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新思路

時間:2022-10-24 02:57:34

導語:淺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新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新思路

摘要:本文在研究高校體育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探討動商理論及其價值,提出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新思路:注重“以學生為本”進行體育課程教學、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用動商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關鍵詞:動商;健康;高校體育教學;改革

一、引言

動商與智商、情商共同構成了人類情感、認知和行動的三角支架,是衡量人類身體運動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1]。2018年9月,在第五次全國教育大會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關于體育,他提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2]不僅總結了體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還為高校的體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具備“三商合一”的全面素質,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因此高校體育教學不僅要注重體育的育人功能,還要挖掘學生的動商潛力,從動商的視角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新方向。

二、動商理論與價值探討

自2012年著名學者王宗平提出動商概念至今,動商的理論體系正在不斷完善。目前動商理論也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和關注。動商概念的界定已成雛形:所謂動商,就是指運動能力和潛能。其概念主要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動商主要是個體的綜合運動商數,廣義的動商則是以生命體形式進行的運動商數[1]。也有學者認為,動商具有顯性和隱形之分,其中運動能力為顯性動商,而潛能則為隱形動商,揭示的都是個體運動的綜合素質[3]。有關動商價值的研究認為,動商有助于培養正確的體育觀[4],提升運動健康認知[5],促進主動鍛煉意識[6],遏制體質下降、健全人格[3]等。因此將動商的理論引入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對糾正學生關于體育的偏見,提高體育教學效果和質量,挖掘大學生的動商、培養自主鍛煉意識,培養終身體育健身意識以及培養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及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體育教學現狀與案例分析(1)體育教學內容和學生健身需求之間的不平衡從調查的12所高校開設的體育課程內容來看(見圖1),12所高校開設的體育課程內容比較豐富,其中籃球、足球、乒乓球、網球和羽毛球的開設率達到100%,其次是排球的開設率達到了91.67%,排在第三位的是健美操和太極拳項目,開設率為83.33%。由此可見,大多數高校的體育課程內容均以傳統的體育項目為主,比較新穎和流行的體育項目開設較少,如高爾夫和攀巖(開設率均為33.33%)。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學師資的不足,另一方面體育場地設施也不到位,因此都影響了體育課程的開設率。同時,通過調查1200名學生“掌握的體育技能情況”發現(見圖2),掌握一項技能的學生所占比重最高,達到62%,其次是掌握2~3項體育技能的學生占24%,然后是掌握4~5項體育技能的學生占9%,最后是掌握5項體育技能以上的學生僅占5%。由此可見,學生掌握的體育技能比較單一,從側面反映出學生的動商沒有激發出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不足。從學生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來看,學校開設的體育項目并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健身需求,有些傳統的體育項目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動商明顯不足,新穎而時尚的健身項目又不能及時開設,無法很好挖掘學生的動商,因此存在著體育教學內容和學生健身需求之間的不平衡現象。(2)公共基礎課和選修課之間的銜接性和系統化程度不高根據調查高校的課程設置情況來看,大一、大二均開設有體育公共必修課,大三、大四主要以體育選修課形式為主。而學生掌握體育技能的階段主要以公共必修課為主,且公共基礎課和選修課之間并未形成系統的模塊。從調查了解到的12所高校來看(見圖3),籃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的開設率是最高的,但只有8所高校既開設公共必修課也開設選修課。如籃球、乒乓球和羽毛球,有4所高校僅開設公共必修課,而開設選修課的高校則沒有。但排球卻有2所高校僅開設公共必修課,1所高校僅開設必修課。通過訪談發現,有些體育項目僅在大一、大二階段開設,選修課中則未能涉及這些項目,會形成明顯的斷層。而有些項目僅在選修課中開設,如攀巖課程,但選修課的課時少,選修學生的人數也比較有限,運動技能的形成則更有限。同時,公共基礎課和選修課之間的聯系性和結合性不強,學生并不能系統地掌握某個或多個運動技能,學生技能學習效果較差。現在的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從某一項體育技能形成的規律來看,必須經過技能的泛化、分化和自動化階段,學生僅靠公共課或選修課的時間想掌握每項技能是遠遠不夠的。與此同時,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銜接和系統化程度不高,學生的動商并沒有被激發出來,課堂學習效果明顯較差。圖3課程設置統計結果圖(3)學生自主鍛煉意識差,課外體育鍛煉流于形式課外體育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一些高校的課外活動以大球類項目為主,還有部分高校則以陽光長跑活動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內容,這是學生掌握和提高其運動技能的良好機會和平臺,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走出宿舍,走下操場,提高自身的自主鍛煉意識。但從實際的走訪調查結果發現,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興趣較低,參與度也不高,特別是大三、大四的學生,由于實習、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導致出勤率更低。同時與課堂教學不同的是,教師以組織管理為主,對學生自主鍛煉的效果缺少有效的指導,如陽光長跑活動,一些高校通過運動APP軟件進行管理,對于學生活動的時間以及完成情況并沒有及時的監督和反饋,因此相當多的學生暴露出動商明顯不足,自主鍛煉意識較差,不愿意動,不愿意流汗,不愿意臟衣等現象,課外鍛煉流于形式,并未達到健身效果。(4)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堪憂2014年全國體質健康監測報告反饋結果發現,全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體質狀況堪憂。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目的就是強身健體,但體育教學以及課外體育鍛煉并沒有達到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反思體育課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國夢的責任。學生只有以強健的體魄為基礎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中國夢。要真正落實“健康第一”的體育教學理念和指導思想,提高體育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體質水平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并且迫在眉睫。2.動商視角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大學生作為體育教學的主體,對動商的認識不足以及不重視,是導致其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明顯不足的重要原因。目前,許多學生掌握的體育技能較為單一,體質健康狀況也堪憂,因此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將高校體育教學提升到動商的高度,體育教學就不再是單純地掌握某項或多項運動技能,而是幫助大學生認識到動商的價值,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掌握和發展自身的運動技能,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并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四、動商視角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思路

1.注重以學生為本進行體育課程教學將“以學生為本”作為體育課程教學的出發點,注重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和體育需求,盡量開設比較時尚新穎、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意愿強的體育課程,適當擯棄學生興趣低、枯燥無味的體育課程;尊重教育和體育的規律,將現有的公共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緊密結合,形成一定的系統性;注重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將體育回歸教育的本原,有助于學生掌握和發展自身的運動技能。必須在此基礎上挖掘學生的動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培養終身體育意識。2.構建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課內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都作為體育教學的內容,形成課堂教學和課外體育鍛煉的循環。將課堂教學作為掌握體育技能的基礎階段,課外體育活動時間則作為鞏固和提高的階段。學生體育技能的真正掌握僅靠體育課堂時間是遠遠不夠的,課外體育活動只是作為課堂體育教學的延伸,因此必須將課外體育活動納入體育教學中來,進行系統化體育教學,并加強課外體育活動的指導和評價,營造良好的課外運動氛圍。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青少年學生每周參與體育活動達到中等強度3次以上”“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的要求,必須確保課外活動中學生鍛煉的時間和質量,確保學生的參與率,發揮課外體育活動的延續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動商的提高。3.運用動商理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相關研究認為,《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屬于動商的范疇[4],大學生每年的體質水平情況反饋的正是其動商的高低,由此也可以深入思考個體的差異性,《標準》制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以及自我體質水平的差異性原因分析。由此可以挖掘出自身的動商,引導自我鍛煉意識的增強,有助于遏制大學生體質水平不斷下降的情況。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強調學校體育對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將學校體育上升到動商的高度,用多元化的角度去解釋動商的價值,就可以及時糾正學生對體育的偏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強化主動健身意識,讓學生在運動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五、結語

本研究根據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以動商為視角提出高校體育改革的新思路:注重“以學生為本”進行體育課程教學,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用動商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幫助大學生認識動商的價值,挖掘體育的健身價值,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掌握和發展自身的運動技能,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并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作者:王茂 單位:南京工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