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傳播力與影響力的路徑
時間:2022-02-27 11:10:49
導語:民族文化傳播力與影響力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8年3月,廣東衛視與山西衛視聯手推出了國內第一檔民族樂器文化競技類節目“國樂大典”,節目秉承“聆聽盛世國樂,奏響永恒經典”的宗旨,以傳統樂器為主題,演繹民族音樂之韻。節目一經播出,就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和高度認可,在2018年省級衛視綜藝欄目移動傳播導向性月榜上,“國樂大典”摘得3月份桂冠,并成功入選2018年第一季度創新創優節目名錄,得到了廣電總局的高度贊譽。在泛娛樂化時代,各大衛視積極引進國外綜藝模式,盲目跟風娛樂真人秀的背景下,該節目的推出無疑成為探索本土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原創之作。
“專業+娛樂”:小眾化內容的大眾化傳播
民族音樂要想發展,就離不開普通受眾的認識和支持,但受眾大多關注的是較為知名的藝人或傳唱度較高的音樂作品,而對民族樂器、器樂歷史、器樂文化、創作空間等的關注相對較少。在此背景下,節目將焦點轉向了民族器樂這一小眾領域,以傳播優秀民族文化為宗旨,創造了先聲奪人的傳播圖景。節目一反傳統綜藝節目的“程式化”模式,以文化故事為主線,串聯各種娛樂元素,其專業化與大眾性的碰撞,行為與情感的交融,都賦予了節目較強的藝術張力。整個節目嚴格遵循了“擅長之人行擅長之事,專業之人做專業之事”的邏輯,以傳播國樂為根本立足點,真正實現了小眾化內容的大眾化傳播。節目不是簡單地民族器樂展現,而是發掘那些淹沒在人群中的器樂演奏高手,幫助受眾形成對民族器樂的初步認知,激發受眾進一步了解的興趣。節目中,無論是主持人還是尋樂人,不管是鑒賞團還是嘉賓,都只是在部分環節有選擇性地進行國樂知識普及,更多的精彩內容還是集中在嘉賓器樂演奏、分享、鑒賞等互動環節,而正是這種“專業+娛樂”的傳播模式,才讓受眾在輕松娛樂中深刻理解節目的品牌內涵,實現了節目傳播的深層滲透。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過分強調和依賴小眾化主題和大眾化粉絲,綜藝節目很容易變成科普節目,最終喪失其基本的互動和娛樂屬性,無法形成節目品牌吸引力。電視綜藝節目應該更多地通過理念創新、形式創新和表達創新,對小眾化主題進行大眾化演繹,進而充分滿足受眾的多元化、個性化審美需求,這正是“國樂大典”得以成功的關鍵。
“競技+鑒賞”:頂級樂團展示國樂新風貌
節目以“團隊競演+嘉賓評述”的模式傳播經典國樂文化,向廣大受眾普及相關知識,挖掘代表性的傳承人。節目以中國民樂為主題,每期都會邀請6組水準較高的樂團參演,期間還會有補位樂團出現,通過12場競技表演,最終選出6組樂團共同參加國樂巔峰盛典。這些頂級樂團用自己獨特的演奏方式,對國樂經典進行重新演繹,其中,有悠揚的古琴,有悅耳的琵琶,有婉約的二胡,還有奔放的馬頭琴等,顛覆了傳統器樂節目的表達方式,為受眾打造了一場以國樂為主導,雜糅各民族文化的視聽盛宴。經過重新演繹后的國樂經典,不僅保留了原有作品的藝術性,而且賦予了全新感官的時代性,讓受眾充分體驗到了國樂的無限魅力。這種全新的節目模式有效確保了競演樂團的多樣性和專業性,如節目中神駿樂團演繹的“萬馬奔騰”,大氣磅礴、揮灑自如,讓受眾充分感受到了漠北草原的雄壯,不禁令人心生向往;海上城潮樂團演繹的“畫眉跳架”,原汁原味的潮州鑼鼓讓受眾眼前一亮,引發了點評嘉賓之間的熱烈討論;還有香港赤焱樂團演繹的“茉莉花”、五色風樂團演繹的“青春舞曲”、龔鑼新藝術樂團演繹的“忐忑”等,都各具特色,精彩紛呈,全面展示了國樂的新風貌,讓受眾充分感受到了民族音樂的無限可能,增添了節目許多亮點。除了亮點最多的競技環節外,節目環節設置也具有鮮明特色。由國樂藝術家方錦龍、文史學家郭冰茹和十多位藝術家組成的專業鑒賞團,會對不同樂團演繹的曲目及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剖析和講解,深入挖掘了傳統國樂的精神內涵,提高了節目的文化品格。
“傳統+時尚”:唯美表達中凸顯經典魅力
“國樂大典”的創新性十分突出,不僅表現在節目形態、表達模式的創新上,而且還表現在諸多藝術元素的巧妙雜糅上,由此實現了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合,包括戲劇、舞蹈、詩歌、電聲等。同時,節目還凸顯了人文情懷,琵琶大師方錦龍和箜篌之母崔君芝時隔33年后再次合作演奏“樓蘭追夢”,赤焱樂團團長雷群安與長達30多年未見面的好友馬頭琴大師李波再次邂逅,就如同伯牙子期,令人心生艷羨。龔琳娜老師攜龔鑼新藝術樂團全新亮相節目,成為具有非常高關注度的一個話題。在第八期節目中,龔琳娜為龔鑼新藝術樂團助陣,并選擇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作為經典曲目,龔琳娜延續她以往的演唱風格,利用高超的發聲技巧,毫無懸念地完成了大音域的輕松轉換,全面激發了受眾的情感共鳴,并讓受眾充分體驗到了民樂和聲樂結合的無限魅力。2018年,可以說是廣東衛視的“國樂元年”,隨著節目的走紅,也成功掀起了一場“國樂熱潮”,廣東衛視也抓住了這一“新機遇”,以節目經典為核心,積極開展線下活動,包括巡回演出、周邊產品研發、紀錄片生產等,真正實現了國樂這一傳統文化的時尚包裝和傳播,有效增強了受眾對國樂的自信。可以說,在國樂逐漸被邊緣化的時候,廣東衛視與山西衛視聯手打造的這檔原創類電視綜藝節目,不僅體現了創作團隊的專業精神和創新能力,而且彰顯了創作團隊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堅守。節目中,我國各民族傳統器樂幾乎全部呈現,傳統元素的時尚包裝,傳統內容的唯美表達,都成功地抓住了受眾眼球。從專業角度來講,節目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國家級專業標準,內容更是充分彰顯了國樂經典的文化品格和藝術魅力,通過小切口、大情懷和正能量,完成了傳統電視文化節目的華麗轉型,這也是節目成功的重要原因。
“技術+舞美”:動靜結合中渲染節目氛圍
除了頂級樂團的同臺PK外,高科技與傳統舞美相結合所打造的動態化、立體化現場情境,也成為節目的一大特色。該節目是國內第一檔使用4K超高清電視技術進行錄制的原創音樂類節目。這一技術的應用讓舞臺畫面和聲效都達到了美的極致,高清畫質、逼真畫面、立體環繞聲效,都給受眾帶來了由外而內的感官與心靈刺激,給受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節目舞美設計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折扇”造型,超大尺寸的“扇形”LED屏幕,通過動態圖文視頻的播放,能夠為受眾打造一個沉浸式故事情境,給受眾呈現一種靜態之美,在動靜之間完成了唯美造境。這種屏幕設計也決定了燈光設計更為大氣,燈光設計者不僅要強化舞臺功能的分區,還要綜合考慮顏色、造型、節奏等元素,以達到深化節目內涵的效果。在節目中,不同樂團需要通過選票、PK等激烈的競技環節才能“過關斬將”,脫穎而出。為此,節目在效果燈方面也進行了精心設計,不僅使用了常態化的圖案燈、染色燈,還大量使用了“復古LED同光燈”,這款燈的主要功能就是裝飾,以此渲染氛圍,凸顯舞臺形象。在外形上,這款燈如同一面鼓,與節目中其他傳統元素形成高度契合,所以即便是數量較多,也并不顯得突兀,而是與整個舞美形成了高度統一。在選票環節,這款燈會與音效節奏相匹配,進行節奏較強的閃爍,就像是緊張時候跳動的心臟,有效渲染了現場氛圍。
節目形成了專業與娛樂、競技與鑒賞、傳統與時尚、技術與舞美這四組核心元素,在高度整合、相互成就中,造就了節目成功走紅的重要根基。在泛娛樂化時代,文娛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新驅動,而電視綜藝節目顯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通過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創新傳承,節目成功實現了電視綜藝節目流程的再造與優化,并創造了全新的發展范式,充分滿足了受眾多元化文化訴求,并有效推動了傳統文化的現實滲透和傳播。
作者:秦瑩瑩 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 上一篇:民族文化旅游健康發展措施
- 下一篇:高等院校民族文化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