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時間:2022-06-03 10:30:24

導語:文化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當前的社會環境日益復雜,大學生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也出現了諸多問題,這就為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發展和高校思政教育有著一定的聯系,高校思政教育要結合我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需要,找到文化發展和高校思政教育之間的共同點,通過多樣化的教育方式,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讓文化成為高校學生全面發展的導向內容。

關鍵詞:思政教育;文化發展;文化育人

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就意味著我國進入到了新的發展階段,在我國經濟發展不斷深化的背景之下,社會環境也越來越復雜,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未來的主要支撐力,其綜合素質直接決定了我國未來的人才質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正確認識到思政教育在當前形勢下的重要作用,將文化發展和思政教育結合起來,利用文化充實大學生的內心,使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得以傳承。

1文化發展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的巨大成就,革命先輩艱苦奮斗帶來的光輝勝利,正是文化發展最現實的體現。從客觀的角度上來看,文化發展是一種現象,其背后蘊含的思想品質非常豐富,和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有著緊密的聯系,當今社會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我國上下5000年積累的文化就好比是高校思政教育掘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大學生處于建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階段,但是大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容易被社會上的不良信息、低質量文化所影響,應用先進文化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促使大學生養成強烈的文化意識,如此就能讓大學生在心中建立起一個牢固的道德防線,這也是文化發展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點所在。

2文化發展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思政教育是用一定的政治觀念、道德規范,對大學生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引導,促使大學生養成正確思想觀念的一種教育活動。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新時代的人才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同時也要具備良好的思想品質。但是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碎片化的網絡信息伴隨著諸多負面社會現象,使得部分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社會觀出現了偏差,大學生群體中出現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情況屢見不鮮[1]。眾所周知,我國教學模式深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普遍實行“灌輸—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方式,隨著教學模式的逐漸改革以及互聯網的不斷普及,使得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教師、學校的權威性被大大削弱,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接受信息的主體,結合當代大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思想政治內容作為一種需要時間學習、掌握的知識,難以和滲透在學生生活、學習方方面面的網絡文化相抵抗,思政教育的作用也就因此被弱化。

3文化發展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3.1有助于推動我國文化強國的戰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文化強國”,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其思想觀念、文化水平直接決定了我國未來建設水平,所以建設文化強國必須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強化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將文化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對我國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過文化,培育出具有高科學文化素質以及思想水平的人才,為建設文化強國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能夠發揮我國大學生以及教師在文化發展中的導向作用,通過高校文化引導社會文化的發展,通過文化促進人才成長[2]。

3.2實現大學文化傳承的需要高等教育機構除了為社會培養人才、開展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服務之外,還需要讓我國的優秀文化得以傳承,高等教育是我國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以及思想文化創新的主要發源地[3]。我國教學事業歷來秉承“教書育人”的教學理念,所以思政教育要積極和文化育人相結合,通過前人的文化成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立新知。高校思政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分析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吸取國外優秀的科學成果,同時還要用文化內容充實大學生的內心,在強調傳承的過程中,加強文化內容的創新,并且應用新的文化內容武裝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文化的實質就在于創新,它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先進文化的特質,是增強綜合國力的要求;是實現文化與時俱進、增強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根本途徑,是提高人的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4]。

3.3可推動德育教育工作的發展我國高校思想教育一直以來都注重思想政治課程以及日常思政引導等顯性教育活動,對應用文化促進大學生的發展沒有做到足夠的重視。文化在教育方面具有較強的滲透性、生動性、隱蔽性、多樣性等特殊優勢,能夠減少顯性教育帶來的抵觸心理,將原本理論化的思政內容以形象生動的方式體現出來。思政教育課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將思政教育和文化相結合,能夠把原本晦澀難懂、抽象化的內容藝術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起到一種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如果高校思政教育只注重顯性的教育互動,而不注重對學生心理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就會嚴重降低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4文化發展視域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4.1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促使我國發展的關鍵內容,是我國人民群眾發展的思想根基,也是我國社會文化的精華所在。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主要支撐力,應該將社會核心價值體系貫徹到底并且落到實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工作、學習、生活的正確導向[5]。所以在實際教育過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在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利用哲學文化營造出相應的文化氛圍,彌補顯性教育中的不足之處,進而讓大學生的思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促使大學生養成正確、科學、合理的思想價值認知。

4.2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實質上是大學生的思維、行為,而思想觀念以及行為方式的改變并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需要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長時間的影響。首先,高校要構建一個完善的思政教育文化體系,秉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掌握其中的主要內容,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人民群眾不斷奮斗的精神源泉,同時也能夠成為學生成長、發展的精神動力,高校要在這個基礎之上,將高校內的教育機制、考核評價機制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方式促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4.3優化和凈化大學文化環境文化對思想品德的塑造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但是文化潛在的教育作用目前并沒有被充分地利用起來,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過環境的營造,讓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轉變為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動能,以此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一方面,高校要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全面優化藝術館、圖書館等房屋建筑,為大學生構造一個舒適且極具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硬”環境;另一方面需要學校積極開展以品德、文明為主題的校園互動,通過制度、輿論的引導,促使校園文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進而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物質、精神得以統一,讓大學生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全面發展。

4.4加強大學優秀文化的傳播如果說環境的創設是文化育人和思政教育相結合的基礎,那么優秀文化的傳播就是促使大學生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認識到,高校是文化傳承、文化發展、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其次,思政教育人員要認識到,傳播文化的是教師、學生,文化的傳播必須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圍繞學生關注的重點問題,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式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問題,處理自我價值、社會價值、理想信念之間的相互關系,讓自覺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中的“常態”。

4.5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令人側目,全球經濟也處于大繁榮、大發展的階段,各種文化形態在我國土地上百花齊放,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造成了諸多影響。在這種環境下,讓大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是非觀念,在內心樹立起道德“高墻”就成為了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思政教育要依托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以我國優秀的文化為“武器”,抵御國外低質文化的入侵。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尊重、鼓勵等方式,促進大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發展,進而使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實現大學生文化素養、思維能力的全面提高。綜上所述,強化高校思政教育,無論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濟發展,還是對我國優秀文化傳承,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入分析目前高校學生思想品德的現狀,并且結合實際情況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分析,使得高校思政教育水平能夠不斷提升,促使大學生能夠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與培養,進而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淑媛.文化發展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策略分析[J].新西部,2017(3):123.

[2]崔志愛.傳統文化觀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研究[D].2016.

[3]龐文興.文化自信視域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索[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12):56-57.

[4]王逸凡,李臻.生態文化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2):98-101.

[5]范明珠.文化傳承創新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6(15):137.

作者:董敬祝 單位:北京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