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體育權利實現困境與對策
時間:2022-10-17 10:01:32
導語:公民體育權利實現困境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分析新時代公民體育權利實現的困境,探究全民健身戰略背景下公民體育權利實現路徑。研究認為:全民健身戰略的發展機遇期,應當完善公民體育權利立法,落實保護公民體育權利的政策,提供均衡的公共體育服務,進一步健全政府宏觀監管機制,為公民體育權利的實現提供保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服務于全民健身,發揮體育社會組織協同治理功能;同時,強化宣傳,提高公民自身體育權利意識,不斷加強群眾體育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圍,真正為實現公民體育權利服務。
關鍵詞:群眾體育;全民健身;體育權利;新時代
公民體育權利由憲法和法律確認和保護,增強體質、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是公民體育權利的內在要求,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同時伴隨著公民體育權利的實現,這也是新時代賦予全民健身的新的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公民的體育訴求也越來越多元化,但現實生活中體育事業的發展仍存在全民健身供給側矛盾日益凸顯,不平衡、不充分的要素分配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身與健康需求等的困境。為此,政府應不斷完善群眾體育相關法制,完善政策,進一步加強對全民健身事業的宏觀監控和治理,加大全民健身事業的投入,強化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以此為契機,才能進一步保障公民體育權利的有效實現。
1全民健身戰略背景及對公民體育權利實現的促進作用
1995年6月國務院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相關的法規和規章相繼出臺,這標志著全民健身開始。隨后全民健身運動不斷發展,為紀念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國務院批準從2009年起,將每年8月8日設置為“全民健身日”。2014年,我國將全民健身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在此戰略下,全民健身迎來新的發展機遇。2017年,黨的報告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群眾體育事業中也體現出社會的主要矛盾。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更加強烈,體育意識也逐漸增強,對體育的需求越來越高,而群眾體育事業總體發展還不充分,區域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發展不平衡現狀十分突出,公民體育權利的自由性、完整性和正當性得不到充分保障[1]。為使公民平等的享有體育權利,新時代對公民體育權利提出了均衡、充分發展的要求,在此情況下,實施全民健身戰略勢在必行。全民健身戰略為群眾體育提供了政策、法律、資金等多方面的保障,創造了良好的體育環境和體育氛圍,促進了群眾體育的發展。2016年《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相繼推出,為全民健身事業建設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全民健身旨在全面提高國民體質和健康水平,使全民做到每天參加一次以上的體育健身活動。全民健身的實踐,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體育權利的實現。
2新時代公民體育權利實現的困境
新時代對公民體育權利的實現提出更高要求,但由于體育事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公民體育權利的實現仍面臨諸多困境。為使公民體育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厘清其實現的困境十分必要。2.1法律體系與相關政策不夠完善。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權利,公民權利又受憲法和法律的保護。我國公民體育權利存在法律層階不高、專門的法律較少、相關規定缺失等問題。作為體育領域權威性法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中也沒有明確提出公民體育權利的概念,并且相關內容概括程度較高,缺乏細則。雖然體育權利由系列權利組合而成,可以通過各種法律的制定、修訂和完善等途徑加以實現[2],但是很多地方的法律法規中內容還不夠充實,部分侵害公民體育權利的行為還沒有明確的侵權責任規定。法律法規缺乏,致使很多問題不能及時有效的解決。以2017年“廣場舞大媽霸占籃球場”事件為例[3],廣場舞大叔大媽霸占籃球場,嚴重侵害了籃球少年的體育權利,這些侵害他人體育權利的行為,由于缺少相關法規的監管,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此外,我國仍未建立相關的體育權利救濟制度,公民體育權利受到侵害后也普遍存在維權困難現象。2.2政府監管措施與配套機制不夠健全。為保障公民體育權利的實現,僅僅制定相關政策是不夠的,還須不斷完善政策并將其落到實處。政策是政府的工作標準和目標,但仍存在政策不健全和落實不到位的問題,保障體育事業平衡充分發展、防范和解決體育糾紛等一些政策細則還有待建立,同時,缺少相關規定使政府部門在工作過程中容易拿捏不準,在執行和監督工作上產生偏差。此外,由于政府各部門的職責劃分不明確,有些政策和措施無法落實,致使體育權利缺乏監管,從而導致侵權現象頻發。在政府工作中,由于政府缺乏合理有效的體育管理制度和監管體系,致使部分問題無法及時的進行解決,難以保障公民體育權利的實現。例如,“共享健身”,它秉持創新、共享的發展理念,利用“互聯網+”“智能化”等技術開拓全民健身產品制造領域和消費市場,促進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符合國家全民健身發展戰略需求,并且其產業發展迅速,對此政府應積極扶持和監管。但由于其自身沒有準確的定位,未能解決衛生服務、安全、以及經濟收益等問題,迅速遇冷,對此政府卻沒有采取有效的相關解決措施。此外,近年來,政府雖不斷加強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但由于缺乏后期監管和維護,場地利用率低、器械損壞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公民的體育權利仍很難得到切實保障。除此之外,政府部門的自我監管不夠,也使得公共體育事業工作出現疏漏或效率低下。2.3公共體育基礎設施建設與需求存在矛盾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民對體育基礎設施需求。不斷增加,公共體育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更加凸顯。公共體育設施供給不均衡、不充分會造成使用過程中的擁擠問題,從而引發使用沖突[4]。并且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對運動環境和服務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在此情況下,企業方面,很多企業還未有效改善場地環境和服務質量,部分場地器械老舊損壞,不注重服務質量,這使得群眾運動體驗較差。在設施的使用過程中,不同類別設施功能差異、開放程度、人群需求差異以及管理制度等都影響公民體育權利實現[5]。在公共體育設施方面,也存在公共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不充分,區域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不均衡,農村公共體育設施缺乏,城市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擁擠,現有的場地設施并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等問題。理論上公民享有平等的體育權利,但實際生活中因缺乏場地設施等現實條件、公民自身體育意識等因素,限制了公民自由選擇參加體育活動的權利。2.4全民健身建設中社會組織力量參與有限。目前全民健身事業面臨著社會力量參與少,社會資源分配、利用不合理等困境。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政策都不同程度提出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體育事業,提倡完善財政、稅收、金融和土地等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興辦或參與全民健身事業,確實具有實際意義和促進作用,但在執行中由于各種原因難于落實到位,政策阻滯現象嚴重,只是停留在口頭提倡和鼓勵階段[6]。體育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等都是參與全民健身建設的重要力量,但這些組織和個人參與程度都有待提高。近年來雖然我國已有一些規范的體育社會組織能夠積極參與到體育事業治理當中,政府與社會主體的合作治理也在逐步推進,但在體育事業中并未充分發揮其作用[7]。歸根到底,其原因在于體育社會組織的自身發展問題。很多體育社會組織是民間自發組織成立的,沒有去相關部門注冊登記,缺少政府的支持和引導,致使組織類型單一,構架不清晰,運營發展不規范,從而無法有效的服務全民健身活動開展、基層文化建設以及社區服務工作。并且,國家早年就提倡開放體育場館、企事業單位和學校等社會場地設施,但因管理等問題,至今部分地方依然沒有落實,這導致資源分配不合理,場地利用率低,造成資源浪費,從而有礙于公民體育權利的實現。2.5社會體育文化氛圍相對欠缺。公民的體育認知水平與公民體育權利和維權意識淡薄,文化、制度規訓與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也影響了公民體育意識[8]。公民自身體育意識薄弱,是導致社會體育文化氛圍欠缺的根本原因。近年來,雖然各個方面都開始重視體育,體育得到了發展,公民意識也在逐漸加強,但部分群眾依舊缺乏體育知識,體育觀念還比較陳舊,體育意識較為淡薄,這與我國體育發展的歷史、體育教育、社會體育文化建設息息相關。我國現代體育發展起步較晚,并且很長的一段時間,都只重視競技體育,輕大眾體育,直到近年才逐漸加大對大眾體育的發展力度。此外,在社會體育文化建設中,體育活動雖開展的越來越多,由于活動的形式、公民體質差異等原因,適合群眾廣泛參與的體育活動并不多,這使得體育活動還不能充分滿足群眾運動需求。如在這些體育活動中,有針對特定人群校園運動會、職工運動會,它們只其針學生和企事業職工,有只適合部分人群的馬拉松賽事等。除活動的開展,雖然政府逐漸重視體育文化的建設,鼓勵并支持社會各界舉辦體育文化活動,但是由于社會媒體對體育活動的宣傳較少,致使公民對體育關注少,從而影響了公民對體育的認識及體育鍛煉的意識。此外,體育的相關政策、體育權利的宣傳缺失現象也普遍存在,公民無法獲得最新的政策信息,也無法意識到體育是自己的權利,這些也影響了公民體育意識及其體育運動的參與。
3全民健身戰略背景下體育權利實現的對策
在當前體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才能創造良好的體育環境,營造良好的體育運動氛圍,提高群眾體育素養,培養群眾體育權利意識,才能有效的讓公民體育權利充分、均衡的實現。在全民健身戰略背景下要實現體育權利,就要將實現體育權利的思想與全民健身工作的指導思想相融合,將其融入到全民健身各項具體工作中,融入到工作的每個細節中。3.1健全公民體育權力實現的法律體系保障。為保障公民體育權利實現,首先國家要在立法方面作出努力,應加強對體育權利相關的法律的制定,提高體育權利的法律地位,與此同時,還應與其他相關法律共建體育權利保障法律體系,為維護體育權利提供更充分的法律依據。其次,就我國公民體育權利本身而言,其尚屬推定性權利,在全民健身的推動下,國家應加快推進《體育法》的完善和修改,以明確體育權利,從而保障公民體育權利實現,提高體育權利的法律地位。在為體育權利提供相關法律依據的同時,也要將保護體育權利的細則在法律中盡可能詳盡的列出,從而更加全方位地保護公民各項體育權利。此外,保障公民體育權利還要建立體育權利補救制度,明確規定侵犯公民合法體育權利的行為所需承擔的具體法律責任,確保公民的體育權益。將體育權利保障納入全民健身執法機制和執法體系中,并將其與其它相關政策法律結合,從司法層面開始重視體育權利,并向其它方面延伸,從而為保障體育權利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也顯得十分重要。3.2構建完善的政府績效監管機制。體育權利的實現,離不開政府監管。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對體育事業進行監管,政府部門必須要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與協調,嚴格過程監管與績效評估。要明確政府各部門職責的劃分,將工作具體落實到部門或個人。政府部門也要制定監管工作細則,完善體育事務的審批制度,明確審批條件,精簡審批程序;定期對經營者相關資質及證件進行審查;明確處罰辦法,對違法、違規經營行為要進行處罰,規范市場秩序。此外,其還要依據社會體育現狀的調查,分析當前社會體育現狀,再根據現有的國內外管理制度和管理經驗,修整我國體育的管理規定,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總而言之,政府各部門之間、政府與社會體育組織之間只有健全協調機制,以政府為主導,各部門組織協同,才能更好地對體育事業進行監管。只有建立全民健身工作評價體系,對全民健身工作進行評價反饋,完善公共服務管理工作的評價體系,做好管理部門自我監管的工作,才能夠對體育事業進行有效監管。只有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定—實施—監查—反饋的監管體系,才能更好地保障體育權利的實現。3.3保障公共體育服務要素供給平衡。體育權利的實現離不開資金和物質的保障,因此政府需進一步加大對全民健身工作的資金投入,加強場地設施建設、器械配備,增加人員薪酬、體育活動經費等,這樣才能提供更優質的公共體育服務。首先,要加強體育場地建設,改善運動環境,提高運動的舒適性,從而給人帶來運動的愉悅感,提高體育服務質量。其次,政府還需要統籌體育公共場地設施建設,盡可能的輻射更多的群眾,讓群眾就近健身,方便健身,享受自己的體育權利。再次,充分利用現有的公共體育設施也是十分有效的保障體育權利的方式,應盡快落實企業、事業單位等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對公眾開放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要注重城鄉公共體育服務均衡發展,加強農村體育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地區體育活動的條件。最后,要加強對體育用品市場價格的管控,鼓勵社會運動場所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減輕公民消費壓力,從而促進公民參與體育運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公共體育要素供給平衡。3.4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建設。要走出體育權利實現困境,還要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和力量,形成以政府為主導,體育社會組織等參與的多元主體治理體系。首先,政府和社會應當支持引導體育協會、俱樂部、培訓機構等組織的建設,加強社會體育組織的管理,嚴格審查其條件資格,從而使社會體育組織更加規范,從而更好的參與全民健身事業建設,服務于社會。同時,要鼓勵其它社會力量參與到全民健身事業的建設中,要發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全民健身事業。其次,體育社會組織及其它社會力量應配合政府工作,積極參與到全民健身的各項事業中。其要深入社會基層,加強體育的宣傳,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引導群眾參與體育活動。此外,體育社會組織及其他社會力量要積極的開展各項體育活動時,還要組織公益體育培訓和訓練,幫助群眾提高體育意識和技能水平,提高群眾運動積極性,為給公民創造更多的機會去實現體育權利。與此同時,要鼓勵社會體育組織及其它社會力量投資建設運動場地設施。只有充分調動并發揮社會力量和資源的作用,才能夠有效促進公民體育權利的實現。3.5加強社會體育文化建設。為促進公民體育權利實現,首先要將體育宣傳與“互聯網+”深度融合,不斷擴大媒體宣傳,提高群眾體育意識、體育權利意識,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全民健身,共同營造良好社會體育氛圍。其次,要提高媒體對體育宣傳的專業度,為此,新聞媒體應納入體育專業人才,宣傳報道更豐富的專業體育知識,創造良好的運動氛圍和輿論,讓群眾了解更多、更專業的體育知識。再次,要加強運動技能的宣傳教育,從而讓群眾學習掌握運動技能,提升運動能力。通過運動技能的宣傳教育,也能夠提高全民健身的科學知識,促進民眾用科學的方式健身,促進身體健康。第四,加強體育運動的益處宣傳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樣能夠提升群眾體育意識,改變群眾的健身觀念,提高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激發全民的體育興趣,培養他們的運動愛好,使其養成良好運動習慣。此外,還要加強體育活動信息和體育政策的宣傳,讓更多的人獲悉體育活動的信息,了解相關政策,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其中。只有做到更專業、更全面的宣傳,才能最終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體育氛圍,促進公民體育權利實現。體育權利的實現主要路徑是參與體育活動。在全民健身建設中,首先,應以政府為主導,社會組織協同承辦體育活動。其次,體育活動的開展要依據地方風俗習慣,符合當地居民喜好,發展適宜當地的傳統運動項目和特色項目。另外,要不斷豐富體育活動種類,開展老少皆宜的運動項目,并使這些運動項目具有娛樂性。第三,活動開展之前,要對活動進行大規模宣傳,吸引群眾廣泛參與。為了確保群眾更加科學、更加健康地從事體育活動,科研單位需加強運動項目的研究,對運動過程進行科學安全的監控。在活動中要維持好活動秩序,避免造成意外傷害事故,同時也要做好突發事故應急預案。只有不斷開展科學、健康、安全的體育活動,才可以確保公民體育權利正常行使,提高體育權利行使的質量,提高公民滿意度和幸福感,提升運動興趣和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
4結語
要在全民健身戰略背景下更好促進公民體育權利實現,需要政府、社會、個人各個層面共同努力。另外,還建立完善的體育權利保護機制,營造良好的體育環境和社會體育氛圍,促進群眾積極參與全民健身,從而才能帶動公民體育權利均衡充分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宋亨國,周愛光.體育權利的內涵及形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42(1):11-17.
[2]庹繼光.公民體育權利實現跨越《體育法》修訂—以實然權利保障為分析視角[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7,36(1):49-53.
[3]籃球場被廣場舞霸占!籃球少年竟被大爺大媽圍毆[EB/OL].news.ifeng.com/a/20170602/51192289_0.shtml.
[4][5]趙修涵.權利沖突視域下公共體育設施使用沖突與解決[J].體育與科學,2018,38(1):27-33.
[6]童志堅,袁古潔.體育健身娛樂市場社會化治理的現狀、挑戰及其完善[J].體育與科學,2016,36(10):87.
[7]孟祥武.影響公民體育權利平等因素的質性—以H市Q社區為例[J].體育與科學,2015,36(1):71-75,85.
[8]張瑞林,王曉芳,王先亮.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政策執行阻滯分析[J].體育與科學,2013,37(4):1-5.
作者:朱孔洋 高升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人工智能時代刑事風險與刑法應對
- 下一篇:體育教學價值及實施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