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若干問題思考

時間:2022-03-26 04:01:38

導語: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若干問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若干問題思考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有優秀與否之分,價值觀是文化的內核,其雖然相對穩定但其先進與否也并非一成不變。繼承先進的價值觀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目標的應有之義,可以以專業領域或文化種類為切入點,在課程化的基礎上讓學生學習和體認優秀價值觀。

【關鍵詞】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教育;教育目標;價值觀

一、引言

現階段我國各級各類院校紛紛開設中國傳統文化類課程,以加強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培養學生傳統美德。高職院校緊跟時代步伐,在以職業技能類課程為主的前提下,大多采用公共選修課的方式開設中國傳統文化類課程,也有依托專業開設本專業領域的傳統文化類課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其中良莠不分、唯傳統論是最為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傳統文化作膚淺的、庸俗的解釋,像酒文化、鼻煙壺文化、江湖文化、三寸金蓮文化等非主流文化在課堂中也有出現。此外,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不到位,只進行傳統文化現象、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單一以認知目標作為教育目標,忽視對教育對象精神層面的關注,是另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這兩個問題的出現,其實都源于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要“教什么”這個問題認識的不到位,而“教什么”,這既關系著教育內容,更關系著教育目標,既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如果在這一點上出現問題,哪怕是一點點偏差,也會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這些問題的出現,歸根結底與當下高職院校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概念本身認識模糊有直接關系。筆者認為,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準確定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當下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要正視的兩個關鍵問題。傳統文化不等于優秀文化,文化現象不能代替文化內核,先進的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應該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教學內容,應該把先進價值觀的教育作為教育目標,應該以學生的體認為主要的教學方式。下面對上述問題分別加以論述。

二、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一)傳統不等于優秀。傳統是個時間概念,它是指過去在時間上的延續,并且這種延續對今天產生了重要影響。文化的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以文化之”。從社會學角度來說,文化無處不在,人的存在就是一種文化的存在,或者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即大文化與小文化之分,人類所有有意識的活動及其創造的產物都可以稱為文化,這是廣義的文化,而這其中的精神產物則是狹義文化。與文化十分相近的一個術語是“文明”,從“文化”與“文明”的區別可以更清晰地認識文化的概念。文明指人類先進的、優秀的文化成果;而文化則全都包括在內,只要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或其所創造的產物都是文化。換個角度來說,文明是褒義的,指先進的、優秀的文化;文化是中性,既包括先進的、優秀的,也包括落后的(或曾經先進的)、劣質的。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指從古代延續至今,對今天仍然產生影響的所有的文化傳統,這其中既有優質文化傳統,也有劣質文化傳統,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之“傳統文化”實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果單從上述文化與文明的區別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實為中國文明教育。其實,在2014年3月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和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兩個文件的標題中,在“中國傳統文化”前都有“優秀”兩字,這說明從國家層面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還是十分明晰的,但由于廣大教師未必具有同樣正確的認知,因此才出現良莠不分、魚龍不辨的情況。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其本義是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盡管在課程或其他教學場合可以稱之為“中國傳統文化”,但對傳統文化中魚龍混雜的情況要有清醒的認識。例如在中國傳統商業文化中,固然有王亥、管仲、計然、范蠡、子貢等人開創的優良傳統,種下了以義制利、天下共利、以商報國、共同富裕的優良基因,但也有小富即安、官商一體、雜亂無序、畸形扭曲的明顯缺陷,這就要求教師在將中國傳統商業文化課程化的過程中做出選擇,決不可稗稻不分,一味媚古。此外,還有像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柏楊筆下的“丑陋的中國人”,張藝謀電影中“大紅燈籠”,韓少云戲曲中的“小女婿”等,這些傳統文化現象中都有雜質存在,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中應予以準確剔除。國際政治理論家勞倫斯•哈里森曾提出十種落后文化現象,其中至少有七種存在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包括認為教育只在精英階層中是重要的、認為別人得到就是自己失去、認為地位上升靠關系和家庭、認為公正的待遇取決于你認識什么人和付得起多少錢、認為應當受到鼓勵的思想是正統和順從而不是不同意見等[1]360。這些無疑是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應當被批判的觀念。所以,并非傳統的就是優秀的,也并非只要是傳統的就要繼承,對于這一點,講授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師必須十分清楚。(二)現象不能替代內核。從文化學度看,不管文化的范圍多么寬泛,也不管文化的層面有多么復雜,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論你主觀是否愿意,也不管這種文化你是否喜歡,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之中,這種文化都會在你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而這個所謂的“烙印”,主要體現在價值取向上。文化的作用也是通過價值觀而發生。對于個人,它通過價值而影響人的行為取向;對于社會,它通過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影響社會的發展進程。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文化的過程,在存在多種文化的國家如美國,當經濟政策一樣時,不同的文化群體的人們所做出的結果是很不一樣的,就是因為他們的價值取向不同。文化既可以順應經濟發展,也可以阻礙經濟發展,這取決于經濟發展中人們的信念、態度和價值觀。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經濟發展是文化的過程,表面上看不可思議,其實并未夸大其詞,這是在強調經濟發展過程中價值觀所起的重要作用。一個社會經濟發達或者不發達,并不是外界強加的,而是這個社會自己的選擇,而決定選擇結果的就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價值觀[1]2-3。價值觀是文化的內核,文化在社會發展中有重要的作用,與其說是文化有重要作用,不如說是價值觀有重要作用。傳統文化教育不該缺失價值觀的內容,只認知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文化現象,并不能真正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當下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2014年3月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兩個文件特別是《綱要》明確指出,“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2]。首先做出反應的是中小學,但正如孟青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化實施策略》一文所指出的,由于“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如注重各種傳統文化現象的講授,包括節日、建筑、科技、藝術等,以致傳統手工藝制作、傳統民俗節日等成為教育教學熱點,而相對缺少對傳統文化蘊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養的深入挖掘和滲透”[3]137。這種現象在高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同樣存在,許多課程打著傳統文化的大旗,有的講詩講文,有的講書講畫,還有講史講人的,但都是以某一種傳統文化為內容,要么講其發展歷史,要么講其代表人物,其結果是為講史而講史,為講人而講人,學生充其量只是掌握了大量的傳統文化知識,精神層次有何收獲就不得而知了。當然,出現這種情況與目前整個中國教育只關注知識和技能,不關注人的發展有一定的聯系,但教師對傳統文化的內核認識不到位也脫不了干系。有一點需要說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只停留在其核心是價值觀問題還不夠,教師還要知道,文化有優劣之分,其文化的內核也有正確與錯誤、進步與落后之分。因此,教師在進行文化傳統教育過程中,對于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同樣也不可良莠不分,唯傳統論,要進行仔細分辨。(三)先進并非永遠。先進的價值觀會促進社會發展,而落后的價值觀會阻礙社會發展。但是,比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先進與否的問題更為復雜的是,一成不變、永遠先進的價值觀幾乎是沒有的。如在中國傳統價值觀中,肇始于商鞅時期的“重農抑商”的價值取向曾經在當時促進了農業發展、人口的增加和國家實力的增強,但后來社會進步了,這種價值觀并未發展,不但沒有促進經濟發展,反而成了經濟發展的羈絆。商人仍然處于四民之末,商人們不得不忍受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境況,他們一方面更精明地賺錢,另一方面讓自己的子女拼命地讀書進入仕途,古代的徽商就是一個最好的代表,中國古代社會的商業因此舉步維艱。再比如19世紀德國偉大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曾對中國文化進行分析。他認為儒學很重視君子修身養性以適應外界,適應世態變化,認為中國人經過良好的心理調節,有無限的耐心,有節制、有禮貌,能不間斷地努力工作。但他也認為這樣的品質不能自發地產生資本主義,因為缺少競爭。而在現代全球經濟發展中,“競爭優勢”才是比“比較優勢”,如勞動力、地理位置等更重要的因素[1]306,這種只追求自身修養,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尊崇的優秀人生價值取向,今天已經落后于時代。再一個例子就是來源于中國人祭祖的傳統,它使中國人形成重視家庭和親情的價值取向,在小農經濟時代很有利,它可以維系穩定的家庭關系,促進生產。但在現代社會,它也因此使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或者說信任的半徑十分有限,于是任人唯親、靠行賄建立關系,進而官商同腐、缺少慈善意識這樣的缺陷暴露無遺,這也是一種過時的價值觀的體現。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文化會發生變遷,一成不變的文化是不存在的,雖然價值觀比起物質文化、行為規范是最穩定的因素,否則文化很難延續,但由于價值觀先進與否不僅僅決定其自身,而且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只有順應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價值觀才被稱為先進的價值觀。即使假設價值觀是一成不變的(事實上一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價值觀也如此),但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永遠先進的價值觀幾乎是沒有的。“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4]。有的價值觀曾經先進,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其可能停滯或落后。由此,所謂的傳統的價值觀在某種意義上說又可能代表著一種落后,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是傳統價值觀就是正確的,傳統文化教育也不能說就是培養和學習傳統價值觀。只有對于文化的認識、對于價值觀的認識提升到這個高度,才達到了正確而深刻的程度。

三、準確定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一)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教學內容,不應視一切傳統為優秀目前,高職院校部分講授傳統文化的教師存在本身傳統文化知識基礎不深厚,知識體系不完整,對優秀傳統文化辨識不清的問題。有些教師簡單地把傳統文化教育等同于講歷史,過多的時間介紹歷史事件、杰出人物,忽略了對傳統節日、民俗、民間藝術等的滲透。有些教師對本土傳統文化過分推崇,不能將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置于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中綜合考慮、客觀評價,回避傳統文化中存在的缺陷。當前學界對優秀傳統文化評價標準的研究還很不夠,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李宗桂先生認為: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這么多的專著與論文,幾乎沒有人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尺度或評價標準做過充分的探討”。良莠不分、以劣充優、以劣代優的所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說蔓延,“這幾年的儒教立國論、以古非今論、封建迷信論沉渣泛起的怪相,便是明證?!盵5]與學界對傳統文化優秀與否在操作層面上研究不夠不同,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上存在著一個更大的誤區,就是視傳統為優秀,認為傳統的就是優秀的,以至于像李宗桂先生所說的以古非今、封建迷信、愚忠愚孝思想也出現在課堂上。比如,古代的刑罰“誅九族”,教師引領學生認識何為“九族”尚屬正常,但如果并未對這種刑罰的滅絕人性加以說明,反而以此為例來證明今天的法律由于過于寬松而缺乏震懾,這是典型的以古非今,而且達到是非不辨的程度。其實,“誅九族”作為曾經出現過的一種文化現象,并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是傳統,但不是優秀傳統,本不該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再比如《二十四教》故事《埋兒奉母》《親嘗湯藥》《臥冰求鯉》等多屬中國劣質文化,但也有人在課堂上津津樂道;介子推割股奉主,為保名節,又害死老母,實屬愚忠愚孝,也有人在課堂上大肆鼓吹。再比如湯顯祖的《牡丹亭》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但有的教師卻借杜麗娘還魂的情節,大講借尸還魂、黃泉路等迷信中的鬼神思想,把還魂的過程解說得十分詳盡,聽后讓人毛骨悚然。中國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其中不乏璀璨的明珠,但也有沉積的沙石,在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時不可視全部為瑰寶,要有分辨,有篩選。不僅如此,如果二者由于客觀上很難分開或主觀上不慎將二者混在一起,也要講明利害,使學生學會分辨,摒棄沙石。例如講中國傳統商業文化,繞不開一個“利”字,教師要告訴學生經商獲利天經地義,但不可見利忘義。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一定要讓優秀的文化傳統站穩課堂。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萬物平等這一觀念在今天仍然很有價值,是先進的文化理念。19世紀西方的啟蒙主義帶來了現代性的觀念,在肯定人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帶來了人與自然的矛盾。由于信奉人類對物質追求的合理性,造成自然資源過度消費、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一系列問題。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努力盡自己的社會人倫義務和社會責任,積極入世,遵守社會規范。雖然道家的主張與儒家不同,主要是通過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識、否定名教、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縛包括儒家仁義的束縛,以化解人生之憂。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脫解放,而不是放縱形骸的情欲,其認為如果執著于外在物欲、功名利祿,束縛于名言名教,那就會被物所主宰,不僅不自由,還會阻隔人與天地合一。道家和儒家是殊途同歸,最終都是強調個人與無限的宇宙契合——“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這樣的文化思想在今天人與自然關系如此緊張之時,與人類解決現實問題的需求相契合,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部分,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課堂的主要內容。(二)以先進價值觀學習為教學目標,不應缺失優秀價值觀的學習當前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升,教師對核心價值觀認識不到位,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在組織教育活動時,機械地利用歷史材料,不加以改造,生搬硬套,以為讓學生穿上漢服,教師穿上長衫就是繼承了優秀文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把注意力集中在讓學生掌握大量的傳統文化知識和學習某些民間工藝,卻不注意讓學生把握這些傳統文化的特色以及從中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如前所述,價值觀是文化的內核,優秀的價值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不應漠視優秀價值觀的存在,應將優秀的價值觀體現在教育目標中。從現階段教育發展現狀看,和21世紀初素質教育大討論時教育界對知識與能力、知識與素質的關系認識不同,馬陸亭認為,知識、能力、素質三者之間是包容關系,并非完全各自獨立或由低到高的層次分布關系,他認為知識是能力和素質的基礎,而能力包含知識又是素質的表現,素質包含知識和能力。超越能力的素質主要表現在做人上,而知識、能力主要表現在做事上,這三者的培養都是教育的應有責任[6]。相對于專業核心課和專業基礎課,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多為擴大知識面、拓寬視野類課程,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為主要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也應把優秀的價值觀的學習作為教育教學目標應有之義。從教育學角度看,教育目標既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具有指引和導向的作用;從一門課程角度看,教育目標便具體化為課程目標,直接決定著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設計。20世紀美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本杰明•布盧姆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領域教育目標、情感領域教育目標和動作技能領域教育目標,又將情感領域目標按價值內化程度分為接受、反應、價值化、組織、價值體系個性化形成五個級別,從接受開始,逐步上升為積極反應、對學習內容進行主觀評價、接受自認為正確的價值觀、最后形成個性化的自我價值觀。本文強調將優秀價值觀作為教育目標之一,一方面是因為優秀價值觀在文化中的核心和精髓的地位,正如前文所分析;另一方面,從上述本杰明•布魯姆對教育目標的分類來看,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其目標中也不應該缺失情感目標。但要說明的是,強調將傳統文化優秀的價值觀作為教育目標或教學目標之一,并不否定其他存在的合理性,只是鑒于當下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普遍缺失價值觀教育的現狀。以上分析了將優秀價值觀學習作為教育目標的必要性,從可行性上說,20世紀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關于教育目標的理論給予了有力的支持。從教師角度來看的教育目標,就是從學生角度來看的學習結果。加涅將學習結果(形成的能力)分為態度、運動技能、言語信息、智慧技能和認識策略五個種類,其中的“態度”就是進行選擇時的價值取向,亦即價值觀,它可以成為學習的結果之一。由此,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將優秀價值觀的學習作為教育目標,不應僅僅止步于文化現象的認知,這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三)以學生的體認為主要的教學方式,不應只是空洞的說教部分高職院校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偏重對知識點的灌輸,單純地讓學生記憶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缺少對學生道德養成和人格塑造的關注。偏重發揮課堂教學的主要作用,忽視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把原本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教學簡化為簡單的理論灌輸,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宣傳教學,也降低了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提高。體認指從體察、認識到認可、認同的過程,它與空洞的說教、強勢灌輸不同,強調接受者的過程參與和主觀體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優秀價值觀的學習就應該是一種主觀參與、逐步內化的過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價值觀作為一種形而上也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它總是蘊藏在文化現象中。例如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有“義以為上”“以義制利”的優良傳統。要讓學生接受這一觀點,就要使其有切身體驗過程,講明“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利并非是一種絕對的惡,商人追求利是理所應當,但因為它與個人或小團體利益相聯系,往往難以統一,正所謂眾口難調;而義則是超越個人利益,具有一種普遍性的品格,對個人或小群體的利益有調節作用,對于避免矛盾沖突、維護社會穩定大有好處。教師講明道理后,如果再附以晉商的以誠獲利、義節如山,徽商的仁以愛人、智以取利等中國古代商邦的經商之道,或者像范蠡、猗頓、子貢等散盡家財、以義為上的經商故事,學生在文化現象的學習中便可以接受并認同這種價值觀,進而可以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價值觀普遍存在,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以學科或專業為切入點讓學生體認、內化優秀的價值觀,經由某個領域的傳統文化作為通道進入中國傳統文化腹地,全面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比如,農業類院系可以開設“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作為切入點,以在農業活動中的中國人先進的信念、態度和價值觀為教育目標,讓學生學習和體認優秀的價值觀。同理,商科類院系可以開設“中國傳統商業文化”或“中國商業史”等為切入點,經濟類院系可以開設“中國傳統經濟文化”或“中國經濟史”等為切入點。另外,還可以直接按文化種類分類,以某一種類的傳統文化為切入點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比如可以開設“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國傳統文學藝術”“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中國傳統語言文字”“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國古代宗教”“中國古代哲學”等。最后要說明的是,不論以專業領域還是文化種類為切入點,將傳統文化知識課程化都是必須的。課程化,就是要搞清楚傳統文化課程的定位、目標、內容、實施等問題,使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能夠有目標、有系統、有層次[3]139。(四)將傳統文化知識課程化為教學任務,不應從眾跟風,定位不明。當前,大多高職院校實施的中華傳統文化課程,處于無序的探索階段,從眾心態居多,定位不明,表現為課程體系缺乏統一調整,傳統文化課僅是現行專業課程體系的補充模式等問題。高職教育培養高級技能應用型人才,傳統文化課程主要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為線索,提升學生的自身修養,因此高職院校應把傳統文化課程提升到整個課程體系的基礎性地位,設置中國傳統文化必修課與形式多樣、種類豐富的公共選修課程,堅持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核心地位,促進傳統文化教育持續、深入、有效開展。綜上,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要區分良莠,優秀價值觀是中國文化的基因,因而要將優秀價值觀的學習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目標的應有之義,讓學生在具體文化現象的學習中體認優秀價值觀,進而內化和繼承優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美]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2]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EB/OL].(2014-03-26)

[3]孟青,楊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化實施策略[J].教育評論,2018(5):136

[4]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7.

[5]李宗桂.試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評價標準[J].社會科學戰線,2017(8):1-9.

[6]馬陸亭.高等教育結構化育人的教學實現[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01):137-145,170.

作者:胡瑞燕 王瑞玲 單位:北京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