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體育健美操教學模式研究

時間:2022-05-24 03:42:38

導語:公共體育健美操教學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體育健美操教學模式研究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其教學模式也應發生相應的變化。健美操作為一項新興的運動在公共體育中甚得大學生的喜愛。因此,為提高公共體育健美操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任課教師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來指導教學,并靈活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來豐富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從哲學角度講,理論指導實踐,但又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本文從公共體育健美操教學模式出發,探討其理論基礎,從理論層面為新型教學目標的確立提供必要的導向與支撐,為高校公共體育健美操的教學與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公共體育;健美操;教育模式;理論基礎研究

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踐行,各項運動在群眾中廣泛開展,因此,社會各界對體育有了新的理解。廣場舞、壩壩舞的盛行可以說是學校體育在社會中的一種延伸,特別是公體健美操的延伸。體育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形式,具有強身健體、促進社會交流、實現公平競爭、營造健康和諧的社會發展環境的重要功效,學校體育是培育運動人才的搖籃。從社會屬性上來看,體育包括競技體育、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其中,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之間的活躍程度最高,形成了具有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隨著口號“體育強國戰略”的提出,這就要求我國體育領域的各組成部分必須要在發展取向上做出相應的調整,以便于充分適應與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由此引發了學校體育應切實加強與社會體育的接觸、交流與互動,實現兩者間的融合發展的全新訴求。高校體育在學校體育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體現學校體育社會價值的重要環節。因此,為了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應當確立高校體育教學社會化發展的目標,彰顯出重要的實用價值。

1公共體育健美操教學模式現狀

健美操在高校的公共選修課中深受學生喜愛,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就重慶人文科技學院目前的現狀來說,首先,教學場館的不足極大地限制了公體健美操的持續性發展,無法滿足該校大學生對健美操課程的學習。其次,教師在對健美操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上都比較單一,教師的教材選用實用性不高,學生沒有教材可以參閱,且教師存在經驗教學的現象,難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再次,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教師不僅要進行專業課的教學還要承擔公體課的教學,在健美操的考核上也存在不合理,教師對公體課健美操的教學應引起重視,積極發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后,加強師生間在課堂中的互動性,提升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2公共體育健美操教學模式的構成

體育教學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者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體育教學活動結構和活動程序。而它是由教學指導思想、教學過程結構以及相應的教法體系三要素組成。其中教學過程結構是支撐教學模式的“骨架”,教學方法體系是填充教學過程的“肌肉”,教學指導思想則是連接二者的橋梁,起著協調和指揮的作用,相當于“神經”。教學模式可分為:分組教學模式、分層教學模式、合作教學模式、學導教學模式、情景教學模式、競賽教學模式等。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是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最佳方法。公共體育健美操教學的教學模式也必然遵循這一結構,利用合理的教學模式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興趣和潛力,為健美操的發展提供后備人才,促進全民運動的發展。

3體育教學結構要素的理論基礎研究

3.1體育教學的基本規律。體育教學屬于教學活動中的一類,要求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教學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普遍規律上例如:教學的教育性規律,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客觀規律,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規律等。但是在具體實施教學中,教師要明白學生的特殊性,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按體育教學的特殊性進行教學,科學、合理、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3.2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在教學中,首先要明確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是有一定規律性的,而這規律性一定程度上對教學起著制約的作用,要求任課教師在教學上要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健美操教學中,教師要分清學生的共性和個性,因為學生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從培養學生成才上來說,任課教師要采用合理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音樂靈感,在教學中明確教學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進行教學。3.3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動作技能的掌握是有一定規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本質上它是人在后天習得的一種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是從感知開始,經過模仿、反復強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神經聯系。動作技能的形成有3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感知、鞏固、強化。從教學角度看,一般分成3個階段:動作的認知階段、動作的提高階段、動作的熟練運用階段。3.4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變化規律。健美操教學中必然會有力量、韌帶等練習,為了避免學生在課堂中受傷,任課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準備活動。準備活動是為了讓學生可以盡快的由相對安靜的狀態過渡到運動的狀態,學生需要充分活動開各個關節,避免出現損傷,動作的幅度可由小到大,為正式學習健美操操化動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4公共體育健美操教學模式理論基礎研究

從哲學上講:理論指導實踐,而實踐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理論是前人通過對教學經驗的不斷積累、萃取、升華而形成的具有導向作用的認知體系。它在引導和規范教學行為上有著積極的作用,健美操作為高校公共體育的熱門課程,它的理論對大學生來說更具指導價值,它不僅可以促進健美操在大學生中的開展,對健美操的發展還具有深遠的意義。4.1健美操的實用理論。所謂實用理論則是指關于使用價值的理解和論述,是人們依據現有的知識,通過相關的演繹與推理,形成對事物實際應用價值或效果進行合乎邏輯的推論性總結。它強調的是實際的效果,追求使用價值,是實現行為價值最大化的重要導向與保障。高校體育教學是以根據社會發展目標來確立的,公共體育也不例外,其目的是為了能夠促進高校體育教學與社會體育之間形成適應性與融合性的發展模式。健美操在公共體育中深受學生喜愛,那么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授課時要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課后依然能夠對所學的健美操知識運用自如,則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及教法上盡可能的才用實用的理論來進行教學。因此,為了教學目標的實效性以及促進健美操的發展,在課堂上以實用理論為基礎,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我國體育態勢一片大好,“實用”已成成為高校體育教學人才培養的核心,不再只是停留在應付考試,鍛煉身體上,而是希望通過健美操的學習,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影響更多的人,促進健美操的發展,讓健美操深入人心。由此可見,以實用理論為基礎導向而確立公共體育健美操教學目標更具實效性和使用價值。4.2健美操的創新理論。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原動力,也是推廣體育項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創新理論的創始人熊皮特教授表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同時,這也是熊皮特教授創新理論的核心思想。現在,創新理論早已從最初的經濟領域覆蓋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健美操不僅具有競技性,還具有觀賞性。因此要求教師不僅在健美操的操化動作上需要創新,在教法手段上更需要創新,堅持創新理論,創新原則,不斷增加健美操獨特的魅力。4.3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最早在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中,但實際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可以運用的領域很廣。可持續發展理論強調事物或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一種延續性與創新性的發展態勢,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發展。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對培養學生體育素質能力、提高健康水平,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有著積極作用。隨著國家不斷的在對體育發展進行戰略調整,為社會體育的發展培養輸送所需人才已成為主要發展方向,對促進全民健身的開展也有積極作用。體育的終身性特征要求高校的體育教學既要確保自身職責又要肩負起對終身體育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因此,應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來確立全新的發展目標,以至于確保高校體育教學實現健康、持久的發展。從公共體育課健美操教學上來講,公共體育健美操教學不僅要滿足現代大學生對公共體育課健美操課程的需求,還希望在課程結束后學生對健美操有更深的認識,促進健美操的普及和發展。

5結語

隨著體育社會化程度的加深,公共體育健美操教學應與體育社會化接軌,教師要轉變本本教學、經驗教學的授課方式,豐富教學手段,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將課堂上學習到的健美操知識靈活運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促進健美操的大眾化,多樣化發展。因此,要求教師要具備大量的理論知識,以完善而充實的理論知識體系做支撐,以便于在理論層面上達成高度的規范。因而,對高校公共體育健美操教學模式理論基礎體系進行探究,不僅是確保新型教學目標完善性與實效性的需要,同時,也是推動新形勢下全民健身發展的必然訴求。只有倡導用豐富的理論知識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不斷更新、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從整體上提高公共體育健美操的授課質量與效率,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畢桂鳳.確立高校體育社會化發展目標的理論基礎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24):156-157.

[2]胥紅艷,白光斌,高鵬飛,等.普通高校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及對策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4(2):114-117.

[3]李鵬.我國學校體育中體育教學的結構要素及其理論基礎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1(2):26-27.

作者:劉倫佑 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