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原茶文化的特征

時間:2022-11-24 02:42:43

導語:試論中原茶文化的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論中原茶文化的特征

摘要:中原茶文化具有四大特征:第一,名茶少而質高。信陽是中原唯一的產茶區,所產的信陽毛尖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第二,代茶用品眾多。“茶”不僅指茶葉、茶水,也指可浸泡飲用的樹葉或其他植物的葉子、花卉、中藥材、干果片和部分食材,還指白開水和部分流質液食。第三,歷史傳承豐滿。唐代以前中原居民初習茶事,唐代中后期飲茶之風逐漸普及,北宋時中原茶文化發展到極盛,金元以后中原茶文化開始轉型。第四,文化底蘊深厚。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傳承創新區,茶與普通百姓的生活、倫理日用緊密結合,除日常家居飲用外,茶和各種代茶飲品廣泛用于迎賓待客、男婚女嫁、歲時祭祀等。

關鍵詞:中原;茶文化;特征;代茶品

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研究茶文化的成果極其豐碩。中原是中國南北茶文化的過渡區,中原地區不僅出產信陽毛尖這一佳茗,代茶飲品也極其繁多。中原茶文化具有歷史傳承豐滿、文化底蘊深厚等特征。但目前學術界對中原茶文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中原茶史、中原茶俗、中原茶文化與藝術設計(尤其是茶葉包裝設計)、中原茶文化與英語教學、茶文化與中原旅游等領域,從宏觀上概括中原茶文化總體特征的成果尚屬鮮見。本文擬從宏觀上探討總結中原茶文化的明顯特征。不足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名茶少而質高

茶樹是熱帶、亞熱帶的樹種,喜歡溫暖、濕潤、多霧的環境。在冬季平均氣溫在0℃以下的北方,茶樹難以成活。秦嶺—淮河是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即冬季平均氣溫0℃的分界線?;春恿鹘浐幽闲抨柺械谋辈?,信陽市所轄大部分地區為亞熱帶的濕潤區,能夠滿足茶樹生長的氣溫要求,是中原唯一的產茶區。除氣溫外,茶樹對土壤、光照也有比較苛刻的要求。茶樹喜歡干濕適宜、疏松透氣的土壤,陸羽《茶經》卷上《一之源》稱:“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保?]3爛石礫壤,不易板結,透氣性好,比純黃土壤更有利于茶樹的生長。茶樹喜歡陽光,但光照又不能太強烈,否則不利于茶樹的生長,“陽崖陰林”[1]3是茶樹生長的最佳環境。信陽地區多位于大別山區,這里云霧繚繞,降水充沛,林蔭豐茂,多爛石礫壤,是中國境內有名的產茶區。唐代時,信陽茶即被茶圣陸羽評為上等,《茶經》卷下《八之出》稱:“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壽州下,蘄州、黃州又下?!保?]46其中的光州、義陽郡的地理范圍與今信陽市及羅山、潢川、息縣等地多有重合。唐宋時期的茶為蒸青餅茶,明代以來的茶為炒青散茶。雖然制茶、飲茶的方式變了,但信陽茶的品質未變。陸羽《茶經》卷上《一之源》稱:“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保?]3明代以來的信陽茶以毛尖為主,信陽毛尖為綠茶,品質上佳,以茶芽為主,茶葉多為卷者。

二、代茶飲品眾多

除信陽外,淮河以北的中原各地市并不產茶葉,人們習慣飲用各種代茶飲品。在中原居民的心目中,“茶”不僅指茶葉、茶水,還指可浸泡飲用的樹葉或其他植物的葉子,菊花、玫瑰等花卉,冬凌草、地黃等中藥材,干棗片、山楂片等干果片,生姜片、白蘿卜片、綠豆等食材,甚至白開水、荷包蛋和部分流食也被稱為“茶”。中原地區常見的代茶飲品主要包括以下種類:(一)樹葉或其他植物的葉子。茶葉是茶樹的葉子,在得不到茶葉的地方,人們自然想到用其他樹葉來代替茶葉。早在金代,河南人就開始用溫桑樹葉來加工“茶葉”了。《金史•食貨志》載:“章宗承安三年八月,以謂費國用而資敵,遂命設官制之。以尚書省令使承德郎劉成往河南視官造者,以不親嘗其味,但采民言謂為溫桑,實非茶也,還即白上?!保?]1108金代以后,受經濟條件的限制,中原地區的一些普通百姓喝不起茶葉,便采柳葉、棗葉、蘋果葉、柿葉等制“茶”,人們稱這種代茶的樹葉為“托葉”或“粗茶”。與茶葉的采摘、制作講究時令相似,中原人民制作“托葉”亦十分講究時令,一般在五月初五端午節的清晨采摘樹葉,如《陽武縣志》載:“五月五日為‘端陽節’……日未出,采樹葉作茶。”[3]343《淮陽鄉村風土記•信仰民俗》載:“五月:五日(即端陽節),我處是日向有采藥、采茶一俗,迄今依然盛行。采藥、采茶均于是日日未出前行之,謂一見紅日即失去藥、茶之效用?!保?]165淮陽,即古之陳州,今屬周口市,境內并無茶樹,淮陽人端午節清晨所采之“茶”,應為樹之嫩葉。與樹葉類似,中原居民也采竹葉、艾葉、黃蒿葉制“茶”。如明嘉靖《尉氏縣志》卷一《風土類•歲時》載:“三伏日,采黃蒿陰干,以為來年正月‘元旦’煎湯和蜜汁飲之之用,云辟瘟病?!保?]92(二)以花卉代茶。與南方產茶區的人們喜歡喝純凈茶香的茶葉不同,北方人喜歡喝混有茉莉花、玫瑰花、薔薇花、木樨花、梅花、桂花、菊花、蓮花、蘭花等花朵的“花茶”(花和茶)。在“花茶”中,花與茶的比例要適當,“量茶葉之多少以加之?;ǘ?,則太香而分茶韻;花少,則不香而不盡其美,必三分茶葉一分花而始稱也”[6]6308。中原居民還將花和茶的“花茶”發展為全為花卉制作的花“茶”。在中原地區,最受人們歡迎的花“茶”是“菊花茶”。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菊花可醫“目欲脫,淚出”,能“養目血,去翳膜”[7]930。中原菊花茶的產地主要有三:一是焦作市下屬的溫縣、沁陽、武陟、孟州。焦作一帶原屬懷慶府,這里的菊花被稱作“懷菊花”,屬“四大懷藥”之一。二是豫東的開封市,開封菊花品種繁多,菊花被譽為開封的“市花”。三是豫西北的林州市,該市的茶店鄉近年來積極發展大行胎菊種植,生產菊花茶。(三)以中藥材代茶。在中國歷史上,有“湯”“熟水”等中藥飲劑。其中,“湯”又稱“飲子”,是中國古代用甘香味的中草藥研磨成屑和水煎煮而成的保健養生飲料。“熟水”是中國古代用開水沖泡甘香味的中草藥或植物花、葉而成的保健養生飲料。受歷史上中原居民飲用“湯”“熟水”習俗的影響,中原居民有沖泡具有溫補養生作用的中草藥做為茶飲的習俗,最常見者有冬凌草、地黃、枸杞子、國槐米等。冬凌草,又稱冰凌草、冰凌花、凍凌草,有殺菌消炎的功效。以冬凌草制“茶”,是濟源、鶴壁等地居民的傳統。地黃有干地黃、生地黃、熟地黃之分,以地黃制“茶”,采用干地黃。干地黃有“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助心膽氣,強筋骨長志,安魂定魄”的功效[7]1020。河南焦作生產的“懷地黃”品質最為優良,醫家稱:“懷慶山產者,稟北方純陰,皮有疙瘩而力大?!保?]1020焦作人以當地所產優質地黃為主,輔以大洞果(胖大海)、枸杞子、冰糖等,制成“六味地黃茶”。枸杞子可“堅筋骨,耐老,除風,去虛勞,補精氣”[7]2113。枸杞子入茶的歷史十分悠久,元代類書《新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即有枸杞子、面粉、江茶、酥油等制作“枸杞茶”的記載[8]130。國槐米,長期服用,可以“明目益氣,頭不白,延年”,“合房陰干煮飲,明目,除熱淚,頭腦心胸間熱風煩悶,風眩欲倒,心頭吐涎如醉,如瀁瀁舡車上者”[7]2005-2006。(四)以果干代茶。大棗富含糖分、維生素C和鐵等營養成分,有“維生素之王”之稱。隨著茶文化的世俗化,至遲明代時人們開始浸泡大棗以代茶飲。在吳承恩《西游記》第七十三回《情因舊恨生災毒心主遭魔幸破光》中,黃花觀觀主即用紅棗茶招待唐僧師徒四人,“卻拿了十二個紅棗兒,將棗掐破些兒,摁上一厘,分在四個茶盅內;又將兩個黑棗兒做了一個茶盅,著一個托盤安了”[9]896。豫北的滑縣、內黃盛產大棗,新鄭盛產金絲小棗,人們除了鮮食外,也將大棗切片曬干,以代茶飲。山楂又稱紅果、朹子,位于太行山區的河南輝縣、林州市以盛產山楂而聞名。北方人喜飲山楂片沖泡的“茶”飲,酸甜可口,既能生津止渴,亦有消食化積、活血散瘀的功效。(五)以食材代茶。中原人有感冒發燒、頭痛腦熱的小毛病,喜歡切幾片生姜或白蘿卜以代茶飲。綠豆有防暑解毒的妙用,在炎熱的夏季,人們多熬綠豆湯以代茶飲。在豫東南的周口農村,人們習慣將白開水稱為“茶”。平常待客,飲以白開水。只有貴客臨門,才撒入一些白糖或紅糖,稱之為“糖茶”。也有一些縣市以荷包蛋待客的,稱之為“雞蛋茶”。在周口農村,晚上有喝“米茶”者。與大米粥不同,“米茶”水米分離,并不相融。在豫西的澠池等縣另有一種“米茶”,“元宵日,以米麥雜菜、杏仁為粥食之,曰茶”[10]330。偃師縣又稱為“面茶”[11]289,宜陽、洛寧兩縣則稱為“打茶”[12]448;[13]218。這種“茶”實際是米粉做成的“粉粥”。與粉粥相類似,而有“茶”之名者,還有民間小吃“杏仁茶”和“油茶”。“杏仁茶”以河南開封的最為著名,它選用精制杏仁粉為原料,配以花生、芝麻等十余種輔料,用銅制龍鳳大壺燒制的沸水沖制?!坝筒琛笔呛幽衔溱斓闹L味小吃,其主料為精制面粉,配以淀粉、花生、芝麻、小磨香油、懷山藥、茴香、花椒等輔料。在“杏仁茶”和“油茶”之中,均與真正的“茶”無涉。

三、歷史傳承豐厚

中原茶文化歷史悠久,唐代以前中原居民初習茶事,唐代中后期飲茶之風在中原地區逐漸普及,至北宋時中原茶文化發展到極盛。金元以后中原茶文化開始轉型,一方面簡單易行的泡茶代替技藝復雜的煎茶、點茶,另一方面諸多“湯”“熟水”開始有了“茶”名,出現了眾多的代茶飲品。(一)唐代以前中原居民初習茶事。一般認為,中國人飲茶是從巴蜀等西南地區興起的。早在西晉時,即有四川人在京師洛陽售賣茶粥,陸羽《茶經》卷下《七之事》引西晉傅咸《司隸教》載:“聞南市有蜀嫗作茶粥賣,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賣餅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姥,何哉?”[1]33這反映了飲茶習俗通過民間由四川向中原地區的傳播。南北朝時期,飲茶之風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流行。至遲北魏時,茶飲已傳入北方中原地區了。在當時的朝廷及貴族的宴會上常設茗飲,以茶待客在社會上層中也已經開始出現。不過,雖然當時北方人開始模仿南方人飲茶,但真正喜好飲茶的仍然是那些南方移民。中原地區的居民,尤其是社會上層對飲茶還抱有一種鄙視和排斥態度。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三《城南》載:“(王)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道肅一飲一斗,號為漏卮……時給事中劉縞慕肅之風,專習茗飲……自是朝貴宴會雖設茗飲,皆恥不復食,唯江表殘民遠來降者好之?!保?4]109-112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中原地區的人們對茶飲由聲聞漸進為始習,為以后唐宋時期茶飲在北方中原地區的流行奠定了初步基礎。(二)唐代中后期中原飲茶之風的普及。飲茶之風在中原地區的普及有一個漸變發展的過程,楊曄《膳夫經手錄》載:“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已后盛矣?!保?5]524這大體反映了唐代中期以后北方中原地區飲茶的傳播情況。中原地區普通百姓所消費的茶葉多是通過當地的茶市購得的。當時販茶的商人很多,他們通過長途販運,滿足了各地對茶葉的需求。據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所載,廣大北方地區所消費的茶多由茶商從江淮販運而來,數量巨大,“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16]51。茶肆是以聚眾飲茶為主業的營業場所,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休閑的環境,它是隨著唐代茶市的興旺、飲茶之風的盛行應運而生的?!斗馐下勔娪洝肪砹讹嫴琛匪d的“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16]51,便是廣大北方中原地區茶肆興起的史實記述。北方中原地區各地的城市中和交通要道上多開設有茶肆,供應茶水。都城外的州縣也開設有茶肆,日本僧人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載:“九日,到鄭州……遂于土店里任吃茶。語話多時?!保?7]187-188這是州郡有茶肆的記錄。李肇《唐國史補》卷中《陸羽得姓氏》載:“鞏縣陶者多為瓷偶人,號陸鴻漸。買數十茶器得一鴻漸,市人沽茗不利,輒灌注之?!保?8]242說明當時中原地區連縣城都有茶肆,而且數量不少,從祈求“沽茗”之利看,茶肆業的競爭還是比較激烈的。(三)北宋中原飲茶之風的鼎盛。北宋時,中原是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原茶文化代表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方向和最高水平。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六云:“茶之尚,蓋自唐人始,至本朝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時益窮極新出,而無以加矣?!保?9]106文中的祐陵是指宋徽宗。而宋徽宗《大觀茶論》則自負地稱:“龍團鳳餅,名冠天下……故近歲以來,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咸造其極?!保?0]86宋人生產的龍、鳳、石乳、白乳等極品茶,“以充歲貢及邦國之用”[21]4477,百姓難得一見,當時即有“黃金易求,龍團難得”的說法。明代以前,人們多說“吃茶”。之所以言“吃”,是真的將茶吃到肚子里去的。宋人“吃茶”的方式是點茶(亦稱“分茶”),即將團茶(又稱“餅茶”“片茶”)或散茶先加工成茶粉,加少許溫水調成膏狀,然后慢慢用湯瓶注入適量的開水,邊注水邊用竹片制成的茶筅攪動,使茶與水均勻地混合,成為乳狀茶液以供飲用。從后世中原地區的米茶、面茶、杏仁茶、油茶等“茶”的食用方式,仍然可以看到宋代點茶的影子。上層人士吃茶,吃的是茶香真味。但下層百姓吃茶時,有加鹽、姜、香藥等作料的風氣。因為茶葉產自南方,中原下層百姓不容易得到茶葉,一旦得到茶葉,又以為茶葉味道不好,所以愛在茶葉里放入許多調料煎點。如蘇轍《和子瞻煎茶》云:“又不見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夸滿口。”[22]48蘇軾《和蔣夔寄茶》一詩中記蔣夔寄給蘇軾“紫金百餅費萬錢”的上等好茶,蘇軾引以為奇貨,覺得“吟哦烹噍兩奇絕”“只恐偷乞煩封纏”,不料“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姜鹽煎”[23]655。北宋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中所煎的“阿婆茶”,里面加了“兩個初煨黃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欖連皮核,塞北胡桃去殼柤”[24]39。添加作料的這種吃茶方式,更是被米茶、面茶、油茶等所直接繼承。在吃茶之風盛行的背景下,這一時期中原地區的社會風俗中,茶文化的因素日益增多。普通百姓開始把飲茶作為交際的手段。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民俗》記載:“或有從外新來,鄰左居住,則相徣動使,獻遺湯茶,指引買賣之類。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鄰里互相支茶,相問動靜?!保?5]451來客獻茶的禮俗在這一時期也普遍化了。宋佚名《南窗紀談》載:“客至則設茶,欲去則設湯,不知起于何時,然上至官府,下至里閭,莫之或廢。”[26]9(四)金元中原飲茶之風的變異。北宋滅亡后,中原地區淪為金朝的統治區域,飲茶之風在金朝各階層中仍很盛行?!督鹗?#8226;食貨志》載:“比歲上下競啜,農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屬?!保?]1108茶葉消費是金朝的一項重要開支。如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有大臣稱:“今河南、陜西凡五十余郡,郡日食茶率二十袋,袋直銀二兩,是一歲之中妄費民銀三十余萬也?!保?]1109金代統治者屢次下令禁止民間飲茶。如金章宣泰和六年(1206年)十一月,“遂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許食茶,仍不得賣及饋獻。不應留者,以斤兩立罪賞”[2]1108-1109。與宋人的來客獻茶不同,金代的女真人有宴罷飲茶的習俗,《大金國志校證》卷三十九《婚略論中原茶文化的特征姻》載:金人婚嫁時,“宴罷,富者瀹建茗,留上客數人啜之”[27]553。這種飲茶習俗對金人統治下的中原居民也產生了很大影響,金代《董解元西廂記》卷一[仙呂調]《戀香衾》所稱的“飯罷須臾卻卓(桌)兒,急令行者添茶”[28]10就是這種習俗的反映。宴罷或飯罷,客人即將離去。中原地區人們的傳統習俗是客人欲去則設“湯”,金代時又增加設茶的習俗。一時間,飯罷有設茶的,有設“湯”的,也有茶“湯”俱設的。設茶、設“湯”的社會意義混淆,為以“湯”代茶和后世的“湯”取茶名奠定了廣泛的社會心理基礎。金(南宋)元時期,“熟水”的泡飲方式直接啟發了明清茶葉的泡飲?!笆焖倍鄾_泡飲用,《新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飲食類》所記“紫蘇熟水”條載:“紫蘇葉,不計多少。須用紙隔。焙,不得翻,候香。先泡一次,急傾了。再泡留之食用。大能分氣。只宜熟,用次冷傷人?!保?]134先泡一次,迅速傾掉,再泡熱飲,這與明清以來茶葉的泡飲方法何其相似?!笆焖睘樾碌娘嫴璺绞健莶柙诩夹g上做了充分的準備,缺少的是茶由團茶(餅茶、片茶)向芽茶的華麗轉身。(五)明清以來中原飲茶之風的轉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朱元璋“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29]2741。團茶的飲用迅速退出歷史舞臺,新興的芽茶系炒青制作而成,“旋摘旋焙,色香俱全,尤蘊真味”[30]147。芽茶的飲用系用開水沖泡而成,明人對這種新的飲茶形式十分自負,認為“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開千古茗飲之宗”[29]2741。由煎點蒸青團茶粉到沖泡炒青散條茶,明代以來人們的飲茶之風實現了一次大的轉型。明清以來,中原居民多喜歡沖泡信陽毛尖等綠茶。由于綠茶沒有發酵,且多為質嫩的茶芽制成,故沖泡時不用沸水,而是將開水降溫之后再用來泡茶。除綠茶外,中原居民還喜歡飲用各種花茶,香氣溢人的茉莉花茶更是受到青睞。

四、文化底蘊深厚

在中原地區,茶與普通百姓的生活、倫理日用緊密結合,茶文化底蘊深厚。中原茶文化偏重禮俗和實用,這與重視精神陶冶的南方茶文化有顯著的區別。在中原地區,除日常家居飲用外,茶和各種代茶飲品廣泛用于迎賓待客、男婚女嫁、歲時祭祀等。(一)家居用茶傳承吃茶習俗?;春右员钡闹性貐^,由于不是產茶區,過去貧窮的普通百姓多買不起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用茶不多,也有飲柳葉、竹葉、棗葉、蘋果葉、柿葉、艾葉、芝麻葉等“粗茶”的。日常家居喝茶的,多是有錢有閑的社會上層人士。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中原飲茶群體有所擴大,茶葉消費有所增加。中原的日常家居用茶更多的表現在飲用代茶飲品上,尤其食用稱為“茶”的糊湯上。在豫東南的周口農村,過去晚上人們見面,常問:“喝罷茶了沒有?”這里的“茶”是指面粉熬煮的“粉粥”(又稱“糊涂”)。在泌陽、舞陽、宜陽、陽武、洛寧、新安、偃師等縣,人們在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正月二十三的“填倉節”、二月二日的“龍抬頭節”,有食米粉、菜、豆等熬成的“米茶”(又稱“面茶”“打茶”)。開封的“杏仁茶”和焦作武陟的“油茶”更是人們喜愛的兩味民間小吃。這些名為“茶”的糊湯類粥食,或熬煮,或沖點,從中均可看到明代以前人們“吃茶”的影子,是吃茶文化在中原民間的傳承,它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原茶文化的大眾化和世俗化。(二)待客用茶表達好客之情。中原居民熱情好客,客人到家,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水,是對客人的極大尊重。光緒二十年(1894年)《閿鄉縣志》所載的“士相見禮”稱:“執事者進茶,賓受茶,揖辭,退揖?!保?1]128這是晚清豫西閿鄉縣士紳彼此相見的用茶之禮。普通百姓也以茶敬客,民國年間河南駐馬店正陽縣人們過“旦日”(春節)時,“老幼男女皆新衣,設酒果、茶點款賀客”[32]137。以茶待客的這一做法在民間文學中亦有反映。在《淮陽鄉村風土記•民間文藝》中有一首“花學生”拜訪丈人家的歌謠,其中有“四嫂打火裝上煙,五嫂燒茶六嫂送”的接待詞[4]151。茶和煙一樣,是接待貴客的必需品?!痘搓栢l村風土記•民間文藝》中還有一首麥收后出嫁女回娘家而不受嫂子待見的歌謠,其詞稱:“小黃鷺,黃又黃,打了麥,上了場,提起籃子瞧俺娘……俺娘讓俺喝盅酒,過來過去用眼瞅;俺娘讓俺喝碗茶,過來過去用眼斜;俺娘讓俺吃塊饃,過來過去用眼鋤(睹)。俺也不喝您里酒,也不教您用眼瞅;俺也不吃您里饃,也不教您用眼鋤(睹),俺也不喝您里茶,也不教您用眼斜?!保?]153歌謠中提到了酒、饃、茶,酒在前,茶在后,是當地酒飯之后再飲茶這一習俗的反映。在中原的部分縣市,有時招待客人的“茶”并非真正的茶葉。將并不是茶的待客飲料稱之為“茶”,是來客敬茶禮俗高度發達與茶原料匱乏矛盾背景下形成的民俗,它充分體現了中原居民對茶禮的崇尚。(三)婚嫁用茶寓意愛情忠貞。茶用于婚禮,自宋代始行。在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民俗》中即記載有當時東京(今河南開封)居民結婚之前一天,女方到男方家“鋪房”時,“女家親人有茶酒利市之類”[4]479。古人由于種茶技術的局限,茶樹移植則不活,故古人將茶樹稱為“不遷”,茶成為忠貞愛情的象征。因此,人們將婚禮用茶看得比聘金還要重要,如河南漯河郾城“將娶,先期男家行聘禮,以綢緞、羊酒、茶餅等物”[33]373。在豫西的新安縣,男方送聘禮至女方,“女家則請族之有德望者作陪,盛筵相款,且預制新夫婦鞋各一雙,茶碗一對,與米面肉之半作回,謂之‘過禮’,亦曰‘送書’”[34]594。女方家送男方家一對茶碗,寓義新婚夫婦成雙成對,彼此忠誠,相敬如賓。也有一些地方人們婚娶時不用茶或茶碗,但定親的聘禮卻稱“下茶”,意即此事不可移易、更改。如在河南上蔡的傳統定親儀式上,男方要送給女方六斤稱之為“茶果”的點心。從表面上看,點心與茶沒有任何關系,而命名為“茶果”,用之于婚禮,這就寓義深刻,意味著男方“下茶”定親,永不反悔。除婚前禮儀用茶外,在不少地方的結婚儀式上,更少不了新娘子向公婆獻茶的禮儀。在獻茶儀式上,新娘子首次稱呼自己的公公婆婆為爸媽,意味著從此以后成為一家人,自己也要和新郎一樣孝敬父母。(四)祭祀用茶溝通祖先神靈歲時祭先祀神,常供之外,往往用茶。在豫南的信陽平橋區,人們除夕祭祀祖先時,“祭品豐儉稱家,并陳果實、酒茗、粳米飯”[35]704。在光山縣,在臘月二十三“小年”祭灶時,“夕以飴茗齋供”[36]90。飴是膠芽糖,用來粘灶王之嘴,免得他到天上有不利言語;茶則是給灶王潤口的。既給灶王潤口,又要粘住其嘴,這灶王也實在難當,反映出中國人對神既敬奉又捉弄的態度。信陽平橋區和光山縣均位于豫南大別山的產茶區,人們以當地所產的茶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可謂當然,不足為怪。中原地區的不少地方,并非產茶區也以茶茗祭祀祖先和神靈。如豫北的浚縣,“元日”時,“先期作湯餅,汲井花水烹茶,晨興設幾陳于前榮,家長率眾北面,闕九頓首,然后祀影堂,啟門詣各祠廟進香,往來相賀”[37]305。豫西的靈寶縣,農歷六月初六有“士民各赴先塋,奠茶湯,化紙錢”的習俗,之所以如此,“蓋因盛暑苦渴,亦仁孝之俗也”[38]279。在舞陽、汝陽、南陽等地,八月十五中秋節祭月時,除了瓜果月餅之外,也要用到茶茗[39]636;[40]102;[41]240。這些非產茶區的祭祀用茶,均應來源于外地。本地不產茶葉,即使購買于市場,也要用茶來祭祀祖先神靈,這深刻反映了中原茶文化底蘊的深厚。豫中南、豫西的一些縣市,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至二月二日“龍抬頭節”之間,多用“米茶”(“面茶”)祭神祀祖。如陽武縣(今河南原陽一帶),正月十三日“炒茶面、蒸大饃敬神”[3]341。舞陽、泌陽、偃師等地,元宵節用米茶祭祀神靈和祖先[39]636;[42]166;[11]289。中國人有“食祭余”的傳統,認為食用祭神之后的食物,可得到神靈祖先的保佑。因此,用于祭祀的米茶,最后也落入了人們的胃中。如偃師在二月二日“龍抬頭節”,“作面茶,供獻畢合家咸食,曰‘完茶’”[11]290。

中原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婚禮用茶、茶會等茶文化的不少內容是在中原地區首先形成的?;槎Y用茶,前文已述,茲不贅述。茶會又稱“會茶”“湯社”“茗酌”等,是文人品茗論詩談文的聚會。茶會正式形成于北宋時期,當時的中原地區是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文人舉行茶會蔚然成風。京師開封的太學生們經常以茶會的方式交流信息,指斥時政,朱彧《萍州可談》卷一載:“太學生每路有茶會,輪日于講堂集茶,無不畢至者,因以詢問鄉里消息?!保?3]11中原茶文化保留有大量中國茶文化演變的遺存,如歷史上的煎茶、點茶,目前在大多數地區早已銷聲匿跡,但在中原地區仍有煎茶、點茶的遺存。中原的面茶、米茶、杏仁茶、油茶等,均可視為沒有茶粉的傳統“煎茶”或“點茶”。它們是中原由全國中心地區淪落為邊緣地區,特別是普通居民在買不到茶或買不起茶的情況下,為維持“吃茶”傳統而不得已的變異。這可以從豫西澠池人吃“米茶”不用筷子這一傳統管窺之,嘉慶十五年《澠池縣志•歲時民俗》載:“‘元宵’,碾米為面,雜以豆、菜、杏仁成粥,名曰‘米茶’,食不用梜?!保?4]101“梜”即當地對筷子的俗稱。古人吃“煎茶”“點茶”時,是不用筷子的?!懊撞琛庇伞凹宀琛薄包c茶”演變而來,故澠池百姓吃“米茶”不用筷子。中國傳統文化崇“中”尚“和”,強調求同存異,即儒家所謂的“和而不同”。中原茶文化對中國的“中和”傳統文化表現得尤為突出。明清以來,“茶”字在中原地區的內涵極其豐富,它既特指茶葉,又指茶水,還指各種代茶的飲品和受歷史上煎茶、點茶影響而不含茶粉的一些糊湯。表面看來,中原“茶”具有歧義性和多樣性,但它反映的正是中原居民對“茶”不同概念的包容,不同的“茶”在中原和平共存。中原茶的“和而不同”,正是中國“中和”文化在茶文化上的具體表現?!昂投煌笔恰爸泻汀钡某跫夒A段,有機地“融合”方為“中和”的高級階段。中原茶文化也體現了中國文化強大的變異融合性。以“以茶待客”習俗為例,北宋時中原地區流行來客獻茶、點湯送客。契丹人建立的遼朝則正好相反,流行來客獻湯、啜茶送客。建立金朝的女真人也有宴罷飲茶的習俗。宋遼對峙時期,來客是獻茶,還是獻湯,反映了漢族與契丹族不同民族身份認同的巨大差異。在金人統治下的中原地區,來客獻茶、獻湯開始混淆。金元以后,中原人將“湯”也稱之為“茶”?!安琛薄皽比诤?,皆用于待客,不復有任何矛盾和沖突,漢族茶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茶文化在中原地區有機地融為一體了。

作者:劉樸兵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