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育人內涵和路徑
時間:2022-09-29 09:41:20
導語:古代文學育人內涵和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精到安排了“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進單元結構,中國優秀文學大量融入,為小學語文學科育人提供了新的切入口。該文論述了中國古代文學育人的內涵及育人的功能與路徑,強調保持好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之間的平衡,在學好祖國語言文字的同時,塑造學生積極向上的思想和人格。
【關鍵詞】古文;語言;育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的“前言”指出:“語文課程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薄肮ぞ咝院腿宋男缘慕y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苯y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精到安排了“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進單元結構,中國優秀文學大量融入,為小學語文學科育人提供了新的切入口。
一、中國古代文學育人的內涵
(一)傳承中國經典,理解文化密碼
中國的語言文字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久遠的文字之一。統編版教材中收納的大量中國古代文學,為孩子們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提供了范例。在老師的引領下,孩子們學習誦讀、理解、積累,傳承中華經典;學習欣賞、聯結,感受其中蘊含的美麗意境,揭秘其中文化密碼。
(二)實現語言建構,精確語言運用
中國古代文學經受漫長時間的考驗,保存了許多獲得公認的珍貴作品,其語言文字的典型性和表達的規范性,對學生的語言建構提供了學習和借鑒的“榜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孩子積累語言,通過模仿進行語言實踐,在反復運用的過程中,逐步達到精準貼切。
(三)促進思維發展,培養思維品質
小學階段孩子思維的發展,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小學語文教學對孩子聽說讀寫等多項語言能力的培養過程,也是促進孩子思維的發展的過程。古代文學以其簡潔的語言和豐富的內涵,給孩子在內容理解、信息處理、情感體悟和實踐運用上不斷提升,優化了孩子的思維品質。
(四)提升審美鑒賞,發展個性創造
古代文學以獨特的樣態和韻律,給孩子們語文學習帶來了愉悅、情趣。反復涵泳、吟唱喚醒了孩子們對文學的渴望與熱愛;多番咀嚼、體悟,滋潤豐盈了孩子們的內心。
二、中國古代文學育人的功能與路徑
(一)獨特樣式凸顯民族風
古代詩詞和散文是中國古代文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收錄了129首古詩詞,15篇小古文,她們樣式獨特,簡潔又富有內涵,整齊又具有節奏,再輔以漢字特有的美感,傳遞出特有的中國風。行款美 現代課本中的古詩詞都以橫排形式呈現,但在許多古詩詞教學的課堂中,都不約而同地恢復古詩文“原貌”,將無標點豎排形式展現給孩子們。一位教師執教《長相思》,在朗讀時將這首詞以豎排形式呈現,讓學生反復誦讀。豎排書寫形式是中國書法特有的,教師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讓孩子們領略“牽連呼應,筆斷意連”的流暢之美和古樸之美。漢字美 課本中呈現的漢字都是印刷體楷體,有些教師在呈現上獨具匠心。特級教師姜樹華在海門東洲小學展示了《楊氏之子》的精彩教學。《楊氏之子》是南宋筆記小說《世說新語》中的一篇小古文。在上課之前,姜老師電腦上拷貝了課件,安裝了隸書字體。為什么這樣安排?這個問題在第一個“背誦”的教學環節得到了解答。用隸書呈現了這篇小古文的豎排無標點形式,明確告知學生:這種字體叫隸書。一位同學朗讀全文時并沒認出幾個字,他的“讀”其實就是“背”,那幾個認得的,是給孩子背誦的提示。學生認不認得“隸書”并不重要,關鍵是知道了隸書,正式與隸書見面了。音韻美 每首詩詞都是一首曲子。雖然許多詩詞的曲譜、樂調失存,隨著人們對古典詩詞探索越來越深入,古典詩詞歌曲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越來越多的老師將吟唱詩詞移植到課堂,讓學生在領略詩詞深入內涵的同時,感受到詩詞特有的音律美?!堕L相思》教學的最后環節便是讓孩子吟唱這首詞。在孩子們童聲吟唱中,詩詞魅力激蕩著每一個人的心。
(二)品味言語感悟民族魂
中國古代文學中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結合作品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經歷,通過品味語言,能更好地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奮進美 教學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通過品讀上闋“山一程,水一程”想象、體會行軍之艱難辛苦;通過下闋“風一程,雪一程”的閱讀,感受思鄉孤寂之苦。有些老師教學到這里就終止了,有位老師教到這兒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這樣思鄉思親,還要離鄉行軍呢?”在這一問題的驅動下,孩子們掀起了頭腦風暴,有的說被迫,有的說無奈,還有的說軍令不可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老師抓住時機,給出納蘭性德的生平資料:文武兼修、一等侍衛……讓學生邊讀邊思考。討論結束時,一位渴望建功立業的納蘭性德形象水到渠成地樹立起來。仁愛美 比較閱讀是教師們經常使用的教學策略。教學《楊氏之子》時,姜樹華老師也使用了這一策略。他在學生讀懂了楊氏子的“聰、慧”后,又帶著孩子探討“甚”字。在《世說新語》中有二十幾個寫孩子故事的,只對楊氏子用了“甚”聰慧,為什么呢?問題拋出后,姜老師出示了《孔文舉七歲》《張吳興八歲》兩個小故事,讓孩子們讀完再來回答問題。經過閱讀和討論,學生終于明白:相較于孔文舉的針鋒相對,張吳興的出言不遜,楊氏子的回答更顯平和、機智,突顯了楊氏子身上的仁愛謙和之美。幽默美 五下《楊氏之子》中的孔君平,偶然遇到楊氏子,碰巧招待的水果中有楊梅,于是逗趣地問:“此是君家果?”既是玩笑之言,當以逗趣回之:“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問一答中盡顯智慧與幽默。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中國人并不缺乏幽默感。
(三)實踐語言激發民族智
古代文學中的一個個故事蘊含著大智慧。要引領學生在語言閱讀中感受智慧,在語言運用中發展智慧。想象智 統編版教材中的古文和古詩詞一樣,語言簡潔卻意韻深遠。如何通過簡潔的語言體會深遠的意境呢?要靠豐富的想象。《伯牙鼓琴》中對琴聲的描寫只有“巍巍乎若太山”“湯湯乎若流水”兩句,其中的意境就藏在“巍巍、湯湯”這兩個疊詞之中。教師借助“泰山”“流水”的視頻、圖片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反復吟誦、品味,想象琴聲之中飽含激越磅礴,浩渺翻騰,再通過朗讀展現出來。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學習語言的運用,教師引導孩子們想象琴聲中還能聽出什么?按照“巍巍太山、湯湯流水”的例子再說幾個?!靶煨烨屣L、皚皚白雪、潺潺流水、瀟瀟春雨……”優美的詞語一個接一個從學生口中流淌而出,伯牙的琴聲變得更加豐滿了。應對智 智慧的閃現往往就在應答之間?!稐钍现印分忻鎸拙降耐嫘Α按四司夜?,楊氏子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睏钍献用牖孛畲鹬型钢笾腔邸W生是否真的明白這份智慧呢?老師引導學生“如果來的是黃君平、李君平、姜君平,楊氏子又該如何應答呢?”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未聞黃瓜是夫子家菜?”“未聞李子是夫子家果?”“未聞生姜是夫子家菜?”在語言運用中,學生真正明白了楊氏子的“甚聰慧”。計謀智 《西門豹》選自《史記·滑稽列傳》,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文中的西門豹盡顯超凡智慧。課后習題“西門豹懲治巫婆官紳的辦法好在哪里?”就是引導孩子感受西門豹的智慧的。對于這個問題,學生的難點就在于如何理解西門豹的做法對百姓的意義。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教師設計了實踐性題目:“當巫婆被扔進河里卻沒有再上來時,老百姓想:_________________;當官紳頭子被扔進去還是沒有上來時,老百姓想______________;當其他官紳磕頭求饒時,______________;最后,老百姓們明白______________?!痹谶@樣一個推理想象的過程中,學生清楚地感受到西門豹的人物形象。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在育人方面的優勢顯而易見,但“小語姓語”,如何掌握好“度”,保持好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之間的平衡,在學好祖國語言文字的同時,激發孩子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塑造學生積極向上的思想和人格,應是我們不懈探究的方向。
作者:羅妹
- 上一篇:談古代文學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 下一篇: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