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發展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05-17 10:07:18

導語: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發展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發展現狀及對策

1研究背景

2019年,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并了《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1],對發展中心和國家圖書館這兩大全國數字文化惠民工程建設管理單位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期通過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著力提升服務效能和服務水平,統籌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建設,整合數字文化資源,推進“互聯網+公共服務”,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豐富性和便利性[2]。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傳統的陣地服務、網站服務方式逐漸轉向更為便捷的移動服務,如何借助“一站式”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為基層提供服務成為了新的發展課題。為此,筆者結合全國地市級以上圖書館和文化(群藝)館館長培訓工作和2019年春雨工程援藏小分隊(拉薩)活動,于2019年6—8月開展了面向全國地市級文化館、圖書館兩館的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建設現狀的調研,了解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發展在基層的基本情況,并得到相關經驗及建議,為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發展在基層的落地推廣探索有效路徑。

2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著重調研全國圖書館、文化(群藝)館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的工作現狀、服務績效及融合發展前景,通過總結經驗,歸納問題,以促進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在全國各地基層特別是中西部貧困地區的融合發展。由于本次研究對象涵蓋全國東中西部圖書館、文化(群藝)館,其地域之間、館際之間存在基礎設施、人力物力、服務對象的顯著差異,因而服務方式和服務效能也存在著不同。針對這些差異,筆者對東部和中部等服務基礎較好的地區,主要采取了抽樣問卷調查的方式,抽取部分參與培訓的地市級以上兩館學員發放了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64份,其中圖書館97份、文化(群藝)館67份,主要目的在于掌握基礎服務數據;而對西部地區主要采取了分組座談結合現場實地走訪調查的形式,走訪了西藏拉薩市堆龍德慶區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金珠西路文化站和城關區噶瑪貢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在了解共性問題的基礎上,對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及邊境地區等存在的問題,給予重點調研。將兩部分綜合考量,以數據反映問題,以問題印證數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基層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現狀

在分組討論和實地走訪過程中,收集到了來自各地的意見、建議、經驗和問題,按照工程融合發展的任務細分[3],綜合整理如下。3.1統籌協調方面。部分省館提出,整個融合創新發展的方案對于基層尤其是省市級及以下的方案,要求還不夠明確。建議發展中心和國家圖書館起草正式的指導意見與實施辦法,由省文化和旅游廳下發,分別詳細說明地市級、區縣級的融合工作要點和路線規劃。同時,在強化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特別是社會化合作方面,與社會力量合作尺度、力度怎么掌握,希望發展中心和國家圖書館給出具體案例指導,確保與社會力量合作有序、有度開展。3.2經費保障方面部分地區反映了運營經費不足的問題。問卷結果顯示,圖書館年運營經費(以2018年為例)平均為1741萬元/館,尤其是部分東部地區圖書館,從當地財政方面獲取的支持力度較大。而文化(群藝)館年運營經費平均為587萬元/館,與圖書館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圖書館在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建設過程中獲得的資源采購經費、平臺建設經費等均高于文化(群藝)館。下一階段,隨著《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細化落地,文化館、圖書館兩館的任務分工將向“能融則融,宜融盡融”方向發展,兩館在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建設經費分配方面將逐步趨于科學。西藏自治區縣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工作人員提出:西藏每年都有“三區人才”專項培訓經費,但由于相關財政管理制度制約,經費的使用范圍有限,每年有大量經費結余,出現了“有錢不能用”的現象,也亟待當地文化和旅游部門協調財政部門積極解決。3.3平臺建設方面。地市級文圖兩館的年均數字化運營經費分別為圖書館52萬元/館和文化(群藝)館29萬元/館,數字化平臺建設運維經費分別為圖書館25萬元/館和文化(群藝)館29萬元/館,數字資源建設經費分別為圖書館62萬元/館和文化(群藝)館10萬元/館。依托數字化手段特別是數字化平臺開展面向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已成為越來越多文圖兩館的基本服務手段。更多的文化(群藝)館迎頭趕上,在數字化平臺建設和運維方面投入了更多財力。在座談中,部分地市級文圖兩館提出:之前依托公共數字文化工程項目向基層下發的PC機、一體機等,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面臨更新換代的問題。如果不給予更新,部分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將無法開展。同時,部分文化(群藝)館和圖書館承接了地區文化云建設任務,館際之間橫向上只有簡單的數據和資訊對接,內容和資源對接尚不充分,地區之間的聯系有待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大數據工作由各省文圖兩館單打獨斗來做比較困難,建議發展中心和國家圖書館統一規劃,對各省進行業務指導。3.4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專業人才短缺是各地文圖兩館特別是文化(群藝)館面臨的主要難題。調查問卷顯示,文化(群藝)館平均工作人員總數為34.67人/館,圖書館平均工作人員總數為69.85人/館,圖書館平均工作人員總數幾乎是文化(群藝)館的2倍。其中圖書館館均專職人員為52.89人,文化(群藝)館館均專職人員為28.33人,文化(群藝)館專職人員占總工作人員比重略高于圖書館。同樣,參與文化志愿服務的志愿者人數相差也較為懸殊。例如,福建少年兒童圖書館年均志愿者總數達到2萬人次,而不少中部地區中等規模城市年均志愿者人數不到百人。尤其在以西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區/縣一級沒有設立單獨的文化(群藝)館和圖書館,而是以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的形式提供服務。例如,拉薩市堆龍德慶區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專職工作人員只有6人,遠遠無法滿足當地群眾基層文化活動需要。3.5資源建設方面。經過多年的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建設,目前各省都已積累了大量擁有知識產權的地方特色資源。但是,原有資源建設成果在當下不能很好地適應于移動互聯網服務需要,在后續投入服務過程中需要經過轉換和再次編輯才行,盤活存量資源成為制約各地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一個關鍵環節。有市館指出,未來應該重點考慮移動端服務。“兩微一端”不僅更利于宣傳,也能讓公眾更方便快捷地獲取公共文化服務,建議將移動端的資源建設與服務納入中央財政重點支持的范圍。此外,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將對工程資源建設等各方面工作制定新的標準。標準變更后,對于以前完成的資源建設項目,其驗收流程是否會受到影響?如何能在新標準和原有標準的過渡期順利完成原有資源的續建和轉換?這都是各地特別是參與資源建設的省級文圖兩館提出的比較集中的問題。3.6宣傳推廣方面。各館線上服務特別是“兩微一端”建設情況也是本次調研的重點。在本次問卷調查中發現,提交了調查問卷的97家圖書館中,有85家圖書館擁有自己的官方網站(部分圖書館根據專業功能的不同,開設了兩個以上的網站);37家圖書館上線了手機APP;84家圖書館開設了微信公眾號/服務號;49家圖書館開設了官方微博;還有部分館開設了以官方QQ群和支付寶公眾號為渠道的其他服務方式,以及抖音官方號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推廣渠道。文化(群藝)館方面,67家文化(群藝)館中,共有51家文化(群藝)館開設了官方網站;12家文化(群藝)館上線了手機APP;58家文化(群藝)館開設了微信公眾號/服務號;4家文化(群藝)館開設了官方微博;部分文化(群藝)館也通過建設群文數據庫、鏈入本地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等方式,拓展服務和宣傳渠道。通過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各地文圖兩館在新媒體服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有部分文化(群藝)館和圖書館入駐了微博和抖音平臺。部分文化(群藝)館和圖書館希望發展中心和國家圖書館能夠從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角度與各新媒體平臺開展更多合作,打造全國范圍的新媒體合作矩陣,依托新媒體平臺對更多優勢資源和特色文化活動進行宣傳推廣。

4對策

4.1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在公共數字文化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以正式文件形式下達項目實施指導意見,將文化行政主管單位、圖書館、文化(群藝)館等各方的職責分工明確出來,固化下來。通過組織專題研討會、舉辦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專題培訓班等形式,聚焦各地反映的問題,重點圍繞文化(群藝)館、圖書館如何在新時代更好發揮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建立工作機制。從“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指導思想出發,探索建立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社會化合作機制、管理評價機制。4.2強化經費保障支撐。針對地區之間、館際之間的運營經費、建設經費不均衡的問題,建議中央財政有關單位和地方財政部門加強工作力度,加大對文化(群藝)館行業經費投入,特別是結合《“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將資金、項目和服務有意識地向中西部貧困地區、老少邊窮地區傾斜[4],改善貧困地區的文化民生。另外,針對調研發現的“有錢不會用”“有錢不能用”的問題,建議加強項目申報、方案實施特別是資金使用方面的指導培訓,提升各地經費執行效率。4.3加強平臺整合優化。在調研中發現,各地都基本建成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各地各級文化主管機構也都鼓勵文圖兩館依托上述平臺開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議在下一步工作中,進一步發揮平臺的服務效能,依托平臺開展更多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活動。同時,進一步對現有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進行整合優化:首先,將多個服務平臺整合為一個,減少服務入口,方便基層群眾“一站式”獲取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內容;其次,不斷對現有平臺功能進行優化,使之更加符合廣大群眾的使用習慣,降低基層群眾獲取服務的技術門檻;最后,要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不斷優化平臺內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對接水平,從而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4.4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調研發現,無論是圖書館還是文化(群藝)館的專業技術人才都比較缺乏,特別是文化(群藝)館專業人才嚴重短缺。建議:一是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盡快補充相關專業技術人才;二是采取內部挖潛的方式,對有一定專業工作基礎的員工進行重點培養,提升其業務素養;三是通過志愿者招募形式擴充人才隊伍,采取公開招募與定向招募相結合、經常性招募與階段性招募相結合、面向個人招募與面向集體招募相結合等方式,建立起“志愿服務總隊-各志愿服務分隊-志愿者”的三級管理體制,完善培訓與表彰等配套管理制度,聚攏整合當地文化志愿服務資源[5]。4.5完善資源建設工作機制。針對各地文化(群藝)館、圖書館關心的資源建設及后續服務問題,建議結合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要求,優先出臺資源建設相關標準,以便于各地能夠盡快依據新的標準開展資源建設工作。建議各地在資源建設過程中做好事前規劃與事中控制相關工作,以統一的資源建設標準,提高資源建設總體質量。4.6拓展宣傳推廣渠道。在充分發揮國家數字文化網、國家公共文化云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主陣地、主渠道作用的基礎上,立足網站服務的傳統陣地,強化“兩微一端”新媒體渠道,吸納地方經驗和先進做法,加強與喜馬拉雅、抖音等社會化新媒體平臺的合作,打造公共數字文化新媒體矩陣,提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作者:張夢宇 單位: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