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質學校文化建設思考
時間:2022-08-19 03:42:26
導語:高品質學校文化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時代和現實呼喚高品質教育,高品質教育需要高品質的學校文化建設先行一步。學校文化建設包含了聚學校以深厚的文化基因的精神文化、定言行以莊正的生態范式的制度文化、成師生以優異的能力素養行為文化以及賦物件以豐厚的教育功能的物質文化這四類。梳理這四類文化的內涵,繼而提出高品質學校文化建設的諸多有效路徑。
關鍵詞:高品質學校;文化內涵;文化建設
一、高品質精神文化建設,聚學校以深厚的文化基因
學校精神文化是指師生價值取向、觀念倫理、精神面貌、人格品質等精神成果的總和。高品質的精神文化是師生真善美的集中體現,是引領師生理想、意識、價值、態度、情感的實在力量,其建設途徑建議有三。(一)理論探討和審辨。精神文化是學校發展的文化主題,關系到對歷史的尊重、對現實的考量和對未來的融合,是嚴肅的歷史任務,需要有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應該廣泛探討、審視和沉淀。比如,國家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學校原生文化的融合就要辨證看待。“立德樹人”四字是國家文化創生基于教育的現狀和發展方向提出的文字符號,背后的核心是尊重人的全面發展。用歷史眼光看,這是教育發展到新時期的階段性表達,其讓人的發展適應社會需求的本質從沒變過。因此筆者認為,學校一方面要認真審視自己的原生文化,思考其核心表達有無科學依據,是否符合人成長的需要,是否表意明確,如是,便不能盲目用外來的流行熱詞、權威觀點隨意左右自己方向,要有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不應故步自封,應當研究自己文化的表達和表現,在歷史文化的基礎上調整、優化、改良,這樣方能處理好堅守和變通、傳統和融合的關系。(二)文化聚焦和提煉。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標志就是要將學校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的內容用語言概括出來,用符號表達出來,精練描述,清楚闡釋。主要有學校的辦學思想、教育理念、辦學目標等。德陽中學基于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輝煌的辦學業績,于1995年凝集出“強健、正直、博學、創造”的校訓,以及“三成”辦學思想,即“教學生成人,促學生成才,助學生成功”。以學生健全的人格品性作為第一要義,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為未來的成功奠基。辦學理念是“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就感”。教師用成就動機理論激發學生點滴進步。學校形成了“嚴而不拘、活而不亂”的管理風格。(三)文化實踐和外顯。高品質學校精神文化內涵和形貌外顯應相生相長。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抽象的教育理念、價值觀、學校精神等層面上,它更是一種與全體師生日常工作與學習息息相關、緊密聯系的普世性的東西,應該是具體可感的。[2]精神文化建設既要注重內在體驗,讓師生靠理性邏輯來感知、理解、悅納精神文化內涵,也要通過外顯體驗的直接方式增強文化的可視性,師生在外顯活動中感受過程、關注現場、積極參與、體會情景,在社會實踐與學校生活中體會精神的力量。德陽中學校運會藝術周的開幕式上,校訓、校歌、校旗、校刊集中展示學校的精神文化,師生在體育比賽中體悟到了“強健”和“成人”的內涵,在藝術展演上真切地感受到“博學”“創造”和“成才”的魅力。豐厚學校精神文化在提高學校辦學品質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高品質制度文化建設,定言行以莊正的生態范式
學校制度文化是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體制、規章、規范、模式及其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的總和。學校高品質的制度文化要建設一整套獲得全校師生高度認同的制度,在公平執行中規范言行、激發潛能、引領思想。其建設途徑建議有三。(一)樹行業標準,以規范為起點。學校制度往往體現為一種強制性力量,迫使人們的行為與現存學校制度所要求的思想、行為模式保持一致,從而形成制度所期望生成的學校文化。學校制度要建立健全外部制度和內部制度。外部制度是師生作為社會屬性的人要遵守的法律規章制度和公序良俗。內部制度是教育領域或者校區內師生要遵守的制度規范。如《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以及學校依據教育法律制定的規章制度。可以分為以下七個類別:一是綜合管理類,如《學校績效考核制度》《學校重大項目管理制度》;二是德育管理類,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校學生一日常規》;三是教學管理類,如《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中小學生守則》;四是學生活動類,如《學校文化節工作方案》《學校社團活動管理制度》;五是教師發展類,如《學校專業發展規劃》《學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六是安全管理類,如《學校安全教學工作措施》《學校公共安全事件應急處理預案》;七是后勤管理類,如《學校**教室使用管理規定》《學校校產管理制度》等。學校可以把內部制度和外部制度編制成冊,形成《**學校制度匯編》,管理者要調控制度之間的動態平衡,充分審核全部條款,避免矛盾沖突,及時修訂和更新條款。(二)集眾人智慧,以人本為歸宿。學校要提供民主管理的平臺,匯集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反映師生的合理訴求,達成制度的共識,最終以人本為歸宿。德陽中學制度文化建設有“四步流程”,第一步是會議動議。先是學校黨委啟動議題,再是召開行政擴大會議布置具體工作。第二步民主共建。組織多方討論,集中普遍意見,擬定制度試行稿。第三步是模擬實施,收集現象和數據進行糾偏、修正和優化。第四步是集中表決。舉行莊重的會議,發揮師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維護師生的平等參與權和發言權,最后表決通過。這四步流程搭建了一套制度制定和修訂的完整閉環,民主集中、求同存異,所出臺的所有方案在權威性的基礎上增加了人本思想。這樣就高品質地完成了制度文化建設的源頭工作,這也是很好的現代學校管理的智慧。(三)維人事公正,以執行為要義。制度的價值意義在執行,執行的要義要凸顯平等、公平的觀念。但現實中“制度供給”和“制度執行”有普遍的矛盾。學校制度要嚴格、準確地執行到位,不能只是留于紙面,束之高閣,要公開透明地執行,充分維護制度的權威性、宏觀統籌力和微觀指導性。同時,執行要“管”“理”并重,不可偏廢,重“管”輕“理”或者只“管”不“理”容易造成制度執行時的僵硬、淡漠、冷酷,與學校這一人文性濃厚的鮮活場域格格不入。也不能輕“管”重“理”或者只“理”不“管”,容易厚此薄彼,失之公允,用“人情”取代“人本”。根據具體的情況“管”與“理”寬嚴相濟,張弛有度,既堅持原則,維護制度足夠的“剛性”,又靈活變通,賦制度以合理的“柔性”。
三、高品質行為文化建設,成師生以優異的能力素養
學校行為文化是師生在學校生活中體現出的管理行為、教學與學習、課程建設與實施、教育科研等言行文化的總和。高品質的行為文化能推動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立且轉化為行為現實,讓學校文化在校園“落地生根”。其建設途徑建議有三。(一)剛柔并濟,養成學生良好的習慣和品質。剛性管束和柔性感化是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策略措施。首先是剛性管理。制定實施比較嚴密完善的學生行為規范體系是有必要的,實施懲罰與獎勵,督促學生反復練習、養成,對于違規的言行,在尊重人格的前提下,必須給予合理的糾正,不能寬容。其次是柔性感化。給學生春風化雨般的關愛和包容是學校區別于社會法律法規和家庭親情的獨特教育方式。柔性感化能讓理性判斷和理性言行尚未形成的學生受到情感的同化,老師的情感容易撥動學生的心弦。這種“愛的教育”是教師管理學生的高層次的境界,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不二法門就在此。(二)營造氛圍,建設德藝雙馨的教師隊伍。教師行為類型可分為自然之境、理性之境、道德之境與審美之境,它們既相互獨立、循序漸進、協同進化,又共時存在、相得益彰、四位一體。[3]學校管理部門要搭建平臺,開展教學研究和教學技能比賽活動,提供師德師風和專業技術培訓,樹立名師榜樣,促成骨干教師的養成,促進教師行為由自然之境逐步上升為審美之境。屆時,教師團隊將形成愛生如子、熱愛學校、自然質樸、智慧創生的優秀言行和品質。(三)整體架構,打造豐厚多彩的課程文化。學校課程文化隸屬于學校行為文化,體現了教師與學生言行品質的最重要的交集。課程文化是學校行為文化的焦點,也是制度文化建設的主場,是整個學校文化的落腳點。德陽中學基于“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就感”的辦學理念整體構建課程體系,將學生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同日常教學及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五育并舉,師生共進,促成學生的個性發展、志趣生成和品質的全面提升。
四、高品質物質文化建設,賦物件以豐厚的教育功能
學校物質文化是學校現實存在和發展的外顯物質的總和。高品質的學校物質文化應該是建筑堅固而又精美,裝飾精致而又得體,設施設備先進,功能分區合理,賦予科學和人文的教育色彩,俯仰之間均能啟迪心扉、催人奮進的。其建設途徑建議有三。(一)建筑布局主題鮮明,融合創新。學校的主體建筑群要合理布局、科學分區。一般來講,可分為教學區、食宿生活區、運動休閑區、實驗實踐區、展演區、行政辦公區等。教學區需要建設得安靜、明亮、莊重、嚴謹,食宿生活區要明快、衛生、溫馨,實驗實踐區要營造理性、科學的氛圍,運動區要寬敞、通透、富有活力,休閑區要自然、輕松、愉悅。主要建筑通過二次裝修可以實現“跨區融合”,將兩個功能區的設施設備跨時空組合在一個空間內。一是教學區和實驗區的融合,比如物理學科教室專供物理老師教學,通過設計師和物理教師的整體設計,能將科學知識與教學實踐操作融為一室。二是教學區和生活區的融合,如寄宿制學校在宿舍里開辟了小型圖書館、茶道文化室、器樂室、書畫室、棋類空間等。這些功能分區的融合,體現了教書育人模式的進步,優化了人才培養模式。(二)區域環境立體多變,觸發師生良性的環境。知覺人和環境互為主客體,環境知覺理論的其中兩個觀點可以移用到學校物質文化建設上。一是人處于物質環境中會出現環境知覺,體現著人對周圍的環境客體的全面認識和綜合解釋。因此,教育小環境的建設要呈現符合學生成長的學段序列特征。學校可根據每個學段學生的身心特點、性格習慣,在本班教室內外、年級走廊兩旁設計小環境,學生朝夕相處,假以時日,可有良好習慣和認知的養成。進入新的學段會受到新的熏陶,如此有序列的立體疊加,能充分發揮物質文化持續不斷的育人效能。二是人在固定環境刺激下,對環境刺激的反應會減弱、淡化,最后形成習慣。因此,物質環境的建設應有變化性。學校應當定期更新校園環境,比如組織師生力量對學習區的張貼字畫、板報櫥窗、文化知識走廊進行主題化改造,舉辦主題書畫攝影展覽等,讓學生適應諸多良性刺激后形成諸多良好習慣,充分提高學校物質文化的育人成效。(三)建筑設施具備文化和審美情趣。高品質的建筑設施應當將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和本學校的文化融入其中,主題建筑寓意深刻,人文景觀厚重悠遠。基礎教育學校應該學習頂級高校的做法,將主要建筑,如主教學樓、圖書館、實驗室等命名,詮釋好背后的文化和品質。也要將美學融入建筑裝飾里,格調高雅,讓學生透過美的形式體悟美的本質,形成審美情趣。德陽中學文昌校區教學樓分別是“文津樓”“文淵樓”,圖書館是“文瀚樓”,書法家的美觀字體聳立在樓頂,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育人功用。玉泉校區的多功能廳名為“百川堂”,圖書館則叫“拿云樓”,潤育廣場有大型的少女讀書雕像和書籍冊頁雕像,具有藝術的張力。學生身處其中,探索知識、追求真理,意趣高遠、胸襟博大。
參考文獻:
[1]顧明遠.論學校文化建設[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60-70.
[2]王培鋒;張茂聰.論學校精神文化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07,(4):58.
[3]唐松林;聞佳敏;范春香.教師行為類型:四境一體說[J].大學教育科學,2019,(5):75-81.
作者:田斌 尹華冬 單位:四川省德陽中學
- 上一篇:民族文化下長笛藝術分析
- 下一篇:歷史文化村鎮保護景觀規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