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下長笛藝術分析

時間:2022-08-19 03:40:48

導語:民族文化下長笛藝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文化下長笛藝術分析

【摘要】長笛進入中國一百多年,基本都是按照西方教學理論進行演奏與教學的。何聲奇也深知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何聲奇與方定昊老師共同編寫了《方定昊中國長笛作品集》,這篇作品集的出版,是對方定昊老師的作品表示崇敬,也是在那一時期的特殊證據,填補了我國音樂作曲家在民族文化中長笛作品創作的空白,增加了我國與世界的交流,也在國際上宣傳了中國音樂。中西方音樂文化結合,擴展了中國音樂文明形式,推動了傳統音樂生長。

【關鍵詞】長笛藝術教育;民族文化;何聲奇

一、民族文化視角下音樂教育的迫切性

在中國,長笛藝術的有效發展,必須在音樂創作等方面注重本土化的打造,創作出中國化的長笛作品,才能贏得更多聽眾的支持和認可。由此可見,長笛藝術的民族性教學就顯得及其重要。“將有特色的中國音樂用新的方式發展到它最高的形態”,這表明音樂教學額必須追求民族化,不僅是為了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還是為了融合中西音樂的不同的音樂特點,以便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收到更加新穎的演奏效果。發展我國長笛音樂教育事業,得先將中西優秀音樂文化進行相互融合,我們就必須先了解中國優秀音樂文化的發展,從中國優秀音樂文明的成長歷程中探索出中西音樂融合的康莊大道。那么,筆者先來闡釋我國優秀音樂文化的發展。音樂文化從衍生到發展,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影響,如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社會環境等,這些都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缺少的,而音樂是文化延續和成長的重要方式。祖祖輩輩通過社會實踐給留給我們大筆寶貴的音樂財產。20世紀80年代,在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了18支用猛禽獸腿骨制成的笛子,經過考察被認定為是我們華夏的祖先9000年前的物品[1]。長久以來,我國音樂的傳承的方式主要是老一輩人的口傳心授和一些戲曲班社進行的。而近現代音樂教育多以西方文化為主,缺少對本民族音樂傳播與挖掘,使我國民族音樂處于從屬的尷尬地位。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具有許多不同,西方音樂文化在某些方面上影響著我國音樂文化的前進和發展,使本民族音樂發展的道路產生了許多阻礙。我國音樂文化也不斷被西方文化趨同。現今,民族文化也逐漸受到重視。我們在對待外來音樂文化時應采取包容并濟的態度,在發展我國音樂文化的同時,也需要增加一些外來的優秀音樂作品,使兩者相融合。在兩者相融合的同時,還要遵循兩條原則:(1)在對待我國音樂作品時,不斷發掘、創作出更多的少數民族的音樂作品,確保不流失;(2)在對待他國音樂作品方面,我們要擴大選擇面,不要單純地選擇一些歐洲音樂,避免音樂作品類型的單一性,要兼顧世界文化中的優秀音樂作品。何聲奇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中西音樂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學習面擴大,既不讓民族音樂流失,又能夠兼顧各種優秀作品。今天,在實際操作中,我國音樂教育體系仍然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主,而我國民族音樂的肢體和形態必須采用民族音樂的手法來分析,這些也限制了我國音樂文化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民族文化教育,注重學生的民族文化儲備量,已經成為我國當前教育的迫切任務。

二、長笛藝術與民族音樂文化交融的關系

世界文化藝術來到中國,都要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不斷改變與前進,不斷吸納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長笛音域寬闊,音色柔美清澈,高音婉如鳥兒的叫聲清脆、柔美,低音婉如幽靜的月華。那么怎樣將長笛藝術與我國傳統音樂進行交融呢?民族音樂作品被長笛演繹出來,產生出不同的音樂體驗,將這種方式的民族音樂作品推出國門、走向世界舞臺,是長笛與民族音樂相互交融的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民族音樂作品被創作出來,這些作品既能體現長笛的特色,又能保留許多民族音樂元素。2009年,何聲奇在上海舉辦了專場音樂會,他在音樂會上演奏了方定昊老師改編的《幻想曲》《春江花月夜》《美麗的塔什庫爾干》。這三首作品均由方定昊老師于20世紀60年代創作,這些作品的作曲手法與風格都很完美,在技巧方面也不會落后于西方音樂作品。但在教學中,人們習慣采用西方作品進行教學,以至于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被掩埋。因此,何聲奇高呼“中國作品,要靠演奏家的演奏去推廣”。據了解,2013年在上海音樂學院以及其他各級專家的不斷努力下,收錄了10首中國作品的《紅色的記憶》長笛專輯發行后又有許多長笛音樂作品,如戴宏威作曲的《在內蒙古的草原上》、黃虎威的《陽光燦爛照天山》等已被收入其中。傳統音樂作品與長笛交融成長,推動了傳統音樂文明的擴散,比如:我國長笛演奏家譚密子先生所改編的長笛音樂作品《夕陽簫鼓》,這一極具代表性的中國民族音樂風格就受到了國際上許多長笛演奏家的青睞[4],使本國民族音樂作品傳播至世界各地,本國民族音樂也有了新的發展。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長笛藝術進入中國,增加了我國音樂的傳達要領,增加了一種不同的音樂風格,我們最終是要將長笛藝術與中國民族音樂融合發展,形成一種新的音樂形式,將這種新的音樂形式推向世界。

三、民族文化下長笛藝術教育的音樂傳承

音樂文化是多元發展的,每種音樂文化都有著它特殊價值與定義,而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沒有多少人能夠完全掌握。本民族的學者對本國音樂文化都無法完全掌握,又用什么對西方音樂文化進行研究與探索呢?無論哪種方式,只要能對本民族音樂遺產進行深刻解讀,那么我國民族音樂就會成為一顆等待開發的鉆石,只等開發出來綻放光彩。只要我們堅持不懈,不斷探究我國傳統音樂,那么其規律終會被我們所發現、其體系也是可以被總結的。只有我們重視民族音樂,民族音樂的獨魅力才能夠得以實現,民族音樂的價值才可以得到體現。世界上不同的音樂形式都能夠體現本國音樂的獨有特點。例如先今風靡全球的爵士音樂,其特點是即興、自由。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筆者著重對本民族音樂作品的選擇,結合西方音樂作品,以中西音樂差異,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和思維。以《陽光燦爛照天山》為例,這是1963年我國著名作曲家黃虎威先生去新疆采風后創作的一首樂曲[2]。這首曲子既有抒情的慢板,又有熱情洋溢的急板,作曲者在創作時采用了大量半音音階,新疆音樂風格顯著,著重描寫了天山人民在解放戰爭時期的精神面貌,該曲龐大而不顯冗長、輝煌又不乏細膩,給予演奏者極大的表現空間。這樣的作品只有根植于5000年文化大地上的炎黃子孫才能夠理解其中的境界,即使長笛演奏家的能力再出眾,如果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難以演繹出該作品的精髓。構建民族文化的音樂教育理念,需要每一個人的行動,推動中西音樂文化的交流與成長,攜手構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當然,我國為推動民族音樂打的發展做出了許多努力,例如我國許多高校開設了有關民族音樂的學科,并且邀請相關專家來高校講學。如今許多中小學也增設了民族音樂的課程,許多地區根據地域特點,設定地方特色的音樂教材。筆者所處學校身處江蘇,該地區地方音樂均為小調,并且學生易于接受。鮮花調是江蘇地區極具代表性的小調。小調具有豐富且嚴謹的節奏,一般還有樂器伴奏,在流傳過程中,同一小調還經常會形成多種變體,以變體方式產生多種新曲。同一小調的曲調可填入不同的歌詞,使小調表現功能呈現出彈性化,容易被戲曲、說唱等其他形式吸收,轉化為曲牌。筆者選取江蘇民歌為題材的音樂作品進行教學,對初學者教學使用《茉莉花》這類耳熟能詳的曲目進行教學,學生對本地區民歌比較熟悉,以此來提升他們學習的興趣,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不至于在長笛的學習中覺得枯燥無味。何聲奇也在探索將中國音樂作品與西方音樂融合。

總的來說,音樂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族音樂包含著各族人民對自己文明真摯的情感。現今世界交流頻繁,這也為文化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機遇,這與我國音樂文明的包容關系是分不開的,這也是長笛藝術在中華大地的土壤里生存的必然選擇。一名優秀的老師需要掌握不同的音樂形式,在教學過程中著重于傳播本民族音樂文化。各音樂形式不斷借鑒、不斷發展,這是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所要注重的是在保證民族音樂不斷探索發展的基礎上,更好地推動長笛在中國大地上的發展。長笛與民族音樂文化交融教學的過程還有待發展,還需要更多人參與。

參考文獻

[1]王次炤.藝術學基礎知識[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5).

[2]姜楓.黃虎威長笛獨奏《陽光燦爛照天山》結構分析及演奏難點[J].西安:西安音樂學院出版社,2017(4).

[3]孫剛平.長笛音樂教育現狀及其藝術的民族化[J].當代音樂,2019(11).

作者:黃淑嬋 任佳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