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保護區與人居環境研究

時間:2022-02-27 02:48:05

導語:歷史文化保護區與人居環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保護區與人居環境研究

1研究的背景

加強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做好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與利用是“十三五”重點工作之一。目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已取得明顯進展,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整體保護正在有序推進。保護區擁有大量的傳統建筑,其建筑風格質樸,院落布局有序,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然而,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內建筑老舊破敗、人口密度大、人居環境水平低下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20世紀80年代起,北京進入了大規模危舊房改造時期。由于種種原因,北京舊城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也失去了大量的傳統街區,如古老的胡同、四合院。為了完整地保護北京舊城,特別是保護那些以胡同、四合院為主的歷史街區,1990年北京市政府確定了25片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2002年和2005年又增加了18片,共計43片。其中如什剎海、西四、東四等保護區面積大、保存完整,內有大量的原住民。如何保護傳統建筑和改善人居環境已成為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工作的重點。多年來,筆者始終致力于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建筑狀況與人居環境的調研工作。通過對保護區的實地調查,并參照國內外相關經驗,探索了改善保護區內建筑狀況與人居環境的新思路,并提出一套實施方案。旨在為保護傳統建筑和改善區內人居環境工作等方面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2存在的問題

根據現場調查研究,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在建筑狀況和人居環境方面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2.1居住的擁擠問題保護區內的傳統建筑在明清時期是以獨戶使用作為前提的。時至今日,保護區內得院落絕大多數是由數家、十幾家、甚至幾十家共用。例如:煙袋斜街37號,現共居住22戶居民,整個街區人均使用面積不足5m2;德內大街265號原為清末內務府大臣的住宅,現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及其所屬單位職工住宅,院內人口過多,人們只有利用宅院空地加蓋簡易房屋。如此種種,帶來了居住環境擁擠、住戶相互干擾、不能滿足基本的衛生標準等一系列問題2.2居住條件的日趨惡化所謂居住條件的日趨惡化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指居住條件絕對性惡化。保護區內傳統住宅大多是數十年或上百年的老房子,由于年久失修,大約20%左右的四合院屬于“危、積、漏”房屋,人口的增長又加劇了惡化程度。二是指居住條件相對性惡化。1976年以前,舊城區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傳統的四合院中。隨著城市住宅建設的發展,新型的住宅均有煤氣、暖氣、自來水、廁所等現代化設施。相比之下,傳統四合院仍采用傳統的燃料做飯取暖,數家合用一個自來水龍頭,居住設施落后。2.3服務設施不全舊時保護區稍大的胡同有各種小商店及服務性設施,1956年公私合營以后,胡同里的商店所剩無幾。盡管這種狀況已有所改觀,但保護區商業網點分布過稀的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同時,許多區域中小學的設置不盡合理,特別是小學生上學距離過遠。另一方面,過去居民日常生活與社會交往多借助胡同空間,近年來由于機動車的增加,一些場所很難發揮昔日的功能。此外,乘車難、存自行車難、娛樂設施匱乏等也都是目前存在的問題。2.4城市環境質量的問題這里城市環境質量問題指城市環境的污染,它包括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噪聲污染、輻射污染以及城市熱島效應。這些污染使舊城居住環境質量下降,同時一些污染源對傳統建筑具有破壞性。

3改善建筑狀況與人居環境的方法

改善保護區內建筑狀況與人居環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保護、整治、更新等多個環節。這是一項長期工作,由于居民住房條件急需得到改善,研究過渡性措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自2003年起,政府就著手這方面的工作,諸如“煤改電”、“燃改氣”、改造“低洼院”等,從多方面的實踐來看,這是一項老百姓普遍滿意的民生工程。為了繼續做好此項工作,在此擬就技術上的可行性做進一步探討。3.1增加建筑使用面積住房擁擠是保護區所面臨的普遍問題,應盡可能增加建筑使用面積。但此種做法應滿足相關條件:如房產為公產且房屋結構良好,改造后的房屋必須保持傳統街區風貌等。改造時應由居民申報改造方案,獲審批后方可實施。以下為3個增加建筑使用面積的方案。①四合院的正房、廂房通常都有前廊,房屋的門、窗及窗下坎墻位于金檁下方,如果將門、窗及坎墻外移至檐檁下方,房屋內的使用面積可以擴大,每“間”可擴大3m2左右。②四合院各房屋內一般都設天花,若將天花板拆除,利用屋架內部的空間可建閣樓,閣樓可作為臥室,上下可用爬梯相連。③經相關管理部門嚴格審核,對符合安全條件的房屋可以考慮讓住戶利用屋內地下空間,改造需由專業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實施。3.2四合院內設衛生間上廁所難是保護區內居民普遍反映的另一個問題,現在居民多數到胡同上廁所,上下班等高峰時段有排隊現象,老人使用也很不方便,建議采用院內設衛生間的方法予以解決。首先,設置院內移動式衛生間。移動式衛生間在城市的街道、地鐵、公園等公共場所被廣泛使用,它具有產品尺度小、放置地點靈活等優點,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放置在四合院內。但這種衛生間每日需清理,若能與市政污水管相連,則可降低使用成本。其次,院內建固定式衛生間。現北京四合院多為大雜院,但某些院落仍有零星空地,因地制宜建小型公共衛生間仍具備條件。另外,可對愿意出讓“抗震棚”的居民予以適當的經濟補償,將回收的臨建改為衛生間。3.3加固房屋結構根據2000年編制的《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所做的調查,建筑結構質量較差和差的四、五類房屋占保護區總建筑面積的17%,約104.21萬m2。鑒于政府的財力有限,徹底消除四、五類危舊房需要一個過程。目前可采取臨時性措施,如用型鋼加固房屋結構,以消除房屋安全隱患。3.4增設建筑保溫“煤改電”項目最初在西四北頭條至八條試行,后得到推廣。根據對西四北頭條至八條“煤改電”情況調查,盡管政府對“煤改電”進行財政補貼,但由于經濟承受能力有限,部分居民白天關閉電暖器,導致冬季室內溫度偏低。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可以采用在房屋墻體內側加保溫層和加雙層窗的措施,提高室內保溫性能。3.5修繕防潮與防漏保護區內房屋潮濕現象較為普遍,個別房屋屋頂漏雨。以法源寺地區為例,這里四、五類危舊房的比例高達30%,每逢雨季,許多房屋墻體潮濕,部分居民用塑料布等材料蓋住屋頂,以防屋內漏雨。為了消除安全隱患,建議相關部門在調查的基礎上,對有可能漏雨的屋面做防水處理,對潮濕的墻體可增設防潮層。3.6改善通風條件現保護區內多數四合院已變成“大雜院”,院內建筑密度高,空氣流通性差,再加上傳統四合院建筑多不設后窗,使居室內通風不暢。針對這種情況,可采用在房屋后墻設高窗的方法,改善室內通風條件。3.7合理布置綠化保護區內傳統四合院內空地多,院內多植樹、種草、支棚架,形成了良好的綠化環境。現四合院內臨建多,無集中綠地,可采用豎向綠化的方式改善院內的綠化環境。3.8改善市政設施在有條件的地段應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對于胡同較窄的地段應本著“有壓讓無壓”的原則利用地下空間,采用豎向排列的方式鋪設給水、雨水、污水、燃氣、熱力、強電、弱電等管線。對于胡同較寬的地段,可參考《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基礎設施規劃研究》推薦的方式實施。在給排水方面,為了減少院內住戶共用一個水龍頭的現象,建議水管線延伸到戶,力爭達到每戶有一處獨立的供水設施。雨水、污水的排放應采取雨污分流措施,對現有合流制排水系統進行改造。在電線電纜方面,建議電力、電信、網絡線路通過綜合管溝直通到戶。對一些電力設施如路燈、電線桿、變電設備等,在滿足使用的基礎上應考慮美觀因素,外觀上應與保護區的整體風貌相協調。在采暖方面,歷史文化保護區部分住戶采暖方式已由過去的燃煤改為用電,這種方式清潔安全,應予以推廣。此外,可考慮利用太陽能作為輔助能源為居民供暖,或者在建筑物外墻鋪設保溫層,以提高冬季室內的溫度。在管道天然氣方面,可以根據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造,胡同較寬的地段可鋪設天然氣管線,胡同較窄的地段仍采用瓶裝液化天然氣。3.9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根據調查,娛樂設施、社區服務設施和學習社交設施是保護區需要完善的公共設施。娛樂設施方面,建議在每個居委會轄區內配置一處室外健身場所和一處室內棋牌室,以滿足居民的需求。社區服務設施方面,建議每個居委會設置一個便民服務站,為弱勢居民提供購物服務、生活服務、醫療保健服務。學習社交設施方面,建議每個居委會設置一個社區學校,為居民提供一個繼續教育、就業培訓、社會交往的場所。上述公共服務設施所需的空間,可通過收購個別居民院落的方式加以解決,拆遷、改造等相關費用由政府承擔。3.10解決道路交通與停車問題據調查,保護區內道路寬度小于5m的占51%,5~7m的占26%,7m以上的占23%。從道路交通上看,道路寬度小于5m的胡同不適合機動車進入;5~7m的胡同可供機動車單向行駛;大于7m的胡同可供機動車雙向行駛。應盡量消除盡端胡同,拓寬瓶頸胡同,對于胡同之間的連接道路應盡可能拓寬,以形成環狀的交通系統。在停車方面,應通過利用一些廢棄廠房及集中空地建地上、地下停車場,還可采用機械停車裝置解決胡同停車難的問題。

4結語

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內建筑狀況和人居環境的改善是一項長期又艱巨的任務,需在政策、技術、資金等層面上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制定統一的規劃。堅持“疏散、改善、修繕”的方針,按照“保護為主,有機更新,科學利用,統籌兼顧”的原則開展保護區內的各項工作。相信在政府的主導之下,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建筑狀況和人居環境必將得到改善,為建設和諧宜居之都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陸翔.北京四合院人居環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2]陸翔,王其明.北京四合院[M].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

[3]阮儀三.歷史環境保護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4]李雄飛.城市規劃與古建筑保護[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5]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北京舊城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6]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作者:常宏達 董軍 單位:北京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