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時間:2022-09-07 10:17:03

導語:建筑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摘要:高校校園文化是“育人之綱”,貫穿于高校教育活動的整個過程,對人才培養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建筑高校校園文化既有—般校園文化的特征,其在學科專業設置、師生來源等方面的特殊性又體現出學校、行業特性,決定了該類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獨特性。厘清建筑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找尋適合的建設路徑,有利于促進建筑學科學生知識技能與人文素養的協調發展,促進建筑類高校改革發展。

關鍵詞:建筑類;高校;校園文化

一高校校園文化概述

高校校園文化是指“以校園為空間,以師生為參與主體,以知識的廣泛交流、傳播及師生特有的行為方式、生活節奏和精神風貌為基本形態的群體文化”。包括師生在校園各項活動過程中共同營建的校園物質環境以及形成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規約制度、群體行為等具有學校特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有關高校校園文化的形態分類,一般研究者都認可其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種基本形態。校園物質文化是指校園全體師生曾經和正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質對象,包括高校的校園環境、各種教學科研等硬件設施及大學形象標識等。校園精神文化是指校園師生的意識形態和精神生活,包括學校的校風、學風、集體輿論、心理氛圍等,是高校校園文化的核心靈魂。校園制度文化是指高校人在辦學、治學過程中制定和執行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及在落實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辦學理念、價值觀念等。校園的行為文化則是指高校人在校園內開展的各項教育、學習、生活、實踐等活動及在活動中體現出的行為特征、行為操守等。高校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氛圍,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約束功能、輻射功能、娛樂功能、創作功能、協調功能和陶冶功能,這些功能是通過校園人存在和發展的狀態而體現出來的。正因如此,高校校園文化是體現大學章程、承載大學精神的重要基石,是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建設成果的重要標準,也是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所有高校都面臨的重要課題。縱觀各類高校,由于辦學理念和學科設置的不同,不同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目的、重點和方式、手段常常不盡相同。如中國人民大學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旋律,上海交通大學開展博物館育人實踐,吉林大學以白求恩志愿者活動為校園文化建設重要載體,等等,均各有特色,取得了顯著成效和較大影響力。

二建筑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建筑類高校是指以土建類專業為特色,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積極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普通高等學校,是培養建筑類人才的重要陣地。建筑類高校作為理工類高校的一個獨特分支,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如,在學科設置上以建筑工程類為主,在辦學理念上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注重培育嚴謹、求實、探索等科學精神等。國內除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建筑學科為其優勢學科之一的綜合類大學,以“建筑”命名的高校有近十所。近年來,借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新校區建設等契機,建筑類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取得了較大進步,有的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有的注重發揮校園建筑景觀和自然景觀的育人作用,寓教于景,有的校園文化活動注重專業性和實用性,體現學科專業特色……但同時,由于受歷史傳統、辦學定位、學科設置等因素的影響,相對于綜合類院校,建筑類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精神文化建設缺乏人文底蘊。從人才培養模式來看,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建筑類高校一般多強調專業理論傳授和實踐操作技術訓練,講求規矩規則,學風嚴謹務實,但常常不夠重視人文社科知識的講授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有的學校至今未開設大學語文等通識課程,有的學校文化藝術活動或匱乏或流于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脫節與分離的現象。建筑類高校的師生“一般具有扎實的數理基礎、嚴謹的思維邏輯、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和超前的創新思維,卻常受限于學科,對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知識缺乏了解,人文素養、批判思辨精神稍弱,對于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挖掘不夠。其次,重視物質文化建設,但缺乏人文景觀與文化場所。基于專業特點,建筑類高校在學校的建筑設計與規劃上常常風格嚴謹務實,更多注重布局合理、校舍美觀、教學設施完善等,卻常缺少能體現辦學特色、承載厚重校園文化和師生精神寄托的建筑載體、校園景觀,音樂會堂、校園博物館這樣的文化場所常有匱乏,有的甚至人文社科類館藏書目也比較少。第三,行為文化建設缺乏多樣性與規范性。建筑類高校由于學科、師生專業等的限制,藝術文化領域的活動常常匱乏或缺少創新,活動中教師參與程度低,與學術教學活動相融合的少;學生社團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內容上都欠缺多樣性,社團管理當面也常欠缺規范性。第四,制度文化建設缺乏長效機制。許多學校未專門設立機構專責校園文化建設,頂層設計不夠,有的組織協調不到位,各部門的配合不夠,有的缺少完善的校園文化建設評價體系;同時學校內部制度規范的制定也常常缺乏人文精神,不利于師生產生認同感。

三加強建筑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將優秀傳統文化嵌入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校人文底蘊第一,重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弘揚歷史傳統文化。良好的校園物質環境是校園文化發展重要載體。校園建筑設施、文化景觀、園林綠化的風格、空間布局等都會對校園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建筑類高校要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在校園規劃設計或改造中,通過建設博物館等場館、文化長廊等途徑,恰當凸顯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提升校園文化的整體品位的同時,實現傳統文化教育的環境育人。山東建筑大學近年來通過推進諸子百家進校園工程、規劃建設建筑文化景觀帶等措施培育提升校園物質文化,業已取得較好成果。第二,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文理交融。建筑學作為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圍環境的學科,橫跨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兩大門類,對于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都要進行學習研究,對于學生在人文藝術方面的造詣有較高要求。因此,建筑類高校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倡導和培養學校的核心價值取向中弘揚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組織開展一些具有導向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如文化講壇、藝術節,積極引領鼓勵大學生解讀文化經典,內化傳統文化于心,不斷增強對文化經典的認同、崇尚意識,深化民族認知和民族情感。同時,重視課堂教育的重要作用,在設置通識課程的基礎上,加大選修課程的開設力度,豐富內容形式,把人文精神、藝術魅力潛移默化到學生心中。中國人民大學近年來為實現以“厚重”為核心標志的人才培養要求,通過“讀史讀經典”項目,搭建了個性化的育人平臺,奏響了弘揚傳統文化的主旋律,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值得建筑類高校借鑒。第三,弘揚“智”“信”等中國傳統道德規范,將中國傳統文化嵌入校園行為文化建設,促進校園師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在教學科研中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加強學術團隊建設,推動學術文化創新,堅決抑制學術腐敗。加強學生組織和學生社團建設,強化管理,培養積極健康的組織文化、社團文化;培育優秀社團指導教師,提高教師參與大學生科技文藝活動的熱情和責任感;精心打造與傳統文化、國學相關的精品社團,鼓勵其開展富于文化底蘊又體現時代特色、高雅文明的校園活動,讓廣大學生活動的參與中親身感受傳統文化和校園文化的魅力,獲得濡染和教育,進而不斷修內省自身,修正行為。第四,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發揮規范和導向功能。要善于將傳統文化中的“禮、信”等精華融入管理制度之中,使校園制度人格化,富于人性化,能夠充分體現嚴謹、務實、公正、平等。人性化的規章制度一方面易于被廣大師生認可和接受,能夠引導師生按章辦事,并能充分激勵和調動師生的積極性,有利于發揮他們在教與學、科研與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實際工作推動學校的改革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宋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23.

[2]余春蘭.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實踐價值及其實現研究[D]江西:贛南師范學院,2012:1-46.

[3]杜文淵,張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初探[J].商場現代化,2005,(23):307-308.

[4]鄒志強,錦秀.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和載體淺析[J].高教研究,2006,(2).

[5]樂程,陳九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5(12):83-87.

作者:蔣煒瑋 楊林 單樂樂 單位:山東建筑大學 黨委統戰部