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特色在當代設計的應用表達

時間:2022-07-23 11:43:28

導語:建筑文化特色在當代設計的應用表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文化特色在當代設計的應用表達

摘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逐漸加快,各地區的經濟交流、信息傳遞更加緊密,文化差異逐漸模糊淡化。客家文化作為特定的區域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它源于中原的耕讀文化,在南遷時與閩贛粵山區土著居民的本土文化融合共生,民俗文化特色鮮明。從客家建筑文化形成的淵源、建筑形式特點和裝飾陳設等方面,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在拓寬現代設計理念、豐富設計元素和傳承客家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價值,并將其應用到現代空間設計中。

關鍵詞:客家建筑文化;當代設計;文化傳承;應用表達

從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至“太平天國起義”,中原地區的漢人因戰亂逃荒、行醫經商、政策移民和人口擴張等原因經歷了五次遷徙,并與沿途土著居民不斷沖突、融合,于明清時期最終形成客家族群。唐宋時期,中央政權通過推行“儒化”運動,使這里的多元族群有了一致的文化認同,也為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打下基礎[1]。文化認同決定族群屬性,因此,客家族群被確定為漢民族的一個支系,閩粵贛地區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還有散居在華南各省及海外各地的客家人,他們被稱為“東方猶太人”。客家人在顛沛流離的南遷歷程中,受盡苦難磨礪,他們對家園有著不一般的眷戀之情。因此,客家人很重視家園的建設,房屋對他們而言不僅僅是居所,更是心靈的寄托和歸宿。受到中原地區傳統建筑形式、客家人自身的氣質性格特征、遷徙地民俗和風水等因素的影響,客家建筑形式各異,在建筑功能、造型藝術、文化內涵上,都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本土設計師的設計風格逐漸趨于西化,對地域文化在設計中的運用有所忽視,眾多建筑空間設計作品呈現出刻板、單一的情況。本土設計師應當更多探索地域文化特色,將其融入到設計方案中,這既是文化傳承的需要,也是設計風格創新的召喚。

一、客家建筑的概況與文化特點

閩贛粵三地的客家建筑在造型種類上可分為土樓、圍屋和排屋三大樣式。這些建筑從平面上看有圓形、方形、半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狀,從立面外觀上呈現巨大的體量感,給人壁壘森嚴的印象。如土樓的外墻厚度約1~2米,建造三或四層,建筑材料有黏土、沙石、竹木等;外觀立面造型上或不設置窗戶,或在高處設置幾個望孔、槍眼、炮口和燈龕,整座土樓只設一個大門作為出入口,這樣的建筑形式可以有效防御敵人的攻擊、潛入,同時也滿足夜戰時的需要。在建筑內部,為了防止被圍困時缺糧斷水,樓內通常挖井取水,內部的墻壁會用蕨粉來涂刷,以便在需要時可以剝下來煮食充饑。有些建筑還設有傳聲口和密道,以便內外溝通和逃生之用。客家建筑作為記載客家族群歷史的有形載體,以它獨特的歷史積淀,體現出鮮明的文化特點。客家文化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中原文化情結、內聚向心理和對風水觀念的講究上,以及對崇文重教、關注宗族門楣、追求耕讀并重的傳統儒家思想的傳承[2]。客家文化特點在客家建筑中的體現也尤為明顯。比如建筑的組合形式基本維持中原地區傳統的合院式格局,反映出向心性、圍合性和軸線性,內部空間布局追求良好的鄰里關系,體現了對和諧秩序和道德文化的重視;客家建筑對朝向和布局都十分講究,追求宅基選址的環境優美,其理念原則都源于傳統文化中的五行、陰陽和天人合一的風水觀念;客家建筑中軸對稱的布局格式和主次有序的平面布置手法,體現出不偏不倚、不損不過的儒家中庸思想;客家人在建筑的核心位置設置祖堂宗祠,用來敬宗祭祖,始終堅守“敬神不如祭祖”的宗族觀念;客家人勤勞聰慧,將山地改造成梯田進行耕種,實現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客家人重視文化教育,除了用彩繪、雕刻、題字等來裝飾廳堂外,有些客家建筑中還設有書齋、學堂,彰顯“耕讀傳家”“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

二、客家建筑裝飾的元素

(一)獨特優美的造型藝術

客家建筑造型獨特,形成了層次豐富的群體組合方式、展現了較高的藝術審美性,創造了豐富多變的藝術效果。比如方形土樓,外形輪廓與天呼應,詮釋“天圓地方”的理念;厚重敦實的墻體與大地相連,和周圍自然環境相融,展現出粗獷、古樸和陽剛之美。

(二)豐富精美的雕刻裝飾

客家建筑的外觀雖然粗獷、古樸,但是在細節的裝飾上卻是十分精美考究。比如在雕刻形式上,運用了石雕、木雕和磚雕三種不同的雕刻類型。其中,木雕使用最多,多用于門窗、隔扇、梁柱和陳設物的裝飾上。根據所雕刻物件的不同類型,選用圓雕、深浮雕、淺浮雕或透雕等不同的雕刻手法去表現詮釋。雕刻呈現出的裝飾內容主要表達喜慶吉祥,以祥瑞寓意的花卉、動植物或人物為主要裝飾題材,包含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民間習俗等各個方面。雕刻表現手法和內容形式都極其豐富,搭配題字、繪畫、對聯和其他修飾物件的點綴,起到美化居住環境和提升文化內涵與生活情趣的作用,也展現了客家人的獨特審美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三)自然淳樸的色彩基調

客家建筑的色彩是經歷了歷史文化磨練而形成的獨特的、和諧統一的地域色彩。從色彩體系上把握樸素大方的基本色調,強調遵循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原則,從而構造出客家建筑樸素淡雅的整體形象。從整體色彩上看,客家建筑用沙石、竹木、黃色黏土等構筑墻腳和墻體,外墻不加任何其他粉飾,樸素大方;屋頂的黑色瓦片和墻體的黃色形成深淺對比、色彩鮮明,猶如一幅清新的水墨畫;黑墨或金漆的對聯,與墻體形成整體和局部對比的藝術效果。這些看似樸素簡潔的設計和色彩對比,透露出清新淡雅的美。建筑內部空間的主要色彩有黑色、土黃色、朱紅、明黃等色彩。在中國古代,明黃色幾乎只見于皇家或宗教建筑,而在這些客家民居建筑上也能見到這些鮮艷明亮的色彩,顯得尤為特別。客家建筑中的色彩美感來自與周遭環境協調統一后所形成的色彩對比,給空間設計帶來啟發。比如民宿類型的建筑空間設計,在重視環境選擇的同時,更應強調人與自然間的和諧關系,讓建筑、空間和自然環境三者之間相互映襯,不僅可以豐富視覺,還可以凸顯空間的層次效果。

三、地域元素符號在空間設計中的應用方式

客家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一部分,體現著客家人對自然、人文、社會、經濟等要素的智慧應用。現代設計者完全可以把其中具有客家文化意蘊的特征元素提取出來,形成獨特的文化符號,再用當代設計的手法去展現詮釋,并運用到現代空間設計中去[3]。在滿足功能需求和審美需求的同時,又讓居住空間具備傳統文化特質,給人帶來情感共鳴。設計中的應用主要如下。

(一)直接運用元素符號

1.重復。它指的是通過改變所提取元素符號的大小、形狀和顏色,在設計空間造型或裝飾紋樣時進行反復使用。它可以對空間主題起到強化和突出地域特點的作用,是一種將地域文化符號融入空間設計的便捷方式。2.重設位置。它指的是在保留元素符號原始形態的基礎上,對元素符號加以提煉,改變其呈現表達的形式或在空間、功能上的位置,可獲得與傳統布置方式不同的視覺觀感。3.拼接置換。它指的是在保留原有元素符號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對傳統材料的性能和顏色進行置換變更,獲得全新的審美體驗。這種處理手廖莉娟:客家建筑文化特色在當代設計中的應用表達法在現代新中式設計中的運用較為普遍。比如用金屬材料來展現傳統屏風的樣式,用亞克力材料打造明清家具,還可運用不銹鋼、玻璃等材料和傳統材料進行拼接置換,既保留了傳統的精髓,又展現出當代設計時尚前衛的格調。4.重復疊加。它指的是對元素符號進行復制排列或疊加組合。對元素符號重復疊加的運用可分為兩種情況:相同元素的重復疊加,即把元素符號以相同的大小、材質、形式在空間中進行有序的重復排列;不同元素的重復疊加,即大小、材質、形式不同的元素符號,通過疊加重復分散排布在空間中,在空間環境中起到強調元素特征的作用。

(二)間接運用元素符號

1.分解和構建。它指的是對元素符號進行拆解和重塑,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特征提煉出來,從形狀、材質和色彩上著手,進行拆解重塑,得到一個新的形態。在空間設計上可將其融入到三維立面的空間造型中或陳設裝飾物品的圖形紋樣里。鄭州世界客屬文化中心在豎向窗洞和貼面材料的設計上,提煉典型元素特征,通過分解和構建,形成了一組具有特殊節奏韻律的新元素符號,運用于建筑外立面的構圖元素中。2.變形張狂。它可分為兩種設計表達形式:一是對元素符號進行分析后,把最顯著的特征進行強化或弱化,或根據需求刪減一些不重要的部分;二是把元素符號的固有形態做一些縮小或夸大的變形,在滿足現代審美的同時,對傳統文化元素作出創新。例如萬科“土樓公舍”建筑外立面陽臺的白色遮陽構件和隔扇窗花,就是從客家建筑的傳統元素中提取變形而來。3.色彩二次運用。它指的是對地域性代表色彩進行概括,根據相應設計需求,在保留傳統民俗文化色彩特征和氛圍的前提下,針對不同空間區域的功能需求,將原有色彩構成進行二次設計搭配,不同的色彩組合能體現出不同的空間格調。例如鄭州世界客屬文化中心,以玻璃幕墻、金屬構件打造極具現代感的透明建筑立面,其上鑲嵌石材墻面,從色彩和質感上體現出對土樓夯土墻的追憶。元素符號的使用在室內陳設的應用上也頗顯意趣。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夠凸顯地域文化,把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內容都展示出來。陳設包含了裝飾陳設和功能陳設,它們在空間中是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從概念上來說,裝飾陳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顯示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兩個方面,一般在空間中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字畫、工藝品、雕塑。而功能陳設則要在具備使用功能的同時又兼具裝飾作用。在空間中,這類陳設包括桌椅、燈具、織物。好的空間陳設,既能營造獨特氛圍又能渲染周遭環境,既能展現文化元素,又能傳承民俗文化[4]。地域文化元素大多都具有一些象征意義和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將抽象概念形象化,或將復雜的文化概念簡單化。這些做法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更容易看懂和理解接受,從而對其產生聯想和情感共鳴,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

(三)設計應用實例:萬科“土樓公舍(萬匯樓)”

萬科“土樓公舍(萬匯樓)”,是由萬科地產建設運營,劉曉都、孟巖和王輝主持設計的Urbanus城市實踐項目。他們在對客家土樓建筑進行深入調研后,借鑒土樓外形和內部小單元的居住形態為設計藍本,旨在為城市低收入者設計一座集合式住宅。通過對這種新型城市住宅形式的不斷探索和經驗積累,這一住宅產品類型也將陸續在上海、北京等城市投入開發,由此形成一個中低收入家庭宜居住宅的產品線。項目首個選址位于廣東南海廣佛高速公路旁的金沙洲,占地面積13711平方米,高6層,直徑72米。設計師通過對客家土樓建筑原有形態和功能進行剖析研究,基于圓形土樓的圓環造型特點和結構分層的理念,將整個空間的交通流線設計為螺旋上升的連續動線。建筑底層的外圍增設商業公共空間,與整個土樓居住建筑融為一體。建筑的整體外形以圓環造型為設計原點,從平面上看外圓內方,結構上形成“內”———院落、“中”———住宅、“外”———表皮三個層次。內部空間形成視線交流和內聚空間,院落中設置的“水”景觀,代表財富和幸福的寓意象征,同時也賦予它防火的功能作用。水的屬性既活潑又靜謐,在“土樓公舍”中植入水院,既能很好地展現傳統人居理想又能提升人居品質。住宅區域有別于其他形式的分層住宅建筑,中間的住宅通過環繞式內廊緊密聯系,螺旋上升的動線組織模糊了分層的界限,使整個建筑成為一個連續不間斷的空間整體,這是一種基于傳統土樓建筑分層分級的家庭生態做出的改良設計。外部的建筑表皮兼具采光、通風和形象表達等多重功能,為了體現對傳統建筑的延續,在外立面表皮的造型設計中選取了模仿中式窗格的造型元素,展現傳統與現代的設計融合。針對傳統客家土樓無法實現多綠化景觀的問題,“土樓公舍”在綠化景觀的設計上,運用先進的現代建筑技術實現綠化的立體種植,在室外、底層架空區、建筑立面和屋頂等都可以覆蓋綠植,極大程度地改善了居住的綠化環境和景觀訴求。建筑的底層外部,增設了商業店鋪和青年之家,在滿足日常生活服務需求的同時,也為城市的年輕新移民提供創業孵化、交流共享的平臺,將社會關懷、城市經濟和人文精神融為一體。這種迎合現代社會實際需求的新型民居建筑形式,不但挖掘了傳統空間的價值,吸取了客家土樓內聚性的形態和社區鄰里交流的優勢;而且通過現代的設計手段和建筑技術提升了綠化、交通、采光等條件,植入了公共空間和社區服務,為城市提供了一種新型實驗性居住模式。客家建筑文化對空間設計有著多方面的啟示,當代設計思潮所帶來的全新視覺空間和審美體驗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傳統文化的價值蘊含著古往今來巨大的民間智慧,是我們應當借鑒思考的財富寶藏[5]。我們將現代設計思潮帶來的理念方法和傳統客家建筑文化融合互補,在對文化元素符號的提取應用過程中,借助豐富多彩的表達形式,在綜合協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讓空間設計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參考文獻:

[1]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1-22.

[2]劉爍.客家建筑文化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發展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0:21-24.

[3]馬才飛.地域文化符號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運用:以甘肅為例[J].中國包裝工業,2015(10):27-28.

[4]薄曉光.地域文化設計特點在室內設計中的的延續[J].教師教育學報,2009(6):278-280.

[5]趙斌,俞梅芳.淺談地域文化影響下的當代室內設計[J].大眾文藝,2009(17):118-119.

作者:廖莉娟 單位:閩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