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論文及軟實力評價研究
時間:2022-05-05 10:37:24
導語:中國文化論文及軟實力評價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科學評價文化軟實力的發展狀況是文化軟實力研究的重要使命?;仡櫼延形墨I,中國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三大類:國家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區域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和行業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F有研究既取得了一定成果,又存在著一些不足。未來應加強文化軟實力構成要素的研究,優化文化軟實力評價路徑和方法,整合多學科力量協同推進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評價;國家文化軟實力;區域文化軟實力;行業文化軟實力
自從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后,我國出現了文化軟實力研究的熱潮。開展中國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可以豐富發展文化軟實力基礎理論,有助于把握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狀況與結構特征,進一步理清文化軟實力評價的原理和方法?;仡櫼延形墨I,中國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三大類:國家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區域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行業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現將相關研究綜述如下。
一、國家文化軟實力評價
學界對構建國家文化軟實力評價體系進行了一系列嘗試,有的研究還開展實證調查得出了相關結論。在評價路徑的選取上,已有研究更多地采用了資源統計型評價路徑,民意調查型評價路徑亦有所涉獵。(一)基于資源統計型評價路徑的研究。資源統計型評價路徑是通過統計與文化軟實力密切相關的文化資源來評價文化軟實力的大小和強弱,其數據來源多為統計數據。有學者認為國家文化軟實力包括文化生產力、文化保障力、文化核心力、文化傳播力、文化影響力和文化創新力六個維度,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設計了國家文化軟實力多級層次評價模型。[1]有研究指出國家文化軟實力包括文化知識生產力、文化產業競爭力、文化體制引導力及文化價值吸引力四個方面,據此構建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從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實證了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宏觀發展態勢。[2]有學者選取了文化傳統、文化發展、文化傳播、文化教育、文化營銷五個一級指標,通過熵值法與TOPSIS法建立了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多指標綜合評價體系。[3]有研究從投入和產出的視角來建立文化軟實力評價指標體系,基于層次分析法對中國、美國和日本的文化軟實力建設進行績效評價和比較研究。[4]資源統計型評價路徑在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中較為常見,但存在著將文化軟實力資源等同于文化軟實力本身的不足之處,在實際運用中需要注意避免這一情況。(二)基于民意調查型評價路徑的研究。民意調查型評價路徑是以文化軟實力受眾群體的切身感受為依據來評價文化軟實力,其數據來源多為對受眾群體的問卷調查。有研究指出中國文化軟實力水平可以通過五個方面衡量,包括語言興趣度、好感度、文化認可度、文化認知度和文化價值觀認同度。通過實證調查發現,好感度與文化認可度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優勢因素,而語言興趣度、文化認知度以及文化價值觀認同度則是劣勢層面。[5]有學者對美國在校大學生進行中國文化軟實力評價網絡調查。該調查發現,“高評價、低了解”是被試美國大學生對于中國文化軟實力所呈現出來的整體特點。[6]民意調查型評價路徑在中國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中較為少見,運用這種評價路徑需要大樣本的問卷調查數據,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使用該評價路徑的操作性障礙,但其以受眾感知為導向的評價思路是值得肯定的。
二、區域文化軟實力評價
學界在區域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了區域文化軟實力綜合評價、城市文化軟實力評價、農村文化軟實力評價等內容。區域文化軟實力綜合評價從整體上對各省區文化軟實力發展動態展開評價,城市文化軟實力評價是近些年區域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的熱點問題,農村文化軟實力評價多為理論性分析而缺乏實證研究。(一)關于區域文化軟實力評價的綜合研究。學界主要從構成要素、發展現狀、評價體系等方面對區域文化軟實力進行探討,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學者在文化軟實力內涵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包括文化傳統、文化吸引、文化活動、文化素質、文化體制與政策五個維度25個指標的區域文化軟實力評價模型,基于實證數據剖析了各省區文化軟實力的優劣勢,并進一步探討了區域文化軟實力與區域經濟兩者的互動關系。[7]有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建立區域文化軟實力評價體系,并采用2006~2008年的數據對全國各省區的文化軟實力發展狀況作出了定量評價,發現各省區文化軟實力發展差距較大,文化軟實力評價指數由東向西、由南往北呈遞減之勢。[8]上述研究采用資源統計型評價路徑,用客觀的統計數據展現了區域文化軟實力的整體發展概況和區域間的發展差異,但評價體系卻相對忽視了文化價值觀方面的指標。(二)關于城市文化軟實力評價的研究。城市文化軟實力是區域文化軟實力研究中的一類熱點問題,關于城市文化軟實力評價的研究也較為深入。一是對特定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專門評價。有學者結合城市文化軟實力基本理論及西安社會經濟概況,設計了一套城市文化軟實力評價指標體系,發現西安的文化生產力相對較強,文化保障力、文化基礎力及文化創新力居中,而文化吸引力相對較弱。[9]有學者針對上海文化軟實力開展了實證研究,遵循針對性強、有代表性、互相獨立、便于獲取、系統全面等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從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六大要素出發設計了評價指標體系。[10]以特定城市為評價對象的研究可以深層次挖掘該城市的文化軟實力資源和要素,通過針對性的評價促進該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建設。二是對多個城市文化軟實力的綜合評價。有研究對中心城市香港、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和重慶的文化核心價值水平、城市制度健全程度、城市政府管理效率、城市國際化水平、城市文化中心影響力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11]有學者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大陸地區31個省會城市(包括直轄市)文化軟實力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表明我國城市文化軟實力具有顯著的區域發展差異,東部城市的文化軟實力發展狀況明顯領先于全國城市平均水平,中西部城市則相對落后。[12]對多個城市文化軟實力的綜合評價有利于在比較研究中找出競爭優勢和劣勢,以進一步明確各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戰略定位。(三)關于農村文化軟實力評價的研究。已有研究在農村文化軟實力構成要素、發展現狀、評價指標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目前尚無根據指標體系收集實證數據得出的定量評價結果。一是農村文化軟實力發展現狀的研究。有研究對我國農村文化軟實力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定性評價:第一,基層干部對農村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第二,農村文化資源存量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求;第三,農村文化市場培育和管理有待完善;第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缺失;第五,農村民間特色文化保護任重道遠。[13]對農村文化軟實力建設問題的定性剖析凸顯了發展農村文化軟實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也引導著研究者對這些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評價。二是農村文化軟實力構成要素與評價指標的研究。有學者認為農村文化軟實力包括農村文化生產力、農村文化保障力、農村文化凝聚力、農村文化吸引力、農村文化影響力這些構成要素,要采用科學的分析方法測算出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用以評估農村文化軟實力的基本現狀及發展態勢。[14]這些研究對于建立農村文化軟實力評價體系作出了有益探索,但還需要多開展實證研究以獲取客觀的評價結果并進一步驗證評價模型的科學性。
三、行業文化軟實力評價
學界在行業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了教育文化軟實力評價、企業文化軟實力評價、傳媒文化軟實力評價、體育文化軟實力評價、軍事文化軟實力評價等領域。教育文化軟實力評價是行業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中成果相對豐富的一個領域,企業文化軟實力評價領域次之,而傳媒文化軟實力、體育文化軟實力、軍事文化軟實力等領域的評價研究較少。文化軟實力評價在各行業中的研究進展存在明顯差異,在今后需要強化對薄弱領域的研究。(一)關于教育文化軟實力評價的研究。教育文化軟實力評價是行業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中的熱點,已有研究涵蓋教育文化軟實力的構成要素、評價原則、指標體系等方面。一是教育文化軟實力構成要素的研究。有學者認為教育文化軟實力由文化核心力、運行保障力、拓展深化力這幾方面內容所構成。[15]有研究指出精神文化是大學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制度文化是大學文化軟實力的保障,行為文化是大學文化軟實力的體現,物質文化是大學文化軟實力的基礎。[16]教育文化軟實力具有自身特點,對教育文化軟實力構成要素的探討為教育文化軟實力評價體系的構建提供了理論支撐。二是大學文化軟實力評價原則及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有研究指出構建大學文化軟實力評價指標體系,需要兼顧指標篩選的原則、確立指標權重的原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等。在此基礎上,建立大學文化軟實力評價體系的理論模型,將大學文化軟實力分為文化凝聚力、文化吸引力、文化整合力、文化創造力和文化輻射力五個部分。[17]人才培養。是大學的首要職能,大學文化軟實力評價應注重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考察大學人的文化素質,評價大學文化引導人、激勵人、塑造人的效果如何。(二)關于企業文化軟實力評價的研究已有的企業文化軟實力評價涉及構成要素、評價指標等方面,但在構建企業文化軟實力評價模型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一是企業文化軟實力構成要素的研究。有學者指出企業文化精神力包含企業精神、企業哲學和企業道德;企業文化制度力包含企業制度與管理、企業組織機構以及企業民主;企業文化行為力包含企業素質、企業風格和企業影響力;企業文化物質力包含企業形象、企業環境和企業業績目標等。[18]學界關于企業文化的研究頗多,這為企業文化軟實力構成要素研究提供了參考,應進一步厘清企業文化軟實力各要素間的結構關系。二是企業文化軟實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有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設定各指標權重,從品牌價值(外部文化)與企業員工(內部文化)兩個維度構建企業文化軟實力評價體系,并依據模糊綜合判斷法開展實證分析。[19]目前關于企業文化軟實力評價體系的研究仍較少,應借鑒企業文化評價、企業軟實力評價方面的成果,深化對企業文化軟實力評價體系的認識和理解。(三)關于傳媒文化軟實力評價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表現為對傳媒文化軟實力發展現狀的宏觀定性評價,傳媒文化軟實力構成要素、評價指標等重要問題還有待加強研究。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相對于傳媒硬實力的跨越式發展,傳媒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明顯滯后,對培育傳媒文化、打造傳媒特色、樹立傳媒品牌等文化軟實力建設不夠重視。[20]有研究指出近年來我國傳媒文化軟實力落后于傳媒硬實力的發展,難以突破國外受眾的心理防御是我國傳媒在對外文化傳播中面臨的困境,如何使受眾群體接受、認同我們所傳播的文化、理念是當前中國傳媒文化軟實力建設必須解決的問題。[21]可見,如何使中國文化的傳播真正入腦、入心是傳媒文化軟實力亟待加強的方面,提升傳媒文化軟實力需要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上多下功夫。(四)關于體育文化軟實力評價的研究。體育文化軟實力評價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現有研究主要探討了體育文化軟實力的內涵辨析、主要來源、發展現狀等基礎性問題,對體育文化軟實力評價體系尚未觸及。有學者認為一國體育文化軟實力的主要來源是這個國家的體育價值觀、體育國家形象、體育發展模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體育話語權等。[22]有研究就中美兩國體育文化軟實力進行比較,認為我國在體育基礎水平、體育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力、體育文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和體育文化發展的條件保障等方面存在差距。[23]體育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內凝外吸功能,我國的體育文化軟實力和發達國家相比尚存在差距,應多開展體育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達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的目的。(五)關于軍事文化軟實力評價的研究軍事文化軟實力評價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內涵、構成要素等基礎性問題,尚未涉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分析。有研究指出軍事文化軟實力建設主要包括軍事精神文化建設、軍事思想文化建設、軍事謀略文化建設、軍事制度文化建設與軍事科技文化建設這幾方面內容。[24]有學者認為軍事文化軟實力主要源于軍事文化資源、軍事實踐和人的主觀性三個方面。[25]軍事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尚處于前期理論研討階段,如何在軍事文化軟實力構成要素的分析上進一步設計評價指標體系是今后需要著力研究的。
四、現有研究不足及未來研究展望
(一)現有研究不足。現有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主要涉及了國家文化軟實力、區域文化軟實力及行業文化軟實力等內容,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尚存在以下不足之處:1.關于文化軟實力構成要素的分析不夠深刻,對文化軟實力的維度劃分缺乏理論依據。構成要素決定著文化軟實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對文化軟實力構成要素的分析是構建文化軟實力評價體系的基礎性環節。約瑟夫•奈把“軟實力”范疇僅僅規定為文化的吸引力、制度和價值觀的吸引力、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能力,而我們強調的是“文化軟實力”,涵蓋人類社會除物質硬實力以外的,所有無形的、難以計量的、表現為精神、智慧、情感的力量。[26](PP61~62)我國發展文化軟實力的宗旨是增強綜合國力,而約瑟夫•奈的“軟實力”思想主要停留在外交領域,很明顯我國文化軟實力思想的內涵要豐富得多。要全面而準確地對文化軟實力進行評價,必須系統研究文化軟實力的豐富內涵,進而深刻剖析文化軟實力的構成要素,為進一步的指標體系設計打好理論框架,否則文化軟實力評價體系將會出現理論上的結構缺陷。目前很多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沒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情況納入到評價體系之中,而只是涵蓋一些文化產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方面的統計指標,究其原因就是沒有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文化軟實力靈魂的重要地位,沒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構成要素,從而導致評價指標體系出現偏差。此外,文化軟實力維度劃分的理論依據較為薄弱,沒有在理論上進行有力說明,從而導致文化軟實力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存在隨意性,不利于文化軟實力評價體系內在結構的優化組合。2.已有研究多采用資源統計型評價路徑,但文化軟實力資源不完全等同于文化軟實力本身。文化軟實力是基于文化軟實力資源而產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具有文化軟實力資源只是產生文化軟實力的一個潛在條件。只有那些能夠對公眾產生吸引力、凝聚力的文化軟實力資源才會真正轉化為文化軟實力,才能使文化軟實力資源的潛在可能性轉變為現實影響力??紤]到文化軟實力是無形的、難以計量的,文化軟實力資源相對于文化軟實力較容易統計測量,因此很多研究通過測量那些可能產生吸引力、凝聚力的文化軟實力資源來作為評價文化軟實力的方法?;谏鲜龇治隹芍瑢ξ幕泴嵙Y源的統計并不能完全說明文化軟實力本身的大小、強弱,資源統計型評價路徑存在著將文化軟實力資源直接統計為文化軟實力的方法缺陷。3.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的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進展差異明顯,一些薄弱領域亟待加強研究。當前我國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從行業和區域兩個方面深化推進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行業文化軟實力評價涉及教育、企業、傳媒、體育、軍事等領域的文化軟實力評價問題,需要在文化軟實力評價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各行業的文化特征進行評價。就目前的行業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來看,學界對于教育文化軟實力評價、企業文化軟實力評價給予了較多關注,開始嘗試構建了一些評價指標體系,有的還進行了相關的實證研究;而在傳媒文化軟實力、體育文化軟實力、軍事文化軟實力等領域,相關評價研究還停留在構成要素分析等基礎理論的層面,尚未開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實證分析。就區域文化軟實力評價而言,學界的研究熱點是城市文化軟實力評價,關于省域文化軟實力評價亦有一定研究,在這兩個方面都有評價體系及實證分析的研究。農村文化軟實力評價則是區域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中的短板,目前開展了農村文化軟實力現狀分析、農村文化軟實力要素分析等理論研究,但尚未進入實證研究的層面。(二)未來研究展望。1.加強文化軟實力內涵及構成要素的研究,夯實文化軟實力評價的理論基礎。文化軟實力評價框架建立在對文化軟實力內涵與構成要素的理解之上,深入挖掘文化軟實力的內涵與要素是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必須要做好的基礎性工作。不同于約瑟夫•奈對軟實力的理解,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內涵和構成要素非常豐富。一方面,中國文化軟實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教育格局、新聞傳播、思想政治教育、文學藝術、民主法治建設、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傳統文化、文化產業、外交政策、國際交往、國家形象等領域密切相關,要從這些與文化密切相關的領域中凝練出文化軟實力的內涵和構成要素。另一方面,提升人的文化素質是發展文化軟實力的最終落腳點,文化軟實力的強弱最終取決于人的文化素質。因此,在評價文化軟實力時要從以人為本的角度考慮要素指標。[26](P98)可以說,理清文化軟實力內涵及構成要素是未來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2.綜合運用多種評價路徑和方法,提升文化軟實力評價的科學性。就文化軟實力的評價路徑而言,主要有資源統計型評價路徑和民意調查型評價路徑兩大類型。資源統計型評價路徑認為文化軟實力是由文化軟實力資源形成的,因而可以通過測量可能產生文化軟實力的資源來評價文化軟實力。資源統計型評價路徑的優點是對于文化軟實力客觀指標的評價比較準確,如文化遺產份額、文化文物機構數、政府文教投入等。其缺點是混淆了文化軟實力資源和文化軟實力本身,忽視了從擁有文化軟實力資源到真正產生文化軟實力之間存在著一個權力轉化的過程。民意調查型評價路徑的優點是從受眾群體的視角來評價文化軟實力,考量到了潛在的文化軟實力資源轉化為現實的文化軟實力的動態過程,將文化軟實力的評價建立在對文化軟實力作用機制的科學分析之上,在測量受眾的文化軟實力感知和認同方面優勢明顯,如傳統文化吸引力、核心價值觀認同等。其缺點是民意調查數據對于一些客觀指標的測量不如統計數據準確,存在著主觀判斷的模糊性。從上述分析可知,資源統計型評價路徑和民意調查型評價路徑各有其優缺點和適用范圍,在文化軟實力評價的實際操作中需要綜合運用這兩種評價路徑。文化軟實力評價方法分為主觀評價方法和客觀評價方法兩大類,其中主觀評價方法有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具體方法,客觀評價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變異系數法、熵值法等具體方法。文化軟實力評價方法種類繁多,各有利弊及適用范圍,需要在研究中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合理選擇。3.整合多學科、多領域的研究力量,協同推進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涵蓋領域較為廣泛,包括馬克思主義文化軟實力、中國傳統文化軟實力、文化產業軟實力、教育文化軟實力、企業文化軟實力、傳媒文化軟實力、體育文化軟實力、軍事文化軟實力、省域文化軟實力、城市文化軟實力、農村文化軟實力等。文化軟實力的這些領域涉及諸多行業和區域,對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的文化軟實力進行評價非單一學科力量可以完成,必須整合多學科研究力量,加強跨領域的研究和合作,以協同創新的方式深化推進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就行業文化軟實力而言,不同的行業文化有其自身的歷史傳統與發展特點,其文化軟實力也深深打上了行業文化的烙印,對特定行業的文化軟實力進行評價不僅要掌握文化軟實力的一般基礎理論,而且要熟悉特定的行業文化和對應的學科理論。就區域文化軟實力而言,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東中西部文化發展程度相差較大,不同民族地區文化各具特色,城鄉文化發展存在明顯差別,對全國各省市地區、城市和農村的文化軟實力進行評價時不得不考慮各地文化發展現狀和區域文化特色,這就需要整合相關區域文化研究的學術力量,以更好地對各地文化軟實力開展深入細致的評價。在對國家文化軟實力進行綜合評價時,行業因素和區域因素相互交織、錯綜復雜,整合多學科、多領域的研究力量就顯得尤為重要。加強多學科、多領域的協同研究將吸引文化、政治、經濟、管理、教育、新聞、文學、藝術、體育、軍事等多學科的學者加入到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之中,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將圍繞共同主題從各自學科視角進行探討,并通過協同機制整合力量、匯聚智慧,共同推動文化軟實力評價研究。
作者:舒俊 單位:湖南大學
- 上一篇:通信工程論文與鐵路施工價值研究
- 下一篇:農業推廣論文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