民族傳統體育有如表6。例如作為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遂溪醒獅就已經走出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成為帶動當地旅游收入的主要經濟來源。當地政府和旅游部門首先是組織各類醒獅表演活動,大力挖掘醒獅文化,發展醒獅旅游業、結合開發特色旅游商品和特色海鮮美食。第二籌辦醒獅旅游文化節,致力打造遂溪特色的旅游品牌,形成醒獅品牌效應,把“文化品牌”轉化為“經濟品牌”,使“遂溪醒獅”文化品牌成為遂溪經濟騰飛的發動機,從而推進遂溪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第三走完全的市場化道路,而成為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生產者和經營者。據不完全統計:遂溪文車醒獅團每年表演200多場,收人達40多萬元。遂溪許屋醒獅團與上海文化藝術創星有限公司簽訂為期10年在國內外進行商業性演出的合同,每年演出80多場,收人達30多萬元。遂溪石盤醒獅團每年演出70多場,收人達50多萬元。遂溪梅坡嶺醒獅團每年演出80多場,收人近40萬。全縣醒獅團每年演出900多場,收人達300多萬元[6]。民族傳統體育的保持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民族傳統體育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去,讓它成為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粵西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現狀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是世界民族體育文化的瑰寶,傳承粵西民族傳統體育,不僅是粵西民族傳統體育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實現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粵西民族傳統體育傳承意義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有利于社會各民族團結。粵西地區是我國國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粵西地區各民族團結有利于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團結。粵西地區各民族歷史悠久,都是在中華的大地上曾生活著許許多多分散的民族,他們之間經過不斷交流與融合,同時也伴隨分裂與消亡。現在共有56個民族,56個民族組成了中華民族,具有一種凝聚力,形成一個相互促進、相互融合、榮辱與共、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歐洲的歷史向來就是不斷分裂、不斷組合,造成小國林立的局面,有的地區民族問題還很嚴重。而中國地大物廣,擁有那么多民族,不僅沒有分崩離析,反倒隨著歷史的發展,愈來愈具有凝聚力,雖經過多次戰亂,卻保持了統一局面,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有利于社會和諧。粵西民眾都具有包容和諧的民族精神,在這種包容和諧的文化思想主導下,在粵西地區歷朝歷代一般都容許不同類型、不同派別、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儒、道、佛三家并存、相互結合、相互融合,近來中國文化對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外來宗教也是采取包容和吸引的態度。中華民族是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擁有漫長的陸地國境線,很容易受到外來侵犯,而大多數情況下,戰爭是外族挑起的。視戰爭為罪惡,主張“兵者兇器,將者死官,故不得已而用之”。同時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從漢起,就有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到了唐朝,許多外國人還在唐朝擔任高官。新中國成立后,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同舟共濟、相互促進已成中華民族的共識。粵西民族傳統體育傳承方式粵西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方式有:(1)家族血緣性傳承。指民族傳統體育通過家族血緣性傳承,由上輩傳給下輩,傳承在家族血緣內部進行。(2)收徒拜師性傳承。通過拜師入門才能由師輩傳給徒輩,在封建社會的中國這是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重要方式。(3)地域民族性傳承。指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是在一定地域內部傳承,不同的地域在一些民俗節日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和風俗是有區別的,這種傳承也有拜師學藝傳承,但大多是在休閑娛樂中進行傳承的。(4)學校社區性傳承。指民族傳統體育通過在學校或社區,由專人進行傳承,這是現代民族傳統體育的主要傳承方式。(5)比賽任務性傳承。由于要參加相關的民族傳統體育比賽而有比賽任務,對相關運動員進行傳承,這主要體現在一些競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表10是粵西地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方式總表,從表10可以看出:首先是地域民族性傳承的項目是最多的,這說明粵西民族傳統體育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而且同樣名稱的民族傳統體育在不同的地區其表演形式和文化內涵也有所區別。如龍舞和獅舞在粵西每市都有,每市的“龍舞”和“獅舞”是有所區別的,有“人龍”、“香火龍”、“公母龍”、“草龍”、“高腳獅”、“醒獅”等等。第二,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家族血緣性傳承和收徒拜師性傳承項目越來越少,這說明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還是以家族血緣性傳承和收徒拜師性傳承必然是行不通的,必需面向大眾,面向社會才是發展的大方向。第三,學校社區性傳承的項目是人們參與人數最多的項目,這說明學校社區性傳承是粵西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傳承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第四,比賽任務性傳承的項目主是具有競技性的項目。理論性研究不夠目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已成為熱點,但對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理論性研究還不夠。主要體現在:首先,當前研究大部分限于僅從單純的體育視角或兼顧其民族特性進行論證,而不能全面深入研究其文化內涵提煉出民族傳統體育的本質特征,同時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功能已經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已具備了多重的社會功能和歷史價值。其次,我們研究粵西民族傳統體育時缺少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精神。民族傳統體育是在我國特有的歷史文化的背景下產生的,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多少帶有封建社會的迷信色彩,因而我們研究粵西民族傳統體育時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第三,應用性研究深度和廣度不夠。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著重研究其競技性,忽視了民族傳統體育中娛樂和表演的成分,是以進軍奧運會、民運會或是其它形式的比賽為重點的,越來越脫離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特色。第四,部分資料的獲取多為文獻的相互轉載,缺乏實地調查的第一手資料。第五,目前粵西民族傳統體育個案的研究較為缺乏。保護與傳承化環境惡化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在現代傳媒武裝下的商業文化無孔不入,特別是在西方體育的沖擊下,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農村的年輕人進入城鎮成為打工族,仍留守著傳統的老一輩被漸被邊緣化,隨著老人的逐步離去,使青年一代接受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機會越來越少,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民眾的娛樂方式也隨之增多,很多民眾不再愿意從事枯燥又沒前途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同時,由于受經濟的影響,當地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設施因經費緊張、欠賬太多而使其投入嚴重不足或破舊不堪無力維修而閑置,或者被挪作他用。近幾年,農村稅費改革后,在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農村公共文化供給的短缺狀況,原因是“由于制度外獲取資源的空間大為縮小,基層政府財力普遍不足,導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能力的進一步下降”[7]。為了經濟建設,很多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務站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場所甚至給經濟讓路而被拆除,一些過去長見的家族宗祠、戲臺、寺廟也漸漸消失。粵西地區居住環境的文化特色也漸漸消失,粵西地區城鎮的磚木結構四合園不斷被高樓大廈取代。農村的毛草房也被樓房取代,這種四合園和毛草房最具有當地文化特色,冬暖夏時涼。特別是毛草房是一種就地取材、適應當地氣候、土壤條件及其環境的,同時不破壞自然的優點。這種四合園和毛草房是被認為是一種貧窮和落后的象征,面臨著被遺棄和被取代。最要命的是隨著西方文化的深入,當地民眾的審美觀也開始改變,認為我們傳統的東西已失去文化價值,而不愿意從事祖宗留下的民族傳統體育,這非常可鄙的。當地的保護與傳承意識談化在今天的經濟社會里,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絕大部分都存在農村,其中能帶來經濟效益的只有極少部分。從事民族傳統體育沒有給村民帶來多少經濟收入,因而民眾都不愿意從事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就算掌握了民族傳統體育的年輕一代為了生活都進城鎮打工。在本人研究的粵西民族傳統體育中只有湛江遂溪的文車醒獅隊的隊員才能長年有工資的,這歸功于文車醒獅隊名聲在外,當地政府支持,且長年有表演的收入。在文化角度看,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很多方面已經和正在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擠壓。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村民的娛樂方式也隨之增多,很多村民不再愿意從事枯燥又沒前途的民族傳統體育,漸漸當地年青人對傳統文化已失去興趣。因而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與傳承意識談化,給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帶來空前的危機。傳承人瀕危后繼乏人粵西民族傳統體育大都是依靠口傳、身傳和心傳來傳承,有些沒有幾年的基本功是沒法完成的。但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人年齡都較大,目前粵西地區有三位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如表8,可以看出粵西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人年齡都較大,而且這些項目后繼乏人問題非常突出。這些現象在我國普遍存在,據統計,在已公布的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平均年齡64歲,最大年齡100歲,最小年齡28歲,45歲以下的傳承人不到10%,近1/3的傳承人是70歲以上的老人[8]。

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建議

加大多種形式的教育投入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體現在多方面的,主要有學校教育、社區(村落)教育、風俗教育等。學校是教學育人、傳承科學文化知識的主要場所,師資力量雄厚,而且學生資源集中,學校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有現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而且高校是教育教學資源的集結地。圖書館、數據資料庫、出版物、教學基地、實驗基地、實習基地都是實踐理論、增強學習效率和效果的最好手段,高等院校集中了豐富的人才資源,高層次的學術人才隊伍力量強大[9]。經走訪粵西的大、中、小學校發現在學校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多,高校的場地器材相對較好,而中小校因場地有限、器材簡單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有:武術、跳繩、秋千、拔河、武術、毽球、爬竿、老鷹抓小雞、丟手絹等。學校是社會育才的場所,為使粵西民族傳統體育更好傳承必須加大對學校的投入,擴建場地和增添相關器材。社區(村落)是人民活動的主要場所,但相關的民族傳統體育的場地和器材非常缺乏,需要政府的投入,同時也需要增加相關的民族傳統體育的社會指導員,在人民活動場所進行教育指導。粵西地區的風俗較多,如端午、中秋節、清明、春節、年例等都有民族傳統體育的表演,在這些節日中最能親身感受民族傳統體育氛圍,感受這種精神,這時的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最能體現效果。因而政府有關部門要善于利用風俗節日多組織各種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使民眾親身體會這種教育。重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環境保護與建設粵西地區有些民族傳統體育正瀕臨失專的危機,這是由于粵西民族傳統體育依賴的生存環境遭受破壞,因而重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環境保護建設,對粵西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有著重要意義。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環境保護建設根據環境范圍大小可分為大環境建設和小環境建設。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大環境保護建設。粵西民族傳統體育大環境包括當地的民間信仰、風俗習慣等社會環境,粵西民族傳統體育離不開民間信仰、風俗習慣社會環境。民間信仰、風俗習慣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傳統體育得以持續傳承的重要依托。然而,由于長期受到極左思想的影響,那些來自于民間的傳統文化常常被扣上“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帽子,許多流傳上千年的民間習俗及其節慶活動曾被武斷地禁止,甚至直到今天,人們仍心有余悸[10]。粵西地區有許多的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如年例是粵西地區特有的,數百年來盛行不衰,素有“年例大過春節”之說,是當地民間敬神、祭祖、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的活動,在年例時各式各樣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是必不可少的節目之一。只要科學認識民間信仰、風俗習慣,通過正確引導,發揮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獨特作用,具重要意義,這方面日本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日本傳統文化中具有和中國相似的“自然崇拜”,但這些傳統在這個高度現代化的國家并沒有因其作為一種“落后”的事物而消失,也沒有完全以原始的形態而保留,而是“以宗教的和世俗的兩種形式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11]。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小環境保護建設。從工作及生活上支持其傳承活動,首先是經濟資助:這種是保護傳承人主要形式,體現了國家對傳承人的重視,調動了傳承人保護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積極性,對傳承人的生活有基本保障。其次對傳承人精神關懷:應該高度重視對傳承人的精神關懷和鼓勵,讓他們知道其本人對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同時了解傳承人的想法和需要,盡可能解決傳承人的實際困難。發揮現代媒體的重要作用在科學發展的今天,人們的交際無限擴大,我們的生活已離不開煤體,通過媒體可以對粵西民族傳統體育進行保護與傳承,在現代社會,粵西民族傳統體育已不能夠僅僅依賴傳統的口耳相傳和上輩傳后輩的人際傳播方式,而必須在更廣闊的社會網絡和更復雜的社會群體中進行傳播,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也能掌握粵西民族傳統體育。媒體首先通過視覺、聽覺的多角度展演,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記錄著民族傳統體育,承擔起保護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責任。其次是媒體傳承作用。我們要積極利用媒體的優勢傳承粵西民族傳統體育,打破了口耳相傳和上輩傳后輩的傳承方式。但是在傳承時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避免造成對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破壞,再傳承是保持其原真性和對其變異進行恰當干預和控制。做好民族傳統體育的檔案征集工作粵西民族傳統體育較多,為使粵西民族傳統體育得到保護與傳承,因而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檔案征集工作尤為重要。粵西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歷史的產物,是對歷史上不同時展狀況的人類創造能力和認識世界水平的保存和反應,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產生可能存留了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生活情感態度、風俗信仰禁忌等等,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做好民族傳統體育的檔案征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進行田野調查、收集工作,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獲悉了國家文化部《關于開展非物質遺產普查工作的通知》和廣東省文化廳《關于開展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后,國家和省的硬性指標后粵西五市分別對其民族傳統體育做了大量的調查和收集工作,五市分別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并研究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方案。通過這項工作使粵西民族傳統體育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搶救,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粵西民族傳統體育。如湛江赤坎調順網龍在當地已停舞50多年了,通過挖掘和搶救,在當地老人的回憶下才使已停舞50多年了網龍從新舞起來。(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相關網站和數據庫。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為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手段,資料搶救工作和后繼的資料整理、數字化、保存、保護等方面工作,通過加工和分析建立相關網站和數據庫,使人們能更容易和形象化的看到相關的民族傳統體育。(3)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舉辦相關展覽、報告、講座、培訓等工作。粵西五市都會舉辦相關展覽、報告、講座、培訓等工作,這些活動的開展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工作進行宣傳展示,對普及保護知識,培養保護傳承意識,營造保護粵西民族傳統體育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