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類節目回歸及發展探究
時間:2022-05-17 10:04:58
導語:文化類節目回歸及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時代大步向前的社會背景下,廣播電視行業出現了“娛樂化”節目的一擁而上。許多同質化、缺乏質感、缺少靈性、沒有情懷的節目,嚴重制約了電視節目本身文化認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的發揮,消耗著觀眾對電視節目本就日益減少的收視熱情。本文就在此背景下興起的文化類節目及節目未來發展等問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文化分類節目形式發展創新
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文化類節目秉著傳承中華千年優秀文化、弘揚社會美德、推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的宗旨,以勢不可擋的氣勢回歸熒屏。
一、文化類節目的分類
中國傳統文化,是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成果,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傳統文化思想深邃,內容廣博,弘揚“真善美”,為人們指出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和更高精神境界的方向。中國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每天都處在中華文化的浸潤下。文字、語言、書法、古詩、音樂、武術、曲藝、國畫、書法、棋類、節日、民俗……這都屬于文化的范疇。
二、文化類節目的形式
很多專業教材中并沒有“文化類節目”的分類,筆者認為,文化類節目從興起到形成一股潮流,完全可以“自立門派”。畢竟廣播電視變革之新、之快,是我們誰也料想不到的。現在“文化唱主角”的節目越來越多,而且好評如潮。可大致分類如下:1.講座類:在知識面前永遠謙卑。最先讓“文化節目”火起來的,筆者認為是《百家講壇》。《百家講壇》以文化知識為載體,通過講座、講課的形式讓大學教授在講壇上談古今、論英雄、說天文、講地理,點燃了廣大觀眾對文化的熱情。《百家講壇》選擇了觀眾最感興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話題,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強調雅俗共賞,涉及面之廣、之深,是迄今為止其他文化節目所不能比擬的。2.文字類:體現文字的魅力。這類以文字為載體的節目,從基礎的中國文字出發,和受眾一起探索文字背后的故事,讓人們體會中華千年文字傳承的魅力。《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出現,喚起了中國人的漢字情結,節目打破受眾的年齡限制,做到了“老少皆宜”。《中國詩詞大會》則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讓一向“陽春白雪”的詩詞走向了大眾,勾起了人們心中的“詩和遠方”。《中國詩詞大會》不僅打造出了“一場全民參與的詩詞文化盛宴”,還連鎖引發了關于“文化教育”的全民大討論。這類文字類文化節目的走紅,看似出人意料,實則情理之中。正如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所言:“當下以‘快節奏’和‘淺思考’為特點的節目盛行,‘緩慢’和‘深度’極其缺失。文化類節目讓人們開始和自己對話,親近經典,回歸初心。”3.表演類:讓歷史和文物“活”起來。《國家寶藏》是一個文博類文化節目,同樣引入了明星擔當“國寶守護人”的設定,提前鎖定了收視率,還讓明星用表演的方式展現文物的“前世今生”,把文物的“厚重感”與現場表演的“活力”完美融合在了一起,新穎的節目形式吸引了不少年輕的受眾。4.體驗類:現場感受傳統文化。《上新了,故宮》《非凡匠心》兩檔節目雖然主題內容不盡相同,但兩檔節目同樣采用了“明星+體驗”的形式,在明星體驗的過程中,把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技藝的精髓一一道來。文化要傳承,年輕人是希望。文化類節目要想打動年輕觀眾,不僅需要對匠人生活影像真實再現,還需要從枯燥的手工藝勞作中,提煉出“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類似的體驗類節目還有《百心百匠》《匠心傳奇》等。5.記錄人文類:包羅萬象。文化是一個漢語詞匯,指的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也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文化包含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建筑、風土、人情、民俗等。從茹毛飲血、鉆木取火的遠古到網絡發達、溝通便利的今天,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它們是怎樣一步步演變至今的?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又體現了哪些文化?這些都可以從專題紀錄片中找到答案。
三、文化類節目的發展創新
文化類節目從興起到興盛,既是價值的回歸,也是時展的必然。隨著廣大受眾價值觀念的轉變和審美層次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受眾渴望精神上的共鳴和文化的滋養。雖然電視節目的制作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和資金“硬實力”有很大關系,但最終決定節目是否有深度、有厚度的還是“軟實力”。1.內容創新,進一步拓展文化題材。好的電視媒體人應當秉持“匠人精神”的創作態度,打破原有思路,堅持自主原創,打造有筋骨、有溫度、有力量、有情懷的文化節目。制作文化類節目應當避免一擁而上,因為同類型題材的節目不僅會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也是資源的一種浪費。節目要堅持從內容上創新,進一步拓展題材和樣式。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只要用心發掘,肯定會找到不一樣的視角、不一樣的題材,讓更多的傳統文化走近受眾。比如,介紹傳統山歌、推介地方文物風俗的節目等。2.形式創新,尋找新的突破。“內容為本,形式為輔”,什么樣的節目形式最能吸引觀眾?什么樣的節目形式會帶來更高的收視率?這些問題值得探究。最重要的是:節目形式要與節目內容相契合。只有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才能制作出生動有趣的文化節目。3.傳播形式的創新。融媒體時代,電視節目的傳播形式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與大的網絡平臺合作、公眾號轉發轉載、二維碼掃描、搖一搖,這些手段人們早已司空見慣。“哪里受眾多,我們就向哪里靠攏”,節目的制作方應當與時俱進,積極調整思路,采用多種方式傳播,實現文化類節目影響力、傳播力的擴大化。
四、總結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們的精神家園。作為融媒體時代的媒體人,我們要用新的表達方式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堅持“受眾為本”“內容為王”的原則,在節目中突出人文關懷;肩負起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使命;堅定文化自信、拿出文化擔當、堅持文化追求,打造出更具高度、深度、溫度的好節目。
作者:孟蓉 單位:山西廣播電視臺外宣中心
- 上一篇:城市公共文化空間融合發展路徑
- 下一篇: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發展現狀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