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課程傳統教學方法
時間:2022-09-29 09:51:02
導語:古代文學課程傳統教學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教育教學方面的新變化導致高校對線上課堂的需求不斷加大,這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傳統教學要適應新的課堂模式而發生改變,特別是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必須調整心態和教學方式,嘗試課堂翻轉;將知識輸出與自學討論相結合,強化能力訓練;做到有效互動,延伸課堂時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內在動力;重視體驗,采取多種手段將虛擬想象與真實融會貫通。
[關鍵詞]線上課堂;教學方法;互動;體驗
2019年9月教育部的《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指出了本科課堂教學發展的新方向:“著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線下、線上、線上線下混合、虛擬仿真和社會實踐‘金課’。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態,推動課堂教學革命。”在傳統的師生面對面的線下課堂和近十年開始發展的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逐漸合流共存、互促發展的當下,教師需要在實踐中邊學邊研究,總結出適應網絡教學、提高課堂質量和智能教育新形態發展需要的經驗和方法。網絡與軟件等問題通過不斷改善、試驗和篩選都可以很快從技術層面得到解決,而對于離開了面對面交流的師生來說,最為重要的當然是如何提高線上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并且為以后的混合模式教學做出有益探索,打下良好基礎。在教學方法上,以下幾個新變化是需要重視的。
一、選擇合適網課平臺,調整教學心態與教學方式
教師們對于網課軟件的基本和最核心要求有兩個,一個是平臺穩定,網絡通暢;一個是最大限度還原線下課堂狀態,特別是互動性和儀式感。在隔空對話的課堂上,保持及時有效的互動溝通與對知識和學習的敬畏及尊重是非常必要的。需要選擇既能提供即時交流和資料共享的功能,又能保證學生們完全參與到課堂中來的平臺。教學心態及方式的調整主要體現在,在不能及時通過眼神和表情甚至肢體動作來確認教學效果的情形下,教師如何完成獨角戲式的演講教學,并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通過討論和自學達到好的學習效果。首先要做到的是營造出課堂儀式感氛圍。比如按時上下課即一個信號:雖然沒有教室,沒有鈴聲,但是教師和學生都要遵循課堂基本規矩。其次需要在講課過程中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并調整自己的授課結構、語速等,以多種方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幫助他們盡快融入課堂學習氛圍。線下課堂中教師可以隨時調動學生,甚至可以通過“表演式”教學取得一定效果。而線上課堂中,網絡帶來的時間滯后性以及彼此所處的“虛擬”狀態對師生交流產生很大影響,因此,需要了解和挖掘網絡授課的優勢,盡可能揚長避短。教師需要充分備課,所有內容都要規范精熟,表達要精準簡練。網課的優勢之一就是方便學生回看復習全部內容。教師講課過程中的口誤在線下課堂也許不會引起注意,但在網課上哪怕只有一個字錯了,可能就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同時,課件的制作也可以更多利用互聯網優勢,有效拓展學習范圍。此外,教師還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來統計學生學習情況,及時把握學生學習狀態的差異,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動態,收集學習反饋,以便調整教學方法和提升教學質量。
二、課堂部分翻轉,知識輸出輔以自學討論,強化能力培養
翻轉課堂已經被證實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新模式,很適合線上教學使用,結合課程特點,能夠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彌補線下課堂的缺失。對于古代文學課程,傳統模式下師生之間的交流主要在課堂上,教師忙于把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學生忙于梳理和背誦,師生集體對文本的深入探討和文學思想的延伸思考少之又少。完全的翻轉課堂要準備大量的、隨時需要更新的學習資料,重新設計課堂模式,完成和批改高頻次作業等,在目前課時和課程結構不變的情況下難以實現。綜合傳統教學模式和翻轉課堂的整體特點,結合線上教學實際需要,筆者認為采用傳統教學+部分翻轉的方式授課,效果相對較好。把知識輸出與個人自學和分組討論結合起來,形成“教學—自學—討論—獲得”的學習鏈條,以教促學,以學促思,教師通過引導學習和思考幫助學生最終達到知識和能力的“獲得”,并以作業和考試來檢驗成果。目前在校的大學生,整體知識基礎呈現越來越強的特點,這使得討論型課堂無論從活躍程度還是研究深度上都具備了一定的意義和價值。筆者在一學期網課過程中,邊教學邊調整,設計了個人作業、小組討論、分組講解課文等十數次翻轉模式,每次作業和討論之后適時給出評價和建議,同時鼓勵課堂上的協作學習和示范。分組講解課文可以真正實現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互換,筑牢知識基礎,拓展學習邊界,組織學習并對學習成果進行有效的輸出。這樣可以鍛煉與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提煉觀點、篩選材料、對比研究、判斷總結、深入獨立思考和邏輯表達的能力,使學生將新的內容與思維方式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組織學習,同時強化學生之間個性化的交流及學生個人的責任感等。通過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全面協作,達到學生可以多途徑吸收新信息并拓展思維,而教師能夠給予及時的、糾正性的反饋的良性學習局面。這種方式上的轉變,可以讓學生根據各自的特點、基礎、能力和興趣做到對知識的全面掌握和有效的延伸探索,也促進了差異化教學的發展。
三、有效互動,延伸課堂,完成“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部分課堂的翻轉式教學,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深入探索的欲望,而課上課下有效的互動和引導啟發,可以使課堂充分延伸,激發學生融會貫通,將探索延伸到更廣闊的范圍,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研究能力。課堂延伸包括內容延伸和時間延伸兩部分。線上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雖然缺少了表情和肢體的輔助表達,但不再受到時間和距離的約束,消弭了時空限制的影響,充分交流成為無比方便的事情。無論數量還是質量,線上教學的互動成效都更為突出。課堂上教與學的互動,常常以教師為主導,用啟發式提問促使學生思考,設計多維度互動活動,對于同一文本的不同演繹,可以通過搶答、投票、討論等方式了解大多數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解釋或者引導。讓大多數學生都能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得出答案,并在討論中培養協作技能,拓展思維,從而激發“我要學”的興趣意識,逐漸擺脫對老師和名家的盲目迷信,意識到辯證而全面地分析研究和獨立思考的重要性。通過這種綜合互動式教學,教師指導和幫助學生應用新知識或查閱更多資料以獲取有用信息,進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課堂之外學與教的互動,往往是由學生首先引發,以解決課程中的疑問為切入點的,是“要我學”部分中的疑問。有同學對魏晉清談中常用道具麈尾與拂塵的關系產生興趣,提出是否可以做相關研究。在教師的肯定、鼓勵和相關思路的指導下,該生通過檢索資料、大量閱讀、整合梳理、分析研究,完成了一篇涵蓋文學、哲學、語言學和社會文化等諸多層面的小論文,從論文格式到語言表達,從文獻收集到邏輯思考,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又如,有同學課后復習時,在網絡檢索《人間世》原文和注釋,發現多篇文章中某個句子與PPT中不一致,因此向教師反映是否PPT寫錯了。這體現出學生對網絡的盲目信任。所以教師借回答這個問題,將如何正確檢索資料在群課堂里做了相應說明,糾正了學生“網絡上的都是正確的”的想法。此后的教學中再遇到資料查閱情況,學生們都開始有意識查找權威版本、第一手文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是各種各樣的,是單純的輸出型教學法不能全部觸及和解決的,需要在課上課下的互動中及時發現答疑。在解答疑問的同時,教師應當分析學生產生疑問的原因,增加對相關作品或者文化知識的介紹、對本學科領域學術研究方法的介紹、對讀書方法及應讀書目的指點等,啟發學生形成理性和思辨的品格,促使其從解決疑問向著主動學習的方向延伸發展。
四、重視體驗,多種手段結合,從虛擬想象到虛擬真實融會貫通
傳統課堂對于文學作品的分析,無論是教師主導還是翻轉課堂,都存在一個現實和想象的界限,教師和學生常常用著“有我”的方式去解讀古人的詩詞文賦。文本是扁平的,師生是立體的,作品和解讀者時空對立,需要依靠一定程度的想象去體會作品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線上課堂弱化了學習過程中的現實干擾,師生憑借網絡同處虛擬世界,對話或文字與文學文本的呈現并無太大差別,從虛擬想象轉為虛擬真實,對文本的藝術感受更接近莊子的生命體驗哲學,再輔以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學生朗讀和虛擬實踐的結合,教學過程可以呈現出三維立體的生動效果。強化虛擬真實的方法之一是誦讀文本。在現實課堂上朗誦課文,讀者和聽者都很容易受到環境影響而“出戲”。但在網課中,電腦背后的師生面孔在朗讀聲中都不復存在,出現在屏幕上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古人。在這種體驗氛圍中去理解“體物寫貌”“含蓄蘊藉”“慷慨悲涼”“峻切剛烈”等都會更真切深刻。根據不同的文本設計不同的誦讀方式,也能收到較好的課堂效果,比如南朝民歌《西洲曲》,在普通話朗誦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以各地方言朗誦,同樣的文字,不同的方言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當粵語版《西洲曲》出現的時候,學生們紛紛表示:粵語讀起來感覺最接近這首詩的本來面目。于此教師適時插入永明體的相關介紹。這樣的誦讀有著聯系不同作品、貫穿文學發展和深化藝術欣賞的作用。體驗是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互聯網的發展,VR技術的應用,使得體驗不僅僅存在于當下,也可以將過去和未來結合起來。而文學作品的體驗也可以借助于網絡變得更加清晰真實。“深入而持續的體驗對我們的影響最大,在我們自己的身體和意識中留下了持久的烙印。通過轉換式體驗,我們不僅學到了更多的東西,而且學會了從不同人物的角度看待事物。”(詹姆斯等,2014)把文本解讀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現實生活在線上課堂中成為另一種虛擬真實:當讀著那些反映遙遠過去生活內容的文字的時候,生活的場景在眼前出現,現實生活文學化與文學作品生活化在網課上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堂涉及的古代民歌中的“襯字”,以巴東鄂北流行的竹枝詞為例,一直到現在都還有創作和傳唱,教師由此引發湖北籍同學關于唐崖土司城一帶的喪歌、龍船調等山歌的傳承和保存的討論。這種討論讓學生意識到,民歌的發展是延綿不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因生活而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學生對民歌現實主義特征的理解更為深刻。
五、結語
目前線下課堂還是主要教學模式,但是,網課所具有的種種優勢會促使教學向著線上線下混合的方向發展。在未來,也許MOOC會成為教學模式的主要方向。因此在實踐中對線上課堂的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創新嘗試和總結經驗都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楊自犇.利用網絡平臺實現“停課不停學”的教學新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23).
[2]陳武元,曹葒蕾.“雙一流”高校在線教學的實施現狀與思考[J].教育科學,2020(2).
[3]楊昌菊.“縱橫管理”:在線教學實施方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0(11).
[4](美)詹姆斯·R.戴維斯,布里奇特·D.阿倫德.高效能教學的七種方法[M].陳定剛,譯.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李鑫 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 上一篇:古代文學與后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策略
- 下一篇:安全生產監管信息平臺應用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