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社會體育活動及影響分析

時間:2022-06-21 11:05:53

導語:大型社會體育活動及影響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型社會體育活動及影響分析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自身的精神追求逐漸引起了重視。體育活動作為人們追求精神享受的一個重要的方式,一直是人們的所喜愛的社會活動之一。大型社會體育活動的舉辦可以推動廣大的人民群眾們積極的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去,可以提升我國人們的精神風貌。大型社會體育活動的舉辦可以吸引贊助商的冠名和媒體的關注從而帶來經濟效益為我國的體育事業做貢獻。本文結合實際分析大型社會體育活動及其影響。

關鍵詞:大型活動;社會體育;經濟效益

大型社會體育活動的舉辦地點往往是某個城市或者某個社區。在舉辦的過程中會吸引大量的人參與,這種參與不僅局限于運動員,也包括觀眾、媒體從業人員等。大型社會體育活動的舉辦可以促進城市的旅游、交通、文化等事業的發展,從而為城市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與競技體育相比,大型社會體育活動在對參與人員的要求上不會過于嚴格,一般的群眾都有參與運動釋放自身體育激情的機會。

1大型社會體育活動的特點

1.1活動參與人員眾多,擁有示范性

大型社會體育的舉辦參與的人數眾多,普通群眾也可以積極的參與。與競技體育相比,人民群眾不再只是體育活動的旁觀者,大型社會體育活動真正的做到深入群眾當中去,讓眾多具有體育意識的人民群眾有了釋放自身體育熱情的機會和場地。城市馬拉松的舉辦逐漸興起,這項社會體育活動在各個城市皆有舉辦,大量的非專業體育愛好者積極的參與到馬拉松運動當中。人們在參加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精神享受,釋放了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壓力,大型社會體育活動為推動全民健身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1.2大型社會體育活動具有一定的競技性

與競技體育相比,大型社會體育活動的競技性雖然達不到專業的水準,主要的意義在于推動群眾積極的參與體育活動中去。但是在體育活動進行的過程中,爭取勝利依舊是社會體育活動的重點之一。大型社會體育活動的參與人員一般都是體育愛好者,他們在日常的體育活動中也有著競爭勝負的心理。當他們參與在大型社會體育活動當中,受到萬人的矚目,內心深處的競爭性被激活,在活動的過程中,積極的展示自身的能力,以求獲取更好的名次。大型社會體育活動給與非專業的體育愛好者,參與體育,展示競爭性的一個平臺。

2大型社會體育活動的影響

2.1推動大眾積極的參與體育活動

與傳統的競技體育活動相比,大型社會體育活動貼近了人們的生活,人們可以切實的感受到體育活動的魅力。而且大型社會體育活動的參賽要求不像競技體育嚴格,在體育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充分的釋放了自身的體育熱情。并且許多大型社會體育活動的競技方式富有趣味性而且設置獎品,以使群眾們積極的參與,激發了他們對于體育活動的熱情。大型社會體育活動降低了參與體育活動的門檻,使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去,他們在體育活動的過程中,逐漸擁有了體育意識,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身體素質。

2.2大型社會體育活動可以吸引媒體的關注

大型社會體育活動參與的人數眾多,可以吸引媒體的關注。大眾的社會體育活動與競技體育活動相比,受到的關注度較低。社會體育是推動人民大眾體育意識進步的重要活動,與競技體育相比更能促進大眾健身意識的進步。組織良好的大型社會體育活動,參與人數多,活動的時間長,媒體可以在大型社會體育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尋找大量的素材進行報道,促進群眾健身意識的提升。

2.3大型社會體育活動可以帶來經濟效益

與大型競技體育活動相比,大型社會體育活動對于活動舉辦地點、設備、運動員的身體素質等要求不高。而且大型社會體育活動在舉辦的過程中,可以吸引大量的人參與間接的帶動了所舉辦城市的旅游業的發展。大型社會體育活動投入的成本較低,而且是有利于群眾體育意識的提升,有著良好的社會形象,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企業的贊助,帶來了經濟收益。

3結束語

大型社會體育活動對于大眾來說可以使他們的逐漸擁有健身意識,對于所舉辦的城市和社區來說可以為它們帶來經濟效益。大型社會體育活動的舉辦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具有積極意義,人們群眾應當積極的參與到大型社會體育活動當中去,各城市相關的單位也應當積極推動舉辦大型社會體育活動為人民群眾提供釋放自身體育熱情的機會。

作者:唐蒙蒙 單位:邵陽學院

參考文獻:

[1]羅坤.南昌市大型企業體育文化服務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13.

[2]史菲.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對提升上海城市形象的策略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3.

[3]王敏.山西省晉中地區農村體育活動開展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3.

[4]童紹剛.大型社會體育活動及其影響的研究[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0(4):16-18.

[5]高麗.煙臺市社會體育資源配置現狀研究[D].蘇州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