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與抗戰文化的聯系綜述

時間:2022-12-21 11:41:40

導語:紅色文化與抗戰文化的聯系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紅色文化與抗戰文化的聯系綜述

本文作者:鄭敬東工作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抗戰文化資源的類別在中華民族長達8年的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戰爭中,自1937年底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起,扼長江三峽天險的山城重慶就正式成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首都。許多國家的使節、各群眾團體領袖和各界知名人士相繼來此,先后有200多家工廠和31所大專院校遷入,反法西斯同盟中國戰區統帥部也設置于此。這樣,戰時的重慶不僅成為全國的戰略大后方,是我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遠東的指揮中心。湖北恩施地區因地處陪都重慶的戰略前沿,也成為一片抗戰的熱土地。(1)大后方抗戰文化資源大后方抗戰文化資源主要有:一是抗戰文學藝術資源。作為抗戰戰略大后方的重慶文學文藝,自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起就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重慶的抗戰文化,以抗日救亡為基本主題。在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關頭時,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田漢、夏衍、陽翰笙、崔嵬、吳祖光、馬思聰、賀綠汀等一大批文化人來到重慶,在南方局和同志的領導下,用飽蘸愛國熱情的筆寫出了一大批思想性強、藝術質量高的戲劇、小說、詩歌、電影、散文、美術、音樂等文藝作品。二是大后方抗戰文化的實物載體資源,如國泰大戲院、重慶抗建堂、中國西部科學院、西部博物館、育才學校、勉仁書院、中山文化教育館、“民主之家”特園(中國派歷史陳列館)、四川省立教育學院舊址(沙坪壩區抗戰教育博物館)、湖北省教育學院舊址、宜昌抗戰大撤退紀念碑等遺址。(2)陪都抗戰文化資源二戰時期,重慶作為戰時中國的陪都和盟軍遠東反法西斯指揮中心而蜚聲海內外。其抗戰文化資源,一類是國民政府及國民黨中央機關舊址:中華民國政府辦公舊址、行政院舊址、立法院和司法院舊址、考試院舊址、監察院舊址、國民參政會舊址、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舊址、軍事委員會禮堂舊址,恩施的國民黨第六戰區長官司令部等。一類是名人舊居:抗戰時期的重慶,黨、政、軍、學、商等各界名人云集于此,留下了眾多的工作和居住地,被保存至今的多達幾十處,如林森別墅“林園”、孔祥熙官邸“孔園”、何應欽舊居、陳立夫和陳果夫別墅、宋子文公館、張治中私邸、宋慶齡舊居、白崇禧舊居、楊森公館、陳城舊居、戴笠公館、馮玉祥舊居、何香凝和廖承志故居、郭沫若故居、茅盾舊居、老舍故居、臧克家舊居、梁實秋舊居、晏陽初舊居等。還有一類是抗戰遺址:如“宜昌會戰”、“鄂西會戰”、恩施的中山公園、復楚亭、陳誠公館、忠烈祠、辭修會堂、空軍招待所、恩施機場舊址等,重慶的“六•五”大隧道慘案遺址、精神堡壘、抗戰勝利紀功碑、跳傘塔、蘇軍烈士墓、張自忠將軍墓、中國民主同盟總部舊址、戰時兒童保育會舊址、九龍坡機場舊址、白市驛機場舊址、珊瑚壩機場舊址、中壩機場舊址、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官邸“云岫樓”、宋美齡別墅“松廳”、美國特使馬歇爾舊居“草亭”、美國軍事顧問團所住地蓮青樓、孔二小姐的別墅“孔園”、何應欽別墅松籟園、松籟閣黃山小學、炮臺山、周至柔舊居、侍從室、望江亭、防空洞、侍衛室、發電房等)、重慶抗戰遺址公園(高公館、李根固舊居、劉湘公館、國民參議院舊址、交通銀行學校舊址)、空軍抗戰紀念園等。(3)國際抗戰文化資源抗戰時期,有30多個國家在重慶設有使館或通訊機關,如蘇聯大使館和塔斯社舊址、美國大使館舊址、英國大使館舊址、土耳其大使館舊址、澳大利亞大使館舊址、法國領事館舊址、加拿大使館舊址等。還有重慶史迪威博物館、陳納德與重慶飛虎隊援華事跡展覽館、庫里申科烈士墓、鵝嶺蘇軍烈士墓、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陳列館、羅斯福圖書館舊址、馬歇爾寓所舊址、中美合作所氣象臺舊址等。

1.資源存量巨大在中華民族近百年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進程中,三峽地區積淀下來的紅色文化與抗戰文化資源的存量相對是十分浩繁而巨大的。從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到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特別是在中華民族反擊日本法西斯的八年抗戰中,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為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勇赴國難,敢于擔當,在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苦苦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在長江三峽地區和中華大地上留下了一個個振聾發聵的英雄主義傳奇故事,奏響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愛國主義精彩樂章,譜寫了一篇篇足以驚天地而又泣鬼神的輝煌業績。僅以曾經在渣滓洞白公館囚禁或慘遭殺害的300多名革命志士為例:無論是聲威顯赫的愛國名將葉挺、楊虎城、黃顯生,還是中共地方領導人羅世文、車耀先、許曉軒;無論是巾幗英雄江竹均、張露萍,還是愛國青年陳然、王樸;無論是大智若愚的“瘋老頭”華子梁,還是與特務周旋機靈天真的“小蘿卜頭”,幾乎每一個人都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幾乎每一個人都為我們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2.資源知名度高長江三峽地區積淀下來的紅色文化與抗戰文化資源的存量不僅是十分浩繁而巨大的,同時這些資源還曾在全國乃至全球歷史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且具有極高的知名度。例如抗日戰爭時期的重慶,因國民政府遷都于此而成為中國的戰時首都,成為我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世界法西斯同盟國遠東戰區的軍事指揮中心。在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中,重慶人民承受了五年零六個月人類歷史上最慘絕人寰的大轟炸,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為此,重慶一躍而為與莫斯科、倫敦、華盛頓齊名的世界四大反法西斯英雄城市,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也曾向英雄的重慶人民發出過致敬信。直到現在,在聯合國總部的中國版圖上重慶仍是標出的四個大城市之一。又如以“革命軍中馬前卒”名義撰寫的被譽為“國民教育之第一教科書”《革命軍》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鄒容,以其先進的思想、犀利的文筆、磅礴的氣勢發出震撼社會的雷霆之聲,該書出版發行數百萬冊,風行海內外,成為動員全國人民起來終結中國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共和國的戰斗號角。再如1946年大義凜然飛赴重慶與開展的國共談判,在重慶堅持抗戰8年,劉鄧大軍解放重慶等事件,無一不在我國的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3.資源形態多樣三峽地區近百年積淀下來的極為厚重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與抗戰文化資源,在表現和存在的形態上也是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這其中包括數量巨大的政治外交重要場所遺址:中華民國政府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軍事委員會禮堂、國民參政會、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國民黨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即紅巖村13號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特園康莊。蘇聯大使館和塔斯社、美國大使館、英國大使館、土耳其大使館、澳大利亞大使館、法國領事館、加拿大使館、韓國臨時政府(市中區蓮花池)等30多個國家在華機關。大量的名人舊居遺址:楊滄白故居、趙世炎故居、楊闇公和楊尚昆故居、故居、聶榮臻故居、陳獨秀舊居、周公館、林森別墅“林園”、云岫樓、宋美玲松廳、孔祥熙官邸“孔園”、陳立夫和陳果夫別墅、馬歇爾寓所、宋子文公館、張治中私邸、宋慶齡舊居、白崇禧舊居、楊森公館、陳城舊居、戴笠公館、馮玉祥舊居、何香凝和廖承志故居、郭沫若故居、茅盾舊居、老舍故居、臧克家舊居、梁實秋舊居、晏陽初舊居、徐悲鴻舊居、傅抱石舊居等近百處。大量的抗戰遺址:宜昌會戰、鄂西會戰、宜昌大撤退、“六•五”大隧道慘案、抗戰勝利紀念碑、跳傘塔、蘇軍烈士墓、張自忠將軍墓,庫里申科烈士墓、空軍抗戰紀念園、中國民主同盟總部、戰時兒童保育會舊址、國泰大戲院、抗建堂、九龍坡機場、白市驛機場、珊瑚壩機場、中壩機場、恩施飛機場等。大量的抗戰文獻檔案遺跡:除陪都期間發行的中央日報、新華日報、掃蕩報等140多種報紙、數百種雜志刊物文獻和國共兩黨的大量檔案資料外,僅文學藝術作品就汗牛充棟、難以計數。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演出的重要劇目有田漢、陳鯉庭、崔嵬編導的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陽翰笙的《塞上風云》、《天國春秋》,曹禺的《雷雨》、《日出》、《蛻變》、《北京人》、《原野》,郭沫若的《屈原》、《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膽》,吳祖光的《風雪夜歸人》,田漢的《梅雨》,老舍的《殘霧》,宋之的《霧重慶》,于伶的《長夜人》,陳白塵的《歲寒圖》、《升官圖》,夏衍的《芳草天涯》、《法西斯細菌》等。攝制了一批優秀的愛國影片《保衛家鄉》、《中華兒女》、《東亞之光》、《孤城喋血》、《勝利進行曲》、《長空萬里》、《青年中國》、《日本間諜》、《還我故鄉》等16部故事片和一批反映抗戰的紀錄片。另以抗戰時寓居北碚的文化名人為例,就寫出了數以千計的文藝作品,主要有:長篇抗戰小說11部,其中包括老舍的《四世同堂》、《火葬》,靳以的《前夕》和路翎的《財主的兒女們》、《饑餓的郭素娥》等;短篇小說、散文詩集53部,多幕和獨幕劇43個,其中有洪深的《包得行》、《雞鳴早看天》,老舍的《張自忠》,老舍與趙清閣等合作的《桃李春風》、《王老虎》,夏衍的《水鄉吟》等;電影10部,其中有陽翰笙的《塞上風云》、《草莽英雄》,夏衍的《復活》,孫瑜的《春到人間》、《火的洗禮》等;文論專著23部;其中有呂振羽的《簡明中國通史》、侯外廬的《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梁漱溟的《中國文化要義》、《雅舍小品》,傅振倫的《中國史學概論》等;至于散見于各種報刊雜志上的詩詞歌賦及散文無法統計。代表性的有:陶行知的散文和詩歌,他一生留下千余首詩,在北碚創作的占三分之一;馮玉祥曾長住在縉云山作詩繪畫,為國募捐;郭沫若在北碚寫有20多首詩;胡風、艾青都在北碚寫有詩文。此外,重慶談判期間圍繞《沁園春•雪》所形成的詩歌唱和運動,也為抗戰文學畫上輝煌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