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朝鮮族文化特質與舞蹈教學
時間:2022-06-13 11:13:18
導語:論朝鮮族文化特質與舞蹈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朝鮮族傳統舞蹈中,其舞蹈動作是在一定的線與點、動與靜、快于慢、高于低、輕與重、剛與柔的起承轉合的對立統一過程中形成。同時又受某種音樂節奏的制約。而“古格里”的節奏鼓點也要與舞蹈呼吸相配合。以氣息的運用帶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貫注全身,有明顯的連貫性,同時也構成舞姿造型的流動和延續性,初學者在學習朝鮮舞時,通常是先以下肢屈伸動作配合呼吸完成,準備時在半蹲上,以呼吸帶動作同時膝部配合吸氣向上延伸,這種呼與吸的過程中往往會呈現出一種剛與柔,動與靜的鮮明對比。12/8拍的“古格里”節奏均勻緩慢,它訓練學生的呼吸與動作的協調配合以及正確的朝鮮舞體態。朝鮮民族的音樂和舞蹈的風格特點往往與水稻種植和鶴有關聯,朝鮮民族以農業經濟為主,以水稻種植為主要內容,這一主要的也是農耕生活的特征,也很自然地在朝鮮族民間舞蹈中表現出來。比如說“鶴步”,如故單一的將這種形態歸結為朝鮮族人民對于鶴這種動作的圖騰式崇拜心理,那其實是比較牽強的。當然,該動作是有對于鶴的走姿模仿成分,但是,是否可以換個角度看,比如說朝鮮族以稻田為主農作物,那這個動作是否是取材于農人在稻田里的步法呢?在跳朝鮮族舞蹈時會要求深沉自然,比如“小鶴步”是通過在邁步中同時吐氣,腳落地時重心下沉,表現重拍下沉,動力自然放松地下延伸,比較沉穩優雅。朝鮮族著名舞蹈家趙得賢說過:“朝鮮族舞蹈的屈伸動作,是指先一腳邁開的時候身體下垂,第二步身體上升,然后又復下垂,邁出先像一腳一樣的步子,這種屈伸動作,好像在水田里干活時,在稻田里行走一樣,這正是朝鮮族舞蹈起源于水田勞作的痕跡”。這正是朝鮮族人民勤勞淳樸的性格,當然,也不能抹掉鶴在人們心態中的影子,這兩者更好的結合才形成了朝鮮族舞蹈的獨有特質。朝鮮族最大的舞蹈特點是:對稱與平衡。在“易經”中氣被稱為陰陽兩極,吸氣為陽,行與后背,呼氣為陰,行與前胸,在舞蹈中這正是“易經”中的陰陽相符合。陽是上,有強剛之意,陰是下,有柔弱之意,在舞蹈中吸氣多上提,呼氣多下沉,而朝鮮族的舞蹈動作,先右邊起,到左邊反復。這是因為朝鮮族人民認為,右方代表公正、吉祥,人們在感知客觀事物時,總是先感知右方,覺得右邊比左邊更敏感一些,所以動作一般右起。其次,先前進,在后退,先有斜前邁步,后有斜后退步,向右斜前方或右旁做一組動作后,既向左轉身。
以上幾點在人們的視覺、心理上都會產生一種對稱感和平衡感。這種藝術處理不僅使舞蹈婉轉自如,而且為左、右兩方動作達到平衡和對稱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平衡本身給人是一種穩定感,從局部到整體都達到了右邊和左邊的對稱,使動作在穩定和柔韌中產生一種靜美的感覺。所以,在朝鮮族舞蹈中有很多都蘊含了這些太極、陰陽和諧的佛、儒、道教的思想在其中。朝鮮族舞蹈是有很深的文化背景的,在民族舞蹈中有很深遠的影響。世界上各民族舞蹈的形成,都離不開它的歷史文化背景,民俗舞蹈是在千百年間由農民們自發形成并代代相傳,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不同程度的積淀著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審美、情趣、風俗習慣,對于民族的形成、居住環境、經濟結構等各方面都有反映。因此,歷史文化形成了朝鮮族的舞蹈文化和習俗風情,當了解了這些,才有可能使我們在表演朝鮮舞蹈時,有更豐富、更深刻的感情內涵,并在舞蹈中更好地體現朝鮮族的性格特點和舞蹈中所反映的文化特質,開拓領域,展觀其特有的藝術魅力。
本文作者:顏婧婷工作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城建學部
- 上一篇:建設交互式安全文化長廊探究
- 下一篇:試論文化與意識的當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