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文化對高職院校禮儀教育的啟示

時間:2022-03-26 04:05:40

導語:禮文化對高職院校禮儀教育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禮文化對高職院校禮儀教育的啟示

摘要:黨的報告將文化興國和文化育人確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大教育任務。傳承和創新貫穿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儒家尚“禮”文化是學校落實上述戰略任務的重要舉措。高職教育承載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應用型、實踐型、服務型高素質人才的時代使命,“禮儀教育”是高職教育的必備特征,也是高職院校需要一以貫之的特色工程。將儒家“禮”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禮儀教育是履行高職教育新使命的必要行動,其理據和路徑是以“仁”為本而“明禮”、深明大“義”而“行禮”、以“和”為貴而“用禮”。

關鍵詞:儒家禮文化;高職院校;禮儀教育;明禮;行禮;用禮

在黨的報告中指出了我國發展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亦即,“近代以來久經磨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1]10然而,隨之而來的挑戰是如何解決富起來、強起來之后的問題?正如《論語•學而》篇所述:子貢曾問孔子,“富而無驕,何如?”,孔子答曰,不如“富而好禮”[2]10。在儒家思想中,“禮”不僅是構建一個禮制社會的典章規范,更是反映人本天性的精神價值載體[3]。也就是說,當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需要進一步提升的是人的文化素質,因為個體文化素質的提升是確保社會長期安定和諧的關鍵因素。如何提升個體文化素質?其核心在于“好禮”。那么,如何依托以“好禮”為核心的個體素質提升工程來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在《論語•子路》篇中,冉有曾問孔子:“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答曰:“教之。”[2]10此處“教之”所謂何意?即通過“禮儀教育”活動的推行,落實全民的“教化”,逐步培育出有“教養”的文化人。高職教育旨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應用型、實踐型、技能型、服務型高素質人才,禮儀教育無疑是高職教育的必備特征,也是高職院校需要一以貫之的特色工程。因此,將尚禮的儒家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禮儀教育是履行高職教育使命的必要行動。在高職院校教育實踐中,如何辨明儒家禮儀教育思想并將其融入日常育人活動?從“明禮”“行禮”和“用禮”三個層面分而論之。

一、“明禮”之本在于“仁”

高職院校要推動“有禮”教育,首要任務是“明禮”,即首先要辨明“禮”之教是為何?然后方可使所言所行有理有據。孔子在《論語•八佾》篇中曾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2]230由此可知,“仁”是“禮”的核心。因此,理解“仁”乃明禮之本,進而才能掌握“有禮”行動的內涵與價值。“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在《論語》中被多處提及,甚至多于“禮”字:“仁”字分述于五十八章中,共出現一百零九次;“禮”字分述于四十三章中,出現七十五次。由此可見“仁”的重要性。儒家文化之“仁”內涵為何?《論語•學而》篇中有若(后被尊稱為有子,下同)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2]30有子認為,一個能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友愛之人,是不會犯上作亂的,而此“孝悌”即為“仁之本”,仁之本即“明禮”之本。其含意為,真正的禮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的人際互動過程之中的,因為父母兄弟就是最親密的人,如果面對自己的家人都不知進退、以禮以孝,對待他人又怎能有禮?在學校小環境中,最親密的關系就是師長、同學、室友,“明禮”就是在這些人際關系中對自我的克制與節制,以及對他人的恭敬與尊重。正如《論語•顏淵》篇中所述:顏淵問孔子如何“為仁”?孔子答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2也就是說,孔子認為個人若能自我約束,克制自我的私欲,遵循人倫,社會則能行之規范,即為“仁”的表現。關于其實踐的路徑,孔子進一步答復顏回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2]202亦即,若要做一個有文化、有禮教之人,其所聽、所言、所觀、所行必然合于社會規范及習俗。因此,將儒家禮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禮儀教育的育人行動就可以從視、聽、言、動等方面多維度營造“有禮”氛圍。如:“有禮校園”教育、“國旗下的有禮教育”、“三禮進校園”等。“有禮校園”教育從建設潔凈校園環境到倡導師生養成有禮行為、塑造有禮心靈的內外兼修,合力營造高職校園的整體“有禮”文化氛圍;“國旗下的有禮教育”則借助每周的升國旗儀式,讓高職學生通過觀看莊嚴的升旗儀式、齊唱國歌的方式,感受愛國主義的力量;“三禮進校園”指通過“禮敬先賢”“禮遇戰友”“禮迎外賓”等系列活動,營造了良好的“有禮”校園文化氛圍,在有禮的情境教育中,讓學生視、聽、言、行皆合于“禮”。

二、“行禮”之宜在于“義”

由上可知,在踐行個體禮儀文化教育的路途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注重將禮儀落實在教育的具體行動上。對此,也深有認同。他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時,曾在2005年9月第五次考察“南孔圣地”衢州時,曾做出了重要指示:“衢州歷史悠久,是南孔圣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揚,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4]“禮”是儒學文化精華之所在,強調“儒家文化”,理應推崇“禮儀教育”。毋庸置疑,培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需要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正如所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1]41。因此,在教育實踐中,傳承和創新以“禮”主導的儒家文化是落實新時代文化興國和文化育人戰略任務的重要舉措。衡量一個人是否“明禮”的標準是看其能否在日常生活中堅持“行禮”,即能否將“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行禮”的標準是否“合宜”,則有其諸多判斷條件,一如《中庸廿章之二》所云:“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5]也就是,禮儀規范之所在,是因人際間的親疏遠近而形成不同的要求。所謂“義者,宜也”則說明一個人所應守之禮,要視一個人在社會的身分與地位而定。所以,行禮是否合宜,依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來評判。“宜”意指人的正當行為,只要行為合乎社會規范、國家法紀者,就可以稱之為“義”。此外,《論語•季氏》篇中更為詳細地提到“君子有九思”,即“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2]308這可以進一步說明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應如何針對不同處境而表現出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禮儀,使“行禮”更合時宜。綜上,“行禮”的合宜性是伴隨個體身份的確認和人際互動的適度性而展現的。高職院校在落實禮儀教育的活動中,也需要注意行禮的合宜性。比如:在教師層面,以我校為例,學校持續開展“身教有禮:我心目中的最美老師”評選活動,旨在透過教師先進事跡展示教師應有的師德師風,用教師身教感染學生,即借助表彰熱愛事業、關愛學生、受學生尊敬的優秀教師典型來教育人、感化人;在學生層面,對于新入校的學生,學校持續開展“青春成人禮:寓禮于志、教、樂”的成人宣誓活動,強化成年青年學生的有禮意識,并賦予大學生角色的社會責任意識;在日常育人活動層面,學校在培養學生對人、對事、對個人言行和情緒的禮儀應對上,可借助“體育文化與欣賞”課程得以實現,該課程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常見比賽項目、掌握其基本規則中的禮儀知識,懂得如何欣賞體育比賽,積極參入相關項目并借以調節自己的情緒,培養自己的健康審美素養,并在社交生活中養成懂禮貌、重秩序、守規則的行為習慣;此外,對開設有護理專業的高職院校,可以依托年度“護士加冕儀式”活動,讓學生通過觀看或參加護士加冕儀式,更好地了解體驗護士角色的行業規范及社會責任擔當,進而有效發揮活動課程的隱性教育功能,拓展禮儀教育的深層育人價值。

三、“用禮”之貴在于“和”

禮儀作為社會人的行為規范,原有區分等級地位之意,在古代被置于至高無上的位置。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相處之道雖已不再如此封閉泥古,但對個人而言,禮儀是個體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的外在表現,是與人共處的規范與標準;對國家而言,禮儀屬于一種社會文化,是國家文化與傳統的象征,更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6]。對此,儒家禮文化早有先見之明。《論語•學而》篇中被尊為儒學圣賢的有子有言:“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2]8由此可知,禮儀之所用,其最重要的目標是致力于人世間的和諧,這個和諧適用于一切事情,小從自我的和悅、人我的和樂、社會的祥和、自然的和諧,大至世界的和平,這其實才是“用禮”追求的最高目標。“和”是禮儀教育的終極目標。換言之,禮儀教育旨在讓個人行為在追求自我和悅的基礎上,進而知人與人往來的分際,達成人我和悅,由此建設和諧社會,并拓展為與自然和諧統一,與國際世界和平相處。因此,高職院校在禮儀教育中,倘若將“用禮”之貴在于“和”的價值理念與我國當代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相結合,就可以提煉出以“見禮(參觀感受)、明禮(學習感悟)、獻禮(實踐奉獻)”為三大軸心的“高職有禮”文化,在踐行“和諧”的有禮文化過程中,培育有現代職業素養的“和諧”高職新青年,這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高職禮儀教育在“用禮貴和”的理念指導下,可以設計出具有各校辦學特色的“有禮公約”,推動全校師生“學有禮,食有禮,寢有禮,行有禮”,讓學生在日常交往、學習生活等方面,借助適宜的溝通手段養成彬彬有禮、文明謙和的品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自我和悅”中追求“人我和悅”。比如:以我校為例,在青少年人際和諧層面,學校以幫扶殘疾青少年為主題組建“橙色同伴課堂”,以學生社團結對共建,通過手語助教培訓等同伴互助活動,共同幫扶聾啞青少年,讓社會不分階層、貧富皆能相伴相助,共建和諧社會;在人與自然和諧層面,學校設計“垃圾分類:新青年的生態文明行動”總項目,并將其分解為“踐行‘兩山’理論、助力‘五水共治’、打開垃圾分類革命的‘心門’”等子項目,倡導綠色發展,建設生態屏障,達成共建和諧“生態文明”、“對自然有禮”的育人目標。

四、結束語

綜觀全文,將儒家“禮”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禮儀教育的探索乃植根于孔子“明禮之仁”“行禮之義”和“用禮之和”的禮儀教育思想,體現了黨的十八大和精神,符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不僅有助于落實構建和諧社會的全面教化目標,而且有利于創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全民文化素養,持久維護社會的和諧安定。高職院校的“禮儀教育”可分解為“活動課程篇”“潛在課程篇”“通識課程篇”。“活動課程篇”可納入“見禮”(如國旗下的有禮教育、三禮進校園)、“明禮”(如護士加冕禮、特色晚自習、杜拉拉訓練營、垃圾分類)、“獻禮”(如青春成人禮、橙色同伴課堂、課堂有禮)等系列環節與相關活動;“潛在課程篇”可引入“境教”(如打造有禮校園)、“身教”(如我心目中的最美老師評選)、“制教”(如文明寢室創建)等相關活動;“通識課程篇”以“思政課程”“口語交際”“體育文化與欣賞”等系列課程為載體,其中“思政課程”可創設“育人知禮”“誨人明禮”“引人踐禮”等育人主題,打造“高職有禮”思政育人體系。

總之,將儒家文化融入高職禮儀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不僅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儒家禮儀教育思想、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普遍的理論意義,而且對高職院校培育適應社會和時代需求的實踐型、應用型有禮新青年人才具有特殊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41.

[2]孔丘.論語(漢英對照)[M].楊伯峻,劉殿爵,譯.北京:中華書局,2008:2,8,10,30,202,230,308.

[3]許雙子.解讀《論語》中的“禮”[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6):13-15.

[4]浙江在線.徐文光:讓“衢州有禮”成為響亮的城市品牌[EB/OL][2018-05-16].

[5]大學中庸[M].王國軒,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113.

[6]黎群芳.高職院校禮儀教育三題[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6(2):204-207.

作者:楊修平 單位:衢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