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路徑探索

時間:2022-03-27 10:58:52

導語: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路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路徑探索

摘要:新媒體的廣泛運用改變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方式,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存在著挑戰。伴隨著互聯網下半場的來臨,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怎么在現有環境下闖出信息包圍成為研究重點。文章在總結現有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模式的基礎上,歸納目前傳播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基于互聯網下半場視角,嘗試找出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下半場;民族文化傳播;數字博物館;新媒體

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播模式一直備受關注。新媒體為少數民族文化提供新的傳播渠道,少數民族文化得以更好的展現在受眾面前。而隨著互聯網“下半場”腳步的來臨,現有的傳播模式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問題,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路徑也必須做出相應改變。

1現有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模式

1)建立民族村寨,打造文旅品牌。大多數少數民族文化景觀多處于未開發或小部分開發狀態,而現有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模式中,建立民族村寨,打造民族村寨旅游,構成民族品牌是較為主流的模式。例如黔東南州西江千戶苗寨、郎德上寨和岜莎苗寨等為首的苗族村寨,黔南州瑤山瑤寨、廣西勾藍瑤寨為代表的瑤族村寨,銅仁寨沙侗寨等。這種密集型的民族村寨通過展現民族特色服飾、飲食、舞蹈、建筑,打造一個微型的民族景觀園,從而形成以民族為內容的旅游品牌,增加少數民族文化的曝光率同時也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收益,促進當地的社會發展。2)建立新媒體平臺,打造草根網紅。隨著媒體的更新迭代,它的開放性、互動性、社交性、時效性等主要特點不斷拓展延伸使得其傳播力與影響力越來越強大,從表現方法、傳播手段等各方面逐漸影響著整個民族文化的傳播環境。而新媒體平臺使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主體轉變,話語階層范圍擴大,每個民族成員都成為了傳播本民族文化的主體,這種主體繁榮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播增添了活力來源。新媒體平臺天然的便捷性、開放性,以及對民族文化的解讀權力下放催生了大批草根網紅。通過他們的自媒體鏡頭展現了民族文化的部分內容,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社會風俗和文化獨特性等方面,促使民族文化短時間內獲得了較大的影響。

2現有傳播過程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少數民族文化相對于其他文化來說較為脆弱,對于許多外來文化的消化和抵抗能力較弱。而互聯網帶來的文化沖擊呈持續、猛烈、迅速等特征,這種沖擊讓少數民族文化本身發生了意識層面的改變。除了文化沖擊問題之外,現有的傳播模式還帶來以下兩種影響。1)模式固定,品牌口碑滿意度不高。目前國內不少民族地區在推廣傳播本民族文化時,將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第一要義。因此在傳播過程中,會偏重商業化的打造。這種傳播模式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弱化了少數民族文化精神內涵,例如黔東南州西江千戶苗寨作為國內經典民族旅游村寨,是國內民族村寨旅游標桿,開發較早,在其發展過程中以變成純商業化景區,很多苗族特有的文化載體并不存在。再比如,一些民族旅游景區會推出帶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裝、特產、器具,而游客因為對當地文化較為陌生,在獵奇心理的驅使下樂于購買此類物品,在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卻沒有真正讓游客去了解真正的文化內涵。這類紀念品為了滿足購買者的購買欲望,往往在設計上會改變傳統少數民族文化器具的形態、外表等,阻礙了少數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播。因此,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傳播主體絕不能忽略口碑對傳播效果的影響。2)把關缺失,傳播內容低質量。新媒體產業具有極強的娛樂性,抖音、快手App的盛行讓不少少數民族同胞利用新媒體傳播少數民族文化,擴大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范圍,讓受眾對少數民族文化產生興趣。但由于許多內容未經過把關篩選就在網絡范圍流傳,容易造成民眾對少數民族文化內核的誤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路徑。而部分草根網紅為了博取關注度,肆意惡搞民族文化內容,制造低俗、無腦段子。這種低質量內容的流傳使網民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知出現模糊,不利于整體文化的傳播。

3互聯網下半場背景下傳播新路徑探索

1)優化媒體構成,搭建集約化整體傳播框架。喻國明教授曾提出,進入互聯網“下半場”,首要注意的便是將現有的傳播媒介在橫向連接的基礎上向縱深處挖掘,從而完成在疏而有漏的媒介格局之下的再加工。以黔南州荔波縣水族文化發展與傳播為例,目前針對荔波縣城及周邊的民族文化資源大致可分為水族烈士鄧恩銘紀念館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資源、《水書》和水書先生為代表的特有文化資源、水族“端節”、卯節等為代表的民俗資源以茂蘭自然保護區為代表的水族自然環境資源。各種資源都有其本身的宣傳平臺,但在向外推廣過程中并沒有形成有機整體,推廣內容存在大量重復、吸引度不高等缺點。而在這種背景下謀求發展,就必須整合原本零散分布的向外推廣平臺,建成類似“新聞矩陣”一般的文化推廣傳播框架,并融入自媒體的傳播優勢,將當地文化景點、自然景點和自媒體平臺進行有機結合,建立“官方—民間”結合、覆蓋點線面全套的傳播方案。2)回歸文化本位,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上文提到,少數民族文化傳播受商業化和娛樂化的影響,部分傳播內容低俗、惡趣味,受以增加物質財富的“以物為本”的思維控制了整個傳播過程。此外,文化傳播深受新媒體技術水平的影響,容易出現傳播內容的機械化、病毒化。民族文化傳播的未來應該回歸文化本身,盡可能展現原生態民族文化,讓大眾了解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信仰和思想。因此,只有克服傳播符號形式上單純的復制,回歸文化本位,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將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實際物質載體和虛擬體驗中去,做到民族文化和旅游服務業有機結合。并在人工智能協助下改善服務模式、服務內容和服務傳輸方式,從而改善目前群眾對部分商業化嚴重的民族村落的口碑,達到優質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效果。3)注重創新空間,深化“民族+”文化精髓。互聯網“下半場”中,發展實踐操作的關鍵是給文化傳播過程預留“邊緣創新”的空間。國家于2015年起實施的語保工程目的是利用科技手段,搜集涵蓋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和口頭文化在內的實態語料。而語言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民族語言的傳承決定了文化的發展方向。而在民族文化可持續傳播過程中,也要預留出一個“空白”的空間,歷史經驗證明,一個允許邊緣創新的文化社會就比較容易長盛不衰。因此,綜合上述兩者,在互聯網“下半場”的主旋律中,可以利用好國家語保工程建立的語言數據庫,在民族地區的中小學課程設計中融入語言課程和口頭文化,鼓勵在少數民族文化傳播過程中大膽創新,如將水族文化重點《水書》和水文字進行編碼虛擬化,或將單個字詞提煉出來用圖片形式進行保存,再輔以水語讀音、漢語注釋和習慣用法,以數字形式存儲。以此為基礎構建虛擬數字博物館,加深民族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更直觀的呈現水族文化中的獨特元素。

4結束語

互聯網下半場已然到來,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無疑已經走到一個分岔口,究竟是維持現狀還是推陳出新,怎么樣煥發生機,如何將少數民族文化的精粹發揚光大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不可否認,少數民族文化傳播離不開新媒體的幫助,但要提高傳播效果,創新傳播路徑,就必須抓住互聯網下半場這個節點,整合現有資源,回歸文化本位,打造以“互聯網”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為基礎的民族文化傳播生態鏈,并通過橫向聯合語料庫,構建數字虛擬博物館等,達到更好地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效果。此外,要在傳播過程中對傳播內容進行規范和引導,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和價值觀,并做好信息核查工作,優化傳播內容。此外,要將“民族+”貫穿始終,在生態鏈中使經濟效益和文化發展并舉,營造一個持續、優質、整體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播公共空間。

參考文獻

[1]喻國明.邊緣創新與價值準則:互聯網“下半場”的發展關鍵[J].新聞界,2017(10):34.

[2]青覺,李曉萌.新媒體環境下少數民族文化有效傳播的路徑分析——以微傳播為例[J].民族論壇,2018(4):106.

[3]烏蘭.新媒體時代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渠道分析[J].新聞論壇,2017(10):80.

[4]李達.新媒體時代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困境與策略[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113.

作者:夏添 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