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地域經典文化的源動力分析

時間:2022-09-01 02:57:11

導語:傳承地域經典文化的源動力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承地域經典文化的源動力分析

【摘要】茂名市具有重視地方特色經典文化建設的傳統,因此孕育了地方文化創新的動力。從茂名市重視文化場館建設、重視文化資源建設,再通過文化積累間接獲得各種社會聲譽的案例說明地方的文化創新離不開地方特色經典文化的傳承、傳播。同時,也通過調查發現,這種文化創新規律在教育機構也應得到應用,例如,在青年學生群體中開展地方特色經典文化的教育、傳承會有利于輸出具有鄉土文化情結的好學生,提升教育質量,激發每一位本地青年學生都來參與文化創新的探討。

【關鍵詞】地方文獻;經典文獻;文化傳播;文化認同;文化創新

強調,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目前,新時代的信息技術手段已發展了全媒體的傳播方式,讓文化的傳播方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動力,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果具備了強勢的宣傳渠道及宣傳工具,那么,社會各界得進一步思考,在文化“創新”的輿論場所里,什么才是恒久的“創新”動力?筆者認為比較關鍵的內容與方法是尋找地域文化的原始蹤跡,用新時代的智慧與技術手段去解讀、傳承地域經典文化,才能從根本上源源不斷地獲得長盛不衰的“創新”動力

一、茂名地區重視經典文化傳承

近年來,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一貫重視歷史文獻中記載的正確思想和有益方法來啟發工作思路、方式的工作作風,也同樣帶動了各層級干部都積極重視歷史典籍的學習。在黨中央領導的示范、帶頭下,茂名當地的各級行政班子也非常重視歷史文獻的誦讀、傳播,認為地方文化不單純是文化問題,還可以起到行政治理所不能起到的干預作用。讓地方文化的教化功能充分反哺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1]。(一)茂名重視文化傳承場所的建設。提到茂名的地方文化代表符號,當地民眾往往會指出本地經典文獻里具有冼夫人的愛國精神故事藍本,但茂名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他還承載著其他需要挖掘的文化資源,例如荔枝文化、民俗文化、石油文化、海洋文化等文化遺產。在地方政府的重視及主導下,茂名當地于1959年成立了文化館,2006年該館加掛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牌子,除了組織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外,還搜集、整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經市委、市政府的批準,建于80年代后期的市博物館進行了整體改造,并于2015年9月重新對外開放。2017年建設“潘茂名紀念公園”。一系列文化場所的建設舉措,就說明茂名市的政府機構已認識到歷代文化及近現代的文化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2]。(二)茂名重視文化資源的收集、整理、發現。不少城市都有新建的文化場所,茂名并不是特例,但是茂名市的當地政府不僅僅重視具備貯存文化資源的硬件建設,還重視源源不斷地文化資源收集、整理、發現工作。以圖書館為例,2002年文化部、財政部組織實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后,建設地方文獻數據庫已列入《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五年規劃綱要》,目前,茂名市已建成3個縣級支中心來建設有地方特色的數字化資源庫。茂名市圖書館重視自建數據庫建設,匯聚和集成了覆蓋圖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專利、圖片、音視頻資料等各種類型的茂名地方文獻200多萬篇,為當地及外地讀者提供免費的茂名地方文獻檢索及文獻傳遞服務。高州市圖書館充分發揮文化陣地服務優勢,利用自建的特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服務文化傳承。信宜市圖書館重視地方文獻的收集,收藏有線裝古籍圖書3256冊,還完整收藏1957年以來的《信宜報》。以文化館為例,截至于2018年12月茂名市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了5批次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科學保護茂名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文化角度助力于建設現代化濱海城市。以博物館為例,目前,茂名市博物館經過改造,已具備了開展茂名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教育場所作用。露天礦博物館經過三年多的緊張施工,將成為一個集展覽、科普、藏品收集等諸多功能于一體、傳承茂名礦業文化和油城精神的綜合型博物館,是廣東首家礦產遺址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的齊頭并進建設工作,進一步說明地方文化的資源建設工作得到政府的重視,是硬件(物理場所)與軟件(文化資源)內外兼修的傳承地域文化,讓地域文化形成經典,并孕育著文化創新[3]。(三)茂名的文化傳承為文化創新注入源泉動力。眾所周知,歷代積累的地方特色文獻受眾面較窄,其功用價值多局限于地方情況的了解。讓老百姓能安分守己,墨守成規,這就是地方文獻在民間傳播的主要動力,并不為創新服務。在經濟建設、城市建設過程中,通過重視地方文化建設,并帶來文化創新,這種規律在茂名當地已經得到驗證。2018年4月,《魅力中國城》第一季讓茂名帶來了冠軍口碑,這個頭名的得來,離不開全市各級宣傳部門的精心組織與策劃,讓本地大眾對自身所在城市的地方特色從膚淺認知走向深度了解,也讓外地民眾有機會充分了解這座歷史悠久的濱海城市。誰能凝練出城市的獨特精神基因,誰才能脫穎而出。在茂名,正因為一直以來都重視特色文獻的挖掘、整理,因此,對茂名文化精粹進行深度挖掘時,才有較大概率打造出鮮活的、獨特的城市文化魅力。在茂名,除了人文文化之外,自然地理資源的文化也在地方文獻資源集合里也得到創新。因為歷代比較缺乏自然科學、醫藥技術方面的典籍,但是,茂名卻有獨特的荔枝文化,甚至還有化橘紅文化。在茂名化州的化橘紅是名貴特產,具有化痰止咳的神奇療效。清朝《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化州橘紅,治痰癥如神,消油膩谷食積”,目前,廣東省立法保護的廣東8個道地藥材,化橘紅名列第一。化州橘紅有希望進入《美國藥典》目錄的中藥品種,讓化州的知名度走向世界。以上兩個案例都說明,文化創新(廣義而言)在茂名地區重視地方文化軟硬件資源建設的前提下,形成了成功的榜樣示范作用,也揭示了文化創新的規律[4]。

二、茂名文化傳承與創新規律在高校教育中的延伸應用案例

茂名的地方文化為當地民眾的自我鄉土認同構建提供基礎,繼而開創個體對文化創新性的理解、吸收及傳承、發揚,這種規律在高校教育過程是顯性的表現。每個城市如果能在追根溯源過程中,找到自己獨特的文化標志,再賦予宣傳功能,讓地方的文化在時空縱深領域去體現地域性、時代性,賦予典型的時代意義,則容易喚起當地民眾的童年記憶,找到本土自信,例如,茂名的海岸線長,歷史悠久,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茂名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代表城市之一,提升茂名本地市民的本土文化自信,讓歷史文獻脈絡的冼夫人文化品牌、石油文化品牌、荔枝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走向國際化,形成海絲文化,就成了當代的時代課題。為了拾起文化自信,促進鄉土的自我認同,茂名當地的高等院校也重視地方文獻的收集、傳播。例如,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圖書館開辟有地方文獻收藏的專藏,強化并突出茂名的地方特色。茂名的本地的青年學生如果都能獲得地方特色文化的本土認知,熏陶,認知自己跟城市發展的紐帶關系,則可以獲得智慧的力量[5]。2009年茂名市科技計劃項目立項有“茂名地方文獻開發整理與資源共享”課題(20091025),2013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有“茂名地方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課題(GD13XTS02)。這些研究項目都促進了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開發。此外,在茂名,政府宣傳部門、文化服務部門(圖書館、博物館、地方史志辦公室)以及外貿領域的海關部門都有專門的推動茂名文化宣傳的各種文化活動。2018年,筆者曾面向本校的大學生群體進行過一次抽樣調研,面向350位不特定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發現,90%的受訪者還是對茂名缺乏深入的了解,包括茂名本地籍貫的大學生亦如此。但是,當受訪者得知茂名在近幾年來,獲得過不少美譽時,基本上都認同這些文化榮譽會促進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勇于向自己認識的周圍親朋好友介紹茂名的城市文化名片[6]。可以說,每個城市的地方經典文獻得到傳承的同時,就是地方人士共同探索的共同財富得到引導使用及帶來個人認知及創新的時刻。

三、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現代資訊媒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讓個體潛入多元互動的、特性各異的閱讀平臺(仿如閱讀實驗室)。表面上看,無論讀什么文獻,接受什么文化都可以獲得啟發,獲得創新的借鑒。但是,約翰•杜威說過:“教育必須首先是人類的,然后才是專業的”。對于一個城市發展,要獲得持久動力,就要從發展“功能城市”轉為發展“文化城市”;茂名當地的各級政府部門已經率先垂范了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努力過程與收獲,尤其是高等(職)院校部門,這種文化的創新規律可介入到教育過程中,因為對于一個高校的發展,要讓培育的學生具有強烈的自我認同、地域文化認同,讓學生對現行的社會制度、倫理道德形成必要的內心認同和確信,讓創新的動力得到釋放[7]。

參考文獻:

[1]程煥文.歷史文獻傳承與城市文化傳播[J].圖書館論壇,2013(11):52-55.

[2]陳建華.城市文化發展的“根”和“魂”——《廣州大典》即將出版[N].光明日報,2014-10-20(15).

[3]秦紅嶺.城魅:北京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人文路徑[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4]鑄就城市之魂:東莞文化軟實力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5]廣東省文物局.廣東文化遺產:海上絲綢之路史跡[M].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

[6]趙明龍,張健,顏潔,岑賢安.南海絲綢之路與東南亞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研究[M].廣西人民出版社,2016.

[7]南方日報記者.茂名:文化自信引領高品質崛起[N].南方日報,2016-09-08(A01).

作者:王洪華 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