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規劃設計傳統文化研究
時間:2022-06-15 10:15:28
導語:建筑規劃設計傳統文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首先對建筑規劃設計中傳統文化的應用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其后,從批判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兩個方面入手,分析了建筑規劃設計中傳統文化的應用原則;最后,圍繞實現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深度挖掘傳統文化內涵精神、體現傳統文化地域特色、借鑒學習傳統建筑風格四個角度,對建筑規劃設計中傳統文化的應用策略展開了討論。
關鍵詞:建筑規劃設計;傳統文化;“太極”元素
現階段,隨著社會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們越來越重視建筑產品整體效果的獨特性和藝術性,為建筑規劃設計人員的設計能力和文化素養提出了很高要求。據此,我們有必要對建筑規劃設計中傳統文化的應用進行分析研究,致力于尋找出兼具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建筑設計發展思路。
1建筑規劃設計中傳統文化的應用必要性
(1)在建筑規劃設計中應用傳統文化,是推動現代建筑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從當前來看,受到現代審美觀念和現代化城市建設方式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建筑產品在設計上越來越趨向于“千篇一律”,使得人們對建筑產品的好評度直線下降,甚至產生出一定的視覺疲勞感。據此,為了改變這一困境,建筑行業相關人員應積極從我國傳統文化領域中汲取養分、尋找靈感,進而創設出集傳統與現代于一體的特色建筑產品,為現代城市添加出新的審美特色。(2)在建筑規劃設計中應用傳統文化,是實現我國文化繼承的時代要求。提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建筑行業相關人員必須要秉持起高度的民族文化精神,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建筑產品的規劃設計當中,為現代人們了解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提供出有效的環境支持[1]。
2建筑規劃設計中傳統文化的應用原則
①批判性原則。我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多樣的特點,其難免會呈現出精華與糟粕并存的現象。據此,相關人員在結合傳統文化進行建筑規劃設計時,一定要秉持起批判性的眼光,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分析、篩選和調整,以此保證最終建筑產品質量、風格、審美等方面的積極優秀,并與現代生活、社會文明建設的實際需求相符;②綜合性原則。在實際的建筑規劃設計中,相關人員切忌遵循“拿來主義”,簡單地對“歷史”進行移植拷貝。而是在積極尋找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建筑技術之間的契合點,例如保留燈籠元素的外觀設計,而在其內部加入清潔性人工光源,或應用金屬材質表現木雕效果等。這樣以來,一方面能有效提升建筑產品的藝術性和設計感,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實現傳統文化在實踐中發展,在繼承中創新。
3建筑規劃設計中傳統文化的應用策略
3.1實現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領域的創新發展。要想實現出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規劃設計中的有效應用,相關人員在注重學習、借鑒和繼承的同時,也要做好創新與發展。以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為例:在該建筑的規劃設計當中,借鑒了我國傳統建筑原型中的很多元素。①從色彩設計的角度講,中國館運用了大量的“中國紅”元素,極大地彰顯出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紅色的喜慶、吉祥寓意。同時,中國館與我國著名傳統建筑故宮的顏色相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傳統建筑文化基調的傳承與發展;②從造型結構的角度講,中國館采用了我國傳統建筑中的斗拱設計方式,使建筑整體達成了良好的承重效果和抗震效果。此外,基于獨特的斗拱結構設計,中國館還呈現出了下窄上寬的視覺效果,與我國古代的冠冕形狀相似,與傳統文化主題“東方之冠”相一致,并表現出了現代化的設計感[3]。3.2對傳統文化的內涵精神進行深度挖掘。為了更好地將傳統文化“化為己用”,相關人員不但要做好各類傳統符號、傳統形制、傳統建筑結構的應用融合,更要對這些元素進行深入探究,致力于尋找出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理念、哲學思想和社會精神。例如,在將“太極”這一符號元素融入到實際的建筑規劃設計中時,相關人員還需要透徹、全面地了解太極黑白圖案中傳遞出的“陰陽調和”思想,并據此感悟古代典籍中對于太極的“太極只是一箇混淪底道理,里面包含陰陽、剛柔、奇偶,無所不有”(《朱子語類》)、“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等內涵解讀。這樣以來,相關人員便可將太極理念結合到光影設計、空間規劃當中,呈現出虛實結合、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使傳統文化由表象至內涵地融于建筑設計產品,又與我國傳統文化領域中藝術的至高境界———“神形兼備”達成契合。3.3在建筑規劃設計中體現傳統文化的地域特色。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使得不同地域產生出的傳統文化也具有很大差別。由此,為了實現建筑產品與所處環境、用戶情感之間的深層聯結,相關人員也必須要注重地域性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設計中的體現。例如,在東北地區,可以將“薩滿文化”作為建筑規劃設計的理念基礎,并把虎神、鷹神、鹿神等圖騰元素加入到裝飾風格、裝置設計當中,營造出主題化的視覺效果和文化效果。這樣以來,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建筑產品與滿族、赫哲族、蒙古族等北方民族的地域情感契合性;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提升建筑產品整體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起到一定的文化繼承與傳播作用。同樣的,在進行四川、重慶等地的建筑規劃設計時,相關人員應積極變換思路,將“巴蜀文化”作為理念基礎,注重建筑整體風格的“古色古香”,以及各類木色材料在建筑結構、裝飾中的應用,從而良好地呈現出“天府之國”的獨特魅力,為人們帶去極具親切感的文化體驗和視覺體驗。3.4致力于從傳統建筑風格中獲得啟示。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傳統文化與各地區人民的實際生活相互結合,孕育出了多種集實用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建筑設計風格。現階段,人們通常根據設計特點、建筑結構、應用元素等差異將我國中國傳統建筑分為多個風格派系,如徽派、京派等。其中,徽派建筑以“青石白瓦,高墻深院”為特點,常表現為以高深天井為中心的內向合院。當雨季來臨時,四面屋頂的雨水都會統一流入到院中天井內,被稱為“四水歸堂”,形象地彰顯出了古代徽州商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經營心態和文化思想,并對現代建筑的綠色節水設計做出了啟示[3]。京派建筑強調“對稱分布,如意吉祥”,以四合院最為典型和著名。從文化方面來看,京派建筑無論是在紋飾雕刻、裝置設計,還是在結構規劃、尺寸選擇上,都是極為考究的。從紋飾裝置上講,既有以“福壽雙全”為寓意的蝙蝠、壽字元素,又有體現屋主人意趣、志向的字畫楹聯;從結構尺寸上講,京派建筑大多崇尚坐北朝南、規矩中正,在表現出京城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文化思想的同時,也很好地保證了建筑整體采光性、私密性、層次性等實際功能需求,對現代建筑結構的科學設計具有很高參考價值。
4總結
總而言之,把傳統文化應用到建筑規劃設計當中,是實現建筑行業發展、推動社會文化傳承的必由之路。分析可知,通過明確傳統文化繼承應用的重要性,結合批判性、綜合性兩個原則,進而實施出挖掘文化內涵、突出文化特點等手段,并做好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協調融合,能有效提升建筑產品的生命力、設計感和藝術性。
參考文獻
[1]劉沅.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設計中的應用[J].四川水泥,2016(10):52.
[2]李明.試論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設計中的運用[J].江西建材,2014(24):20.
[3]馬長新.基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建筑規劃設計探討[J].門窗,2013(12):238~239.
作者:趙芳 單位:貴州省安順市規劃設計院
- 上一篇: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思考
- 下一篇:園林建筑設計文化傳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