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園文化研究
時間:2022-05-07 10:17:04
導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園文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對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有著天然的引領作用。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和不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引領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需要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才培養和文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結合獨立學院的師生特點,將它融入課堂教育、素質教育和學生活動中深入貫徹、積極踐行。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
1引言
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獨立學院辦學歷史較短,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一直力度偏弱。在獨立學院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校園文化,是保障獨立學院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提升自身的“軟實力”,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創建和諧文明校園的必然選擇,更是獨立學院長期生存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1]。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引領作用
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高校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2.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報告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進行了凝練,是重要理論創新成果。它展示了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目標,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提出了社會主義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它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更是先進文化的建設目標和方向[2]。2.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天然引領作用。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在辦學上和傳統公辦高校有諸多差異,但是其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一致的,最終目標也都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急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髓和方向,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無疑也是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建設和發展的[3]。我國的獨立學院建設始于1999年,2003年走向規范發展之路,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是2002年十六大之后開始孕育提出,并逐步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重要理論創新成果。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主流的社會文化和價值體系必然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直接的影響。獨立學院的建設發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價值觀的形成發展是基本同步的,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可以說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直接引領下建設發展起來的。
3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現狀及不足
從1999年學院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被教育部正式批準為第一所獨立獨立學院至今,不到20年的時間,獨立學院已經成為我國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我國本科教育的規模、培養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相對于傳統高校,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在時代性、實踐精神和創新性方面有自身的特點,也普遍存在積累和底蘊的不足,人文精神培育和建設更是嚴重匱乏。3.1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現狀。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空間,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培養人才,傳授知識、思想和方法為目標,由師生員工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共同創造和培育的物質環境和精神文化氛圍”[1],具體而言,它包括“學校物質文化、學校制度文化和學校精神文化”[2]。它以“熏、浸、刺、提”的方式改變師生的精神狀態和校園風氣,是大學精神的載體和大學軟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獨立學院在物質投入、制度建設和精神文化培育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缺少傳統公辦高校幾十甚至上百年的長期積累和歷史底蘊,且獨立學院的分數線較公辦本科院校低,專業又多集中在理工、商管和藝術類,學生的知識結構特別是人文基礎較弱,自信心和學習能力、毅力都有所欠缺,特別是與傳統高校不同的治校模式,使得獨立學院黨委的領導權和職能被弱化,在教育上重專業技能而輕人文精神,在學生工作上重日常管理而輕思想教育,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育和塑造重視不夠,校園文化建設在一定意義上呈功利化、單薄化傾向。3.2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不足。1)物質建設缺少投入。不斷的提高辦學規模,招收更多的學生是獨立學院生存發展的主要模式。這也就導致獨立學院的辦學經費更多的使用在有利于學校招生辦學的教學樓、宿舍樓固定資產投資,以及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實踐教學設備等硬件投入上,對于德育人文、文體活動、心理健康等校園文化活動所需辦公設施及經費投入上常常嚴重滯后甚至容易被直接忽略。2)人文精神尚未“成型”。人文精神是校園文化最精華的部分。獨立學院辦學理念、校訓校風等理念精神層面都強調創新實踐,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更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的培養,教育教學過程重科學精神輕人文精神、重技能教育輕素質教育,學生工作重事務管理輕思想政治教育,導致絕大多數獨立學院都未能培育和塑造出大學應有的人文精神或者說大學精神。而獨立學院的建設和發展又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和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改革開放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陣痛在現實生活中的折射,都會通過互聯網上真假難辨的信息傳遞給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學生們,互聯網帶來的西方社會各種文化產品的滲透和誤導,更是直接沖擊甚至扭曲了大學生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理想信仰缺失、道德誠信缺失、法律意識薄弱、心理脆弱、厭學情緒成為普遍現象,個人主義、虛無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等消極思想在不少獨立學院乃至傳統高校都大行其是。盡管近年來各高校都試圖通過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來幫助學生重建三觀、重塑“人文精神”,但人文精神的塑造終非一朝一夕之功。3)制度建設不夠完善。獨立學院的制度建設,部分借鑒于母體高校,部分來源于國外一些高校的做法,但更多的是為了有利于投資方的利益訴求而制定的偏企業式的制度,與傳統高校相比,管理更嚴、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但系統性、科學性、人文關懷都有所欠缺,特別是“黨委工作和黨建工作在獨立學院發展較晚,受重視程度不夠,又使得獨立學院的制度建設并未能很好的遵循黨的辦學指導思想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未能很好的貫徹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原則。”[3]4)活動開展效果平平。學生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由于重視的程度不高,投入的資源不足,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不夠,再加上缺少了良好的制度與機制,獨立學院的學生活動開展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參加活動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較強,專業活動的參與熱情略高于人文活動,文體活動的格調不高,為了吸引同學參加不少活動都呈現了明顯的娛樂化、商業化、媚俗化甚至低俗化的傾向,學術講座、傳統文化活動等更符合大學精神的健康向上的活動更是曲高和寡。
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實現途徑
4.1必須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才培養和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與傳統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不同,獨立學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的管理模式,黨組織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較大程度上被弱化了。唯其如此,獨立學院首先需要從組織制度和教學過程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價值觀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積極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抵制各種不良思想和不良風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創建和諧校園。這是獨立學院保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實現立德樹人目標最根本的保障。4.2要結合獨立學院的師生特點。獨立學院的教師來源與傳統高校不同,大多是呈“三三制”結構,有傳統高校教師來源(公辦高校引進及應屆碩博士畢業生)、海外留學人員、企業精英,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理解程度不一,所以一定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師德建設、教風建設相結合,讓教師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和踐行者,以師為范。獨立學院大多位于沿海和經濟較發達地區,相對公辦高校,盡管有一定的貧困學生比例,但是大多數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良好,學生能夠較早的接觸計算機、互聯網,有自己的個性、主見,創新創業熱情更高,但對學習的熱情稍弱。要通過新生教育和入黨啟蒙教育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過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通過各種主題教育和畢業生教育進行感恩教育和愛崗敬業教育等公民道德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成長。4.3在課堂教育、素質教育和學生活動中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要植入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在學生的文史哲課程中要加強中國文化(包括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西方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的解讀和貫通,幫助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來源和科學性;常規的校園文化活動中要加強價值觀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并將它充分融入黨建團建、學風建設、學生干部培養、社會實踐、誠信教育、文體活動中,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中,讓學生不僅主動學習,更能積極踐行。
5結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和主導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不僅需要各獨立學院從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全面統籌,需要結合自身所處的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特點以及母體高校的文化傳承,更需要各獨立學院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視、認真學習和積極踐行。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強大的育人職能的校園文化,不僅能強化獨立學院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公益屬性,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更全面深入的貫徹和踐行,更是獨立學院不斷發展壯大,走向一流大學的必由之路。作者簡介:高敏,1984年生,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徐向春,1974年生,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國現當代文學。
參考文獻
[1]鄭慎德,張軍等著.高校校園文化研究[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20-22.
[2]厲以賢,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反映[N].光明日報,1990-5-30.
[3]徐向春,陳翔磊.以黨建為主導的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新思路[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3,(5):69.
作者:高敏 徐向春 單位: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
- 上一篇:旅游文化產品設計研究
- 下一篇:高校校園文化輻射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