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時代性與文化性研究

時間:2022-06-03 10:45:12

導語:建筑的時代性與文化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的時代性與文化性研究

[摘要]伴隨著國內城市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在城市緊隨時代步伐的更新發展中,既有建筑難以協調于其時代環境的問題愈發突出,因而,以城市特色這一視角,來對城市中的既存建筑保留利用、更新改造展開具體探討變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城市特色;既有建筑;更新改造;利用

保留既有建筑本身就是城市特色中的一大組構要素,針對其而展開的保留利用以及更新改造對于城市而言意義非凡。除了表面上所展現出來的對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資金節約措施外,其亦是對于人文精神的一種持久延續,是一種對于城市歷史文化的傳承以及再現。筆者在本文中先是描述了城市特色視域下既有建筑的保留利用以及更新改造的原則,然后基于城市的整體特色設計這一視角,點明了環境融合、文化傳承、時代更替這三大既有建筑的改造更新策略,以力求建筑和街區、建筑和城市、歷史和未來的高度統一。

1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及更新改造原則

1.1保留利用的基本原則

針對于既有建筑而展開的保留利用工作應當要契合于真實性以及完整性這兩大基本要求。既有建筑以及其相關環境本身所具備的地方特性或是民族特性,則是對保留利用措施展開真實性以及完整性判定的依據,基于這一點,可著重的去突顯出城市中既有建筑本身的特色。就真實性來講,需對其予以考量的問題具體有,保護利用措施要能夠體現出傳統方法的建設地點、朝向、具體位置、空間布局、樣式結構、使用功能、特殊工藝、民俗等有關要素。而就完整性來講,則應當要考慮到保留以及維持既有建筑在各大有關要素間(譬如說單體和群體間、建筑和環境間)實際存有的無形與有形的本質關聯。

1.2城市特色視域下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原則

1.2.1時代性原則。更新改造城市中的既有建筑,應當要將建筑視作一個持續的新陳代謝的活力生命體。對其加以改造并且再利用的全過程,實際上就是要使得生命能夠擁有“時代性”的特點。當既存建筑已實現了某個歷史階段的特有使命之后,應當要將時代進步后的新功能融入其中,使既有建筑得以適應現代化城市中的多彩的文化、商業活動。如此一來不但可以使得原本和現代化城市格格不入的舊建筑重煥活力,且還可以借助于建筑的自我良性循環,來促進經濟的持久發展,令既然有建筑所處的地段得以逐步復興。

1.2.2文化性以及歷史性原則。在城市特色的諸多組構要素中,建筑本身以及建筑身上所具備的文化性,都顯得尤為重要。而既有建筑所具備的文化性,又常常難以脫離于其歷史痕跡,因此,這兩者可謂是緊密連接的。所以我們在對既有建筑加以改造時,應當要著力的去保留其文化性以及歷史性,應當要對城市既有建筑中所存有的文化及空間、歷史及空間的本質邏輯關系,以及建筑體量間所存的聯系性、結構體系、空間特點等,合理性的去突顯出其本身所具備的歷史文化以及藝術價值。當針對既有建筑來加以更新及改造時,應當要明晰化的去展示出既有建筑的歷史文化痕跡,展示出新建和原有的部分這兩者間的和諧性,同時還要明晰化的展示出其時代性。就原有的那一部分來講,切忌隨意性的或是過度的去拆改它、裝飾它,而應當要能夠謹慎一些的去開展一些必要的、輕度的改造,令其不但能夠契合于新功能,而且還能夠契合于建筑美學的要求。

1.3城市特色視域下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策略

1.3.1和自然環境相融合自然環境無疑是現代城市的構建基礎,一座城市形成自身特色風貌的全過程即是對于自然的適應以及改造的長久的演化過程。而對于城市而言,其特色風貌的形成還和該城市區域范圍內的山水格局密切相連,同時和城市中持續的演化著的、傳承著的城市民俗文化相互依存。既有建筑是城市特色風貌中的一大組構部分,因此,既有建筑必然也要受到城市的整體山水格局以及民俗文化要素的影響。所以,當我們在對既存建筑加以改造更新時,應當要能夠對城市中的諸多自然人文資源加以借鑒,以此為參照,去用心的將既有建筑身上所潛含的城市特色元素科學的提煉出來,以使其物質價值以及精神價值均得以提升,形成城市街區的格局、既有建筑的蛻變格局、城市現代化新建格局的相融。

1.3.2傳承既存時間較長的建筑從其空間尺度以及建筑肌理等要素上本就和現今時代的城市發展理念以及需求不同,而且其所在的街區往往亦和新建設的街區有著極大的風貌差異,這一點帶來了城市的總體特色風貌有所偏移。因此,應當要把既有建筑視作是城市現代化進程脈絡上的一個使古今可相互串聯的關鍵節點,對既有建筑本質上的城市記憶加以總結,然后將其和自身所在街區進行串聯,而其外在則以現代的新建筑元素加以改造,以使其能夠和新建設城區的總體視覺相融,對既有建筑自身的業態功能給予基本的尊重,同時將城市所具有的地理特性與之結合起來,以此來完成城市特色風貌的和諧塑造,對既有建筑本身的場所精神進行延續。通過城市總的風貌的綜合梳理,將城市空間以及文化資源、歷史資源科學的整合起來,對有關離散場所加以串聯后再將其歸于一個系統中,使得既有建筑物能夠和新的建筑物和諧一致,共同被歸入于城市特色風貌這一總體框架下。

1.3.3功能更替既有建筑的改造更新實踐務必要對原本所存的建筑功能業態充分尊重,并對現代性缺失的有關功能加以更新,可借助于對高新科技的應用來將有關的缺失功能植入進來,而對既有建筑原本的空間格局以及肌理分布加以保留,以使得城市得以保持文脈連續性。這一功能若需實現更新,還是應當要以技術手段為其基本策略,可以借助對諸多綠色技術的應用來完成改造城市中的既有建筑,使其得以和現代城市發展的總體需求相合,減少既有建筑的能耗,防范有不利于其周邊環境的影響,使得既有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都得以延續,促進既有建筑發展的可持續性。借助該手段來盡最大限度的減少對本來建筑的過度影響,使得建筑內部的那份集體記憶得以延續下來,達到真正的新與舊的無縫更替,使人們對于新的部分不至于有疏離感,引發城市記憶的遺憾缺失。

參考文獻

[1]劉淑婷主編.中外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李萱,趙民.舊城改造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經濟分析[J].城市規劃,2002(7):39-42.

[3]王建國,后工業時代產業建筑遺產保護更新[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作者:周麗麗 單位:四川遠建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