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新方向
時間:2022-10-17 10:07:00
導語: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新方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教學內容過于自主化。教學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載體,具體的教學內容體育新課標沒有作出規定,而是通過教學內容完成相應的課程目標,實現目標統領內容的目的。這一根本性的變革體現了新課標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給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讓出充足的空間,可任由教師隨意發揮創造力安排教學內容。隨即便出現了“扁擔南瓜進課堂”的鬧劇,更有甚者為了體現新穎,把體育公開課活生生上成了勞動課和軍事課,誕生了“巧運磚頭”“攻占堡壘”等創新課堂。不僅如此,在我國中高考的升學壓力下,特別是高考更是萬眾矚目,學習可謂爭分奪秒,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更是自主化嚴重,通常教師安排最多的就是各種球類比賽和自由活動,目的是讓孩子減壓。在應試教育下體育課顯得不再重要,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自主安排便成了學生口中善解人意的好老師。我國幅員遼闊,部分地區受改革影響較小,尤其我國二線城市的學校更為嚴重,體育教師對于新課標理念認識不足以及自身理論水平匱乏導致了理解的偏差,教學內容的安排極具主觀性,體育課堂則變成了教師的“創新”課堂,這樣的改革不僅失去的是體育學科功能還有課程價值。1.2教學模式“創生式”異化。在新課標的影響下衍生了許多教學模式,如探究教學、情景教學和學趣結合等,這自然是改革帶來的成果,但許多體育教師劍走偏鋒陷入了異化的泥沼。在此以分析體育探究教學模式為例,說明體育教學模式異化的現象。2018年《中國學校體育》刊登的案例—《一節沒有“教師”的體育課》則很好印證了教學模式“創生式”異化的問題。案例中通過班上幾個骨干學生帶領其他學生練習的方式學習花樣跳繩技巧,掌握動作技巧后再進行自由創編,最后再向老師展示,以此來達到讓學生掌握花樣跳繩技巧和自由創編的教學目標。本次課可以說是為了探究而產生的探究自主學習。首先,一節課的時間能否讓學生掌握花樣跳繩技巧和自由創編動作,這個看似完美的教學目標能否實現還值得商榷。其次,教師對于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和課堂學習目標之間的距離沒有很清晰的認識。最后,案例中的教師把自主探究學習的權限完全交給學生,并沒有對教學起到主導的作用,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案例中按照理想化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長此以往就會讓體育課堂本末倒置,失去體育的運動功能與技能價值,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日趨下滑。課改下“福爾摩斯”“誰是發現王”等一系列“創生式”的探究教學模式層出不窮,發言的總是那幾個學生,表現自己的總是體育尖子生,所謂的探究教學模式則變成少數學生的表演課,教師對于“尖子生”的青睞而忽略了其他學生的課堂感受[3],對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則大打折扣。1.3體育課程缺乏核心目標。新課標規定了認知、技能和情感這三維課程目標,一方面課程目標多元化說明了社會和學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卻加深了體育課程目標多元化與核心目標的矛盾,導致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很好把握課程的核心目標,給一線體育教師在教學時制造了不少困擾。在全國盛行的“陽光體育”和“快樂體育”下,不少教師為了單純迎合學生興趣,使體育課走向娛樂和情緒化體驗的邊緣,體育游戲課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內容,往往很多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傳授運動技術之間難以平衡,在“快樂體育”的風向下導致很多教學偏向了趣味性一側。我們常說的“寓教于樂”強調的是一種教學方法,而“快樂體育”則強調學習的目的和內容,所以把“快樂體育”與“寓教于樂”對等顯然是不正確的。這樣的情況在很多學校都存在,教師被淺層的字面意思遮蔽了雙眼從而放大了學生的情緒體驗,在學生獲得快樂情緒體驗和滿足興趣的背后,體育課程的價值與本真卻蕩然無存。1.4運動技術與健康關系之爭。新體育課程改革統一了指導思想,但業內對于體育學科和健康關系的認識并沒有形成一致,特別是圍繞運動技術學習與健康發展之間的關系認識尤其混亂,對兩者關系認識的模糊導致了運動技術和健康的失衡。目前國內對這種關系的認識有以下兩種:其一,對立的關系,則出現了運動技術與健康相矛盾的觀點,并主張淡化運動技術教學,“中考體育該不該考核推鉛球”就是典型爭論,這種認識否定了運動技術對健康的促進作用,割裂了體育與健康的關系,讓體育教學陷入淡化運動技能的掣肘。其二,內在統一的關系,體育與健康的關系可以理解為“體育為健康”,體育一定要為學生將來和現在的身心健康服務[4],全民健身計劃的實現路徑就是建立在體育為健康的基礎上,也就是說運動技術作為一種手段促進健康發展,是實現體育功能與價值的媒介。厘清這兩者關系尤為重要,否則改革也只能算作無源之水無本之木。1.5教師整體素質水平與課程改革標準失衡。新一輪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已進行多時,但受改革慣性影響,整體教師素質仍然處于改革前水平,特別是多數老教師墨守成規不愿意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仍然堅持自己固定的教學思路。原因有二:一是我國中學體育教師由于教學和運動隊訓練占用了很多時間,近幾年“校園足球”的火熱開展更是讓體育教師忙得不可開交,如此一來,使得理論水平跟不上體育課程改革的需求。二是不善于學習,未對新課標進行系統的解讀,如“應改變體育課程過于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這些言論,這些都是對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錯誤理解和說法[5]。新課標中引人注目的“目標統領內容”一時讓習慣按照教學大綱上課的教師束手無策,由“放羊課”轉變為“高級放羊課”—“兩個學生一個球,老師學生都自由”的現象依舊存在,這些現實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改革的理想效果。
2“健康中國”指導下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新方向
2.1教學內容以健康教育和學生興趣并行。“健康中國”中指出將健康教育納入所有階段國民教育體系,這也是“健康中國”對于學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訴求,并把健康教育視為所有教育階段重要的素質教育內容,這給改革樹立了一個很好的航向標。2015年北京農學院附小在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展示的“體育趣味課課練”,吸引了近1000名來自全國各地校長和老師前來觀看,由興趣班和課余訓練隊展示的少兒趣味田徑、校園定向運動及快樂體育園地等新的教學內容,得到了教育部體衛藝司王龍處長和北京市教委王定東的充分肯定。特別是融合了健康教育、趣味和知識于一體的校園定向運動,更是把展示現場帶向了高潮。從展示的活動內容和效果來說無不體現趣味性和健康鍛煉相結合的活動形式,不僅符合新課標的主旨還把“健康中國”戰略落到實處。北京農學院附小這個成功的案列為今后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提供了兩個基本點:第一,把健康教育在體育教學內容中凸顯出來,因為增強學生體質和健康教育是體育教學內容編排的基點。第二,一堂優質體育課首先要引導學生產生興趣,在此基礎上再完成技能傳授,最后才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Valliant(1985年)的研究表明有50%以上的人放棄運動是在獲得理想的健康效果前,主要原因是缺少愉快感或興趣,根據杜威的“兒童中心論”和季瀏教授提倡的“學生本位”的教學觀念,這足以看出興趣對于教學的重要性,所以,無論從《綱要》的要求和體育課程目標出發,還是以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最終目標來說,體育教學內容都應該以健康教育和學生興趣并行,這也是“健康中國”對學校體育乃至教育的回歸訴求。2.2構建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健康教育新模式。據調查,我國北京城區體育師生比為1:129.9,郊區為1:136.9[6]。教育部2014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國有超過70%的小學和初中無法開設體育課,有80%的學生每天不能達到鍛煉一小時的標準,針對我國學生多體育教師少體育課時少這個實際國情,僅靠一周兩三節體育課來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就存在一定爭議,就更不用談達到終身鍛煉的目標。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要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健全學生體育鍛煉制度,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美國著名RINK博士認為體育課程的主要目標是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做準備,無論你在開展什么教學,堅持工作的重點是幫助學生過渡到校外。在“健康中國”的大背景下體育教學過程不該只停留在短短四十分鐘的課堂上,把中小學作為推行學校健康教育機制的重點教育階段也是《綱要》的明確要求。因此,教師應注重課下學生鍛煉意識的培養,把教學與培養學生鍛煉習慣即同課外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采用學生自主積極參與和教師主動引導的雙邊機制延伸體育教學過程,構建課內和課外結合的健康教育新模式。2.3以“健康”作為體育課程的核心目標首先,全民健康作為“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學校體育作為構建“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石,所以,“健康中國”是基于改革期間對體育課程核心目標的重塑。其次,“健康第一”是學校體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同樣也是開展體育課程的指導思想,從新課標多元的目標體系來看,體育課程核心目標體現了自身性質與核心價值,且實現過程決定其他非核心目標實現,所以在多元目標中應該是主導地位[7]。據此,我們要分清目標的主次關系,在兼顧其他教學目標基礎上確立核心目標,把握住體育的本質特征,樹立體育課程的核心目標。最后,根據《綱要》對青少年的要求,我們要緊緊把握以“健康”作為體育課程改革的方向標,發揮體育的自然質功能,以此塑造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核心目標。學校體育“健康第一”的發展目標與“健康中國”根本目的相輔相成,因此,體育課程的核心目標應該是通過運動技能的學習增進學生健康水平[8]。2.4體育課程以體能價值與技能價值并重。2.4.1體能價值。溯源體育本質,體能一直都是核心價值之一。無論是在遠古時期還是在現代的生產活動和運動方式都在強調體能的關鍵作用,然而我國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近30年來持續下滑[9],學校體測屢屢發生學生猝死事件,肥胖率也逐年提高,這些現象不禁值得體育教育工作者深思。到2030年,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25%以上,每周體育活動強度完成3次以上中等強度,這些都是《綱要》對學校體育工作的要求。所以,體能價值應作為核心價值被重視,這也是針對新時代學生體質日益下降社會的強烈訴求。2.4.2技能價值。體育教學任務中的“三基”明確要求了技能的傳授,說明運動技能教學是體育課堂的重要學習內容和目標?!毒V要》中指出通過體育活動計劃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和鍛煉習慣,保證學生每天校內進行的體育活動不少于1小時,使青少年基本熟練掌握1項以上的運動技能。很多體育教師對于體能與技能的同時發展存在爭議,其實,在體育課中技能的形成和身體素質的發展并不存在互相排斥的對抗性的矛盾[10],技能與體能是相輔相成的兩種課程價值,技能的掌握是實現體能的保障,有了良好的體能基礎反過來又會促進技能的提升,這樣才有助于改變學生“愛體育,不愛上體育課”的狀況。2.5加大對體育教師職前和職后健康教育培訓力度?!毒V要》規定要培養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加大對學校健康教育投入,體育教師在入職前和入職后應把健康教育作為培訓內容。實際上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已經不再是體育學科的“分內之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體系中直接提到要讓學生健康生活,包括掌握運動方法技能和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所以教師必須與時俱進系統地學習健康教育知識。健康教育在學校體育中更多指向是體適能知識、鍛煉方法及心理健康等領域的知識,各學校單位在教師應聘前可把健康教育加入考核內容中,以便考察教師對該方面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于在職體育教師可以增加職后健康教育知識的培訓,并把培訓內容納入期末教師業績考核標準中,從而促進教師對于健康教育的理論知識學習。
3結語
對于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滯留的詬病,在“健康中國”這種新環境下或許可以利用不同的環境因素予以改善,“健康中國”是社會主義新時期下素質教育改革的宏觀環境,“大健康”與“大體育”可以說是命運共同體。根據《綱要》對青少年和學校體育的要求,在進行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時,我們要緊緊把握住體育課程的學科價值,在“大體育”的格局中樹立“健康”為主的課程核心目標,在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上要以“健康中國”為映射,牢牢抓住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的改革方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N].光明日報,2016-10-26.
[2]王松,張鳳彪.“健康中國”引領下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實現路徑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8):38-41.
[3]蔣菠.大學體育人文精神重塑—基于身體美學視角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董翠香,賈洪洲,季瀏.新世紀10年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熱點問題研究綜述[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30(1):120-123.
[5]岳新坡,孫麗芹.論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與問題[J].教學與管理,2013,33(1):89-91.
[6]張吾龍,董曉艷,余曉輝,等.北京城鄉體育師資狀況對比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1(10):111-114.
[7]張亭,唐景麗.新中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走向的回顧與反思[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10):96-100.
[8]李忠堂,閻智力.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60年回顧[J].體育學刊,2010,17(12):52-56.
[9]季瀏.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思考與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9):72-80.
[10]楊文軒.論中國當代學校體育改革價值取向的轉換—從增強體質到全面發展[J].體育學刊,2016,23(6):1-6.
作者:何凌輝 龔堅 單位:西南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體育教學價值及實施策略探析
- 下一篇:淺談刑法應避免對高利貸過度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