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9-29 09:45:27

導語: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細致探討與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意義及其必要性,最后提出改革策略,希望可以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順利進行貢獻綿薄之力,充分發揮出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效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培養出優秀人才。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改革

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當中占的比重極大,同時也是社會建設與發展階段保障人才供應的重要措施,充分保證教育的質量以及效率的同時也有利于助力社會建設與發展水平得到提升。《中國古代文學》是成人教育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中國古代文學》教育可以使學生了解到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學知識,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學生逐漸了解與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知識背后所代表的文化體系、古人價值觀念以及道德追求等,這對于人才培養水平的優化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進一步提高《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所取得的成效,強化人才培養的水平,并有必要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當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用以助力《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切實向前推進。

一、《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意義

課程思政指的是構建起全員、全程、全過程育人的形式,用以逐漸加強各種課程類型與思想政治課的融合程度,使其他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同步進行,從而逐漸在教育工作中形成課程之間的協同效應,且將立德樹人理念作為教育的最為根本任務,切實優化教育工作的質量以及實效性。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融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當中則可以全面提高教學所取得的成效,從而在完成《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任務的同時實現對學生的品質培養,令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從而以更加飽滿的情緒狀態面對各項學習任務,這對于學生學習質量以及效率的優化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過程之中逐漸構建起以課程思政理念為核心的創新性教學形式,從而使《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井然有序地向前推進,并且高質量完成教學工作的目標。此外,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當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理念也符合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要求,有利于充分發揮出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作用,進而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高素質人才。

二、《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必要性

在我國教育事業中,對于學生的思想引導以及道德品質教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提高教育工作質量以及效率的關鍵性一環,通過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可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追求,使學生逐漸擺脫低級趣味,進而逐漸形成遠大的理想抱負。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注重細致的思考與分析,積極引導與塑造學生的思想品質,以課程思政的理念為核心構建起全新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形式,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高質量完成《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工作[1]。從本質上來說,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當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是一項創新性教育舉措,同時也屬于必要性的教育方法,通過課程思政的理念可以強化學生思想認知,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同時也能夠有效將立德樹人的理念融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之中,這對于教學工作效率以及水平的優化可以起到積極的影響,同時也可以在《中國古代文學》的范圍之內構建起良性的教育循環,全方位優化我國人才培養工作的實效性。

三、《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策略

(一)強化和教學流程與環節的銜接

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為了充分發揮出課程思政的作用,提高教學工作的質量以及效率,首要任務便是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過程進行細致的思考以及分析,研究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階段涉及哪些教學環節以及流程,隨后綜合考慮如何在各教學環節以及流程當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理念,這樣才能對學生起到良好教育作用,更加優質地完成教學過程。一是保證知識銜接的流暢性:教師需要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當中的某一課程進行細致地分析與研究,剖析在課程當中所涉及的各處知識點,并且進行全面的統計匯總,研究在課程之中各個知識點的導入形式,確保各處知識點在教學階段的銜接流暢性,從而使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達到循序漸進、融會貫通的效果。隨后也需要將各種知識點整理成樹狀圖展示給學生,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記憶效果,隨后在每一處知識點的剖析與研究當中融入道德引導措施,從而達到對學生的德育效果,切實優化《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實效性。二是細致規劃與設計各課程環節:教師需要注重對課堂教學階段的各個環節以及流程進行細致規劃,這樣才能保證課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當中[2]。例如:教師可以在完成某一處知識點的教學過后帶領學生剖析其所代表的價值內涵,之后采取相應的德育引導對策,這樣便可以實現德育引導與《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知識教學的相互融合,充分發揮出課程思政的作用,切實優化《中國古代文學》教育工作的質量以及實效性。

(二)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引導同步進行

為了全面提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工作的成效,確保《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井然有序地向前推進,并且實現課程思政理念的有效融入,需要在教學期間注重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引導同步進行,從而充分發揮出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作用,提高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一是注重塑造學生思維模式。首先教師需要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開展階段積極塑造學生正確的學科思維模式,并且深刻記憶《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所涉及的各處知識點,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對學科知識點進行深入地剖析與研究,這樣有利于達到既定的教學成效,同時使學生形成良性的思維模式,幫助學生在持續不斷的思考與分析之中提高道德認知以及思想水平,使課程思政理念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育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二是積極塑造學生品格。積極塑造學生品格同樣也是有效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的關鍵性舉措,有利于提高《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指導以及實效性。首先,教師需要充分注重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之中的每一處知識點教學,能夠帶領學生對于期中知識點進行深入地剖析,研究知識點背后所代表的道德體系,這對于學生道德認知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追求以及道德認知,進而助力教學工作達到既定的預期。

(三)以古代價值觀念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

古代文學是古人的智慧結晶,在其中可以折射出古人的價值追求以及道德體系,因此便有必要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過程之中著重以古代價值觀念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進而使古代優秀傳統文化在當前學生群體當中得到廣泛的傳承以及弘揚,同時也充分發揮出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作用,高質量完成《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目標。一是注重對古代價值觀念的剖析與學習:首先,需要帶領學生對于古代文學知識背后所代表的價值觀念進行剖析與研究,探討古代文學知識背后所折射出的古人價值追求,這樣才能使學生逐漸了解到我國傳統價值體系,學習到其中的正確思想道德觀念,隨后便可以號召學生效仿古人,學習古人的價值追求,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提高教育工作成效[3]。例如:“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中所體現出的便是忠君愛國思想,教師對這一處知識點的教學也需要進行適當性地延伸以及深入解讀,使這種忠君愛國思想可以引導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樣便可以有效提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成效,達到對學生的良好思想引導效果。二是定期組織學生學習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當中包含許許多多優秀的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其屬于我國古代先賢的智慧結晶,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以及智慧,因此積極學習與弘揚古代優秀傳統文化也有利于對學生的思想引導效果,從而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充分發揮作用,促使學生更加優質地完成《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過程[4]。例如:以半個月或者一個月為周期開展一次學習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在活動當中教師需要號召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通過搜集與剖析古代文學知識的形式研究其背后所滲透出的價值體系以及道德追求,這樣便可以在學校的范圍內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進而達到良好道德教育效果,使課程思政的理念有效融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之中。

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理念至關重要,有利于切實提升對學生的德育引導效果,使學生逐漸成為品學兼優的高素質人才,進而在畢業之后積極投身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并且能夠扎根于基層,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身的光和熱。

參考文獻

[1]羅美娟,曾鵬瑞.淺談《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23):156-157.

[2]劉小姣.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文學課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以古代文學課程為例[J].酒城教育,2020,(1):16-20.

[3]姚曉娟,趙陽.新時代高師院校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實踐路徑的創新與探索[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9(3):180-183.

[4]陳嬋娟.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研究——評《弦歌不輟: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論稿》[J].新聞愛好者,2020,505(01):112-113.

作者:劉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