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11-17 10:10:33
導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大運河(淮安段)文化遺產資源梳理
大運河(淮安段)文化資源特別豐富,這都得益于運河水的滋潤。具體可分為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大運河發生背景,與大運河生態功能維護相關的濕地(如洪澤湖濕地)、林地、農田等區域環境要素構成大運河廊道重要的自然系統;與大運河“漕運”功能相關的河道、水源、水利與航運工程設施等水利工程遺產(如古清口、古末口等);與大運河發生發展“歷史”相關的古建筑、古遺址、運河聚落等物質文化遺產(如河下古鎮、碼頭古鎮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大運河而產生的文學創作的繁榮(如《西游記》等明清小說、彈詞、運河詩詞等);因淮揚菜而形成的飲食文化風情;傳統戲曲如淮劇、淮海戲、洪澤湖漁鼓、十番鑼鼓、丁丁腔等;與沿海敬媽祖、龍王等民俗相比,與長江流域敬黿神、江神相比,運河沿線多設禹王廟、關帝廟、大王廟等;清江閘劃龍舟等獨特的節日慶祝活動;刺繡、竹雕、木刻、泥塑、陶器等特種手工技藝等;大量的與治河治水相關的神話傳說、民俗傳說等,如漁民的“滿載會”“汛前宴”“交船頭”等習俗。這些習俗都是祈愿實際生產中的勞作與收獲,直接、真切地體現出運河沿線勞動人民希望實實在在收獲勞動果實的愿望。運河生產過程中也創造了許多與生產相關的藝術,如大運河號子。這些既是在實際的運河生產中形成,又實在地有助于生產。均由大運河特定環境孕育產生,是典型的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大運河(淮安段)文化遺產問題現狀
(一)物質文化遺產。1.保護利用不當“運河給淮安帶來了眾多的文化遺存,作為歷史的產物,必然烙上時代的印記,反映當時的自然生態和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文化等狀況,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边z憾的是,前多年,淮安人身在寶山不惜寶,缺乏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缺乏保護、利用運河文化遺存對旅游開發、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的意識,導致淮安古跡遺存保護不到位,損毀現象嚴重。表現在(1)運河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力度還不夠,比如取土、濕地的開墾、沿河工業發展帶來的水體污染的治理力度跟不上。(2)即便在“申遺”成功背景下,宣傳的力度有了減弱。為了申遺,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后申遺時代宣傳顯然不比以前。這對保護運河文化遺產資源會帶來人們意識上的重視不夠。(3)在人文遺產開發方面過度強調經濟或商業化,導致了蘇北運河沿線的“西游記文化”、“項羽文化”“韓信文化”等過熱開發,且結合旅游濫開線路、濫造景點。這不利于運河文化的可持續發展。2.旅游環境不佳淮安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但近年來旅游發展始終與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1)文化資源數量多,但缺乏競爭優勢。(2)宣傳力度不夠,缺乏吸引力。2013年之前淮安市只有個別宣傳視頻,宣傳資源的匱乏致使淮安知名度不高,難以吸引游客。2013起宣傳視頻陸續開始制作,但是少有在央視等大型媒體平臺放映,僅在一些視頻軟件上出現,宣傳的廣度、深度不夠。(3)可進入性差,空間分布分散。淮安的旅游資源雖然豐富,但是景點分布分散,可進入性差,難以形成聚合效應。(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淮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的有:淮劇,淮海戲,洪澤湖漁鼓。江蘇省級的有:淮安市區的茶馓制作技藝淮幫菜烹制技藝、全鱔席烹制技藝、浦樓白湯醬油釀造技藝、骨康外敷藥酒炮制技藝、淮安燈謎;淮陰區的韓信傳說、淮海琴書、漁溝花鼓會、碼頭湯羊肉烹飪技藝;淮安區的十番鑼鼓、南閘民歌、文樓湯包制作技藝、平橋豆腐制作技藝、欽工肉圓制作技藝、闕氏藥膏制作技藝;漣水縣工鼓舞、淮?。缓闈蓞^的巫支祁傳說、花船舞(三河花船)、洪澤湖漁鼓、洪澤湖漁鼓制作技藝、洪澤湖漁家婚慶禮俗、朱元璋傳說;盱眙縣的水漫泗洲傳說;金湖縣的香火戲、閔橋蓮湘(舞蹈)等。面對如此之多、種類各異的“非遺”,首要的是傳承人嚴重缺乏。這面臨著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失傳或絕跡。因為傳承人收入不高,又沒有提升的空間,這是導致人才緊缺的主要原因。再者,沒有學?;驒C構去專門培養、培訓這方面的人才,這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解決問題的應對策略思路
從過程角度看,大運河“申遺”成功標志著全世界對中國大運河遺產整體價值以及沿線城市綜合保護的認可;從目標角度看,大運河“申遺”成功只是大運河“宏觀工程”一個新的起點,后續保護工作充滿了嚴峻挑戰,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大運河“活態”存在,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滿足水資源區域調配、泄洪、灌溉、貨運等需要,始終處在多功能使用狀態。大運河活體特征衍生出保護工作的復雜性與動態性,水利設施建設、水資源調配、重貨運輸、沿岸土地開發等方面的管理涉及多級、多個利益相關者,各方圍繞運河資源的博弈會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如何加以保護利用則成為重要的問題。(一)加大宣傳的力度。讓運河沿線人民群眾高度重視大運河的顯在價值乃至潛在價值,自覺強化保護母親河的意識。提高廣大市民的文化遺產特別是非遺保護意識,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環境,是非常重要和刻不容緩的。這勢在必行、勢在先行。(二)均衡開發的速度。文物的重點在于保護。保護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利用運河資源。不可一味追求經濟商業化的利益,而濫開運河文化資源,要有長遠的眼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三)拓展傳承的深度。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大運河文化遺產中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缺少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運河文化遺產就不完整了。非遺的重點在于傳承。挖掘、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大運河保護利用方面的重要工作。1.制定政策,培養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傳承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承載者和傳遞者,以其文化主體的身份不僅保持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和自身文化特質等基本屬性,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中以提升自身文化自覺意識,構建具體傳承通道等作用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所以,制定政策,培養或培訓非遺傳承人非常重要。2.分類傳承,拓展深廣度(1)現場展示:運河兩岸的廟會很多,如文廟廟會、慈云寺廟會、城隍廟會、都天廟會等,比如每年春節期間,淮安運河邊國師塔下文廟廟會上的各種民俗表演。清江浦廟會已有500余年歷史。會上民俗表演傳統曲藝,絕技絕活,如戲曲、跑驢、河蚌舞、花船、空竹舞龍、葫蘆雕花、蛋雕、糖人、糖畫、烙鐵畫、草編工藝等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展示各自的絕活,精彩紛呈,場面好不熱鬧。可稱得上淮安當地民俗史上的一大亮點、一大奇觀。這種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采用原地展示、原地保護的方式進行旅游產業開發,游客作為“客人”和廟會的參與者,在互動體驗的過程中,感受運河民俗文化特別的豐富、特殊的精湛、特定的魅力。(2)舞臺表演:適合舞臺表演式旅游開發方式的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傳統戲曲、民間舞蹈、傳統音樂、傳統技藝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強的舞臺表現力,對游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例如淮安市淮安區涇口鎮的涇口高蹺,起源于當地先民修造漁船的勞動實踐,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分為武蹺和文蹺兩種。武蹺則長于翻騰跳躍、武打格斗,給人以險、秀、奇的藝術感受;文蹺善于列隊行進,展示各種奇人怪獸的表演,生動活潑、栩栩如生?!笆尮摹笔橇餍杏诮忝耖g的一種吹打樂,20世紀,這門古老的藝術曾經一度瀕臨失傳,后來經過民間藝人發掘整理加工,現如今十番鑼鼓又重新煥發出了生機。2007年淮安市楚州區(今淮安區)申報獲批江蘇省級第一批“非遺”。十番鑼鼓樂隊的演奏人數八至十二人不等,所用樂器,少則十余件,多則三十余件。其主要樂器為笛,配合使用的打擊樂器有板鼓、大鑼、馬鑼、木魚、梆子等。演奏時以鑼鼓段、鑼鼓牌子與絲竹樂段交替或重疊進行。(3)博物館呈現:對于已經失去生存環境和條件,同時又適宜采用博物館展示方式保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采用博物館式旅游開發方式。可在運河沿線選擇合適地點建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集中展示大運河非物質遺產的全貌,同時建設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博物館,如大運河傳統音樂博物館,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諸如錄音、錄像、數碼化存儲等方式保留運河傳統音樂,大運河飲食博物館,介紹并吸引游客體驗大運河沿線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運河飲食;大運河民俗博物館,展示大運河沿線相關民俗的起源、發展與演變;大運河傳統技藝博物館,展示大運河相關傳統技藝的制作工具、制作過程、工藝產品;大運河文學博物館,收集并集中展示和運河有關的古詩詞、民間文學等文學作品;等等。以上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個方面梳理了淮安的厚重古樸的文化資源。對應著國家全域旅游戰略,淮安要發展大旅游,不應是景點景區的貪大求全,而應在文化內涵與品位上有著與眾不同的體現?!叭蚵糜巍备鼜娬{休閑游、體驗游、文化游。“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旅游者的一種風尚。因其蘊含的深度體驗和情感訴求獲得了各國旅游者的青睞,也因其在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中受到了重視?!倍俏镔|文化遺產的傳承更能凸顯出深度體驗和情感訴求,如民間文學的韓信傳說,他是漢代著名的軍事家。當游客想對韓信精神、中國古代的孝道文化產生了解的愿望,他必想去淮安的韓信故里、漂母墓一游。在游覽韓信故里,還想對傳統的技藝如中國著名菜系———淮揚菜的向往,一邊欣賞淮揚菜的烹飪技藝,一邊可以享用品嘗美食美味。但是,限于一些原因,如投入、傳承人的嚴重缺乏,淮安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還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地方政府應在投入、頂層設計上強調開發利用的前提是保護。均衡開發的速度,加大宣傳的力度,拓展傳承的深度。只有這樣,淮安的大運河文化遺產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正確之路。
作者:吳延生 單位:淮陰工學院人文學院
- 上一篇:婦產科護理質量管理影響分析
- 下一篇:幼兒園滲透民間藝術文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