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設旅游文化分析

時間:2022-06-14 10:21:47

導語:公民道德建設旅游文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民道德建設旅游文化分析

摘要:隨著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和深化發展,加強對旅游文化的研究成為旅游業的共識。將悠久的歷史文化、經典的紅色文化、和諧的生態文化、豐富的民俗文化,以旅游這種直觀生動、喜聞樂見的形式,向人民群眾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流思想,展現發展成就,對于凝聚人心,提振信心,提高民眾思想道德修養,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公民道德建設;旅游文化;功能

旅游是傳播文明、傳承文化、傳遞情感的重要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近年來,注重對旅游文化的挖掘,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特色、文化內涵、文化影響,成為旅游業界的共識。正如所說:“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糧。”新時代旅游文化的發展必然要承擔新的文化使命,要著眼于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挖掘。旅游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功能表現如下四個方面。

1具有政治導向功能

1.1旅游文化體現國家意志。文化是不同的社會群體在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形成的思想、觀念、行為、風俗、習慣以及群體整體意識體現出來的一切活動。曾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1]旅游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成為國家意志的重要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黨的統一領導,把維護社會主義發展、維護國家獨立和民族興盛作為其發展的最終目的,因此旅游文化也應以此為目標,并順著這一目標來發展。旅游文化主要以向社會提供旅游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也是它區別于其他產業的特殊功能。旅游文化所展現的這種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又必然具有政治性,會受到政治的制約,從另一種層面說它就是社會政治的獨特產物,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政治思想的集中化。具體而言,旅游文化主要是在景區宣傳、文化景點、文明旅游等方面,對作為旅游主體的游客在價值標準、思想信念、道德準則、行為方式等方面起到引導和規范作用,體現國家意志。1.2紅色文化增強國家認可。紅色旅游文化能夠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認識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可。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史、共產黨人的奮斗史是紅色旅游文化資源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紅色旅游文化中展示給旅游者的歷史故事和革命發展軌跡,能夠使人們鮮明地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差異和優越性,資本主義的自私自利與社會主義的共建共享精神在這種比較中得以鮮明體現,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路自信也得到了歷史的鑒證。通過紅色旅游文化的傳播,人們能看到共產黨人不怕犧牲、不畏困苦的革命勇氣和大無畏精神,能看到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心連心、關心愛護人民群眾的那份真情實意。紅色旅游是講述在“人民于水火、民族于危亡”之際,共產黨人扛起民族大義,艱苦奮斗、不怕犧牲、前赴后繼、感天動地的歷史偉業和偉大壯舉,這些先進個人、感人事跡、無私精神,讓人們不僅能夠正確地看待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更能真切地感受到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莊重承諾,同時也更能堅定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導我們的革命走向成功,只有共產黨人才能真正為人民謀幸福的信念。可以說,堅持共產黨的領導,這是時代和歷史做出的正確選擇,是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歷練和洗禮后人民的選擇。紅色旅游文化增強了國家認可,堅定了永遠跟黨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信心和決心。1.3紅色旅游文化還能進一步激發人們的愛國之情。紅色旅游對于培養人們的愛國主義感情,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重要的作用。[2]雖然紅色旅游景區所在地的“硝煙散去”,但是當旅游者駐足在紅色景區景點時,人們看到的絕不僅僅是綿延的群山、巍峨的峰嶺,一定能透過這些景致感受到共產黨人振臂高呼的吶喊、浴血奮戰的身影,學習到共產黨人不畏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的勇氣,不斷開拓進取、不倦進取之心的意志。紅色之旅讓人民群眾學習到共產黨人為了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懈奮斗的精神,感悟到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倒下去又站起來,他們帶領人民群眾消滅了剝削,推翻了封建王朝;消滅了壓迫,推翻了帝國主義和列強的侵略;他們帶領人民群眾奔走在改革開放的康莊大道上,他們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在愛國主義精神的促使下,艱苦奮斗,勇于拼搏。言之所見、心之所感,人民群眾會深深地感受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深深地體會到我們黨的民本情懷,更加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更加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支持國家的各項改革發展,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孜孜不倦地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簡而言之,紅色旅游文化的發展和傳播能使旅游主體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和對旅游文化的吸收中產生一種認同感。這種認同感來自其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精神的認同,來自于對歷史故事的感動。旅游者參與到紅色旅游活動中后會產生一種體驗、感悟,或潛移默化地被感染、受熏陶,進而產生一種思想上的共鳴,堅定向榜樣學習的信念,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奮斗精神的認同,增強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認同,進而實現思想道德素養的提升和理想信念的堅定,從而達到政治導向的效果。

2具有民風凈化功能

2.1旅游文化宣揚優風良俗。民風民俗本身就是一種旅游資源,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民風民俗就是其核心的旅游吸引力,是旅游發展的基石。具體而言,優良的民風民俗必然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地方旅游特色的體現,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優秀民俗文化能夠凝聚民心、教化人心,是情感的紐帶,能夠增進鄉土生活的幸福感。發展優秀鄉風民俗,可以增強鄉村文化驅動力,有助于充分發揮民俗文化作用。因此,發展旅游文化,就要積極利用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正能量,把傳統道德約束與村民自律、村組織管理有效結合起來,促進和諧穩定。要在旅游文化的發展中傳承民風民俗,使文化得以認同和傳承。如在發展觀光農業、現代農莊和特色小鎮等旅游產品時,無形中推廣了當地的旅游文化,也就是當地的民風民俗,使優良的民風民俗得以繼承、發展。2.2旅游文化規范陋習惡俗。民風民俗與群體行為規范有類比性,都是社會互動產生的結果。社會互動是新的群體行為規范的產生過程,也是陋習惡俗不斷被修正、完善甚至淘汰的過程。因此,研究群體行為對民俗民風的引導作用,對于規范陋習惡俗具有重要作用。這需要運用健康、積極的教育手段和方式,來規范群體行為,凈化民風民俗。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思想的旅游文化,以旅游這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和修正群體行為,對于弘揚文明規范,規范陋習惡俗,能起到良好效果。同時,旅游文化也能夠有效地摒棄惡俗的民風民俗。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惡俗的民風民俗會因其不具備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產品效應而被遺棄,沒有了旅游市場也就沒有了發展的平臺和條件,優良的民風民俗就自然而然成為旅游的重要產品,得以發揚光大。隨著旅游文化和旅游文明的發展,不文明、不科學的習俗、習慣就會逐漸被摒棄,民風民俗也在這種摒棄中逐步得以凈化。如國家全力倡導“文明旅游”,以建立“文明旅游規劃”、“文明旅游檔案”、“不文明旅游黑名單”等方式,讓文明之光照耀旅游,就是對民風民俗的一種凈化。同時,通過旅游活動,本地居民與游客之間的交流、接觸和互動,或多或少會影響本地居民的習俗習慣。

3具有精神教化功能

3.1旅游文化弘揚正氣教化人。“正氣”又稱“正能量”,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道德品質。旅游文化主要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達到教育、教化眾人的目的。以“景區宣傳”滲透教育。景區是游客停留時間最多的地方,是旅游的吸引力所在,也是宣傳、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窗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旅游景區內廣泛宣傳,以宣傳標語、專題活動等方式,積極向游客傳播,讓游客在耳濡目染之間了解熟悉內容,在旅游過程中不自覺踐行價值理念。當前,旅游景區景點積極跟進時代步伐,弘揚主旋律,以道德講堂、成人禮、實景演出、公益電影、VR動漫等多種多樣的新形式、新方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涌現了眾多旅游新產品、新業態,“寓教于樂”,引導和鼓舞人民群眾昂揚向善,從善如流。以“文明旅游”規勸教育。針對不文明旅游現象頻發的狀況,自2015年以來全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文明旅游宣傳和整治工作,《文明旅游公約》,建立不文明游客黑名單制度,開展文明旅游專題宣傳、專項治理行動,取得了積極成效,讓文明成為旅游新常態。紅色文化、廉政文化景點是引導教育。人民群眾通過紅色文化景點、廉政文化景點感受先進人物的品德、優秀事跡,領略革命志士、民族脊梁的“無私奉獻、舍生忘死、一心為民、兩袖清風”的思想精髓,知廉恥、懂敬畏,進一步牢固樹立為黨、為人民服務的堅定理想信念,提升廉政意識,努力從源頭上杜絕腐敗的滋生,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3.2旅游文化以優秀產品鼓舞人。旅游文化根源于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培育了一大批影響古今、閃耀寰宇的仁人志士、名篇大作和歷史故事,書就了中國古代秦國一統、漢唐盛世、康乾中興等恢弘篇章,是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記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情感。旅游“講述”歷史和文化,開發了一大批旅游文化產品,給人以精神的慰藉和鼓勵。以萬里長城、北京故宮、秦始皇陵為代表的歷史景點,讓人頓生“嘆為觀止”的民族自豪感;以泰山、張家界、九寨溝為代表的自然景觀,讓人充滿“江山多嬌”的國家自豪感;以名人故里、偉人故居為代表的人文景點,讓人收獲“蕩滌心靈”的正能量;以紅旗渠、十八洞村為代表的鄉村景點,讓人感受“人定勝天”的自信豪情。優秀的旅游文化產品能讓人在心理上產生思想共鳴和文化認同,鼓舞人民群眾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堅定的理想信念投身到工作和生活之中。

4具有文化傳承功能

4.1旅游文化保護“實體文化”。旅游實體文化包含文物古跡、自然景觀等一切實體旅游產品,是承載了記憶的歷史“活化石”。有人說,旅游意味著開發和破壞。其實這是割裂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保護和開發并不是絕對對立排斥的,它們有著共同的利益趨向和價值取向。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對旅游實體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這就要求科學評估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的可行性,堅持保護與開發相協調的原則,科學處理二者的關系,追求通過旅游景區景點的開發,既保護了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又以一種新的方式,讓這些歷史的印記面見世人,煥發出新的光彩。4.2旅游文化繼承“精神文化”。首先,優良的民俗風情本身就是一種珍貴的旅游資源,是旅游發展需要依賴的重要吸引物。[3]從這一點來說,旅游文化對于民俗風情具有繼承和保護的作用,如:云南納西族文化、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如果不是以旅游方式面向世人開放,讓世人所熟知,也許這些文化和文明早已離我們遠去。其次,傳統的習慣習俗是一個的獨特標志,是旅游的魅力所在。旅游文化較好保存了當地的習慣習俗,并讓游客在當地體驗體會本地的習慣習俗,如飲食習慣、語言習慣等,具有較好的體驗效果,能夠增強旅游的體驗性。再次,對于優秀的傳統文化,如溫良恭儉讓、敬老愛幼等傳統文化,作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考量標準的旅游文化,本身就是積極的宣傳和傳播,讓之成為社會的公德和提高公民道德修養的重要標準。并且通過景區景點的展示、精彩的旅游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地展現給廣大的游客和市民,是旅游文化一直在踐行的原則。同時,旅游活動的交流與融合,使當地傳統的精神文化與外地的文化甚至外來文化進行了積極的比較、融合,成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創新力,是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4.3旅游文化創造“規范文化”。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為了制約不良的旅游風氣和現象,旅游自身所創造出的“旅游規范”,也逐漸成為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旅游文化用以規范人們的行為,凈化風氣的重要法寶。如2016年正式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是我國首部以法律的形式,規范旅游產業發展、旅游經營活動和旅游活動的法律,標志著我國旅游業正式進入法制發展的軌道。如何遵守《旅游法》,用以保障旅游活動的公平正義,這本身就是一種旅游文化,是旅游業創造的新生文化。因此,旅游文化是創造規范文化的重要來源。當然,在創造的同時,旅游文化也在進一步繼承和發展原有的規范文化,使之更加科學和有效,更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進步。旅游文化與公民道德建設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旅游文化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載體,公民道德是旅游文化發展的活水源泉,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依托每年50億人次的國內游客量,旅游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設領域可以大有作為,并且已在紅色旅游、文明旅游、生態旅游等具體實踐中發揮了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2]夏友照.生態旅游城市建設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1,4.

[3]陳健.紅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創新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10.

作者:張峰林 胡庚燦 單位:南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