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互動研究

時間:2022-09-18 04:15:46

導語: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互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互動研究

高校體育無疑有著較為豐富的體育人力資源和體育場館資源,這為高校體育的良好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保障和物質基礎。而相反的是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相對較為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體育人力資源的缺乏,場館設施資源的缺少以及群眾體育意識的薄弱等。但不僅社會相對高校的體育發展來說,又有著較為充裕的、靈活的可支配資金,而且良好的社會體育文化環境是促進高校體育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社會體育的發展需要得到高校體育的有力支持,而高校體育的發展,同樣需要良好的社會體育環境作支撐。即高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互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該文以四川省南充市高校體育和地方社會體育互動發展的現狀進行研究,主要就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策略,以此為促進南充市高校體育和社會體育良好的互動發展所需要采取的措施提供參考。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該文研究所涉及到的高校為西華師范大學、川北醫學院、西南石油大學、西南交大希望學院以及南充職業技術學院五所院校。南充地區的社會體育主要是市區羽毛球場所、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以及老年廣場舞場地等區域參與人員和部分單位開展的體育活動情況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該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數據統計等方法。

2結果與分析

2.1社會體育獲得高校體育人力資源的方式和途徑

為更好地對高校人力資源作用于社會體育的情況進行詳細研究,該文將高校體育人力資源細分為高校學生體育人力資源和體育教師人力資源兩種對象來進行研究。從表1中的數據可以得知,在近三年參與了各種社會體育活動的學生中,有53.72%的學生參加了全民健身日的體育知識方面的宣傳或者是問卷調查的發放與回收工作,其參與形式主要是學生會組織或者有課題的教師組織;有33.26%的學生做過社會體育活動的裁判員,其涉及到的項目主要是籃球、羽毛球以及足球等球類項目;因一些企事業單位在每年的工會活動中,會組織一些體育活動,因此體育專業的學生有機會被請去作為短時間的教練員,這部分學生有17.84%,其涉及到的項目除了籃球、氣排球和足球外,還有健身操和廣場舞等;而在所調查的學生中,做過大眾科學健身指導員的相應所占比例較小,為9.41%,他們在參與健身指導的活動中,其對象主要為老年體育人口,其他年齡段的體育人口幾乎沒有指導過或者被咨詢過;作陪練是由體育運動特長的學生最喜歡的,因其不僅可以得到額外的收入,而且還可以提高自己的運動技術技能水平,結交更多的社會朋友。然而調查中發現,陪練的大都是在羽毛球專項方向的學生,這反應在數據上,也就只有2.51%。在訪談中還發現,作為陪練角色的學生和雇主主要通過教師介紹而相互協調,因此學生獲得陪練的途徑少較為單一。對于教師體育人力資源而言,該文主要對高校的體育教師進行了相應的問卷調查和訪談。研究發現,雖然高校體育教師無論是在專業上還是對有關科學健身知識的了解上都較為突出,但因在學校任課時間長,學校本身對服務于社會體育的意愿缺乏,沒有相應的組織結構等多方面的原因,他們參與社會體育的活動,無論是在時間上、廣泛性上還是力度上都顯得極為不夠。數據顯示,在參與了社會體育活動的高校體育教師中,有1.37%的參加過科學健身宣傳或者指導工作,這其中還包括因作課題的需要而參加的教師;其次參加過裁判工作的體育教師為4.75%,所涉及到的項目主要是籃球、足球、氣排球、羽毛球和健身操等;第三,做過教練的體育教師為13.28%,其涉及到的項目也主要是籃球、足球、氣排球、羽毛球和健身操。所涉及到的單位主要是郵政系統、銀行系統和電力系統等。此外,從調查中還發現,無論是高校學生體育人力資源還是教師體育人力資源,以社區為服務單位而建立聯系的還沒有。

2.2社會體育使用高校體育場館設施的方式和途徑

高校有著較為豐富的體育場館設施,其不僅為高校體育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而且也為地方體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很好條件。調查中發現,盡管南充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開放程度上都較為充分,但社會體育利用高校體育場館設施主要集中于晚上或者寒暑假學生沒有上課的時間,其方式多是繳費臨時租用,所涉及到的體育運動項目主要是羽毛球、籃球以及足球。在參與對象上,主要是企事業單位為主體,這占到了98.47%,而以民間團體參與高校場館設施租借的卻只有1.53%。總起來看,高校體育場館設施的作用并沒有在地方社會體育中發揮很好作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本身對體育場館設施的管理不夠靈活,使得沒有被得到充分使用;二是社會體育的發展還處于較低水平,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不強,這樣總體上表現出不管是單位或者民間小團體的體育消費水平低,以至于只有大型活動時才只是租借一下體育場館設施而已。

3結論與對策

3.1結論

綜合來看,南充市高校體育所具有的優勢,在對促進所在區域社會體育發展的作用較小;反過來,社會體育在促進該區域高校的體育發展方面意義也不明顯。顯示出高校體育和社會體育兩者在互動發展的模式上呈現出規模小、程度淺和涉及面窄等特點。

3.2對策

(1)在體育場地設施資源上,高校應結合該校和該地區的實際情況,在不影響本身體育發展的基礎上,做出較為靈活的安排,為地方體育活動的開展進行有償或無償開放。如對社區老年體育活動和兒童體育活動以公益性質投入,而對企事業單位體育活動則進行有償開放,以此獲得一定促進高校體育發展的社會體育資金。而地方政府相關體育行政部門也應和高校進行積極協調,盡可能發揮各自作用,使得高校體育場地設施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進而促進高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較好發展。(2)在體育人力資源方面,高校要建立良好政策,鼓勵有體育專長的教師或學生參與不管是校內還是校外的體育項目的比賽、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和體育與健康知識的宣傳等活動。這樣就極大地拓展了該校具有體育特長或者愛好的教師和學生的活動空間,也使得社會有了獲得了更多的體育人力資源的機會。與此同時,主動邀請社會中在體育方面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到高校講學或者競技才藝表演。這樣,在體育人力資源的多樣化開發過程中,加速多方的體育資金流動,由此形成推動地方體育產業發展的正能量。

作者:楊斌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鄒師,周瑩,郭殿祥.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銜接途徑[J].中國學校體育,2001(4):17.

[2]黃強,吳建.對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探討[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78-81.

[3]蔣玲.社會化體育理論與實踐在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接軌中的應用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5(3):57-59.

[4]袁紅.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銜接推動高校體育改革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3):57-59.

[5]陳雪梅,王傳明,宋進文.試論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和諧發展[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7(4):123-125.

[6]胡小謙.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發展研究[J].運動,2013(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