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研究

時間:2022-05-24 03:38:48

導語: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研究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推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也成為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目標。在當前的各大高校內,公共體育課程的重要性越發受到關注,也由此促使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的涌現。其中,俱樂部教學制是一種得到了廣泛應用的教學模式。本文圍繞俱樂部教學模式在高校公共體育課中的應用進行相關探究。

關鍵詞: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制;教學模式

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教學理念也開始由此產生了一定的變革。而自從《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頒布實施以來,各大高校掀起了一場關于體育公共課改革的浪潮,體育課程也開始邁入嶄新的發展階段。[1]在這一背景下,一線教學領域涌現出了更加多元化、創新化、實用型的教學方式,而俱樂部制教學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種。俱樂部制教學是對傳統體育課堂的沖擊,它轉變了以往體育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體育活動開展的主體,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目標,使用學生感興趣的手段來推進教學進程,進而獲得課堂實效。雖然俱樂部制教學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優勢,但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的相關定義

俱樂部制教學模式是一種在新課改背景下被廣泛使用的教學手段。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的體育課堂而言拓展出了更為廣闊的學習領域,它能夠完全滿足新時代高校學生更加個性化以及細分化的體育學習需求。除此之外,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的應用使得校方對于學生的體育活動管理更為高效,它可以及時監測學生在體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問題,并以此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處理舉措。俱樂部制教學手段給予了學生更廣闊的自由選擇與自主學習區域,激發出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使得學生能夠依據自己的興趣與喜好深入發展個性化技能,在體育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實現身心全方位的健康成長。

二、俱樂部制教學模式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開設項目供需不平衡。為了滿足當前高校學生更加個性化的需求,尊重學生內部差異化的喜好與選擇意愿,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學習課程。但在課程實踐中,通過調查可以發現,大量的開設項目與學生的選擇無法有效匹配。在體育項目中一些熱門的內容,比如足球、籃球、羽毛球等課程,會在第一時間被大量的學生同時選擇,進而直接因為學校場地空間過于狹窄或者器械數量不夠而無法有效開展體育活動。但另一些較為冷門的體育項目,比如臺球、手球等,又時常因為報名學生的數量不足而無法開展。對于已經購置了相關器械,進行了一定前期投入的校方而言,這種情況就會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2)硬件設施總量不足與資源閑置。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教育水平的提升,高校招生數量也在不斷擴大,由此給之前所建設的體育場館與器械供應部門造成一定的壓力。目前,許多學校都開始面臨體育學習資源無法滿足學生需求的情況。而由于這些硬件設施的缺乏,體育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無法依托足夠的教學資源進行運轉,從而完全限制了它所能發揮出的功用。[2]在部分高校新建設的場館中,有些場館的外觀欣賞價值超越了本身的實用價值,體育項目也無法在場館內順利開展。同時,由于體育課程的排課數目較少,而由此出現了運動場地與體育器械無法有效運用的情況,從而造成資源浪費。(3)教師專項結構不合理。體育課程是一門技能性的學科,因此教師的教學水平能夠直接影響到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但部分高校由于教師資源分配不當而給體育課程的有效開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比如大量教師都能夠進行籃球、足球等項目的指導,但手球之類的項目卻無人問津。此外,當前高校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興趣越來越趨于個性化,在體育教學領域也開始涌現出一些走在“潮流前沿”的項目,比如瑜伽、健身器械使用、武術等。但實質上,擁有這些專業技能素養的體育教師卻屈指可數。由于目前這種不均衡的分布狀況,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的推進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即使部分高校已經開設了一些新興項目,卻只是將傳統項目中的體育教師抽調過去,他們本身并不具備相關的專業能力,也就更無法指導學生進行學習。高校體育教師的專業知識明顯滯后,無法跟上時展的步伐。

三、完善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的措施

(1)深入推進體制改革。各高校的公共體育課開展情況與全國范圍內的高校體育體制改革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后者是前者的指導方針,但后者的推動又需要前者的實踐。俱樂部制教學模式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系統的其中一部分,因此要想進一步提升它的利用效益,就需要更加深化高校體育體制改革。對此,國家教育部可以成立相關的課題研究小組,以專門探討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的利用價值。(2)優化專項教師結構。前文可知,當下的許多高校內存在著各個項目體育教師分配不均衡的情況。各大高校需要重視這一狀況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并嘗試引入社會公眾以及政府力量來實現教師結構的優化。為了實現優化工作的順利推進,高校首先需要極力開發已有的教師資源。對于那些已在校內供職的體育教師,校方需要促使他們養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與端正的職業觀念,以不斷通過自主學習汲取前沿的體育技能知識,掌握新穎的體育項目操作方法,不斷強化自身的專業素養。而除了倡導教師的自主學習之外,校方還應組織構建起相關的學習小組,以實現校內體育資源的互相流通以及教師之間教學經驗與教學信息的及時傳遞,進而努力做到讓校內體育教師在公共體育課程中實現“人盡其才”。而體育教師對于新興技能的及時學習也能更好地適應學生日漸增多的需求。與此同時,各大高校還應聘請具有專業項目技能的教師,以補足本校教師的技能缺陷。比如聘請瑜伽教師、劍道教師等。最后,校方需要強化校際交流,以互相借鑒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的運作方式,學習對方院校的先進經驗,并將其逐漸內化為具有本校特色的發展模式。(3)重視師生雙方的主體性。體育教學的過程并非單向的灌輸技能知識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師生之間進行彼此交互的過程。[3]教師具有開展教學活動的主導作用,而學生也占據著進行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任何一方的主體性都不應被忽視。因此在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的應用過程中,高校需要打造一個師生雙主體的結構。比如在校園網主頁上,校方可以單獨開設公共體育課窗口,將體育教師的相關職業信息都羅列其上,學生們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選擇。而為了盡可能地避免項目選擇不均衡的問題,校方可以提前組織學生進行意愿性選課,以在體育課程正式開展時合理布排教師資源,調整教學結構。

四、結語

總而言之,公共體育課程的有效開展能夠在提升學生專業項目技能的同時也不斷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激發學生的集體意識,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并進一步磨煉學生的意志力與忍耐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因此各大高校需要重視體育課程開展的重要意義,并合理運用俱樂部制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帶領學生體悟體育運動的魅力,養成熱愛運動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楊瑾.淺析高校體育課俱樂部選項教學模式[J].當代體育科技,2014,4(4):148+150.

[2]楊琴,李乃瓊.地方本科院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體育科技,2016,37(6):117-118.

[3]韓冬.學校俱樂部制體育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3,3(30):172-173.

作者:金曄 宋曉玉 張小桐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